第625章 家財萬貫
明末暴君:從收服錦衣衛開始 作者:佰夫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朝廷重視商業,發展經商,鼓勵百姓前往海外謀生。
時下,儼然成為日報老生常談。
大明日報並非單純死板的宣傳朝廷政令,通常收錄出海歸來的商賈,百姓,開荒團成員在海外的見聞,大肆宣傳海外收益。
經過日報幾年來的科普,轟炸式宣傳,經過百姓茶餘飯後討論,大明上至達官貴族,下至黎民百姓,對海外情況都有粗淺的認知。
雖不能具體說出海外詳情,但能描述出海外各州地理分布,讀書識字之人,偶爾還知曉海外各大陸人文,地區特產。
天啟七年開海以來,沿海省份前往海外經商的商賈似過江之鯽。
天啟十年,朝廷收複台灣,殲滅東海,南海海盜,驅逐荷蘭艦隊,大明沿海海域恢複穩定,在朝廷鼓勵下,自發組建的拓荒團不勝枚舉。
兩年多來,單單衙門記錄在案的拓荒團超過幾千家,成員超過五十餘萬青壯,蜂擁前往東南半島,南洋群島,更甚者前往新洲島,非洲等經商,探險。
縱使在朝廷鼓勵中,商業迅速發展起來,走街串巷的小販收益從以前每年二十兩紋銀,提高到四五十兩。怎奈每每海外商賈,拓荒團攜帶成香料,黃金歸來,換取成千上萬的銀兩,常常在本地引起陣陣轟動。
前往海外謀生尚未形成全民風氣,不菲收益卻讓許多百姓心生向往,形成許多為謀利的冒險者。
同時,在朝廷經年累月科普中,很多青壯克服對大海,對海外恐懼。
初冬。
清晨,天氣寒冷。
上千名身穿特製統一棉衣的青年,挎著背包,騎著自行車,成群結隊出現在京城大街小巷。
“賣報,賣報,朝廷招募私人前往海外務農,每年三十五兩。”
“賣報,賣報,朝廷鼓勵私人成為軍戶,前往海外每人分配兩三百畝地。”
“賣報,賣報,朝廷來年派數百官吏,十萬精兵駐紮海外。”
“.......”
洪亮的賣報聲傳遍大街小巷。
自大明日報出現以來,從起初在讀書人之間流行外,漸漸下滲到京城普通百姓。
當朝廷許多國策通過日報向各省百姓通報,京城乃至各省城市百姓漸漸養成清晨花費兩文錢購買一份報紙,揣著報紙去臨近餐館花十幾文錢吃份早餐。
吃飯的工夫三五成群互相吹科打諢,有討論朝廷大政方針,有討論報紙內的奇聞軼事,吃飽喝足開啟一日的工作。
亦有商賈早早前往高級餐館,三五好友進餐時,派小廝購買報紙,拜讀朝廷政策方針,在報紙內容中尋找各類商機。
街邊。
某處餐館內。
兩名十來歲的女孩,穿梭於店麵和後廚之間,為食客端來熱氣騰騰的羊雜湯。
店內,七張桌子,坐滿吃早餐的食客。
每名食客通常都擺放一碟小菜,兩三張大餅,一碗熱辣滾燙的羊雜湯,有等待者,則閑情逸致讀起報紙。
商業規模逐年壯大,各類作坊提供崗位越來越多,外出務工成為城市住戶的潮流。
日常做活的長工,每月收益二三兩紋銀,連同大年、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節日的節禮,每年普通人收益四十兩紋銀左右。
香氣彌漫的小店內,有壯漢喝下羊雜湯,仰首驚呼說:“呼,離了大普,前往海外種地,兩年收益七十兩,這保不保真啊?”
“大明日報乃官報,從近幾年宣傳的消息來看,信息是絕對保真。”同桌食客斬釘截鐵說。
壯漢麵色狐疑說:“那也不至於十五畝地,兩年七十兩紋銀,京郊十五畝地,兩年收益才十五兩,高出太多,難以置信。”
“虎哥,報紙內容說,這些地區兩年七收,所以兩年七十兩,兩年五收的區域,兩年五十兩,”同桌夥伴出聲解釋。
名為虎哥的壯漢依然不可思議,指著報紙內容說:“這裏說在海外種地兩年,願意遷徙海外,或者計劃長期耕種者,可以向朝廷申請將耕地免費變成自家的,或申請耕種更多良田。”
頓時,同桌幾名食客紛紛圍到虎哥身邊,趴在桌麵詳細觀察。
少頃,有名白麵書生模樣的青年說:“虎哥,大牛哥,依照報紙內容宣傳,前往海外種田賺錢,然而,最賺錢的營生並非種田。
你們都瞧瞧,報紙內清晰寫到人給地十五畝,蔬地二畝。
朝廷鼓勵遷徙的地方,盛產胡椒,蘇木,檀香,沉香等香料,香料在大明價格不低,良田種糧,兩畝蔬地能種香料。
以胡椒為例,明會典內定價為足色銀每兩十五貫,象牙每斤五百文,胡椒每斤三貫。
我讀過朝廷的科普書籍,這胡椒主要產地就在南洋群島,種植三四年便有收益。
若能前往海外領地包地大規模種植香料,即使價格有所降低,十年內,依然能富甲一方。”
聽著書生敘述,李虎難以置信詢問:“小李,你說胡椒比象牙還貴?”
“對。”
名為李序的書生頷首,緊攥拳頭躍躍欲試說:“虎哥,大牛哥,我欲出海,包地種糧種胡椒,等有錢了在海外經商。”
幾人討論得熱火朝天,頓時,吸引旁邊幾桌食客,旁桌的絡腮胡漢子靠上來詢問:“小哥,真能行嗎?”
李序望了眼絡腮胡漢子,見對方身形魁梧,麵有刀傷,恭敬地詢問:“仁兄可是行伍出身?”
絡腮胡漢子撓著頭,略顯局促說:“嗨,原武衛軍把總,追隨賀將軍殺過韃子,受傷退伍,不值一提,不值一提。”
聞言,李序對絡腮胡漢子尊敬幾分,讓對方坐在同桌,耐心的說:“兄長,你行伍出身,官職把總,當積極響應朝廷號召進海外當軍戶。
報紙內描述,召集原退伍戰兵,前往海外駐紮,普通士兵發兩百畝良田,二十畝蔬田,以兄長把總身份,參考朝廷標準,分千畝良田,一百五十畝蔬田,賞賜兩名倭國青年。
若蔬田全種胡椒,五年後,兄長便能家財萬貫。”
時下,儼然成為日報老生常談。
大明日報並非單純死板的宣傳朝廷政令,通常收錄出海歸來的商賈,百姓,開荒團成員在海外的見聞,大肆宣傳海外收益。
經過日報幾年來的科普,轟炸式宣傳,經過百姓茶餘飯後討論,大明上至達官貴族,下至黎民百姓,對海外情況都有粗淺的認知。
雖不能具體說出海外詳情,但能描述出海外各州地理分布,讀書識字之人,偶爾還知曉海外各大陸人文,地區特產。
天啟七年開海以來,沿海省份前往海外經商的商賈似過江之鯽。
天啟十年,朝廷收複台灣,殲滅東海,南海海盜,驅逐荷蘭艦隊,大明沿海海域恢複穩定,在朝廷鼓勵下,自發組建的拓荒團不勝枚舉。
兩年多來,單單衙門記錄在案的拓荒團超過幾千家,成員超過五十餘萬青壯,蜂擁前往東南半島,南洋群島,更甚者前往新洲島,非洲等經商,探險。
縱使在朝廷鼓勵中,商業迅速發展起來,走街串巷的小販收益從以前每年二十兩紋銀,提高到四五十兩。怎奈每每海外商賈,拓荒團攜帶成香料,黃金歸來,換取成千上萬的銀兩,常常在本地引起陣陣轟動。
前往海外謀生尚未形成全民風氣,不菲收益卻讓許多百姓心生向往,形成許多為謀利的冒險者。
同時,在朝廷經年累月科普中,很多青壯克服對大海,對海外恐懼。
初冬。
清晨,天氣寒冷。
上千名身穿特製統一棉衣的青年,挎著背包,騎著自行車,成群結隊出現在京城大街小巷。
“賣報,賣報,朝廷招募私人前往海外務農,每年三十五兩。”
“賣報,賣報,朝廷鼓勵私人成為軍戶,前往海外每人分配兩三百畝地。”
“賣報,賣報,朝廷來年派數百官吏,十萬精兵駐紮海外。”
“.......”
洪亮的賣報聲傳遍大街小巷。
自大明日報出現以來,從起初在讀書人之間流行外,漸漸下滲到京城普通百姓。
當朝廷許多國策通過日報向各省百姓通報,京城乃至各省城市百姓漸漸養成清晨花費兩文錢購買一份報紙,揣著報紙去臨近餐館花十幾文錢吃份早餐。
吃飯的工夫三五成群互相吹科打諢,有討論朝廷大政方針,有討論報紙內的奇聞軼事,吃飽喝足開啟一日的工作。
亦有商賈早早前往高級餐館,三五好友進餐時,派小廝購買報紙,拜讀朝廷政策方針,在報紙內容中尋找各類商機。
街邊。
某處餐館內。
兩名十來歲的女孩,穿梭於店麵和後廚之間,為食客端來熱氣騰騰的羊雜湯。
店內,七張桌子,坐滿吃早餐的食客。
每名食客通常都擺放一碟小菜,兩三張大餅,一碗熱辣滾燙的羊雜湯,有等待者,則閑情逸致讀起報紙。
商業規模逐年壯大,各類作坊提供崗位越來越多,外出務工成為城市住戶的潮流。
日常做活的長工,每月收益二三兩紋銀,連同大年、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節日的節禮,每年普通人收益四十兩紋銀左右。
香氣彌漫的小店內,有壯漢喝下羊雜湯,仰首驚呼說:“呼,離了大普,前往海外種地,兩年收益七十兩,這保不保真啊?”
“大明日報乃官報,從近幾年宣傳的消息來看,信息是絕對保真。”同桌食客斬釘截鐵說。
壯漢麵色狐疑說:“那也不至於十五畝地,兩年七十兩紋銀,京郊十五畝地,兩年收益才十五兩,高出太多,難以置信。”
“虎哥,報紙內容說,這些地區兩年七收,所以兩年七十兩,兩年五收的區域,兩年五十兩,”同桌夥伴出聲解釋。
名為虎哥的壯漢依然不可思議,指著報紙內容說:“這裏說在海外種地兩年,願意遷徙海外,或者計劃長期耕種者,可以向朝廷申請將耕地免費變成自家的,或申請耕種更多良田。”
頓時,同桌幾名食客紛紛圍到虎哥身邊,趴在桌麵詳細觀察。
少頃,有名白麵書生模樣的青年說:“虎哥,大牛哥,依照報紙內容宣傳,前往海外種田賺錢,然而,最賺錢的營生並非種田。
你們都瞧瞧,報紙內清晰寫到人給地十五畝,蔬地二畝。
朝廷鼓勵遷徙的地方,盛產胡椒,蘇木,檀香,沉香等香料,香料在大明價格不低,良田種糧,兩畝蔬地能種香料。
以胡椒為例,明會典內定價為足色銀每兩十五貫,象牙每斤五百文,胡椒每斤三貫。
我讀過朝廷的科普書籍,這胡椒主要產地就在南洋群島,種植三四年便有收益。
若能前往海外領地包地大規模種植香料,即使價格有所降低,十年內,依然能富甲一方。”
聽著書生敘述,李虎難以置信詢問:“小李,你說胡椒比象牙還貴?”
“對。”
名為李序的書生頷首,緊攥拳頭躍躍欲試說:“虎哥,大牛哥,我欲出海,包地種糧種胡椒,等有錢了在海外經商。”
幾人討論得熱火朝天,頓時,吸引旁邊幾桌食客,旁桌的絡腮胡漢子靠上來詢問:“小哥,真能行嗎?”
李序望了眼絡腮胡漢子,見對方身形魁梧,麵有刀傷,恭敬地詢問:“仁兄可是行伍出身?”
絡腮胡漢子撓著頭,略顯局促說:“嗨,原武衛軍把總,追隨賀將軍殺過韃子,受傷退伍,不值一提,不值一提。”
聞言,李序對絡腮胡漢子尊敬幾分,讓對方坐在同桌,耐心的說:“兄長,你行伍出身,官職把總,當積極響應朝廷號召進海外當軍戶。
報紙內描述,召集原退伍戰兵,前往海外駐紮,普通士兵發兩百畝良田,二十畝蔬田,以兄長把總身份,參考朝廷標準,分千畝良田,一百五十畝蔬田,賞賜兩名倭國青年。
若蔬田全種胡椒,五年後,兄長便能家財萬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