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問計於民
明末暴君:從收服錦衣衛開始 作者:佰夫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日。
鑒於微服私訪,改善商販營商環境,獲得商販,百姓擁護,好評。
朱由校趁熱打鐵,命崔呈秀以順天府尹的身份發布命令,朝廷將在悅來酒樓內問計於民。
屆時,吏部尚書王永光,戶部尚書蘇茂相親自主持,凡提出廣泛而急迫的問題,皆賞賜五十兩紋銀。
為擴大影響力,為鼓勵百姓提出問題,朱由校特意讓黃宗羲在大明日報上刊印,宣傳。
目前,他竭盡所能改善吏治,重典治理貪官汙吏,地痞惡霸,不法商賈,他能發現的問題都針對性處理。
然而,閻王好見,小鬼難纏,何況百姓問題千千萬,不單單是吏治出問題,還有許多自身問題,底層官吏不上報,朝廷難以觸及。
何況,京城百姓麵對的問題,各省怕是難以獨善其身。
舉行問計於民,摸清楚百姓問題,朝廷恰好深入改革,爭取讓吏治的鐵拳砸碎各地頑疾。
消息傳出,在京城引起轟動。
提意見。
能領錢。
起初,僅是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多數百姓根本不相信天上掉餡餅。
數月來,朝廷整飭吏治,各地官場越來越清明,經商環境越來越好,京城百姓能切身實際感受到。
然而,以前遭受貪官汙吏支配的恐懼,還是讓海量百姓難以釋懷。
朝廷不榨幹百姓都算善良,焉能平白無故的給百姓錢財。
然而,當錦衣衛在悅來酒樓外支起長桌,在桌麵堆滿銀錢和銅錢時,京城百姓徹底相信了。
一傳十,十傳百。
朝廷出錢問計於民,儼然受到百姓歡迎,說明朝廷對百姓的重視。
故而,尚未到問計於民的時間,悅來酒樓外都人山人海。
消息經過數日發酵,京城內,幾乎人盡皆知。
當日。
朱由校提前喬裝打扮前往酒樓。
王永光,蘇茂相在錦衣衛保住中,亦早早出現在酒樓。
皇帝舉行問計於民,王永光,蘇茂相絲毫不驚訝。
這陣子,皇帝日日領著方正化,李若璉微服私訪,各種查漏補缺。
微服私訪中,皇帝親眼目睹京城流民出沒,下令崔呈秀在京城施粥。
為此皇帝把施粥的政策,推行到大明各地,親自發放聖旨,告知各地巡撫,布政使,冬季積極救濟窮苦百姓。
同時,皇帝發現京城內木炭價格奇高,即安排崔呈秀大肆推廣火爐,親自派官吏在各處試驗,派商賈開采煤礦。
數日內,火爐暢銷,煤礦開始取代木炭,木炭價格持續下跌。
出城視察,或許窮苦百姓買不起煤炭,皇帝親自畫圖,找工匠砌出火坑,確定能取暖後,把方法在大明日報上公布於眾。
連續數日轟炸式宣傳,甚至派錦衣衛,番子奔赴北方各省,命令各省官吏宣傳,乃至於在鄉下張貼大字報。
皇帝種種舉動,迅速在百姓內獲得其高聲望,連朝廷內不支持改革的官吏,親眼目睹皇帝對百姓的各種善舉,以陸續表態支持皇帝。
坊間,漸漸出現聖明賢君的稱呼。
關鍵商賈各地建設冶鐵作坊,積極鼓勵打造火爐,開采煤炭,公布火坑技術,這些都需要大量工匠,長工。
平常農忙結束,冬季無所事事的百姓,好些百姓都獲得務工機會,借機務工補貼家用。
單單以京城而論,領粥的流民肉眼可見的減少。
每日清晨,務工的百姓三五成群出沒,比平日趕廟會還熱鬧。
今日皇帝舉辦問計於民,分明計劃擴大朝廷影響力,加大力度改善百姓生活。
悅來客棧前,前來獻計的百姓摩肩接踵,人山人海,既有好奇前來的圍觀的,也有心存僥幸希望獲取獎勵者,還有海量普通百姓,小商小販,乃至士紳地主。
吏部尚書王永光落座,察覺朱由校在旁品茶,非常重視這場活動,聲若洪鍾說:“諸位,近期陛下在朝廷內進行改革,怎奈朝廷觸及的範圍有限,還存在諸多不足,陛下高價懸賞地方存在的問題,望諸位親指出來。若所說有效,領取五十兩銀子。”
此言出,迅速在圍觀百姓引起騷動,幸虧錦衣衛嗬斥平息。
這時,有位白發蒼蒼的老者拄著拐杖擠出人群,躬身向王永光行禮,麵孔略帶狐詢問:“大老爺,說出百姓急需解決問題,真能領取銀子嗎?”
王永光微微點頭,指著旁邊的蘇茂相說:“本官乃吏部尚書王永光,旁邊是戶部尚書蘇茂相,何況君無戲言,所以凡提出有效問題,必能領取五十銀子,本官絕不失信於人。”
老者聞言,脫口而出:“大人,小人有問題,不光是小人的問題,也是小人村裏的問題。近年來,朝廷賦稅過重,百姓將幾畝薄田掛靠在地主名下,現在朝廷突然攤丁入畝,取消大部分徭役,然而,好些地主以取消掛靠拒絕提供耕牛為由,迫使大夥繼續掛靠,或免費為其服徭役。小人是支持朝廷的,更想直接向朝廷交稅,怎奈缺少耕牛,開春,容易錯過春耕或開墾。”
聞言,王永光望向朱由校,朱由校麵色陰沉。
這的確是個問題,當初提出攤丁入畝,取消徭役時,朝廷沒有想到地主以耕牛勒索。
王永光不敢獨自做主,把問題拋給朱由校,朱由校麵色漸漸恢複溫和,和顏悅色說:“老爺子,本官是皇帝身旁官吏,你提出的問題非常好,可以領取五十兩銀子,百姓缺少耕牛,此事朝廷會在蒙古購買牛馬,收購地主鄉紳家裏的耕牛,屆時,投放到各個村落,便於百姓租賃。”
“至於地主脅迫,公然對抗朝廷改革,日落前,他絕對下獄。”
幸虧老者提出來,不然,朝廷不知情,將錯過部分百姓春耕,這年代,絕對不能拿糧食開玩笑。
這五十兩銀子花的值。
老者收到了錢,還解決後顧之憂,連連叩首謝恩。
此時,圍觀百姓見老者提出實際問題,真的獲取五十兩紋銀,羨慕嫉妒之餘,紛紛爭相擁擠,欲上前提出問題。
最終,一名衣衫華麗的中年擠出,理了理淩亂的衣衫,拱手向朱由校三人作揖行禮,高聲說:“大人,小人是天津的商賈,常年運送各種海鮮進京,平常還好,夏秋兩季,雨水太多,道路泥濘,常常耽擱生意,請求朝廷修建道路,為此小人等海商願意捐獻兩千兩紋銀。”
朱由校微微點頭,非常滿意:“你的問題很好,要想富,先修路,此事是該提上日程,冬季朝廷將讓工部官吏規劃,來年陸續在各地修路。”
改善道路,在朱由校計劃內。
朝廷在陝西賑災,施行以工代賑,大量修繕道路,疏通河道,廣受百姓歡迎。
何況,現在朝廷開始實行重商政策,大力發展手工業,商業,修橋鋪路,打通各地聯係,減少商賈在路上消耗是非常有必要的。
出資修橋鋪路,真正需要海量勞動力,屆時大量青壯去做工,又能補貼家用,肯定能保證社會穩定。
最關鍵,朝廷修橋鋪路,亦便於朝廷大軍行軍,讓大軍迅速投入戰場。
此事,一舉多得。
現在搞不出來瀝青,是時候將燒製水泥提上日程。
鑒於微服私訪,改善商販營商環境,獲得商販,百姓擁護,好評。
朱由校趁熱打鐵,命崔呈秀以順天府尹的身份發布命令,朝廷將在悅來酒樓內問計於民。
屆時,吏部尚書王永光,戶部尚書蘇茂相親自主持,凡提出廣泛而急迫的問題,皆賞賜五十兩紋銀。
為擴大影響力,為鼓勵百姓提出問題,朱由校特意讓黃宗羲在大明日報上刊印,宣傳。
目前,他竭盡所能改善吏治,重典治理貪官汙吏,地痞惡霸,不法商賈,他能發現的問題都針對性處理。
然而,閻王好見,小鬼難纏,何況百姓問題千千萬,不單單是吏治出問題,還有許多自身問題,底層官吏不上報,朝廷難以觸及。
何況,京城百姓麵對的問題,各省怕是難以獨善其身。
舉行問計於民,摸清楚百姓問題,朝廷恰好深入改革,爭取讓吏治的鐵拳砸碎各地頑疾。
消息傳出,在京城引起轟動。
提意見。
能領錢。
起初,僅是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多數百姓根本不相信天上掉餡餅。
數月來,朝廷整飭吏治,各地官場越來越清明,經商環境越來越好,京城百姓能切身實際感受到。
然而,以前遭受貪官汙吏支配的恐懼,還是讓海量百姓難以釋懷。
朝廷不榨幹百姓都算善良,焉能平白無故的給百姓錢財。
然而,當錦衣衛在悅來酒樓外支起長桌,在桌麵堆滿銀錢和銅錢時,京城百姓徹底相信了。
一傳十,十傳百。
朝廷出錢問計於民,儼然受到百姓歡迎,說明朝廷對百姓的重視。
故而,尚未到問計於民的時間,悅來酒樓外都人山人海。
消息經過數日發酵,京城內,幾乎人盡皆知。
當日。
朱由校提前喬裝打扮前往酒樓。
王永光,蘇茂相在錦衣衛保住中,亦早早出現在酒樓。
皇帝舉行問計於民,王永光,蘇茂相絲毫不驚訝。
這陣子,皇帝日日領著方正化,李若璉微服私訪,各種查漏補缺。
微服私訪中,皇帝親眼目睹京城流民出沒,下令崔呈秀在京城施粥。
為此皇帝把施粥的政策,推行到大明各地,親自發放聖旨,告知各地巡撫,布政使,冬季積極救濟窮苦百姓。
同時,皇帝發現京城內木炭價格奇高,即安排崔呈秀大肆推廣火爐,親自派官吏在各處試驗,派商賈開采煤礦。
數日內,火爐暢銷,煤礦開始取代木炭,木炭價格持續下跌。
出城視察,或許窮苦百姓買不起煤炭,皇帝親自畫圖,找工匠砌出火坑,確定能取暖後,把方法在大明日報上公布於眾。
連續數日轟炸式宣傳,甚至派錦衣衛,番子奔赴北方各省,命令各省官吏宣傳,乃至於在鄉下張貼大字報。
皇帝種種舉動,迅速在百姓內獲得其高聲望,連朝廷內不支持改革的官吏,親眼目睹皇帝對百姓的各種善舉,以陸續表態支持皇帝。
坊間,漸漸出現聖明賢君的稱呼。
關鍵商賈各地建設冶鐵作坊,積極鼓勵打造火爐,開采煤炭,公布火坑技術,這些都需要大量工匠,長工。
平常農忙結束,冬季無所事事的百姓,好些百姓都獲得務工機會,借機務工補貼家用。
單單以京城而論,領粥的流民肉眼可見的減少。
每日清晨,務工的百姓三五成群出沒,比平日趕廟會還熱鬧。
今日皇帝舉辦問計於民,分明計劃擴大朝廷影響力,加大力度改善百姓生活。
悅來客棧前,前來獻計的百姓摩肩接踵,人山人海,既有好奇前來的圍觀的,也有心存僥幸希望獲取獎勵者,還有海量普通百姓,小商小販,乃至士紳地主。
吏部尚書王永光落座,察覺朱由校在旁品茶,非常重視這場活動,聲若洪鍾說:“諸位,近期陛下在朝廷內進行改革,怎奈朝廷觸及的範圍有限,還存在諸多不足,陛下高價懸賞地方存在的問題,望諸位親指出來。若所說有效,領取五十兩銀子。”
此言出,迅速在圍觀百姓引起騷動,幸虧錦衣衛嗬斥平息。
這時,有位白發蒼蒼的老者拄著拐杖擠出人群,躬身向王永光行禮,麵孔略帶狐詢問:“大老爺,說出百姓急需解決問題,真能領取銀子嗎?”
王永光微微點頭,指著旁邊的蘇茂相說:“本官乃吏部尚書王永光,旁邊是戶部尚書蘇茂相,何況君無戲言,所以凡提出有效問題,必能領取五十銀子,本官絕不失信於人。”
老者聞言,脫口而出:“大人,小人有問題,不光是小人的問題,也是小人村裏的問題。近年來,朝廷賦稅過重,百姓將幾畝薄田掛靠在地主名下,現在朝廷突然攤丁入畝,取消大部分徭役,然而,好些地主以取消掛靠拒絕提供耕牛為由,迫使大夥繼續掛靠,或免費為其服徭役。小人是支持朝廷的,更想直接向朝廷交稅,怎奈缺少耕牛,開春,容易錯過春耕或開墾。”
聞言,王永光望向朱由校,朱由校麵色陰沉。
這的確是個問題,當初提出攤丁入畝,取消徭役時,朝廷沒有想到地主以耕牛勒索。
王永光不敢獨自做主,把問題拋給朱由校,朱由校麵色漸漸恢複溫和,和顏悅色說:“老爺子,本官是皇帝身旁官吏,你提出的問題非常好,可以領取五十兩銀子,百姓缺少耕牛,此事朝廷會在蒙古購買牛馬,收購地主鄉紳家裏的耕牛,屆時,投放到各個村落,便於百姓租賃。”
“至於地主脅迫,公然對抗朝廷改革,日落前,他絕對下獄。”
幸虧老者提出來,不然,朝廷不知情,將錯過部分百姓春耕,這年代,絕對不能拿糧食開玩笑。
這五十兩銀子花的值。
老者收到了錢,還解決後顧之憂,連連叩首謝恩。
此時,圍觀百姓見老者提出實際問題,真的獲取五十兩紋銀,羨慕嫉妒之餘,紛紛爭相擁擠,欲上前提出問題。
最終,一名衣衫華麗的中年擠出,理了理淩亂的衣衫,拱手向朱由校三人作揖行禮,高聲說:“大人,小人是天津的商賈,常年運送各種海鮮進京,平常還好,夏秋兩季,雨水太多,道路泥濘,常常耽擱生意,請求朝廷修建道路,為此小人等海商願意捐獻兩千兩紋銀。”
朱由校微微點頭,非常滿意:“你的問題很好,要想富,先修路,此事是該提上日程,冬季朝廷將讓工部官吏規劃,來年陸續在各地修路。”
改善道路,在朱由校計劃內。
朝廷在陝西賑災,施行以工代賑,大量修繕道路,疏通河道,廣受百姓歡迎。
何況,現在朝廷開始實行重商政策,大力發展手工業,商業,修橋鋪路,打通各地聯係,減少商賈在路上消耗是非常有必要的。
出資修橋鋪路,真正需要海量勞動力,屆時大量青壯去做工,又能補貼家用,肯定能保證社會穩定。
最關鍵,朝廷修橋鋪路,亦便於朝廷大軍行軍,讓大軍迅速投入戰場。
此事,一舉多得。
現在搞不出來瀝青,是時候將燒製水泥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