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大快人心
明末暴君:從收服錦衣衛開始 作者:佰夫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翌日。
朝陽初升,霞光萬丈。
京城百姓像往常一樣開始新生活。
突然,前門大街傳來震耳發聵的腳步聲。
祖大弼率領兩萬虎賁軍,沿著正門大街浩浩蕩蕩出城,長途跋涉趕赴河北拉練。
頃刻,熱鬧非凡的前門大街氣氛肅然,街道行人紛紛避讓,私下竊竊私語。
街上百姓疑惑時,賀人龍,朱大典率領兩萬武衛軍,四衛軍,氣勢洶洶穿過正門大街,浩浩蕩蕩奔赴山東拉練。
以前,京營兵勇吃空餉,盜軍備,老弱病殘居多。
京城何嚐遇到這般裝備精良,氣勢衝天的青壯。
數萬青壯整齊列隊,縱然清一色新軍,縱然沒有任何戰鬥經驗,但規模龐大的精壯披甲戴盔,手持兵戈出現,仍然給沿途百姓造成驚心動魄的視覺衝擊。
近日,皇帝整頓京營,內外廷,朝廷氣象生機勃勃。
一切向著好的方向變化。
三支新軍陸續出現在京郊,京郊鄉紳,地主亦心生震撼。
與尋常百姓不同,地主鄉紳在朝廷耳目眾多。
早前北直隸好幾名縣令師爺下獄,京城傳出消息說皇帝欲整頓北直隸。
最近皇帝巡查回京,新軍奔赴出城,很容易讓人產生無限遐想,一時間,沿途有頭有臉的官紳爭相打探朝廷派軍出京地目的。
各方觀望中,北直隸官吏揣測朱由校深意時,錦衣衛出動上千好手,率先奔赴北直隸各縣抓人。
無它。
通政司整理銅匭收集的百姓舉報信。
東廠番子,錦衣衛依照信件私下順藤摸瓜私下悄悄收集證據。
審計局,反貪局審核北直隸天啟年間的賦稅,成功找到北直隸官吏貪汙的蛛絲馬跡。
連同朱由校授意魏忠賢安排北直隸任職的閹黨,悄悄撰寫秘折檢舉上峰,下屬。
朝廷沒有對北直隸官吏舉刀,然而,朱由校牢牢掌握北直隸各府官吏徇私枉法,巧立名目盤剝百姓的證據。
北直隸犯法的官吏,士紳,商賈,早已淪為待宰羔羊。
這批官吏,既有知府,知州,通判,同知,也有知縣,縣令,縣丞,縣尉等。
官職不一,職權不一,涉案者多,證據確鑿。
是故,北直隸涉事官吏尚未回神時,錦衣衛迅電流光般將其抓捕。
臨近下午,錦衣衛已經押送北直隸部分州縣官吏回京。
囚車魚貫而入,招搖過市,絲毫不隱瞞行蹤,沿途百姓瞧見囚車內的貪官汙吏紛紛拍手稱讚,叫好。
這群貪官汙吏禍害百姓已久,使得百姓苦不堪言,艱難求生,而有些官吏更枉為父母官,貪贓無法,中飽私囊,無視百姓死活。
吸髓啃骨貪官下獄,簡直大快人心。
與百姓拍手稱快不同,京城部分官吏瞧著囚車內的昔日同僚,嚇的好似驚弓之鳥,坐臥不寧,寢食難安,仿佛回到洪武時代。
以前,皇宮內的皇帝昏聵卻仁慈,今皇帝精明更嗜殺,對貪官汙吏,惡紳惡霸,不法商賈充滿惡意。
兩月前去菜市口觀斬,行刑台血流成河的景象成為百官揮之不去的噩夢。
北直隸官吏被羈押回京,部分京官生怕徹查不幸牽扯到自己。
京官越擔心,情況越糟糕。
後半日,錦衣衛羈押囚犯回京的車隊絡繹不絕,犯罪者越多,京官越安靜。
一時間,京城諸多官吏私下互相拜訪,爭相打探出朱由校聖意。
然而,朱由校做事滴水不漏,百官除孫承宗,徐光啟,李國普,崔呈秀等少數知情者,其他官吏均為捕風捉影。
越神秘,百官越驚慌。
朱由校得知京城部分官吏舉動,輕輕一笑而歸,好戲還在後頭呢。
八省巡撫陸續出京赴任。
朱由校趁著空閑,接見從西北遠赴京城的肅王,從江南遠赴京城的陳子龍,宋應星。
肅王赴京,感恩戴德。
大明兩百餘年,肅藩祿米千石,始終位於宗藩末流。
孰料,皇帝破例提高肅藩祿米,恢複甘肅三衛,派將領協助他練兵。
親眼目睹朝廷整頓秦藩,在宗藩膽戰心驚時,朝廷非但沒有處罰處於邊塞他,還對他委以重任,著實讓肅王熱淚盈眶。
對於肅王,朱由校要求挺單純,練兵,養馬,穩住西北,借助陝西商幫力量,在西北開設互市,強化同西北部落貿易。
以貿易收入養兵,爭取在西北練出支精兵。
目前,朝廷政治重心在吏治,經濟重心在稅改,在減輕百姓負擔,軍事重心在遼東,在西南。
他沒有多餘時間和精力收拾西北套寇,所以,肅王必須支棱起來,擔負起朝廷在西北的代表。
何況朝廷缺軍馬,肅藩所處位置恰好有天然養馬場,肅王需擔起為朝廷買馬養馬的重任。
縱然將來陝西依然因旱情爆發起義,朝廷在西北還有數萬率領的重兵,亦能協助朝廷平叛,爭取把叛軍扼殺在搖籃。
對於陳子龍,宋應星等江南學子,朱由校僅做兩件事兒,給予他們官職,擴大朝廷邸報,改為大明日報,除夏允彝,楊廷樞,徐孚遠去反貪局任職。
朱由校把大明日報交給黃宗羲,方以智,冒辟疆,張溥,張采,把宋應星,陳子龍,顧炎武留在身邊作為天子伴讀。
朝廷消息過於閉塞,即使朝廷定期把皇帝的諭旨、詔書、臣僚奏議等官方文書以及宮廷大事等有關政治情報,信使快馬通過驛道傳送到各省各府,怎奈局限性太強,僅是君臣溝通消息。
他要依靠大明日報,將朝廷政令傳播給百姓,控製輿論,引導輿論。
當然,朱由校沒有忘記唐王孫朱聿鍵,和進京複命的周王。
為鍛煉唐王孫,也為監督各地軍務,朱由校安排朱聿鍵擔任兵部給事中,輔助皇帝處理兵機奏章,稽查兵部、太仆寺之違誤,有諫言進諫之責。
為整訓各地藩王,安排周王擔任大宗正,確保各地藩王穩定。初步安置妥當,朱由校安排唐王孫,周王用膳,聯絡聯絡感情。
同時,為鍛煉信王,端王,桂王,惠王,朱由校派吏部,戶部,工部,刑部各出名官吏,陪同四人出京,前往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微服私訪。
今後,朝廷不派藩王就藩,也不養混吃等死的廢物。
朝陽初升,霞光萬丈。
京城百姓像往常一樣開始新生活。
突然,前門大街傳來震耳發聵的腳步聲。
祖大弼率領兩萬虎賁軍,沿著正門大街浩浩蕩蕩出城,長途跋涉趕赴河北拉練。
頃刻,熱鬧非凡的前門大街氣氛肅然,街道行人紛紛避讓,私下竊竊私語。
街上百姓疑惑時,賀人龍,朱大典率領兩萬武衛軍,四衛軍,氣勢洶洶穿過正門大街,浩浩蕩蕩奔赴山東拉練。
以前,京營兵勇吃空餉,盜軍備,老弱病殘居多。
京城何嚐遇到這般裝備精良,氣勢衝天的青壯。
數萬青壯整齊列隊,縱然清一色新軍,縱然沒有任何戰鬥經驗,但規模龐大的精壯披甲戴盔,手持兵戈出現,仍然給沿途百姓造成驚心動魄的視覺衝擊。
近日,皇帝整頓京營,內外廷,朝廷氣象生機勃勃。
一切向著好的方向變化。
三支新軍陸續出現在京郊,京郊鄉紳,地主亦心生震撼。
與尋常百姓不同,地主鄉紳在朝廷耳目眾多。
早前北直隸好幾名縣令師爺下獄,京城傳出消息說皇帝欲整頓北直隸。
最近皇帝巡查回京,新軍奔赴出城,很容易讓人產生無限遐想,一時間,沿途有頭有臉的官紳爭相打探朝廷派軍出京地目的。
各方觀望中,北直隸官吏揣測朱由校深意時,錦衣衛出動上千好手,率先奔赴北直隸各縣抓人。
無它。
通政司整理銅匭收集的百姓舉報信。
東廠番子,錦衣衛依照信件私下順藤摸瓜私下悄悄收集證據。
審計局,反貪局審核北直隸天啟年間的賦稅,成功找到北直隸官吏貪汙的蛛絲馬跡。
連同朱由校授意魏忠賢安排北直隸任職的閹黨,悄悄撰寫秘折檢舉上峰,下屬。
朝廷沒有對北直隸官吏舉刀,然而,朱由校牢牢掌握北直隸各府官吏徇私枉法,巧立名目盤剝百姓的證據。
北直隸犯法的官吏,士紳,商賈,早已淪為待宰羔羊。
這批官吏,既有知府,知州,通判,同知,也有知縣,縣令,縣丞,縣尉等。
官職不一,職權不一,涉案者多,證據確鑿。
是故,北直隸涉事官吏尚未回神時,錦衣衛迅電流光般將其抓捕。
臨近下午,錦衣衛已經押送北直隸部分州縣官吏回京。
囚車魚貫而入,招搖過市,絲毫不隱瞞行蹤,沿途百姓瞧見囚車內的貪官汙吏紛紛拍手稱讚,叫好。
這群貪官汙吏禍害百姓已久,使得百姓苦不堪言,艱難求生,而有些官吏更枉為父母官,貪贓無法,中飽私囊,無視百姓死活。
吸髓啃骨貪官下獄,簡直大快人心。
與百姓拍手稱快不同,京城部分官吏瞧著囚車內的昔日同僚,嚇的好似驚弓之鳥,坐臥不寧,寢食難安,仿佛回到洪武時代。
以前,皇宮內的皇帝昏聵卻仁慈,今皇帝精明更嗜殺,對貪官汙吏,惡紳惡霸,不法商賈充滿惡意。
兩月前去菜市口觀斬,行刑台血流成河的景象成為百官揮之不去的噩夢。
北直隸官吏被羈押回京,部分京官生怕徹查不幸牽扯到自己。
京官越擔心,情況越糟糕。
後半日,錦衣衛羈押囚犯回京的車隊絡繹不絕,犯罪者越多,京官越安靜。
一時間,京城諸多官吏私下互相拜訪,爭相打探出朱由校聖意。
然而,朱由校做事滴水不漏,百官除孫承宗,徐光啟,李國普,崔呈秀等少數知情者,其他官吏均為捕風捉影。
越神秘,百官越驚慌。
朱由校得知京城部分官吏舉動,輕輕一笑而歸,好戲還在後頭呢。
八省巡撫陸續出京赴任。
朱由校趁著空閑,接見從西北遠赴京城的肅王,從江南遠赴京城的陳子龍,宋應星。
肅王赴京,感恩戴德。
大明兩百餘年,肅藩祿米千石,始終位於宗藩末流。
孰料,皇帝破例提高肅藩祿米,恢複甘肅三衛,派將領協助他練兵。
親眼目睹朝廷整頓秦藩,在宗藩膽戰心驚時,朝廷非但沒有處罰處於邊塞他,還對他委以重任,著實讓肅王熱淚盈眶。
對於肅王,朱由校要求挺單純,練兵,養馬,穩住西北,借助陝西商幫力量,在西北開設互市,強化同西北部落貿易。
以貿易收入養兵,爭取在西北練出支精兵。
目前,朝廷政治重心在吏治,經濟重心在稅改,在減輕百姓負擔,軍事重心在遼東,在西南。
他沒有多餘時間和精力收拾西北套寇,所以,肅王必須支棱起來,擔負起朝廷在西北的代表。
何況朝廷缺軍馬,肅藩所處位置恰好有天然養馬場,肅王需擔起為朝廷買馬養馬的重任。
縱然將來陝西依然因旱情爆發起義,朝廷在西北還有數萬率領的重兵,亦能協助朝廷平叛,爭取把叛軍扼殺在搖籃。
對於陳子龍,宋應星等江南學子,朱由校僅做兩件事兒,給予他們官職,擴大朝廷邸報,改為大明日報,除夏允彝,楊廷樞,徐孚遠去反貪局任職。
朱由校把大明日報交給黃宗羲,方以智,冒辟疆,張溥,張采,把宋應星,陳子龍,顧炎武留在身邊作為天子伴讀。
朝廷消息過於閉塞,即使朝廷定期把皇帝的諭旨、詔書、臣僚奏議等官方文書以及宮廷大事等有關政治情報,信使快馬通過驛道傳送到各省各府,怎奈局限性太強,僅是君臣溝通消息。
他要依靠大明日報,將朝廷政令傳播給百姓,控製輿論,引導輿論。
當然,朱由校沒有忘記唐王孫朱聿鍵,和進京複命的周王。
為鍛煉唐王孫,也為監督各地軍務,朱由校安排朱聿鍵擔任兵部給事中,輔助皇帝處理兵機奏章,稽查兵部、太仆寺之違誤,有諫言進諫之責。
為整訓各地藩王,安排周王擔任大宗正,確保各地藩王穩定。初步安置妥當,朱由校安排唐王孫,周王用膳,聯絡聯絡感情。
同時,為鍛煉信王,端王,桂王,惠王,朱由校派吏部,戶部,工部,刑部各出名官吏,陪同四人出京,前往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微服私訪。
今後,朝廷不派藩王就藩,也不養混吃等死的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