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化,霍維華皆為閹黨。


    然而,未墮落前誰還不是地方名宦呢?


    吳江縣誌記載:霍維華上任時,縣內每畝正賦高達四鬥,而後霍維華清查田畝,編造魚鱗冊,使全縣平均每畝正賦減少為一升五合。


    國庫分毫未少,百姓負擔大幅減少。


    他所編定的履畝清冊直到清乾隆十二年,依然是朝廷作為賦額征收的主要依據。


    霍維華有吳江縣這份功勞,盡管因依附宦官魏忠賢而被世人不齒,但乾隆讀了《吳江縣誌》堅持把他列為名宦。


    徐大化亦非壞事做盡,早年連城縣做官三年,連城縣誌宦績稱:徐公謫連之三年,重農桑興水利、政和時豐民物殷阜、治行休暢,冠冕全閩,故龍山祖廟鄉祠皆祀之。


    能讓乾隆點讚。


    能做出冠冕全福建的政績。


    霍維華,徐大化肯定有點東西。


    “陛下。”


    幸福來得太突然,霍維華,徐大化讓突如其來的任命打的手足無措。


    布政使,都指揮僉事。


    這是封疆大吏啊。


    千算萬算,天上掉餡餅的好事砸在他們頭上。


    朱由校安撫道:“兩位愛卿早年做官均有政績,緣何墮落不再追究,此番赴陝任職,隻要做出像吳江縣,連城縣的政績,朕保你們無病無災到公卿,封伯,封侯,子孫世襲。”


    “謝陛下隆恩,臣絕不…”


    徐大化,霍維華欣喜若狂,欲叩首領命。


    朱由校敲了敲龍案,警告說:“先不要急著謝恩,事情辦的好自然重賞,事情辦砸了,休怪朕新賬舊賬一起算。”


    “微臣遵命。”


    霍維華,徐大化額頭冒著冷汗領命。


    初入仕途,誰還沒有匡扶社稷,為黎民百姓的理想,奈何形勢逼人。


    黨爭激烈,非黑即白,饒是文武雙全的朱童蒙,因支持熊廷弼並彈劾鄒元標、馮從吾建首善書院,遂得罪東林黨,同時被魏忠賢相中,東林官吏將其視作閹黨,彈劾驅逐出朝廷。


    巡按遼東,整肅軍紀,抵抗建奴,有功於社稷的熊廷弼,亦成為黨爭的犧牲品。


    何況乎,他們區區縣令。


    今日陛下委以重任,正是發揮才能,一展心中抱負的時候。


    朱由校數量片刻補充說:“整頓衛所,丈量土地,疏通河渠,皆需花大力氣,更得罪人。故而,給你們特權,持假節鉞,給予你們使持節身份,遇到阻力,依法誅殺三品以下官吏。”


    “徐大化,再給你一條特權,陝西商幫財力雄厚,赴陝可借助陝西商幫力量,給你三家皇商的名額,獎勵給積極幫忙賑災,忠心報國的商賈。”


    “另外,關中有多習書吏,故刀筆甲天下,次者儒,又次行賈的傳統習俗,當地縣令犯罪,可提拔秉公任直,熟悉地方政務的師爺,書吏擔任縣令。”


    大明朝,陝西商幫財力雄厚,宋應星曾說:商之本者,大抵屬秦、晉與徽郡三方之人。


    賑災。


    必須團結所有能團結的人。


    聞言,霍維華,徐大化駭然,百官亦駭然。


    大明建國,經常賜尚方寶劍便宜行事,而使持節為魏晉官職。


    西晉時,趙王司馬倫除掉掌權的皇後賈南風,首件事封自己為“使持節、都督中外諸軍事、相國、侍中”。


    一連串的官位中,“使持節”排在最前麵的,可見使持節權力之大。


    陛下給予霍維華,徐大化使持節的待遇,等於給予誅殺中級以下官吏之權,種種跡象表明陛下準備在陝西大幹一場。


    霍維華,徐大化受寵若驚。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當報答陛下知遇之恩:“謝陛下隆恩,臣定不辜負陛下信任。”


    然而,部分殘存的東林官吏懵了。


    說好的懲罰閹黨呢,為何破格提拔徐大化,霍維華。


    朝廷能做事的東林官吏不少,何時輪到徐大化,霍維華了。


    陛下。


    你不親近東林官吏啊。


    他們內心發牢騷時,戶部尚書郭允厚執笏出列,道出內心擔憂:“陛下,朝廷為陝西兜底,必然導致陝西糧價飆升,糧價興許超過往常兩倍,三倍,是否攬的太多?”


    郭允厚驚訝於朱由校政務練達,諸事安排的有條不紊,怎奈戶部空虛,內帑缺錢,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縱然收拾內廷,鏟除閹宦獲得些許錢糧,卻非長久之計。


    為陝西災情兜底,賑災過程中容易滋生腐敗。


    兩百五萬兩紋銀,最終幾何用於百姓呢?


    “朝廷不兜底,眼睜睜瞧著陝西百姓餓死或走投無路起義嗎?”


    朱由校神情不悅,言語不善,早治理早收效,晚治理,朝廷承擔不起。


    今年兩百萬紋銀勉強能給陝西兜底,放任陝西災情,起義擴大化,明年起,兩百萬兩紋銀對陝西而言無疑是杯水車薪。


    為延緩起義時間,他既不能裁撤驛站,也不能任由災情蔓延。


    這筆錢,朝廷必須出。


    疏通河道,修繕水渠,丈量土地,還能讓部分百姓果腹,緩解災情的影響,這筆錢花的值。


    郭允厚委屈的說:“陛下,臣全力支持賑災,奈何...奈何...”


    “奈何什麽?”


    郭允厚身為閹黨,是少數幾個做事的。


    朱由校對他挺滿意,唯獨遇事結結巴巴,快急死個人。


    郭允厚垂首,餘光瞥了眼滿朝公卿,同僚,脫口而出說:“奈何官吏貪汙嚴重,兩百萬賑災銀,運到陝西恐怕十不存一。”


    貪汙?


    層層克扣?


    朱由校恍然大悟,難怪郭允厚口齒不清,這是怕罪人啊。


    他不禁想到陝西籍官吏韓一良,那個影響崇禎後半生的男人。


    讓胸懷雄心壯誌,欲力挽狂瀾,救大廈於將傾的崇禎,此後對朝廷文官係統失望透頂,對百官從政能力和品德人格持懷疑態度。


    以後始終多疑,不敢親信任何官員,凡事都事必躬親。


    崇禎沒辦法,不代表他沒辦法,斬釘截鐵道:“即日起,朝廷諸事實施責任追究製和限時辦結製。


    前者即問責製,誰負責誰承擔,重點問責負有直接責任的官吏。”


    “後者,即六部和地方官吏按照規定時間、程序和要求處理行政事項的製度,做到具體問題的具體過錯,不問功勞苦勞,不搞將功抵過,誰出問題,誰承擔責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暴君:從收服錦衣衛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佰夫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佰夫長並收藏明末暴君:從收服錦衣衛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