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坐在屋簷下,腳邊是一捆捆已經加工好的篾子。


    他年紀很大了,行動起來非常遲緩,編竹筐的手都在不停的哆嗦。


    但是令人驚訝的是,雖然他的手在抖,但是編出來的竹筐板板正正的,非常整齊美觀。


    這竹編製品,可是非常考究製作人的技術的。


    我國的傳統竹編工藝品,其實是細分為兩大類:細絲工藝品和粗絲竹編工藝品。


    所謂的細絲竹編工藝,也被人們稱為“瓷胎竹編工藝”,主要流行於四川一帶,以精細見長。


    這種工藝製作而成的瓷胎竹編工藝品,其竹絲厚薄均勻,緊貼瓷麵,接頭藏而不露,渾然天成。


    這種工藝,它起源於清代中葉,主要流行於四川成都一帶,所出產的產品,大部分為皇室貢品。


    清光緒年間,成都有位大名鼎鼎的竹編藝人,名叫張國正,曾經擔任過成都勸工總局細篾科教習。


    他編製的全套竹編食具貢品,曾獲清王朝五品軍功獎。


    而他所編瓷胎竹編餐具、竹絲帳,甚至參加過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獲了博覽會的銀質獎。


    粗絲竹編工藝分布就比較廣了,比較有名氣的有東陽竹編、閩西竹編、三穗竹編等。


    常見的粗絲竹編工藝工藝品有竹編涼席、涼枕、筐、籃、搖籃等,它們的使用性強,通常用來作為各種生活用品。


    這位老大爺所展示的,正是粗絲竹編工藝。


    粗絲竹編工藝也是非常的複雜,主要分為材料處理、編織和收尾三個階段。


    材料處理就是把竹子加工成篾子。


    這篾子可沒那麽好弄,要經過破竹、烤色、去節、分層、定色、刮平、劃絲、抽勻等十幾道工序,全是手工操作,才能製作出精細的竹絲來。


    想要編織出來的作品是精品,製作的竹絲當然越細越好。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把竹子一把把立在院中暴曬,曬幹後進行淋雨,再暴曬,然後存放起來。


    用時,取一把先刮去竹節、竹毛,再一分為二剖開,然後在河裏或磨渠中浸泡,泡上兩天兩夜,待竹子變軟後撈出來,這時竹子的柔韌性得到大大提高,適宜於加工成篾子。


    老大爺腳下,如今就有很多已經製作好的篾子,他正在進行的,就是竹編工藝的第二個步驟,編織。


    編織就是用篾子編成各種產品,這才是很考驗手工製作者技術的時候。


    顧暢觀察了這位老大爺一會,看他的編織手法熟練簡潔,編織的速度非常快。


    顧暢見過不少人編織竹編製品,這位老大爺,和王大爺,是他見過技術最為精湛的!


    此時的老大爺,手中的竹筐已經進入到了收尾環節!


    收尾是不可或缺的輔助補充工序,目的是使竹編產品更加美觀、精致、順手、耐用。


    民間以前有首歌謠,專說竹編的程序:“小時家裏手頭窘,操起篾刀向竹蓬。嘭嘭幾下竹隨破,纖手剝篾似翻書。細篾經緯隨即織,篼底好起口難收。”


    篼底好起口難收,這收尾工作,其實也不簡單。


    這位老大爺明顯經驗豐富,對背篼口進行細化加固處理,使之拿在手裏舒適,不紮人,又牢固耐用。


    至此,這一件竹編製品就此完工了!


    一旁的齊天鳴看的歎為觀止!


    這是他第一次見到竹編製品的加工過程,不由的讚歎不已。


    這老大爺雖然十分年邁,手都在顫抖,但是這技術,幾乎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了。


    這一根根竹條,在他手中,宛如一個個精靈,組合成了一個絕美的作品!


    顧國慶也讚賞的點點頭,說道:“這老人家的手藝,和王大爺一樣,堪稱是登峰造極!”


    此時的顧暢,眼睛閃亮,如果這竹茂村,有幾個這樣的竹編手工藝人,那麽開發竹編製品,就太有希望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回鄉繼承三座大山:別攔著我養豬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決不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決不陽並收藏回鄉繼承三座大山:別攔著我養豬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