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彭廬


    山風蕭蕭,鬆濤陣陣,林內並無一點聲息。


    丁弘提刀走入樹林,裏外查看了一番,卻沒有發現任何異常,隻得又退了回來。


    見眾人都用狐疑的目光看著自己,丁弘還刀入鞘道:


    “適才見林內有人影閃動,過去後卻沒有見到人。”


    眾人隻當是他眼花了,都並未放在心上。


    接下來的幾天裏,在陳尹元的陪同下,王希孟走遍了江寧各處,存下了若幹畫稿。


    這日晚宴後,王希孟向陳尹元深揖一禮:


    “此次在江寧大有獲益,隻是學生還想沿江遊曆一番,在此向陳大人辭行。”


    陳尹元微微點頭道:


    “江寧雖好,我也看出並未全合小王大人心意,老夫倒知一處山水,或對你作畫有用。”


    “那是何處?”王希孟忙問。


    陳尹元輕輕道出四個字:


    “彭蠡、廬山。”


    ----------


    乘船沿江而上,看著還在岸邊目送他們遠去的陳尹元,王希孟對丁弘感慨道:


    “你我在江寧幾日,陳大人便陪同了幾日,心中很是感激。”


    丁弘先是點頭,而後又搖搖頭:


    “確如小王大人所言,陳大人對你我幫助甚大,隻是這種為官之道,對我大宋而言,也不知是好是壞。”


    “何出此言?”王希孟詫異地問。


    丁弘無奈地苦笑道:


    “這些日來,你可見他處理過一件公事?陳尹元年逾花甲,升遷無望,對諸般公事能推則推,能拖則拖,隻想保業守成,但求無過為功,七十致仕還鄉,頤養天年,朝野內外,這樣的官員不在少數,雖不像朱勔之流為害一方,卻也不能造福百姓,短似無礙,長以難繼。”


    沉默半晌,王希孟表情堅毅地說道:


    “常聞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他日我若入仕,定學範文正公、王文公那樣為國為民,不敢懈怠。”


    ——願大人赤子之心永存,切不要為俗世所染。


    丁弘忽然想起在楚州裴曼雪說過的這句話,莫名地感到一種悲哀。


    永存一顆赤子之心——在當今朝廷,談何容易。


    ----------


    沿江而上,過太平、經蕪湖、走繁昌、越銅陵、穿池州、曆東流、出彭澤,停湖口,三人方離船登岸。


    絕美驚豔的彭蠡湖,終於在王希孟的期盼中揭開了麵紗。


    站立於高處,隻見一湖碧水滾滾匯入長江,一邊銀波蕩漾,一邊金浪翻湧,清濁二分,湖江兩色,綿延數裏,蔚為奇觀。


    向南方望去,彭蠡湖浩瀚萬頃,煙波飄渺,船影綽綽,霧氣嫋嫋,鳳翎翱翔,荻花飛舞,白雲悠悠,波光點點,遠山如黛,水天相連,好一幅宛如仙境般的青山碧水畫卷。


    世間竟有如此美景?!


    宛如一曲華美的樂章,將王希孟的心弦驟然撥動,隨著水形山勢,在心中緩緩奏響,時而激昂、時而平遠、時而壯闊、時而幽邃。


    王希孟轉頭看著丁弘和承照,眼中閃著異樣的光:


    “如畫江山,定不辜負!”


    接下來的幾天,王希孟三人沿湖南下、停停走走,高山平湖、沼澤樹木、村舍歸舟、漁樵耕讀盡收眼底、盡攬畫中。


    這一日,三人再次站到湖邊,腳下水草茂盛、高可沒膝,對岸峰巒如浪、勁峭雄秀。


    隻見群山聚攏,拱起一座巍峨主峰,直刺雲天、氣勢雄偉,王希孟抬手遙指問道:


    “此峰何名?”


    丁弘的回答有些遲疑:


    “應為廬山漢陽峰,隻是還需向當地人詢問一下。”


    前後左右望上一圈,又在心中揣摩許久,王希孟方才睜眼對丁弘、承照說道:


    “這些日來陪我風餐露宿,二位辛苦,隻是這彭蠡、廬山方圓百裏,若不久居,難以描繪出其形神,我觀身後高坡處有一村莊,欲租用幾間房舍長住,以便日後登山觀湖,不知二位意下如何?”


    聽王希孟竟要如此安排,丁弘、承照皆滿臉苦相。


    以前經州過府,哪一處不是好吃好睡的,然而自離了江寧後,小王大人便不讓再驚動官府,自湖口下船後,更像是著了魔一般,白天畫筆不停,晚間就投宿到農舍裏將就一宿,就算他們金銀不缺,但在這荒村野嶺,錢財再多又有何用。


    如今又要在此常住,這苦日子還不知何時才能結束。


    不願意歸不願意,天子門生的話二人又怎敢不從,隻得苦著臉隨王希孟來到村莊,找村民商量租房事宜。


    說來也巧,村中恰有幾戶人家剛剛搬走,丁弘又肯出高價,同族的族長便將一處視野極佳的庭院租給了三人。


    所租庭院位於村莊的最高處,放眼望去,湖光山色盡在眼中,與之相鄰還有一處庭院,也無人居住。


    房舍雖然略顯簡陋,但也算幹淨整潔,丁弘置辦了一些應用之物,又雇用了一名村婦為幾人燒菜做飯、打掃庭院,待晚間住下來時,微風習習,蟲鳴聲聲,竟有了些許隱世而居的愜意之感。


    第二日一早,王希孟便與丁弘、承照雇上一條漁船,橫穿過彭蠡,來至在廬山腳下。


    仰頭望去,群峰重重疊疊、連綿不斷,雲霧繚繞中,仿佛籠罩著一層薄薄的輕紗,在藍天白雲下濃淡相宜。


    一行人在當地向導的帶領下,漫步於山中,涼涼的山風輕柔拂麵,隨手揮去幾縷飄忽不定的雲霧,一時竟似在騰雲駕霧、飄飄欲仙。


    行至峰頂,向下望向彭蠡湖,隻見如天空般湛藍如洗,宛若一顆藍寶石鑲嵌於綠野之上,舟來船往,漁歌互答;岸邊綠樹掩映,嘉木成蔭,長橋短榭,籬落村居,散聚於江皋山麓之間,好一派繁華光景、錦繡河山!


    眾人心曠神怡、情難自禁。


    看罷多時,王希孟幽幽一聲歎息:


    “如此江山美景,卻不知我能否一一畫來。”


    向導卻在一旁笑道:


    “小哥還未見我廬山之瀑布,便出此言早了些。”


    王希孟忙施禮道:


    “還請老伯帶我等前去一觀。”


    向導搖頭道:


    “這幾日無雨,若要見其壯觀,須等雨水充沛之時。”


    帶著一絲遺憾,一行人下山登船,回歸對岸。


    第二日,王希孟在向導的帶領下複登廬山,林海雲濤之間,忽見山腳下一處用竹籬笆圍起來的瓦房兩進院落,結構對稱規整。


    最初王希孟隻以為是一處大戶人家的院舍,但又看了兩眼後,卻被院落後方正中央一個高大的穹形草廬吸引了注意力,如此特殊而簡易的建築高聳在院落中最重要的地方,必然有它非凡之意。


    當下手指院落問道:“這是何處,為何院內有一草廬?”


    向導定睛看去,笑道:


    “那處叫做匡神廟,是百姓祭奠山神匡裕的所在。”


    “莫非便是那受過漢武帝封賜的匡裕七兄弟?”王希孟忙問道。


    在宮中學畫時,徽宗曾講過一則故事:西周武王時,在一座雄偉壯麗的高山中,匡裕兄弟七人結下草廬修煉,成仙後山中隻剩下一座空空的草廬,於是這座山便被稱為廬山,也稱匡山,漢武帝南巡時,奉匡裕為守護廬山的山神。


    沒想到今天竟能看到祭奠匡神的地方,王希孟很是欣喜:


    “我還聽聖上講過,當年匡神兄弟修煉時,會時時走過一座木橋,並非一條直線,而是呈蜿蜒曲折狀,頗有特色,後世稱之為通隱橋,不知此橋現在何處?”


    向導向西側指了指:“不遠處確實有一座小哥口中的木橋,隻是並無名字,也不知是不是所說的通隱橋。”


    一行人祭拜過匡神廟,又沿著山腳走上通隱橋,王希孟若有所思。


    傳統的道教講求萬物有靈,自然界中的花鳥蟲魚甚至一切,都是天地間靈氣的精粹,這又與徽宗的藝術理念十分相似,從而十分信奉道教文化,更對修道升仙相當癡迷。


    那便將這通隱的草廬畫下來,權做是對恩師的一番報答。


    接下來的幾日,或隔水觀山,或登山望水,或南行北走,或泛舟湖上,王希孟過得忙碌而充實,隻是卻遲遲不見雨水的到來。


    一日起床後,隻見天空陰雲密布,王希孟大喜,忙叫來向導,重金之下,向導也顧不得浪大山險,帶上三人揚起風帆直奔對岸。


    船行在湖中,遙遙向廬山望去,隻見群峰被團團雲霧籠罩,天地一統。


    一路順風,幾人很快棄舟登岸,然而沒走幾步,傾盆暴雨便瓢潑而至。


    不顧丁弘勸阻,王希孟執意要向導帶著幾人向廬山深處走去。


    一路艱難危險自不必說,當幾人頂著雨來到了一條瀑布附近時,仿佛是天公作美,雲開霧散、暴雨驟停、青空蔚藍、草木鮮亮。


    未及走近,耳邊已經傳來水瀉轟鳴、澎湃咆哮、聲如奔雷、群山回應。


    繞過一座山峰,眼中隻見似有一條白龍,從百丈高的山崖上落下,水霧騰騰,明珠四濺。


    再細看時,卻發現整條瀑布原是分作三段,上段形如飄雪拖練,遠看似雨雪交加,近觀似大霧彌漫;中段形如碎玉摧冰,跌宕奔湧,帶起散珠細霧,淩虛而下;下段形如玉龍走潭,又長又闊,洪流傾瀉,激起下方潭水白浪翻湧。


    呆看了多時,王希孟忽地回過神來,急忙招呼丁弘和承照拿出油紙包裹好的筆墨,心無旁騖地開始作畫。


    丁弘、承照和向導不知道他要畫到何時,隻好由著他的性子,一直在旁邊等待。


    眼看天色已晚,向導忍不住道:


    “小哥,天要黑了,可否明日再來,更何況廬山內並不隻這一條瀑布,又怎是一下便可畫完的?”


    王希孟停下手中畫筆,活動了一下有些發酸的各個關節道:


    “此言不差,如此美景,豈是一日能畫完的,麻煩你在山內給我們找一處住所,這幾日我要待在廬山之內。”


    “山下院落無人看管,怕有所不妥?”丁弘急道。


    王希孟卻毫不在乎地笑笑道:


    “誰會去那裏,無妨!”


    如王希孟所言,確實沒有人去到他們租下的院落。


    隻是多出了一家鄰居。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紅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檀公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檀公江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檀公江華並收藏檀公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