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啥,實際上唐玄宗李隆基是公元685年出生的,闕特勤也是這一年出生的,他們倆是同歲,而毗伽可汗比唐玄宗還要大上不少。
但是吧,現實就是如此,誰是爹,誰是兒,那得以實力為尊,大唐強盛,周邊部族的首領,哪怕是比唐玄宗年紀大,見了也得乖乖的喊聲爹!
——安祿山那不是也喊比他小很多的楊玉環為母親嘛,其實是一個道理。
咱們再說回到碑文,碑文的北麵,刻的就是唐玄宗這篇禦筆親書的悼文。
為什麽說北麵是正麵呢,因為唐玄宗麵南背北,而臣下和兒子們,就得麵北背南,闕特勤的墓地和這塊兒石碑,其實是朝北的,也就是朝著他爹唐玄宗所在的方向。
就連闕特勤的這處墓地,還是由唐玄宗親自派工匠去修建的呢,墓室內的壁畫,也是由唐玄宗派去的畫師完成的。
東、西、南三麵,是用突厥文字雕刻的碑文,上麵的這些事,在這些突厥文字的碑文中,都明確記錄了。
之所以要提到這塊兒闕特勤碑,是因為這塊兒碑上的碑文,兩種文字所刻的是迥然不同的兩種意思。
突厥文和漢文互相印證之後,卻顯示出了一種前所未有的、令人玩味兒的戲劇性,也真實反映出了,當時突厥統治者對待大唐王朝那複雜的心態,以及雙方之間那詭譎的關係。
闕特勤碑是闕特勤(阿史那·闕)因病死後,他哥哥毗伽可汗為了懷念他的這位弟弟,而立的一塊兒石碑。
正麵的漢字碑文,除了唐玄宗禦筆親書的悼文之外,滿滿都是對唐玄宗,對大唐的歌功頌德,講的都是父子情深,隻談友誼、親情和尊重,絕口不提征服二字。
而切換到突厥銘文,則是除了以毗伽可汗的口吻,來歌頌闕特勤的功績之外,通篇全是對大唐的破口大罵,和平時對大唐積攢下來的憤懣,以及突厥對大唐那種,敢怒而不敢言的憋屈。
雖說毗伽可汗喊唐玄宗爹,但在碑文中,他開篇第一句,說的就是,“唐人來我土地,言辭甚美,但行動未必。”
後麵則是越寫越露骨,比如,在南麵的碑文上寫的是:“漢人給予我們大量的金子、銀子和絲綢,漢人的話語始終甜蜜,漢人的物品始終精美。”
“漢人利用甜蜜的話語和精美的物品進行欺騙,漢人便以這種方式令遠方的民族接近他們,等到遠方的民族沉迷在這些話語和物品之中,他們便萌生惡意。”
“漢人不讓真正聰明的人和真正勇敢的人獲得發展。如若有人犯了錯誤,漢人決不赦免任何他人,從其直係親屬,直到氏族、部落,大批人遭到殺害,啊,突厥人,他們要讓你們滅亡。”
“如果你們要試圖遠離他們,那些惡意的漢人會告訴你們,人們如若遠離(漢人)而居,便隻供給粗劣物品,人們如若靠近而居,則會供給珍貴物品,如果你們不聽他們的話,那等待的還是隻有死亡。”
“由於上天的仁慈,我被賦予了幸運,繼承了王位,是我將所有窮困潦倒的人招聚起來,我使窮苦人變富,使少數人變多,你們得完全聽從我的話,......”
“我向漢人可汗招請來了工匠和畫師,漢人可汗(唐玄宗)沒有拒絕我,派來了工匠和宮廷畫師,我令他們建造了這座非凡的陵墓。我使之鐫刻此石,我令記錄下我的肺腑之言,你們所有的人,,都應閱讀這些文字,並從中獲得教益。”
石碑的東麵,刻寫的則是:“由於伯克(突厥貴族)及普通民眾互相不睦,以及漢人的詭譎奸詐,由於他們狡猾地製造了弟兄們之間的分裂,導致了伯克和大眾的相互紛爭,遂使突厥人先前建立的國家走向毀滅。”
“原來的老爺成了漢人的奴仆,原來的太太成了漢人的婢女。突厥的伯克們放棄了其突厥官銜,並聽從於漢人可汗,為了漢人的利益,他們四處征戰,征服了許多的國家。但如今我們自己的國家在哪裏?我們是在為誰的利益征服這些地方?”
石碑的西麵碑文,則主要是記載的,闕特勤一生的戰績,其中也有跟大唐哥舒翰都督的作戰記錄,好像還打贏了,搶了不少的輜重。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別看毗伽可汗明麵上一直喊唐玄宗爸爸,但在這塊兒碑文中的突厥銘文中,卻是將他真實的心思暴露無遺。
有一種,類似“惹不起,還不服”的心態,看上去挺糾結的。
尤其是在碑文的最後,毗伽可汗以一句“唐與突厥,水火不容,但願長存和平”作為了結尾。
這句話雖然表麵上看似是對和平的祝願,但實際上卻暗藏著突厥人對未來可能的,衝突和戰爭的深刻憂慮。就像是有一種想反抗,卻又怕打不過的、深深的憂慮!
這篇碑文翻譯成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大唐:我們跟突厥就像父子一樣相親相愛,我是突厥的爹。
突厥:我們跟大唐就像父子一樣,不過我唐爹動不動就揍我,我打不過他,我犯了錯,他也不饒恕我。
揍完了還問我,“爹對你好嗎?你感動不?”
我敢動嗎?我要是敢動,我唐爹能打死我!
這塊兒石碑被發現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發現的時候,蒙國還屬於清朝),清廷駐庫倫將軍拓印了二百多份到處送人,甚至自稱突厥後裔的土耳雞都跑來討要。
但這樣的事,在種花家的史官們的筆下,好像不值一提似的,要不是後來這座石碑被發現,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老祖宗們的功績。
比如,在舊唐書中,僅僅是一筆帶過:“闕特勤卒於開元二十年,毗伽即於是年被弑。”
新唐書中,寫的稍微詳細點,嗯,也不過是多了幾個字而已:“開元十九年,闕特勤卒,使金吾將軍張去逸、都官郎中呂向奉璽詔吊祭,帝為刻辭於碑,仍立廟像,四垣垣圖戰陣狀,詔高手工六人往,繪寫精肖,共國以為未嚐有。”
嗯,就這麽簡單,至於具體碑文,史書上連寫都沒寫,隻是隨手寫了一句,“而此碑不傳,獨耶律雙溪一人見之耳”,就完了。
若不是石碑被發現,估計沒人會知道,唐玄宗寫給一個異族“兒子”的悼文全文,因為這在那些史官看來,大概是太過不值一提的。
而與這篇碑文有關的曆史,則是:公元630年,大唐滅東突厥,生擒頡利可汗;657年,大唐滅西突厥,生擒沙缽羅可汗。
公元685年,在大唐的允許下,後突厥複國;744年,也就是立這塊兒碑的十二年後,大唐王忠嗣帥朔方軍大破後突厥,次年,也就是745年,後突厥的可汗阿史那·鶻隴匐的腦袋,就被懸掛在了長安城的城頭上,至此,突厥滅!
盛世大唐的赫赫武功,從這塊兒石碑上的血淚控訴中,就可窺得一斑!
但是吧,現實就是如此,誰是爹,誰是兒,那得以實力為尊,大唐強盛,周邊部族的首領,哪怕是比唐玄宗年紀大,見了也得乖乖的喊聲爹!
——安祿山那不是也喊比他小很多的楊玉環為母親嘛,其實是一個道理。
咱們再說回到碑文,碑文的北麵,刻的就是唐玄宗這篇禦筆親書的悼文。
為什麽說北麵是正麵呢,因為唐玄宗麵南背北,而臣下和兒子們,就得麵北背南,闕特勤的墓地和這塊兒石碑,其實是朝北的,也就是朝著他爹唐玄宗所在的方向。
就連闕特勤的這處墓地,還是由唐玄宗親自派工匠去修建的呢,墓室內的壁畫,也是由唐玄宗派去的畫師完成的。
東、西、南三麵,是用突厥文字雕刻的碑文,上麵的這些事,在這些突厥文字的碑文中,都明確記錄了。
之所以要提到這塊兒闕特勤碑,是因為這塊兒碑上的碑文,兩種文字所刻的是迥然不同的兩種意思。
突厥文和漢文互相印證之後,卻顯示出了一種前所未有的、令人玩味兒的戲劇性,也真實反映出了,當時突厥統治者對待大唐王朝那複雜的心態,以及雙方之間那詭譎的關係。
闕特勤碑是闕特勤(阿史那·闕)因病死後,他哥哥毗伽可汗為了懷念他的這位弟弟,而立的一塊兒石碑。
正麵的漢字碑文,除了唐玄宗禦筆親書的悼文之外,滿滿都是對唐玄宗,對大唐的歌功頌德,講的都是父子情深,隻談友誼、親情和尊重,絕口不提征服二字。
而切換到突厥銘文,則是除了以毗伽可汗的口吻,來歌頌闕特勤的功績之外,通篇全是對大唐的破口大罵,和平時對大唐積攢下來的憤懣,以及突厥對大唐那種,敢怒而不敢言的憋屈。
雖說毗伽可汗喊唐玄宗爹,但在碑文中,他開篇第一句,說的就是,“唐人來我土地,言辭甚美,但行動未必。”
後麵則是越寫越露骨,比如,在南麵的碑文上寫的是:“漢人給予我們大量的金子、銀子和絲綢,漢人的話語始終甜蜜,漢人的物品始終精美。”
“漢人利用甜蜜的話語和精美的物品進行欺騙,漢人便以這種方式令遠方的民族接近他們,等到遠方的民族沉迷在這些話語和物品之中,他們便萌生惡意。”
“漢人不讓真正聰明的人和真正勇敢的人獲得發展。如若有人犯了錯誤,漢人決不赦免任何他人,從其直係親屬,直到氏族、部落,大批人遭到殺害,啊,突厥人,他們要讓你們滅亡。”
“如果你們要試圖遠離他們,那些惡意的漢人會告訴你們,人們如若遠離(漢人)而居,便隻供給粗劣物品,人們如若靠近而居,則會供給珍貴物品,如果你們不聽他們的話,那等待的還是隻有死亡。”
“由於上天的仁慈,我被賦予了幸運,繼承了王位,是我將所有窮困潦倒的人招聚起來,我使窮苦人變富,使少數人變多,你們得完全聽從我的話,......”
“我向漢人可汗招請來了工匠和畫師,漢人可汗(唐玄宗)沒有拒絕我,派來了工匠和宮廷畫師,我令他們建造了這座非凡的陵墓。我使之鐫刻此石,我令記錄下我的肺腑之言,你們所有的人,,都應閱讀這些文字,並從中獲得教益。”
石碑的東麵,刻寫的則是:“由於伯克(突厥貴族)及普通民眾互相不睦,以及漢人的詭譎奸詐,由於他們狡猾地製造了弟兄們之間的分裂,導致了伯克和大眾的相互紛爭,遂使突厥人先前建立的國家走向毀滅。”
“原來的老爺成了漢人的奴仆,原來的太太成了漢人的婢女。突厥的伯克們放棄了其突厥官銜,並聽從於漢人可汗,為了漢人的利益,他們四處征戰,征服了許多的國家。但如今我們自己的國家在哪裏?我們是在為誰的利益征服這些地方?”
石碑的西麵碑文,則主要是記載的,闕特勤一生的戰績,其中也有跟大唐哥舒翰都督的作戰記錄,好像還打贏了,搶了不少的輜重。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別看毗伽可汗明麵上一直喊唐玄宗爸爸,但在這塊兒碑文中的突厥銘文中,卻是將他真實的心思暴露無遺。
有一種,類似“惹不起,還不服”的心態,看上去挺糾結的。
尤其是在碑文的最後,毗伽可汗以一句“唐與突厥,水火不容,但願長存和平”作為了結尾。
這句話雖然表麵上看似是對和平的祝願,但實際上卻暗藏著突厥人對未來可能的,衝突和戰爭的深刻憂慮。就像是有一種想反抗,卻又怕打不過的、深深的憂慮!
這篇碑文翻譯成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大唐:我們跟突厥就像父子一樣相親相愛,我是突厥的爹。
突厥:我們跟大唐就像父子一樣,不過我唐爹動不動就揍我,我打不過他,我犯了錯,他也不饒恕我。
揍完了還問我,“爹對你好嗎?你感動不?”
我敢動嗎?我要是敢動,我唐爹能打死我!
這塊兒石碑被發現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發現的時候,蒙國還屬於清朝),清廷駐庫倫將軍拓印了二百多份到處送人,甚至自稱突厥後裔的土耳雞都跑來討要。
但這樣的事,在種花家的史官們的筆下,好像不值一提似的,要不是後來這座石碑被發現,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老祖宗們的功績。
比如,在舊唐書中,僅僅是一筆帶過:“闕特勤卒於開元二十年,毗伽即於是年被弑。”
新唐書中,寫的稍微詳細點,嗯,也不過是多了幾個字而已:“開元十九年,闕特勤卒,使金吾將軍張去逸、都官郎中呂向奉璽詔吊祭,帝為刻辭於碑,仍立廟像,四垣垣圖戰陣狀,詔高手工六人往,繪寫精肖,共國以為未嚐有。”
嗯,就這麽簡單,至於具體碑文,史書上連寫都沒寫,隻是隨手寫了一句,“而此碑不傳,獨耶律雙溪一人見之耳”,就完了。
若不是石碑被發現,估計沒人會知道,唐玄宗寫給一個異族“兒子”的悼文全文,因為這在那些史官看來,大概是太過不值一提的。
而與這篇碑文有關的曆史,則是:公元630年,大唐滅東突厥,生擒頡利可汗;657年,大唐滅西突厥,生擒沙缽羅可汗。
公元685年,在大唐的允許下,後突厥複國;744年,也就是立這塊兒碑的十二年後,大唐王忠嗣帥朔方軍大破後突厥,次年,也就是745年,後突厥的可汗阿史那·鶻隴匐的腦袋,就被懸掛在了長安城的城頭上,至此,突厥滅!
盛世大唐的赫赫武功,從這塊兒石碑上的血淚控訴中,就可窺得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