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我家進入到了鼎盛時期,於是決定奮起反抗一下他們。
今天下午,漢家來人了,我家最強大的王朝滅亡了,土地沒了,國王也被抓走了。
明天還要繼續稱臣納貢,......
——南越殺漢使,屠為九郡,宛國殺漢使,頭懸北闕,朝國殺漢使,即時誅滅,......
而這種事,到了種花家的史書上,頂多也就是,“某時,某某寇邊,大破之”,或者是“某時,某某將領率軍滅某某國”,僅用寥寥數語,就一筆帶過了。
寫史書的那些人,也是習慣了惜字如金,比如,打了一場勝仗,史官頂多就寫倆字,“克之”。
打了一場大勝仗,史官可能多寫倆字,“克之,斬首多少多少。”
打了一場決定性的、空前大勝仗,史官或許才會多寫幾筆,“克之,斬首多少多少,俘獲多少多少。”
但打了一場敗仗,你看看吧,這會兒他們是能寫的多詳細,就寫的多詳細。
比如打了一場小敗仗,“我兵倉卒無備,徒手搏戰,於溝塍沮洳之鄉,故每出輒敗。夫兵者因地形者也,今六七郡間千村百落皆為戰場,敵形至難製也,......”,此處省略一千字。
打了一場大敗仗,那就更了不得了,“先是虜寇陝西鎮夷,總兵官寧遠伯任禮、太監劉永誠遣左參將都督王喜,奉禦阮和、福保,都指揮馬馴、穀聰、藍成、王祥等擊之,喜違禮節製,敗於臨水堡西,和、聰俱死鎮守,肅州衛都指揮胡麒來援,亦死於是,......”,此處省略一萬字。
——以上都是明宗實錄中的明確記載!
就像薛仁貴在大非川之戰中,在四千米以上的高原上,以五萬對戰四十萬,打輸了之後,好家夥,直接被史書記了一千多年。
——有的史書上寫的是唐軍十萬人,這是不可能的,當時李績(徐世績、徐懋功)正統帥大唐大多數的精銳軍隊,在征伐高句麗,根本就拿不出這麽多的軍隊來給薛仁貴,何況,也沒有那麽多的人力,給這麽大的一支遠征軍隊,輸送足夠的糧食補給。
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等等,不管誰寫史書,都要把這場失敗的戰鬥拿出來說道說道。
但卻鮮有提及,後來大唐忙活完高句麗之後,又跟吐蕃打了幾次,每次都斬首數萬,甚至連小勃律的國王和吐蕃的公主都被擄了回去這種事,也僅僅是一筆帶過。
——小勃律,是勃律的一部分,勃律差不多就是現在的“巴控克什米爾”,唐軍都打到南亞次大陸了。
薛仁貴的大非川之敗,被大書特書,又是什麽氣候原因,又是副將郭侍瘋(郭孝恪的兒子)看不起薛仁貴,不尊軍令,將帥不和等等,總之就是記載的詳細無比。
但不久之後他把突厥打的屁滾尿流的事,史官僅僅用了幾十個字就寫完了:(薛仁貴),又率兵擊突厥元珍等於雲州,斬首萬餘級,獲生口二萬餘人,駝馬牛羊三萬餘頭。賊聞仁貴複起為將,素憚其名,皆奔散,不敢當之!
開個玩笑哈,知道為啥少數族裔都能歌善舞,而種花家的主體民族,卻隻會喊666了吧?
那是因為,不能歌善舞的那些民族,都沒了啊!
打贏了,就會變成“一家人”,打輸了,也就隻剩下“一家人”了。
實在打不過的,就先拿小本本記下來,等以後有機會了再繼續打!
這種“記小本本”、記錄曆史,還有個好處,那就是在“開疆拓土”的時候,師出有名,首先就占據了輿論和道德的製高點。
呶,我們這可不是無緣無故的打你們啊,更不是侵略,而是反抗你們的欺負,是自衛反擊,這叫有理有據、叫“王師教化四夷”,......
就像後來網友們開玩笑說的那樣,要是沒有打敗外族,滇村的朋友,現在的戶籍可能是南詔;西北的朋友,可能現在居住在吐穀渾、西域三十六國;東北的朋友,可能是室韋、扶餘、東胡的子民;東南的朋友,是甌越、閩越;兩廣的朋友,是南越,……
有一位去邊遠山區支教的小夥子,在跟當地人聊天的時候,還問人家呢:“這裏窮山惡水的,環境又不好,物產也不豐富,當初你們怎麽會選擇來這裏居住呢?”
有當地人就翻翻白眼回懟他道:“誰不願意在好地方生活啊,這不是當初我們的老祖宗,打不過你們的老祖宗,所以才被迫跑到這裏來躲難的嘛。”
都知道隋煬帝征高句麗損失慘重,後來誰提起這件事都要罵兩句,這些話要是讓高句麗聽到,非當場哭出來不可,明明他們才是傷亡更慘重的那個好不好?
當時要不是後院著火了,隋煬帝忙著回家救火,哪還有什麽後來的高句麗啊。
要是有機會的話,大家可以去安南(越的南邊)的一些博物館去看看,他們的曆史,那才叫一個“聽者傷心、聞者落淚”,簡直就是一部被種花家欺負的血淚史啊。
眾所周知,種花民族一向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所以,為了能夠一個和平的生活環境,就隻能被迫消滅膽敢破壞咱們和平生活環境的人了。
唉,一切的戰事,都是迫不得已啊!
至於周邊的那些外族,被打服的,都變成了自己人;不服的,那就打到他們服、變成自己人為止;打不服的,那他們就隻能遠遠的跑,或者近近的死了!
所以,所謂的史書,就相當於是學霸的錯題本,把曾經做錯的每一道題都記錄在案,然後時不時的拿出來警醒一下自己,溫故而知新嘛,或許這就是所謂的“以史為鑒”吧。
種花民族從來都是有著自己的血性和脊梁骨的,不說“古早”以前,就說現在吧,別看種花家的人,平時在家裏一個個指爹罵娘、看著自家啥啥都不順眼,但隻要“咱媽”喊一句:“今晚一起去看海呀”。
那場麵,那家夥,無數人自帶幹糧、自告奮勇,開著自家裝滿了磚頭、石塊、啤酒瓶的漁船,撒丫子就往海上衝。
——口誤,口誤,不是磚頭、石塊,確切的說,應該的“壓艙石”,啤酒是在路上當水喝的,......,那啥,你懂得!
看他們傳回來的視頻,到了海上碰到水猴子之後,握了個大草,漁船對撞,水槍噴、磚頭、酒瓶砸,場麵那叫一個血脈僨張,看的人不禁熱血沸騰。
奈何老夫不善水性,若不然,真想也聊發一下少年狂,替“咱媽”出征一次!
今天下午,漢家來人了,我家最強大的王朝滅亡了,土地沒了,國王也被抓走了。
明天還要繼續稱臣納貢,......
——南越殺漢使,屠為九郡,宛國殺漢使,頭懸北闕,朝國殺漢使,即時誅滅,......
而這種事,到了種花家的史書上,頂多也就是,“某時,某某寇邊,大破之”,或者是“某時,某某將領率軍滅某某國”,僅用寥寥數語,就一筆帶過了。
寫史書的那些人,也是習慣了惜字如金,比如,打了一場勝仗,史官頂多就寫倆字,“克之”。
打了一場大勝仗,史官可能多寫倆字,“克之,斬首多少多少。”
打了一場決定性的、空前大勝仗,史官或許才會多寫幾筆,“克之,斬首多少多少,俘獲多少多少。”
但打了一場敗仗,你看看吧,這會兒他們是能寫的多詳細,就寫的多詳細。
比如打了一場小敗仗,“我兵倉卒無備,徒手搏戰,於溝塍沮洳之鄉,故每出輒敗。夫兵者因地形者也,今六七郡間千村百落皆為戰場,敵形至難製也,......”,此處省略一千字。
打了一場大敗仗,那就更了不得了,“先是虜寇陝西鎮夷,總兵官寧遠伯任禮、太監劉永誠遣左參將都督王喜,奉禦阮和、福保,都指揮馬馴、穀聰、藍成、王祥等擊之,喜違禮節製,敗於臨水堡西,和、聰俱死鎮守,肅州衛都指揮胡麒來援,亦死於是,......”,此處省略一萬字。
——以上都是明宗實錄中的明確記載!
就像薛仁貴在大非川之戰中,在四千米以上的高原上,以五萬對戰四十萬,打輸了之後,好家夥,直接被史書記了一千多年。
——有的史書上寫的是唐軍十萬人,這是不可能的,當時李績(徐世績、徐懋功)正統帥大唐大多數的精銳軍隊,在征伐高句麗,根本就拿不出這麽多的軍隊來給薛仁貴,何況,也沒有那麽多的人力,給這麽大的一支遠征軍隊,輸送足夠的糧食補給。
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等等,不管誰寫史書,都要把這場失敗的戰鬥拿出來說道說道。
但卻鮮有提及,後來大唐忙活完高句麗之後,又跟吐蕃打了幾次,每次都斬首數萬,甚至連小勃律的國王和吐蕃的公主都被擄了回去這種事,也僅僅是一筆帶過。
——小勃律,是勃律的一部分,勃律差不多就是現在的“巴控克什米爾”,唐軍都打到南亞次大陸了。
薛仁貴的大非川之敗,被大書特書,又是什麽氣候原因,又是副將郭侍瘋(郭孝恪的兒子)看不起薛仁貴,不尊軍令,將帥不和等等,總之就是記載的詳細無比。
但不久之後他把突厥打的屁滾尿流的事,史官僅僅用了幾十個字就寫完了:(薛仁貴),又率兵擊突厥元珍等於雲州,斬首萬餘級,獲生口二萬餘人,駝馬牛羊三萬餘頭。賊聞仁貴複起為將,素憚其名,皆奔散,不敢當之!
開個玩笑哈,知道為啥少數族裔都能歌善舞,而種花家的主體民族,卻隻會喊666了吧?
那是因為,不能歌善舞的那些民族,都沒了啊!
打贏了,就會變成“一家人”,打輸了,也就隻剩下“一家人”了。
實在打不過的,就先拿小本本記下來,等以後有機會了再繼續打!
這種“記小本本”、記錄曆史,還有個好處,那就是在“開疆拓土”的時候,師出有名,首先就占據了輿論和道德的製高點。
呶,我們這可不是無緣無故的打你們啊,更不是侵略,而是反抗你們的欺負,是自衛反擊,這叫有理有據、叫“王師教化四夷”,......
就像後來網友們開玩笑說的那樣,要是沒有打敗外族,滇村的朋友,現在的戶籍可能是南詔;西北的朋友,可能現在居住在吐穀渾、西域三十六國;東北的朋友,可能是室韋、扶餘、東胡的子民;東南的朋友,是甌越、閩越;兩廣的朋友,是南越,……
有一位去邊遠山區支教的小夥子,在跟當地人聊天的時候,還問人家呢:“這裏窮山惡水的,環境又不好,物產也不豐富,當初你們怎麽會選擇來這裏居住呢?”
有當地人就翻翻白眼回懟他道:“誰不願意在好地方生活啊,這不是當初我們的老祖宗,打不過你們的老祖宗,所以才被迫跑到這裏來躲難的嘛。”
都知道隋煬帝征高句麗損失慘重,後來誰提起這件事都要罵兩句,這些話要是讓高句麗聽到,非當場哭出來不可,明明他們才是傷亡更慘重的那個好不好?
當時要不是後院著火了,隋煬帝忙著回家救火,哪還有什麽後來的高句麗啊。
要是有機會的話,大家可以去安南(越的南邊)的一些博物館去看看,他們的曆史,那才叫一個“聽者傷心、聞者落淚”,簡直就是一部被種花家欺負的血淚史啊。
眾所周知,種花民族一向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所以,為了能夠一個和平的生活環境,就隻能被迫消滅膽敢破壞咱們和平生活環境的人了。
唉,一切的戰事,都是迫不得已啊!
至於周邊的那些外族,被打服的,都變成了自己人;不服的,那就打到他們服、變成自己人為止;打不服的,那他們就隻能遠遠的跑,或者近近的死了!
所以,所謂的史書,就相當於是學霸的錯題本,把曾經做錯的每一道題都記錄在案,然後時不時的拿出來警醒一下自己,溫故而知新嘛,或許這就是所謂的“以史為鑒”吧。
種花民族從來都是有著自己的血性和脊梁骨的,不說“古早”以前,就說現在吧,別看種花家的人,平時在家裏一個個指爹罵娘、看著自家啥啥都不順眼,但隻要“咱媽”喊一句:“今晚一起去看海呀”。
那場麵,那家夥,無數人自帶幹糧、自告奮勇,開著自家裝滿了磚頭、石塊、啤酒瓶的漁船,撒丫子就往海上衝。
——口誤,口誤,不是磚頭、石塊,確切的說,應該的“壓艙石”,啤酒是在路上當水喝的,......,那啥,你懂得!
看他們傳回來的視頻,到了海上碰到水猴子之後,握了個大草,漁船對撞,水槍噴、磚頭、酒瓶砸,場麵那叫一個血脈僨張,看的人不禁熱血沸騰。
奈何老夫不善水性,若不然,真想也聊發一下少年狂,替“咱媽”出征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