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謝老板的話來說就是,“我光這兩件寶貝就價值二十四個億,還用的著去騙你們那三五個億了?就是最近公司資金周轉上遇到了一些困難,等日後我們周轉過來了,是一定可以還清貸款的!”
“當然,如果你們想讓我盡快還上貸款,也是沒問題的,不過吧,那可能還得需要二位的‘協助’,支持我做完這個項目,我可以保證,在完成回款後,絕對會第一時間把貸款還上。”
在看過金縷玉衣和那些頂級專家、泰鬥們親自簽過、寫出來的鑒定證明後,兩位行長暫時相信了謝老板的話,覺得謝老板的公司還是非常有實力的一家企業,不會欠錢不還的。
另一個問題是,當初按揭貸款是這兩位行長批下來的,如果騙貸的事情暴露,作為行長的他們烏紗難保,所以也隻能選擇相信謝老板,否則大家就隻能一起完蛋了。
不僅如此,回去之後,為了幫謝老板渡過“難關”,盡快還清銀行的貸款,他們兩位行長利用職務之便,還分多次,又為謝老板提供了四個億的貸款。
謝老板的總計騙貸金額,至此也超過了十個億!
靠著騙貸,在零叁年的時候,謝老板還被評為了“國內400富人榜”,排名第163位的富豪,個人資產高達七億。
而這七億元的資產,其實全部都是銀行貸款,而且,本應在零叁年入住的,他接手開發的那個地塊兒,最終也成為了爛尾樓!
這起騙貸案件之所以暴露,還是審計部門的功勞。
審計部門在對建設很行進行例行審計的時候,發現建設很行核銷的一筆、將近十個億的資金有問題。
於是,審計部門立刻派人進駐建設很行,順著這條線索往下查,很快就清理出來了,涉及跟著近十億資金流向有關的十幾家公司和一百多個賬戶。
而這些公司都是謝老板成立的,那一百多個賬戶,也是謝老板在操作、使用的。
審計部門抽絲剝繭的查清了,謝老板騙貸的行為,以及銀行對其進行\"包庇性資金支持\"的犯罪事實。
由於涉案金額太大,涉案人員太多,這已經超出了審計部門的權限,所以他們隻能將審計的結果進行上報。
相關方麵對於這種“挖牆腳”的行為,也是非常的痛恨,因此,相關領導立刻批示,由公安部證券犯罪偵查局京城分局成立專案組,來專門偵辦這起案件。
謝老板和那兩名銀行的行長,以及一批銀行的涉案人員被抓捕。
倆行長,一個判了二十年,一個判了十九年,謝老板則是被判了無期。
——嗯,就在謝老板被捕之前不久,其妻子已經跟他離了婚,並移居鬧大利亞,至於帶沒帶錢出去,你“拆”呢?
謝老板之所以能有恃無恐的拿假金縷玉衣騙貸,正是因為有五大權威專家,為其開具的鑒定證書做為依仗。
被捕的那兩名銀行行長供述,他們之所以做出“錯誤的決定”,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同意為謝老板的企業追加、發放資金,試圖幫助其盤活項目,想著等項目做完、回款之後,他就能還上銀行的錢了。
現在,謝老板被抓了,金縷玉衣也被確認為假貨,但為虎作倀、為金縷玉衣和謝老板背書的,那些專家、泰鬥們,卻是屁事沒有。
麵對所有人的質疑,這些專家、泰鬥們一致地,將自己“走眼”的原因歸咎於“草率”。
按照常規的文物鑒定程序,鑒定一份文物的真偽至少應該經過稱重、收樣、手摸、儀器檢測等三十幾個步驟,而要確定寶石的真偽則要動用一些專業儀器。
但據這幾位專家們自己說的,在鑒定這兩件金縷玉衣的時候,他們“犯懶”了,不僅沒有用專業儀器監測玉石,甚至連上手觸碰一下玉衣也沒有。
事發之後,在大褲衩電視台記者的采訪中,參與此次鑒定的楊富續,坦然的對著鏡頭表示:“我們就是隔著玻璃櫃門在外麵看了兩眼,並沒有打開玻璃櫃門,更沒有上手。”
當記者追問他:“既然僅僅是隔著玻璃櫃子看了幾眼,那你們這五位專家,謝某某的這兩件金縷玉衣是真品,這令人瞠目結舌的二十四億元估價,又是依靠什麽估算出來的呢?”
麵對記者的提問,這幾位專家的口徑竟然出奇的一致,無論是楊富續還是李勁鬆,又或者是王文詳,他們統一的說詞都是,“因為‘史老’確定這兩件金縷玉衣是真品,所以我們才在鑒定報告上簽字的”!
就像王文詳說的那樣:“史老是鑒定界的大權威,他說這個東西是漢代的,真東西,無價之寶。”
他們口中的“史老”,正是著名的文物鑒定專家——史樹清,這可是當代真正的大牛之一。
按理說,諸如“史老”這樣的、在業界內堪稱泰鬥的人物,不應該會看不出這兩件“玉衣”的端倪啊,可這一次他怎麽就走眼了?難道是老糊塗了?
其實嘛,原因也很簡單,唯錢爾!
在這次的金縷玉衣騙貸案暴露出來之後,這五位專家立刻就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無數的人都想追尋事件的真相。
無數的媒體、記者,都想從“斷定”這兩件金縷玉衣的,真偽和價值的“史老”口中得到一個答案,但“史老”卻是誰的電話也不接,對於此事閉口不言。
正當所有人都以為,事件的真相永遠無法解開之時,做為謝老板鑒寶事件當中的、“中間人”的牛福中,最終還是開口吐露了實情。
——“謝老板給了這幾位專家、泰鬥,高達幾十萬的鑒定費,每位參與的專家、泰鬥,都拿到了十幾萬”!
據他們自己說,在對那兩件金縷玉衣做鑒定的時候,他們並不是“無償勞動”,謝老板說了,隻要他們在陳列櫃邊上轉兩圈、看幾眼,然後動動手指在鑒寶報告書上簽上自己的名字,這十幾萬的“勞務費”就能揣進腰包。
九十年代末的十幾萬,真真不是個小數,即便是這些功成名就的業內大牛,也很難拒絕。
正所謂“有錢能使鬼推磨”,看來隻要出的價錢足夠高,這假文物也能變成真寶貝啊!
當然,大概這五位業內的權威專家,打死也不會想到,謝老板會幹出,拿著這玩意兒去銀行騙貸款的事來吧。
“當然,如果你們想讓我盡快還上貸款,也是沒問題的,不過吧,那可能還得需要二位的‘協助’,支持我做完這個項目,我可以保證,在完成回款後,絕對會第一時間把貸款還上。”
在看過金縷玉衣和那些頂級專家、泰鬥們親自簽過、寫出來的鑒定證明後,兩位行長暫時相信了謝老板的話,覺得謝老板的公司還是非常有實力的一家企業,不會欠錢不還的。
另一個問題是,當初按揭貸款是這兩位行長批下來的,如果騙貸的事情暴露,作為行長的他們烏紗難保,所以也隻能選擇相信謝老板,否則大家就隻能一起完蛋了。
不僅如此,回去之後,為了幫謝老板渡過“難關”,盡快還清銀行的貸款,他們兩位行長利用職務之便,還分多次,又為謝老板提供了四個億的貸款。
謝老板的總計騙貸金額,至此也超過了十個億!
靠著騙貸,在零叁年的時候,謝老板還被評為了“國內400富人榜”,排名第163位的富豪,個人資產高達七億。
而這七億元的資產,其實全部都是銀行貸款,而且,本應在零叁年入住的,他接手開發的那個地塊兒,最終也成為了爛尾樓!
這起騙貸案件之所以暴露,還是審計部門的功勞。
審計部門在對建設很行進行例行審計的時候,發現建設很行核銷的一筆、將近十個億的資金有問題。
於是,審計部門立刻派人進駐建設很行,順著這條線索往下查,很快就清理出來了,涉及跟著近十億資金流向有關的十幾家公司和一百多個賬戶。
而這些公司都是謝老板成立的,那一百多個賬戶,也是謝老板在操作、使用的。
審計部門抽絲剝繭的查清了,謝老板騙貸的行為,以及銀行對其進行\"包庇性資金支持\"的犯罪事實。
由於涉案金額太大,涉案人員太多,這已經超出了審計部門的權限,所以他們隻能將審計的結果進行上報。
相關方麵對於這種“挖牆腳”的行為,也是非常的痛恨,因此,相關領導立刻批示,由公安部證券犯罪偵查局京城分局成立專案組,來專門偵辦這起案件。
謝老板和那兩名銀行的行長,以及一批銀行的涉案人員被抓捕。
倆行長,一個判了二十年,一個判了十九年,謝老板則是被判了無期。
——嗯,就在謝老板被捕之前不久,其妻子已經跟他離了婚,並移居鬧大利亞,至於帶沒帶錢出去,你“拆”呢?
謝老板之所以能有恃無恐的拿假金縷玉衣騙貸,正是因為有五大權威專家,為其開具的鑒定證書做為依仗。
被捕的那兩名銀行行長供述,他們之所以做出“錯誤的決定”,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同意為謝老板的企業追加、發放資金,試圖幫助其盤活項目,想著等項目做完、回款之後,他就能還上銀行的錢了。
現在,謝老板被抓了,金縷玉衣也被確認為假貨,但為虎作倀、為金縷玉衣和謝老板背書的,那些專家、泰鬥們,卻是屁事沒有。
麵對所有人的質疑,這些專家、泰鬥們一致地,將自己“走眼”的原因歸咎於“草率”。
按照常規的文物鑒定程序,鑒定一份文物的真偽至少應該經過稱重、收樣、手摸、儀器檢測等三十幾個步驟,而要確定寶石的真偽則要動用一些專業儀器。
但據這幾位專家們自己說的,在鑒定這兩件金縷玉衣的時候,他們“犯懶”了,不僅沒有用專業儀器監測玉石,甚至連上手觸碰一下玉衣也沒有。
事發之後,在大褲衩電視台記者的采訪中,參與此次鑒定的楊富續,坦然的對著鏡頭表示:“我們就是隔著玻璃櫃門在外麵看了兩眼,並沒有打開玻璃櫃門,更沒有上手。”
當記者追問他:“既然僅僅是隔著玻璃櫃子看了幾眼,那你們這五位專家,謝某某的這兩件金縷玉衣是真品,這令人瞠目結舌的二十四億元估價,又是依靠什麽估算出來的呢?”
麵對記者的提問,這幾位專家的口徑竟然出奇的一致,無論是楊富續還是李勁鬆,又或者是王文詳,他們統一的說詞都是,“因為‘史老’確定這兩件金縷玉衣是真品,所以我們才在鑒定報告上簽字的”!
就像王文詳說的那樣:“史老是鑒定界的大權威,他說這個東西是漢代的,真東西,無價之寶。”
他們口中的“史老”,正是著名的文物鑒定專家——史樹清,這可是當代真正的大牛之一。
按理說,諸如“史老”這樣的、在業界內堪稱泰鬥的人物,不應該會看不出這兩件“玉衣”的端倪啊,可這一次他怎麽就走眼了?難道是老糊塗了?
其實嘛,原因也很簡單,唯錢爾!
在這次的金縷玉衣騙貸案暴露出來之後,這五位專家立刻就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無數的人都想追尋事件的真相。
無數的媒體、記者,都想從“斷定”這兩件金縷玉衣的,真偽和價值的“史老”口中得到一個答案,但“史老”卻是誰的電話也不接,對於此事閉口不言。
正當所有人都以為,事件的真相永遠無法解開之時,做為謝老板鑒寶事件當中的、“中間人”的牛福中,最終還是開口吐露了實情。
——“謝老板給了這幾位專家、泰鬥,高達幾十萬的鑒定費,每位參與的專家、泰鬥,都拿到了十幾萬”!
據他們自己說,在對那兩件金縷玉衣做鑒定的時候,他們並不是“無償勞動”,謝老板說了,隻要他們在陳列櫃邊上轉兩圈、看幾眼,然後動動手指在鑒寶報告書上簽上自己的名字,這十幾萬的“勞務費”就能揣進腰包。
九十年代末的十幾萬,真真不是個小數,即便是這些功成名就的業內大牛,也很難拒絕。
正所謂“有錢能使鬼推磨”,看來隻要出的價錢足夠高,這假文物也能變成真寶貝啊!
當然,大概這五位業內的權威專家,打死也不會想到,謝老板會幹出,拿著這玩意兒去銀行騙貸款的事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