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國泰民安
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 作者:光頭李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胡宗憲離開乾清宮後。
朱翊鈞興致也來了,讓馮保安排人伺候自己寫字。
朱翊鈞在案前站定,馮保早已指揮著小太監們將筆墨紙硯伺候得妥妥帖帖。
隻見朱翊鈞抬手,穩穩握住那支粗大的毛筆,略一思索,筆鋒遊走,在那張大宣紙上寫下四個大字——“國泰民安”。
每一筆都力透紙背,盡顯天子的威嚴與豪邁之氣。
馮保在一旁看得眼睛都直了,臉上堆滿諂媚的笑容,忙不迭地誇讚道:“陛下這字,真是越發蒼勁有力、氣勢非凡呐……國泰民安,應景啊……奴婢覺得自陛下登基,改元萬曆之後,我大明朝國運越發昌盛……”
朱翊鈞聽了笑了笑道:“大伴啊,你啊 ,就是會說話,‘國泰民安’,此乃朕所求,一生之求,然欲達此境,談何容易……內有吏治整頓之艱,外有邊患擾攘之虞,民生之休養生息、百業之蓬勃興盛,樁樁件件,皆需上下臣工齊心協力……路漫漫啊……”
聽完朱翊鈞的話後,馮保趕忙應道:“陛下,您英明果斷,在奴婢看來,縱前路荊棘滿布,艱難險阻重重,不出十年,陛下必使我大明朝山河永固,百姓安居樂業……”
這個時候,天子對於馮保充滿了信任,也是因為英明天子的信任,讓馮保也有了新的奮鬥目標。
主仆關係,到達了一種無比和諧的境界。
“那件事情,處理的怎麽樣了……”
“陛下放心,穩妥的很,絕不會有人察覺出什麽的。”
正在兩人說話的時候。
陳矩匆匆忙忙地走進來,腳步急切,臉上帶著幾分慌張。
朱翊鈞瞧見陳矩這副模樣,笑容瞬間淡了幾分,心中湧起一絲不祥的預感。
還沒等陳矩開口,朱翊鈞便問道:“什麽事情如此慌張?”
陳矩趕忙跪地,聲音帶著幾分焦急:“陛下,出事了!”
朱翊鈞眉頭一皺,追問道:“什麽事?”
陳矩如此慌張的樣子,可是極為少見的。
陳矩深吸一口氣,說道:“胡宗憲胡尚書在從宮裏邊返回兵部的時候,在車上暈倒了,現在兵部的人把他送回去,也差人過來稟告……”
朱翊鈞聞言,神色驟變,手上的毛筆不受控製地“啪嘰”一聲掉落在那諾大的宣紙上,不偏不倚,正好落在“安”字的下邊,暈染出一團烏黑的墨跡,就像是平靜湖麵被投入巨石,泛起層層驚濤駭浪。
而一旁得馮保也是臉色一變 ,趕忙將掉落在宣紙上得毛筆撿了起來,放回到了硯台中。
“這……這怎麽會?”朱翊鈞喃喃自語,臉上滿是驚愕與擔憂:“胡愛卿,剛剛離開啊……”
他來回踱步,眉頭擰成了一個“川”字,片刻後,猛地停下腳步,看向陳矩和馮保,沉聲道:“速傳太醫去胡府,務必將愛卿治好,另外,把兵部來報信的人帶進來,朕要細細詢問!”
來宮裏麵報信得人是兵部郎中趙毅。
他到了乾清宮後,便趕忙下跪行禮。
“朕問你,胡愛卿現在情況究竟如何?”
趙毅磕了個頭,聲音帶著幾分顫抖回道:“陛下,臣現在也不知是什麽情況,胡尚書暈倒後,卑職和幾位同僚心急如焚,趕忙將他送回府中,便立刻趕來向陛下稟報,一路上都沒敢耽擱,實在還沒來得及去了解胡尚書的具體狀況。”
朱翊鈞心中的不安愈發濃烈。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如草木,生,是一場盛大的開始,而死,卻是必然的落幕……
胡宗憲年齡大了,在他的這個年齡身體但凡有些風吹草動,都是致命的。
他不再多問,當機立斷地說道:“朕即刻前往胡府。”
馮保應了一聲,而後趕忙下去安排……
朱翊鈞的車駕在錦衣衛的嚴密護送下,朝著胡府趕去。
車輪滾滾,揚起一路塵土……
胡府內,胡桂奇心急如焚,在胡宗憲的房間外不停地踱步……胡桂奇是胡宗憲的長子,也就是當年在東南被海瑞好好教訓一番的胡家大公子……
兵部的兩位侍郎也都麵色凝重,守在門外,他們不時地望向屋內,眼中滿是焦慮。
“父親這到底是怎麽了,好端端的怎麽會突然暈倒……”胡桂奇聲音中帶著哭腔,轉頭看向兩位侍郎,仿佛想從他們那裏得到一絲安慰。
兵部左侍郎沈文歎了口氣,安慰道:“胡公子,吉人自有天相,胡尚書福澤深厚,定能平安無事。”
話雖如此,可他的眼神中也透著深深的憂慮。
兵部這些年啊,手上抓的事情越發的多了,要是再這個時候,胡宗憲走了,那麽兵部的擔子誰能擔起來啊。
而此時胡宗憲的臥室內。
徐渭坐在胡宗憲的病床前,目光緊緊鎖住那虛弱的麵龐。
房間裏光線昏暗,唯有幾縷陽光艱難地透過窗欞,灑在地麵上……
他望著胡宗憲,眼眶不自覺地泛紅,長歎一聲,聲音低沉而沙啞:“部堂大人,真的油盡燈枯了嗎?”
“部堂大人”這稱呼,在他唇齒間吐出,帶著歲月的厚重與深沉。
恍惚間,往昔歲月如潮水般湧來,那是十幾年前的稱呼了,那時的胡宗憲意氣風發,身姿挺拔,在朝堂與戰場間縱橫捭闔,而自己,也還正當壯年,兩人攜手為了東南的局勢奔波忙碌……
躺在床上的胡宗憲,似是捕捉到了這聲呼喚,原本毫無血色的臉上,細微的肌肉輕輕抽搐了一下。
眉頭微微皺起,像是在努力掙脫那無盡的黑暗與疲憊。
他的眼皮輕輕顫動,仿佛有一股力量在驅使他回應這熟悉的聲音。
許久,胡宗憲緩緩睜開雙眼,眼眸中滿是混沌與迷茫,好一會兒才漸漸聚焦,看清了眼前的徐渭。
他的嘴唇微微開合,想要說些什麽,卻隻發出了微弱的、沙啞的氣聲。
徐渭見狀,連忙湊近,將耳朵貼近胡宗憲的嘴邊,試圖聽清他的呢喃……
“先生,倭寇不足為慮,我大明朝的心腹大患在京師,在朝堂……”
朱翊鈞興致也來了,讓馮保安排人伺候自己寫字。
朱翊鈞在案前站定,馮保早已指揮著小太監們將筆墨紙硯伺候得妥妥帖帖。
隻見朱翊鈞抬手,穩穩握住那支粗大的毛筆,略一思索,筆鋒遊走,在那張大宣紙上寫下四個大字——“國泰民安”。
每一筆都力透紙背,盡顯天子的威嚴與豪邁之氣。
馮保在一旁看得眼睛都直了,臉上堆滿諂媚的笑容,忙不迭地誇讚道:“陛下這字,真是越發蒼勁有力、氣勢非凡呐……國泰民安,應景啊……奴婢覺得自陛下登基,改元萬曆之後,我大明朝國運越發昌盛……”
朱翊鈞聽了笑了笑道:“大伴啊,你啊 ,就是會說話,‘國泰民安’,此乃朕所求,一生之求,然欲達此境,談何容易……內有吏治整頓之艱,外有邊患擾攘之虞,民生之休養生息、百業之蓬勃興盛,樁樁件件,皆需上下臣工齊心協力……路漫漫啊……”
聽完朱翊鈞的話後,馮保趕忙應道:“陛下,您英明果斷,在奴婢看來,縱前路荊棘滿布,艱難險阻重重,不出十年,陛下必使我大明朝山河永固,百姓安居樂業……”
這個時候,天子對於馮保充滿了信任,也是因為英明天子的信任,讓馮保也有了新的奮鬥目標。
主仆關係,到達了一種無比和諧的境界。
“那件事情,處理的怎麽樣了……”
“陛下放心,穩妥的很,絕不會有人察覺出什麽的。”
正在兩人說話的時候。
陳矩匆匆忙忙地走進來,腳步急切,臉上帶著幾分慌張。
朱翊鈞瞧見陳矩這副模樣,笑容瞬間淡了幾分,心中湧起一絲不祥的預感。
還沒等陳矩開口,朱翊鈞便問道:“什麽事情如此慌張?”
陳矩趕忙跪地,聲音帶著幾分焦急:“陛下,出事了!”
朱翊鈞眉頭一皺,追問道:“什麽事?”
陳矩如此慌張的樣子,可是極為少見的。
陳矩深吸一口氣,說道:“胡宗憲胡尚書在從宮裏邊返回兵部的時候,在車上暈倒了,現在兵部的人把他送回去,也差人過來稟告……”
朱翊鈞聞言,神色驟變,手上的毛筆不受控製地“啪嘰”一聲掉落在那諾大的宣紙上,不偏不倚,正好落在“安”字的下邊,暈染出一團烏黑的墨跡,就像是平靜湖麵被投入巨石,泛起層層驚濤駭浪。
而一旁得馮保也是臉色一變 ,趕忙將掉落在宣紙上得毛筆撿了起來,放回到了硯台中。
“這……這怎麽會?”朱翊鈞喃喃自語,臉上滿是驚愕與擔憂:“胡愛卿,剛剛離開啊……”
他來回踱步,眉頭擰成了一個“川”字,片刻後,猛地停下腳步,看向陳矩和馮保,沉聲道:“速傳太醫去胡府,務必將愛卿治好,另外,把兵部來報信的人帶進來,朕要細細詢問!”
來宮裏麵報信得人是兵部郎中趙毅。
他到了乾清宮後,便趕忙下跪行禮。
“朕問你,胡愛卿現在情況究竟如何?”
趙毅磕了個頭,聲音帶著幾分顫抖回道:“陛下,臣現在也不知是什麽情況,胡尚書暈倒後,卑職和幾位同僚心急如焚,趕忙將他送回府中,便立刻趕來向陛下稟報,一路上都沒敢耽擱,實在還沒來得及去了解胡尚書的具體狀況。”
朱翊鈞心中的不安愈發濃烈。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如草木,生,是一場盛大的開始,而死,卻是必然的落幕……
胡宗憲年齡大了,在他的這個年齡身體但凡有些風吹草動,都是致命的。
他不再多問,當機立斷地說道:“朕即刻前往胡府。”
馮保應了一聲,而後趕忙下去安排……
朱翊鈞的車駕在錦衣衛的嚴密護送下,朝著胡府趕去。
車輪滾滾,揚起一路塵土……
胡府內,胡桂奇心急如焚,在胡宗憲的房間外不停地踱步……胡桂奇是胡宗憲的長子,也就是當年在東南被海瑞好好教訓一番的胡家大公子……
兵部的兩位侍郎也都麵色凝重,守在門外,他們不時地望向屋內,眼中滿是焦慮。
“父親這到底是怎麽了,好端端的怎麽會突然暈倒……”胡桂奇聲音中帶著哭腔,轉頭看向兩位侍郎,仿佛想從他們那裏得到一絲安慰。
兵部左侍郎沈文歎了口氣,安慰道:“胡公子,吉人自有天相,胡尚書福澤深厚,定能平安無事。”
話雖如此,可他的眼神中也透著深深的憂慮。
兵部這些年啊,手上抓的事情越發的多了,要是再這個時候,胡宗憲走了,那麽兵部的擔子誰能擔起來啊。
而此時胡宗憲的臥室內。
徐渭坐在胡宗憲的病床前,目光緊緊鎖住那虛弱的麵龐。
房間裏光線昏暗,唯有幾縷陽光艱難地透過窗欞,灑在地麵上……
他望著胡宗憲,眼眶不自覺地泛紅,長歎一聲,聲音低沉而沙啞:“部堂大人,真的油盡燈枯了嗎?”
“部堂大人”這稱呼,在他唇齒間吐出,帶著歲月的厚重與深沉。
恍惚間,往昔歲月如潮水般湧來,那是十幾年前的稱呼了,那時的胡宗憲意氣風發,身姿挺拔,在朝堂與戰場間縱橫捭闔,而自己,也還正當壯年,兩人攜手為了東南的局勢奔波忙碌……
躺在床上的胡宗憲,似是捕捉到了這聲呼喚,原本毫無血色的臉上,細微的肌肉輕輕抽搐了一下。
眉頭微微皺起,像是在努力掙脫那無盡的黑暗與疲憊。
他的眼皮輕輕顫動,仿佛有一股力量在驅使他回應這熟悉的聲音。
許久,胡宗憲緩緩睜開雙眼,眼眸中滿是混沌與迷茫,好一會兒才漸漸聚焦,看清了眼前的徐渭。
他的嘴唇微微開合,想要說些什麽,卻隻發出了微弱的、沙啞的氣聲。
徐渭見狀,連忙湊近,將耳朵貼近胡宗憲的嘴邊,試圖聽清他的呢喃……
“先生,倭寇不足為慮,我大明朝的心腹大患在京師,在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