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貴死了。


    這在萬曆七年來說,甚至,是在整個萬曆年間來看,都是一場重大的事件。


    影響深遠。


    他的死,給大明朝不為人知的嚴格等級製度,來了一記重大的破壞。


    在普通的百姓們看來,朝廷還是公正的。


    當然,李文貴的死,也是進一步抬高了海瑞的曆史地位……


    百姓們的歡呼聲,響徹許久。


    周福將李文貴的屍首,草草收斂,裝入了棺材中。


    百姓們漸漸散去。


    三司主官,也進宮複旨。


    乾清宮內,莊嚴肅穆。


    朱翊鈞高坐在龍椅之上,目光如炬,俯瞰著階下三人。


    在他身後,站著馮保,陳矩兩人。


    免禮之後,海瑞率先出列,雙手抱拳,高聲奏道:“陛下,李文貴一案業已審結,人犯已依律斬決,屍首也由宮裏妥善處置。”


    朱翊鈞微微頷首,麵色平靜,卻難掩眼中的滿意之色 。


    朱翊鈞頓了片刻,開口說道:“國法威嚴,猶如泰山不可撼動,在這大明律例之下,人人皆應平等,無一例外……此次海都禦史查辦此案,雷厲風行,彰顯了朝廷肅紀之決心……前些時日,海大人張貼告示,廣納案情線索,諸多陳年舊案得以重見天日,實在是功不可沒,也讓我大明朝的百姓,知道自己抬頭既有青天……”


    “朕心甚慰……”


    “朕心甚慰……”


    海瑞聽聞,微微低頭,謙遜之意溢於言表。


    “不過,都察院在行事時,往後倒也不必興師動眾,搞出如此大的聲勢。但該有的警示不能少,那些勳貴們,也得讓他們明白國法的厲害,切不可肆意妄為。”


    “當然,朕說這些話啊,也不是在怪罪海愛卿,隻是想著,以後若是有這樣的事情要辦,還是要先稟告朕……”


    朱翊鈞到後麵,還是表達了一些自己的擔憂。


    對於張居正以及滿朝文武來說,朱翊鈞算是激進派。


    可朱翊鈞在海瑞麵前,那就是妥妥的保守派。


    實際上,張貼告示的時候,造成的民潮,作為統治者的朱翊鈞,也是想著喊停的,不過,思來想去,他還是按捺住了自己不安的情緒。


    那日馮保對他言道動搖國本,雖然朱翊鈞表現的很是尋常,裝作一切都在自己掌握之中,但他內心也是認同馮保看法的。


    而海瑞在三日告示期後,對於一些勳貴的事情,沒有打算放在明麵上說,隻是暗地派人通告。


    這才讓朱翊鈞鬆下一口氣來。


    水至清則無魚。


    自己的統治基礎,現在即便根係有些爛了……但也是保護皇權的……


    自己有了新的粗壯根係,才能跟之前說再見……


    海瑞麵對朱翊鈞的提醒,坦然接受。


    “臣這次有些魯莽了,請陛下怪罪。”


    朱翊鈞揮了揮手,而後開口讓李世達,陳應祥兩人先行退下。


    二人領命,恭敬地退至殿外,腳步聲漸漸遠去。


    此時,乾清宮內隻剩下朱翊鈞、海瑞,以及在朱翊鈞身後的陳矩,馮保兩人。


    朱翊鈞目光柔和地看著海瑞,輕聲喚道:“海師傅,您一生剛正不阿,為我大明江山社稷,可謂是嘔心瀝血。朕一直在想,待您百年之後,朕必定要讓您入那聖賢廟,與孔子等先聖並列,享受萬世敬仰。”


    在明朝,聖賢廟(也可稱之為文廟)是一個極為尊崇的祭祀場所。


    它主要是用於供奉那些被官方和社會廣泛認可的、在思想、道德、學術、功績等諸多領域有超凡建樹的先聖先賢。從傳統意義來講,孔子是其中最核心的人物,被尊為“至聖先師”。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是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根基,其倡導的“仁、義、禮、智、信”等理念,是社會道德和秩序的基石。


    明朝對文廟的祭祀等相關事宜極為重視。能夠進入聖賢廟的人物,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對於國家的統治理念、社會風氣的引導有著深遠的價值。


    比如在學術成就上,像朱熹這樣的理學大家,他對儒家經典的注釋、理學思想的構建,為明朝科舉考試的學術標準和士人的思想...


    在大明朝的聖賢廟,也就是文廟中,主要供奉以孔子為首的儒家聖賢。


    其中“四配”地位極高,包括顏回、曾參、子思、孟子。


    顏回以其安貧樂道、品德高尚和對孔子學說的深刻領悟而被尊崇,曾參傳承孔子的孝道等諸多理念,著有《大學》,子思是孔子之孫,作《中庸》,深化儒家的心性之學,孟子則在孔子“仁”的基礎上提出“仁政”等重要理念。


    而後“十二哲”也是重要的祭祀對象。


    有閔子騫、仲弓、子貢等。


    他們在傳播儒家思想、踐行儒家道德準則等方麵貢獻巨大。


    此外,還有眾多古代先賢大儒,像董仲舒等也會在文廟祭祀體係中有一席之地。


    到了現在,在大明的聖賢廟中,傳統人物還是居多的。


    王陽明到現在,因為張居正的影響,還沒有進入到先賢廟中。


    雖然張居正對於王陽明是認可的,若是排輩論資的話,張居正是王陽明徒孫的徒弟,雖然,張居正是認可的,但因為學術理念和政治因素等方麵的考量,對王陽明心學的傳播和其入廟之事有所抑製。


    這也是張居正一直倡導著的,而朱翊鈞也沒有違背張居正的意願,為了新稅製,推遲延緩王陽明進入聖賢廟的時間。


    海瑞聞言,大驚失色。


    他從來沒有想過。


    自己能夠進入先賢廟。


    他跪下身去,連連叩頭,惶恐說道:“臣萬萬不敢當,陛下如此讚譽,實乃折煞微臣。古人雲,立功、立言、立德,三者兼備方為聖人。臣不過是一個生性耿直之人,平日裏不過是盡忠職守,按規矩辦事,距離聖人的境界實在相差太遠,實在擔不起如此殊榮……”


    朱翊鈞站起身來,走下禦台,而後,走到了跪倒在地的海瑞身邊,輕輕扶起海瑞:“海師傅不必過謙。您且聽朕細細說來……“


    “立功立言立德,角度不同,看的東西也盡然不同……”


    “在朕看來,所謂立功,海師傅您一生致力於整頓吏治,讓百姓得以安居樂業,這便是立下當世之功……”


    “論立德,您清正廉潔,生活簡樸,剛正不阿,是滿朝文武乃至天下百姓的道德楷模,此乃立當世之德 ……”


    “談及立言,您的每一道奏折,每一次諫言,無不是肺腑之言,且所言之事皆為治國安邦之良策,真正做到了言行合一,這便是立言的典範……”


    “如此功績,如此品德,如此言行,入那聖賢廟是當之無愧!”


    “陛下對臣恩重如山,臣肝腦塗地也難以報答。隻是這聖賢廟,乃供奉古之聖賢的神聖之地,臣實不敢有此奢望。”


    海瑞是不願意進入聖賢廟的。


    因為這份擔子太重了。


    他認為自己是承受不住的,他也不明白,為何,年輕的天子會想著把自己抬到文廟之中。


    ”這聖賢廟,乃是我朝供奉古往今來道德、學問、功績皆超凡之人的廟宇。能入此廟者,皆為社稷、為百姓做出卓越貢獻,其思想、品德能夠成為後世楷模的人……”


    “孔子乃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教化萬民,奠定了我朝禮義仁信的根基。而師傅您,所作所為皆是以天下蒼生為念,,入得聖賢廟,正是對您一生功績的認可。”


    \"而師傅您,在朕心中,早已具備了入廟的資格。朕心意已決,師傅就不必再推辭了。”


    …………………………


    這兩天到老家了……好朋友結婚,昨天跟很多朋友一起出去吃飯,喝多了……今天,在朋友家幫忙,也更不了太多了,書友們實在抱歉,後天回到工作的城市值班,過年也不回家了,能多更新一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光頭李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光頭李三並收藏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