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放鴿子
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 作者:光頭李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今日也是李成梁,戚繼光離開京師的日子。
不過,他們兩個人離開京師,本應是朝中的熱點,但此時,風頭顯然被武清侯府李文貴給壓過去了。
京師地區的熱榜第一被搶了。
李成梁,戚繼光兩人被允許元宵之後,離京,又被允許今日可不與早朝,讓他們各自收拾。
李成梁早早的收拾完了後,便在驛站中稍等片刻。
按照之前的約定,舊部和老相識們會前來相送。
像張學顏,他們在遼東並肩作戰六七年,京師還有一眾將領官員,都與他在遼東共過事情,今日說好,都會來送他。
情可左等右等,預定出發的時間快到了,卻仍不見一人蹤影。
李成梁滿心疑惑,忍不住問身旁的親兵:“這是怎麽回事?我和張尚書,以及諸多好友他們都約好了,咋到這時候,一個人都沒來?”
親兵原本不知,收拾好了東西 ,為何自家將軍還是穩如泰山的坐著。
聽完李成梁的話後,也算是反應了過來。
“估摸著他們太忙了吧。”
李成梁也是驚弓之鳥,一聽太忙了,多少有些害怕。
“你怎麽知道他們忙的。”
“將軍,聽說啊,武清侯之子犯了國法,就是當今太後的親弟弟啊。今兒海瑞當著眾人的麵彈劾他,陛下也當眾下旨,要三司會審給他定罪呢,這麽大的事情,那些官員們自然忙碌。”
李成梁聞言,臉色驟變,震驚道:“你說什麽?這等大事,你如何得知?”
親兵趕忙回道:“大街小巷都傳遍了,小的剛剛派人出去買燒餅,那人回來告訴我的。小的不敢輕信,還特意自己跑去打聽,確實屬實。”
“大街小巷都在傳?”
“是啊,將軍,你還真別說,京師就是京師啊,當真是一點秘密都沒有,這消息傳的速度,可比沈陽城快多了。”這親兵好像也沉寂在吃瓜的快樂中。
李成梁聽完,不耐煩的朝著親兵揮了揮手,讓他先行退下。
而親兵授意,低下頭,離開了房間。
李成梁心中一陣發慌。
他原本就對天子畏懼,在遇到這種事情後,畏懼之心更甚了。
少年天子,不怕外臣,不怕外將,理應怕自己的母親吧。
好家夥。
他的母親他也不怕。
這治親舅舅的罪,都不跟太後商量,殺自己,豈不是眼皮連抬都不抬一下。
這年輕皇帝的手段和魄力,遠超他的想象。
原本在他心中,皇帝雖貴為天子,但太後的影響力必然不容小覷。
可如今看來,這位年輕帝王似乎有著自己的強硬主張……強硬到,連太後都要退避三尺。
李成梁心裏七上八下,他也不知道他在慌什麽,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對這位年輕皇帝的認識,也悄然發生了變化,多了更加的敬畏……
李成梁又等了片刻。
張學顏等人的派過來的代表也到了。
他們確實沒有辦法,在這個時候,過來相送了,來人也將諸多官員的歉意帶到,而李成梁也都一一表示理解……
戚繼光是從兵部尚書胡宗憲這裏得知的事情。
而胡宗憲就沒有那麽多的顧忌,在朝會結束之後,便直接來到了戚繼光的住處,前來送別。
戚繼光得知皇帝陛下下令三司嚴審國舅李文貴的安排後,不禁微微一怔,旋即長歎一口氣。
“尚書大人,”戚繼光轉頭看向胡宗憲,神情中滿是感慨,“陛下此舉,實乃英明之至啊。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陛下深知此理,以國法為重,不避親疏,嚴懲國舅這等觸犯律法之人,實乃大快人心。”
他微微頓了頓,目光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繼續說道:“想我等在外戍邊,風餐露宿,出生入死,所求者何?”
“不過是國泰民安,百姓能安居樂業,國家能河清海晏。而朝堂之上的清明公正,便是我等戍邊將士安心禦敵的底氣所在。陛下如此作為,讓邊關將士知曉也是大為寬慰啊。”
“不論身處何位,隻要犯了國法,皆不能逃脫懲處。這不僅是對大明律的尊崇,更是對天下百姓的承諾,對我等戍邊兒郎的慰藉。”
胡宗憲微微點頭。
胡宗憲是經曆過世宗皇帝時期的大明。
而且,那個時候,他就已經是朝廷重臣,對朝廷的事情,看的也明白。
此時,他輔佐的這位君主,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是人君典範,對於胡宗憲來說,能在嘉靖年活下來,一直工作到現在,是他自己的幸運。
“古之聖王,皆以民為本,愛民如子。陛下此舉,正是踐行君愛民之道。國舅仗著太後之勢,若肆意妄為而不被懲處,律法便如同虛設,民心必將離散……”
“如今陛下堅決徹查,這是在向天下宣告,律法麵前人人平等,天子與庶民同罪,如此,方能讓百姓信服……”
“陛下如此賢明,你啊,唯有更加盡心竭力,守好邊疆,方能不負陛下的信任,我啊,也好好的做這個兵部尚書,唯有如此,才報君恩啊。”
不僅僅是胡宗憲。
滿朝文武的內心,也都是有些觸動的。
家天下的時代。
即便朱翊鈞在朝會上,當眾駁斥了海瑞,也是人之常情,這些官員們,也會盡心盡力遮遮掩掩……
在今日朝會之上,海瑞上奏的時候,時機是很不對的。
年輕的皇帝,前腳剛說著自己多麽多麽的愛民如子,官員們恭維的聲音還沒有落下。
海瑞就走了出來,對皇帝陛下說,你舅舅可不愛民如子。
若是換作了常人,這樣被“打臉”,心裏麵都多少會有些怒火。
可皇帝陛下的胸襟,陛下的決心,以及陛下始終貫穿自己治國理念的作為。
深深折服了今日早朝的官員。
就算是在文官群體中,大明朝第一聖君,孝宗皇帝陛下,在麵對這種事情的時候,處理的也不會比當今陛下好。
………………
老天的臉說變就變。
剛剛還好的天氣,轉眼間,便變得陰沉沉的,厚重的烏雲壓得人喘不過氣來,仿佛預示著一場風暴即將來臨。
海瑞身著官服,神色冷峻,帶著刑部的衙役兵丁,步伐堅定地朝著武清侯府走去。
而這個時候順天府的人已經奉命撤離。
侯府的大門緊閉,海瑞身旁的衙役上前用力叩響門環。“咚咚咚”的聲音在寂靜的街道上回蕩,不多時,門“吱呀”一聲緩緩打開,露出一個下人警惕的臉。
看到海瑞等人,下人臉色一變,試圖阻攔。“你們是什麽人?”
不過士兵衙役也沒有多少的廢話,在門一打開,便紛紛上前,一擁而盡。
“侯府也是你們能隨意闖的!”下人大聲叫嚷著,可卻沒有人應他的話。
而七八個護院也在這個時候衝了出來,想要阻擋官兵。
海瑞神色未動,隻是輕輕一揮手,身後的士兵們如猛虎般衝上前去,迅速將幾個奴仆控製在一旁。
海瑞邁著沉穩的步伐,徑直走進侯府。
這時,李偉從府內匆匆趕來,看到海瑞,微微一怔,隨即說道:“海都禦史,您此來何事啊?”
海瑞見狀,朝著李偉拱手行禮,態度雖客氣,但不失威嚴:“武清侯,海瑞有禮了。”
畢竟李偉身為太後的父親,大明的國丈,海瑞出於禮數,還是給予了應有的尊重。
況且,據海瑞所知,李偉本身並未犯下什麽過錯,一切事端皆是他那不孝子李文貴所為……
而李偉也趕忙還禮……
海瑞拱手問道:“敢問武清侯,李文貴何在?”
李偉聽完,神色一黯,輕輕歎了口氣:“海都禦史,您來尋我兒,是有何事啊?”
海瑞神色嚴肅,語氣堅定:“有些事情,需要他到刑部大牢走一趟。”
李偉又是一聲長歎,無奈地說道:“唉,我就知道這孽子早晚要闖出大禍,不過,海都禦史,您來晚了……”
“怎麽,畏罪自殺。”海瑞看著李偉,一臉嚴肅的說道。
“不,不是畏罪自殺,隻是腦子這裏好像出了什麽問題,自從過完年,就一直念叨著有鬼魂纏著他,又打又罵的,我啊,也沒有辦法,便將他捆在了房中。”
聽著李偉的話,海瑞臉色沒有絲毫波動。
裝瘋賣傻,偷梁換柱,這是權貴們屢試不爽的招數。
不過,不管真瘋假瘋,在海瑞這裏,結果是已經定下來了。
“既然,都禦史要帶走我兒,我啊,也不阻攔,隨我來。”說罷,李偉轉身,帶著海瑞朝著李文貴的住處走去。
不過,他們兩個人離開京師,本應是朝中的熱點,但此時,風頭顯然被武清侯府李文貴給壓過去了。
京師地區的熱榜第一被搶了。
李成梁,戚繼光兩人被允許元宵之後,離京,又被允許今日可不與早朝,讓他們各自收拾。
李成梁早早的收拾完了後,便在驛站中稍等片刻。
按照之前的約定,舊部和老相識們會前來相送。
像張學顏,他們在遼東並肩作戰六七年,京師還有一眾將領官員,都與他在遼東共過事情,今日說好,都會來送他。
情可左等右等,預定出發的時間快到了,卻仍不見一人蹤影。
李成梁滿心疑惑,忍不住問身旁的親兵:“這是怎麽回事?我和張尚書,以及諸多好友他們都約好了,咋到這時候,一個人都沒來?”
親兵原本不知,收拾好了東西 ,為何自家將軍還是穩如泰山的坐著。
聽完李成梁的話後,也算是反應了過來。
“估摸著他們太忙了吧。”
李成梁也是驚弓之鳥,一聽太忙了,多少有些害怕。
“你怎麽知道他們忙的。”
“將軍,聽說啊,武清侯之子犯了國法,就是當今太後的親弟弟啊。今兒海瑞當著眾人的麵彈劾他,陛下也當眾下旨,要三司會審給他定罪呢,這麽大的事情,那些官員們自然忙碌。”
李成梁聞言,臉色驟變,震驚道:“你說什麽?這等大事,你如何得知?”
親兵趕忙回道:“大街小巷都傳遍了,小的剛剛派人出去買燒餅,那人回來告訴我的。小的不敢輕信,還特意自己跑去打聽,確實屬實。”
“大街小巷都在傳?”
“是啊,將軍,你還真別說,京師就是京師啊,當真是一點秘密都沒有,這消息傳的速度,可比沈陽城快多了。”這親兵好像也沉寂在吃瓜的快樂中。
李成梁聽完,不耐煩的朝著親兵揮了揮手,讓他先行退下。
而親兵授意,低下頭,離開了房間。
李成梁心中一陣發慌。
他原本就對天子畏懼,在遇到這種事情後,畏懼之心更甚了。
少年天子,不怕外臣,不怕外將,理應怕自己的母親吧。
好家夥。
他的母親他也不怕。
這治親舅舅的罪,都不跟太後商量,殺自己,豈不是眼皮連抬都不抬一下。
這年輕皇帝的手段和魄力,遠超他的想象。
原本在他心中,皇帝雖貴為天子,但太後的影響力必然不容小覷。
可如今看來,這位年輕帝王似乎有著自己的強硬主張……強硬到,連太後都要退避三尺。
李成梁心裏七上八下,他也不知道他在慌什麽,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對這位年輕皇帝的認識,也悄然發生了變化,多了更加的敬畏……
李成梁又等了片刻。
張學顏等人的派過來的代表也到了。
他們確實沒有辦法,在這個時候,過來相送了,來人也將諸多官員的歉意帶到,而李成梁也都一一表示理解……
戚繼光是從兵部尚書胡宗憲這裏得知的事情。
而胡宗憲就沒有那麽多的顧忌,在朝會結束之後,便直接來到了戚繼光的住處,前來送別。
戚繼光得知皇帝陛下下令三司嚴審國舅李文貴的安排後,不禁微微一怔,旋即長歎一口氣。
“尚書大人,”戚繼光轉頭看向胡宗憲,神情中滿是感慨,“陛下此舉,實乃英明之至啊。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陛下深知此理,以國法為重,不避親疏,嚴懲國舅這等觸犯律法之人,實乃大快人心。”
他微微頓了頓,目光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繼續說道:“想我等在外戍邊,風餐露宿,出生入死,所求者何?”
“不過是國泰民安,百姓能安居樂業,國家能河清海晏。而朝堂之上的清明公正,便是我等戍邊將士安心禦敵的底氣所在。陛下如此作為,讓邊關將士知曉也是大為寬慰啊。”
“不論身處何位,隻要犯了國法,皆不能逃脫懲處。這不僅是對大明律的尊崇,更是對天下百姓的承諾,對我等戍邊兒郎的慰藉。”
胡宗憲微微點頭。
胡宗憲是經曆過世宗皇帝時期的大明。
而且,那個時候,他就已經是朝廷重臣,對朝廷的事情,看的也明白。
此時,他輔佐的這位君主,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是人君典範,對於胡宗憲來說,能在嘉靖年活下來,一直工作到現在,是他自己的幸運。
“古之聖王,皆以民為本,愛民如子。陛下此舉,正是踐行君愛民之道。國舅仗著太後之勢,若肆意妄為而不被懲處,律法便如同虛設,民心必將離散……”
“如今陛下堅決徹查,這是在向天下宣告,律法麵前人人平等,天子與庶民同罪,如此,方能讓百姓信服……”
“陛下如此賢明,你啊,唯有更加盡心竭力,守好邊疆,方能不負陛下的信任,我啊,也好好的做這個兵部尚書,唯有如此,才報君恩啊。”
不僅僅是胡宗憲。
滿朝文武的內心,也都是有些觸動的。
家天下的時代。
即便朱翊鈞在朝會上,當眾駁斥了海瑞,也是人之常情,這些官員們,也會盡心盡力遮遮掩掩……
在今日朝會之上,海瑞上奏的時候,時機是很不對的。
年輕的皇帝,前腳剛說著自己多麽多麽的愛民如子,官員們恭維的聲音還沒有落下。
海瑞就走了出來,對皇帝陛下說,你舅舅可不愛民如子。
若是換作了常人,這樣被“打臉”,心裏麵都多少會有些怒火。
可皇帝陛下的胸襟,陛下的決心,以及陛下始終貫穿自己治國理念的作為。
深深折服了今日早朝的官員。
就算是在文官群體中,大明朝第一聖君,孝宗皇帝陛下,在麵對這種事情的時候,處理的也不會比當今陛下好。
………………
老天的臉說變就變。
剛剛還好的天氣,轉眼間,便變得陰沉沉的,厚重的烏雲壓得人喘不過氣來,仿佛預示著一場風暴即將來臨。
海瑞身著官服,神色冷峻,帶著刑部的衙役兵丁,步伐堅定地朝著武清侯府走去。
而這個時候順天府的人已經奉命撤離。
侯府的大門緊閉,海瑞身旁的衙役上前用力叩響門環。“咚咚咚”的聲音在寂靜的街道上回蕩,不多時,門“吱呀”一聲緩緩打開,露出一個下人警惕的臉。
看到海瑞等人,下人臉色一變,試圖阻攔。“你們是什麽人?”
不過士兵衙役也沒有多少的廢話,在門一打開,便紛紛上前,一擁而盡。
“侯府也是你們能隨意闖的!”下人大聲叫嚷著,可卻沒有人應他的話。
而七八個護院也在這個時候衝了出來,想要阻擋官兵。
海瑞神色未動,隻是輕輕一揮手,身後的士兵們如猛虎般衝上前去,迅速將幾個奴仆控製在一旁。
海瑞邁著沉穩的步伐,徑直走進侯府。
這時,李偉從府內匆匆趕來,看到海瑞,微微一怔,隨即說道:“海都禦史,您此來何事啊?”
海瑞見狀,朝著李偉拱手行禮,態度雖客氣,但不失威嚴:“武清侯,海瑞有禮了。”
畢竟李偉身為太後的父親,大明的國丈,海瑞出於禮數,還是給予了應有的尊重。
況且,據海瑞所知,李偉本身並未犯下什麽過錯,一切事端皆是他那不孝子李文貴所為……
而李偉也趕忙還禮……
海瑞拱手問道:“敢問武清侯,李文貴何在?”
李偉聽完,神色一黯,輕輕歎了口氣:“海都禦史,您來尋我兒,是有何事啊?”
海瑞神色嚴肅,語氣堅定:“有些事情,需要他到刑部大牢走一趟。”
李偉又是一聲長歎,無奈地說道:“唉,我就知道這孽子早晚要闖出大禍,不過,海都禦史,您來晚了……”
“怎麽,畏罪自殺。”海瑞看著李偉,一臉嚴肅的說道。
“不,不是畏罪自殺,隻是腦子這裏好像出了什麽問題,自從過完年,就一直念叨著有鬼魂纏著他,又打又罵的,我啊,也沒有辦法,便將他捆在了房中。”
聽著李偉的話,海瑞臉色沒有絲毫波動。
裝瘋賣傻,偷梁換柱,這是權貴們屢試不爽的招數。
不過,不管真瘋假瘋,在海瑞這裏,結果是已經定下來了。
“既然,都禦史要帶走我兒,我啊,也不阻攔,隨我來。”說罷,李偉轉身,帶著海瑞朝著李文貴的住處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