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吹捧
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 作者:光頭李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官員們的吹捧,多是沒有了底線。當然,酒精的作用還是占了很大比例的。
他們真是什麽大話都敢說了。
“陛下聖明燭照,臣等但聞陛下之言,隻覺如醍醐灌頂。昔者,國之艱難猶如暗夜行舟,幸陛下掌舵,以非凡睿智扭轉乾坤。今國庫有盈,實乃曠古未有之功績……”
“陛下所行,皆合天道。自陛下踐祚,陰陽調和,風調雨順,此乃陛下聖德感召,大明朝有陛下,如大廈有堅梁,江河有長堤,任憑風雨如晦,亦能安然無恙……”
“陛下日夜憂勞國事,宵衣旰食,臣等愧疚難安。今虧空得補且有結餘,此非人力可為,實乃陛下秉承上天旨意,施仁政,布善德,感化天地。臣觀史冊,無有帝王能如陛下這般,於短短數年間,令國家煥若新生。陛下之德,厚如大地,深如滄海,萬民敬仰之勢,可比滄海巨浪……”
“陛下以一人之智,解多年積弊,使國之根基穩固如初。此等功勳,莫說本朝,縱覽古今,亦無人可及。陛下之治,如春風化雨,滋潤萬物,百姓安居樂業,皆賴陛下聖裁……”
而在張四維這些官員說完了第一波後,其他官員見狀,也是紛紛附和,一時間,華蓋殿內頌揚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眾官員皆以最諂媚之態,最露骨之言,向朱翊鈞表達著他們的忠心與敬仰。
當然,其中還是酒精作祟,大多數的官員,都是喝了一兩半,一些說不出口的話,就這樣輕輕鬆鬆講了出來,越講,嘴皮子越六,越停不下。
在吹下去,年僅十六歲的少年天子,便可比肩秦皇漢武,遠超堯舜了……這些人,也不知道想一想,十六歲的天子,若是都比肩漢武了,但以後,還怎麽進步。
而史官們各個奮筆疾書,頭上汗珠不停滾落,好久沒有幹過這麽重大的工程了,這些官員都太會整詞了。
這個時候,張居正皺起了眉頭。
過度的崇拜,吹捧不是好事,特別是少年天子,容易讓其養成好大喜功的毛病,以後,隻能聽好話,不能聽忠言,那還得了,看來,過了今日,還是要上奏,勸導陛下。
而海瑞,想的就沒有那麽多了,當今陛下,確實比他爹,比他爺爺更像個天子,天子嗎,就應該這樣,天天被人罵,那還叫天子。
而朱翊鈞聽著這些頗為露骨的吹捧,也不製止,任由他們持續下去。
李成梁,譚綸,戚繼光等人,這是第一次參加萬曆朝的賜宴,他們也都是在嘉靖末年起家的,知道那個時候,君臣關係有多麽緊張,朝廷的撕裂感,有多麽大。
這才過幾年呢。
君臣關係,魚水之情了,啥時候變得,自己怎麽一點都不知道……
在這種環境下,前兩天剛被皇帝陛下敲打過的李成梁,也站起身,開始排隊了。
他一起身,一旁的戚繼光驚了一下。
大家積極發言,李成梁站起身後,還等了好一會兒,才輪到他。
李成梁出身不算高貴,有今日成就,是因為他有自己安身立命之法,言語間的奉承討好,是在付出最小的代價,而收獲最大的回報。
“陛下,臣李成梁忝為遼東總兵,往昔於遼東,軍餉時有虧欠,諸多事宜皆受掣肘,那些罪大惡極、理當剿滅之賊寇,臣卻因軍備不足、錢糧短缺而難以全力施為,臣常心懷愧疚……“
”然自陛下登基以來,聖恩如甘霖普降。朝廷撥付之軍餉,歲歲足額,軍備物資,一應俱全,將士們皆感陛下厚恩,人人奮勇,個個爭先……”
“每戰之際,皆思陛下之期許,以死效命,臣於遼東之地,親見城防日益堅固,兵鋒愈加強銳……”
這場政治吹捧,也是在李成梁的話語中結束的。
朱翊鈞本人表現得很是受用,他再次褒獎眾臣,而後,便讓馮保宣旨,暈暈乎乎,稍顯亢奮的官員們,再次跪下聽旨。
“新春嘉時,朕念群臣輔政之勞,特頒恩賞。
賞銀之製:三品以上臣工,賜白銀十五兩,位崇任重,當為朝堂表率,竭忠盡智。五品以上,賜銀十兩,職司關鍵,宜勤勉不懈,輔弼朝綱。七品以上至九品,賜銀五兩,雖品階有差,亦各有擔當,務守廉奉公,盡心職事。
米祿之規:一人一月食米以五鬥計。三品以上,賜米三十鬥,望飽腹而謀遠,佐朕安邦定國。五品以上,賜米二十鬥,食祿思恩,善撫黎庶。七品以上至九品,賜米十鬥,勿輕己責,積微功而助朝興。
此次恩賞,皆由宮中撥付,不許戶部撥銀,不許國庫支用。朕以宮中之資厚待群臣,乃朕獨恩於諸卿,願諸卿感懷於心。
朕恩如沛,卿等當懷感恩,竭力報效,共興大明。”
馮保念完旨意之後,百官謝恩。
朝廷這次可是大手筆了,這筆賞賜,宮裏麵早就備好,移交給了戶部,雖是掛印休假期,但戶部還是安排了人員值班,官員們可在初一到初五,這五天的時間內,去領取賞賜。
而在旨意頒布之後,朱翊鈞便先行離席,賜宴繼續進行,交由張居正主持,而等到皇帝離開之後,禮樂聲起,教坊司的女子們再度出現獻舞。
也就是皇帝離開後,宴席才真的成了宴席,眾多官員開始碰杯飲酒,也能高聲說一些話。
不過,這是在宮裏麵,馮保還留在華蓋殿中,他們也是比較克製,在皇帝陛下離開華蓋殿,一個時辰後,賜宴,便也結束了。
離開華蓋殿的朱翊鈞,帶著陳矩,馮安等一幹隨從,走在張燈結彩的宮道,向著陳太後的宮殿行去。
此時,宮外鞭炮聲聲震耳,煙花絢爛騰空,將夜空裝點得五彩斑斕,宮牆內的紅色燈籠也在微風中輕輕搖曳,泛起一片暖光。
朱翊鈞停下腳步,看向遠方的煙火,心中暗道:“又是一年了……”
陳太後的宮殿中,朱翊鈞的皇後,李太後都在。
等到朱翊鈞到了之後,陳太後便趕忙差人穿膳,眾人圍坐於簡易卻精致的膳食桌旁……
桌上菜肴雖不似賜宴那般奢華鋪張,卻也頗具風味………
他們真是什麽大話都敢說了。
“陛下聖明燭照,臣等但聞陛下之言,隻覺如醍醐灌頂。昔者,國之艱難猶如暗夜行舟,幸陛下掌舵,以非凡睿智扭轉乾坤。今國庫有盈,實乃曠古未有之功績……”
“陛下所行,皆合天道。自陛下踐祚,陰陽調和,風調雨順,此乃陛下聖德感召,大明朝有陛下,如大廈有堅梁,江河有長堤,任憑風雨如晦,亦能安然無恙……”
“陛下日夜憂勞國事,宵衣旰食,臣等愧疚難安。今虧空得補且有結餘,此非人力可為,實乃陛下秉承上天旨意,施仁政,布善德,感化天地。臣觀史冊,無有帝王能如陛下這般,於短短數年間,令國家煥若新生。陛下之德,厚如大地,深如滄海,萬民敬仰之勢,可比滄海巨浪……”
“陛下以一人之智,解多年積弊,使國之根基穩固如初。此等功勳,莫說本朝,縱覽古今,亦無人可及。陛下之治,如春風化雨,滋潤萬物,百姓安居樂業,皆賴陛下聖裁……”
而在張四維這些官員說完了第一波後,其他官員見狀,也是紛紛附和,一時間,華蓋殿內頌揚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眾官員皆以最諂媚之態,最露骨之言,向朱翊鈞表達著他們的忠心與敬仰。
當然,其中還是酒精作祟,大多數的官員,都是喝了一兩半,一些說不出口的話,就這樣輕輕鬆鬆講了出來,越講,嘴皮子越六,越停不下。
在吹下去,年僅十六歲的少年天子,便可比肩秦皇漢武,遠超堯舜了……這些人,也不知道想一想,十六歲的天子,若是都比肩漢武了,但以後,還怎麽進步。
而史官們各個奮筆疾書,頭上汗珠不停滾落,好久沒有幹過這麽重大的工程了,這些官員都太會整詞了。
這個時候,張居正皺起了眉頭。
過度的崇拜,吹捧不是好事,特別是少年天子,容易讓其養成好大喜功的毛病,以後,隻能聽好話,不能聽忠言,那還得了,看來,過了今日,還是要上奏,勸導陛下。
而海瑞,想的就沒有那麽多了,當今陛下,確實比他爹,比他爺爺更像個天子,天子嗎,就應該這樣,天天被人罵,那還叫天子。
而朱翊鈞聽著這些頗為露骨的吹捧,也不製止,任由他們持續下去。
李成梁,譚綸,戚繼光等人,這是第一次參加萬曆朝的賜宴,他們也都是在嘉靖末年起家的,知道那個時候,君臣關係有多麽緊張,朝廷的撕裂感,有多麽大。
這才過幾年呢。
君臣關係,魚水之情了,啥時候變得,自己怎麽一點都不知道……
在這種環境下,前兩天剛被皇帝陛下敲打過的李成梁,也站起身,開始排隊了。
他一起身,一旁的戚繼光驚了一下。
大家積極發言,李成梁站起身後,還等了好一會兒,才輪到他。
李成梁出身不算高貴,有今日成就,是因為他有自己安身立命之法,言語間的奉承討好,是在付出最小的代價,而收獲最大的回報。
“陛下,臣李成梁忝為遼東總兵,往昔於遼東,軍餉時有虧欠,諸多事宜皆受掣肘,那些罪大惡極、理當剿滅之賊寇,臣卻因軍備不足、錢糧短缺而難以全力施為,臣常心懷愧疚……“
”然自陛下登基以來,聖恩如甘霖普降。朝廷撥付之軍餉,歲歲足額,軍備物資,一應俱全,將士們皆感陛下厚恩,人人奮勇,個個爭先……”
“每戰之際,皆思陛下之期許,以死效命,臣於遼東之地,親見城防日益堅固,兵鋒愈加強銳……”
這場政治吹捧,也是在李成梁的話語中結束的。
朱翊鈞本人表現得很是受用,他再次褒獎眾臣,而後,便讓馮保宣旨,暈暈乎乎,稍顯亢奮的官員們,再次跪下聽旨。
“新春嘉時,朕念群臣輔政之勞,特頒恩賞。
賞銀之製:三品以上臣工,賜白銀十五兩,位崇任重,當為朝堂表率,竭忠盡智。五品以上,賜銀十兩,職司關鍵,宜勤勉不懈,輔弼朝綱。七品以上至九品,賜銀五兩,雖品階有差,亦各有擔當,務守廉奉公,盡心職事。
米祿之規:一人一月食米以五鬥計。三品以上,賜米三十鬥,望飽腹而謀遠,佐朕安邦定國。五品以上,賜米二十鬥,食祿思恩,善撫黎庶。七品以上至九品,賜米十鬥,勿輕己責,積微功而助朝興。
此次恩賞,皆由宮中撥付,不許戶部撥銀,不許國庫支用。朕以宮中之資厚待群臣,乃朕獨恩於諸卿,願諸卿感懷於心。
朕恩如沛,卿等當懷感恩,竭力報效,共興大明。”
馮保念完旨意之後,百官謝恩。
朝廷這次可是大手筆了,這筆賞賜,宮裏麵早就備好,移交給了戶部,雖是掛印休假期,但戶部還是安排了人員值班,官員們可在初一到初五,這五天的時間內,去領取賞賜。
而在旨意頒布之後,朱翊鈞便先行離席,賜宴繼續進行,交由張居正主持,而等到皇帝離開之後,禮樂聲起,教坊司的女子們再度出現獻舞。
也就是皇帝離開後,宴席才真的成了宴席,眾多官員開始碰杯飲酒,也能高聲說一些話。
不過,這是在宮裏麵,馮保還留在華蓋殿中,他們也是比較克製,在皇帝陛下離開華蓋殿,一個時辰後,賜宴,便也結束了。
離開華蓋殿的朱翊鈞,帶著陳矩,馮安等一幹隨從,走在張燈結彩的宮道,向著陳太後的宮殿行去。
此時,宮外鞭炮聲聲震耳,煙花絢爛騰空,將夜空裝點得五彩斑斕,宮牆內的紅色燈籠也在微風中輕輕搖曳,泛起一片暖光。
朱翊鈞停下腳步,看向遠方的煙火,心中暗道:“又是一年了……”
陳太後的宮殿中,朱翊鈞的皇後,李太後都在。
等到朱翊鈞到了之後,陳太後便趕忙差人穿膳,眾人圍坐於簡易卻精致的膳食桌旁……
桌上菜肴雖不似賜宴那般奢華鋪張,卻也頗具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