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不是嫡子,他老子朱載坖也不是嫡子。大明朝三代無嫡長,這是實際上發生的事情。


    若是自己的皇後在明年,生下一個兒子,是長子,又是嫡子,政治意義已經高於現實意義了。


    老百姓都知道生個兒子繼承家裏麵的那些田,那些泥瓦房,對於帝國王朝來說,子嗣更加重要,一個嫡長子代表的是國運,是正統。


    朱翊鈞頗為興奮,他帶著馮保等人,直接離開了乾清宮,去了坤寧宮看望。


    坤寧宮中,紅綢輕舞,宮燈搖曳。


    精致的香爐內焚著淡雅的香料,絲絲青煙嫋嫋升騰,為這宮殿增添了幾分溫馨與靜謐。


    皇後林素薇端坐在榻上,身著一襲繡著鳳紋的錦緞華服,雖妝容淡雅,卻難掩那由內而外散發的高貴。


    侍女們垂首而立,個個臉上都帶著抑製不住的笑意,整個坤寧宮沉浸在一片喜氣洋洋之中。


    朱翊鈞帶著馮保等人匆匆步入坤寧宮。


    而林素微起身想要行禮,卻見朱翊鈞三步並作兩步,上前握住林素微的手,眼中滿是關切與寵溺:“皇後,朕聽聞喜訊,歡喜不已,你可有不適?”


    林素微微微欠身:“臣妾多謝陛下關懷,此刻安好,隻是這突如其來的驚喜,讓臣妾亦有些惶恐。”


    “此乃大喜之事,高興還來不及,莫要惶恐,莫要惶恐……”


    皇後有喜,報喜的有三撥人,分別是皇帝處,還有兩宮皇太後處。


    而朱翊鈞剛與林素微坐下,便聽宮外傳來通報。


    陳太後,李太後兩個人都來了。


    朱翊鈞與皇後趕忙起身相迎。


    李太後隻有在她的宮殿中,會穿戴道袍,出了自己的宮殿,穿的便是太後的常服。


    兩宮皇太後臉上皆洋溢著笑容。


    特別是陳太後,而朱翊鈞一樣,一進來便直接上前握住了林素微的手,上下打量著林素微,越看越滿意……“皇後,你如今有孕在身,定要好好調養,切不可勞累。”


    林素微輕聲應道:“多謝母後關懷,臣妾定當謹遵教誨。”


    而李太後就跟在身旁,笑著說道:“此乃上天眷顧,帝君賜福啊。‘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今皇後有喜,此乃大明之乾元盛事……”


    朱翊鈞聽著自己生母說的這些頗為深奧的話,有些無語,而林素微卻也是趕忙開口說道:“母後潛心修道,蔭福陛下……”


    朱翊鈞苦笑一聲,心中暗道:“什麽修道蔭福,還不是自己經常鍛煉,身體倍棒,還有自己的節製,這他媽是科學,可不是修道修來的……”


    可林素微的這番話,讓李太後卻卻極為開心。


    現在的她都已經開始煉丹了,也到了最花銀子的環節,僅萬曆六年一年,隻在煉丹這一件事情上麵,便花了宮裏麵數十萬兩銀子,最重要的是,銀子也花了,時間也花了,煉製出來的丹藥,品質卻遠遠不如世宗皇帝煉製的。


    還是沒有世宗皇帝的天分。


    眾人坐下之後,兩宮皇太後又叮囑了林素微一些事情,隨後分別指派了他們宮裏麵,辦事得力的下人,到坤寧宮中伺候……


    兩宮皇太後在坤寧宮中呆的時間並不長,而朱翊鈞卻是留宿在了坤寧宮,前麵一大堆事,推到了明日。


    當然,這個留宿隻是留宿,深夜時分,什麽故事也沒有發生……


    次日是朝會日,朱翊鈞早早的起床,離開了坤寧宮。


    這次朝會,是萬曆六年最後一次朝會,也是目的性最強的朝會。


    這就是朝廷的總結大會,要讓皇帝對於國家的情況,有更多的了解。


    除了稟告之外,還有要詳細的記錄呈送,讓皇帝差人查詢,驗明真偽。


    還有六日,新年便要到了,而在這將近一個月的時候,各部衙門都在算賬,內閣結合,也將總賬給算完了。


    大明朝家,在這個時候,還是內閣當著呢。


    朝堂之上,氣氛肅穆。張居正身著一品朝服,手持笏板,穩步出列,向朱翊鈞行禮之後,便開始了長篇奏報,而眾多官員也都豎著耳朵仔細的聽,這份稟告,算是後世的政府報告,可信度超八成。


    也能說明,此時大明朝的真實情況。


    對於百官們來說,機會可是很少的。


    “陛下,今歲新政推行,雖遇諸多艱難,然亦有成效斐然之處。且先論賦稅之事,秋收之際,總計收納賦稅五百三十二萬兩白銀,此乃各地百姓辛勤勞作與地方官員勉力征收之功……“


    ’然,天有不測風雲,其間多地遭受災荒,民生艱難。陛下秉持民生為要之聖念,在今年下了七次恩旨,恩準酌情減免賦稅,以安百姓之心。各地依旨意減免賦稅之數,約計九十六萬兩。”


    “災荒即臨,賑災之事刻不容緩。朝廷撥款一百三十六萬兩白銀,以解受災百姓燃眉之急,使百姓得以熬過災厄,不至流離失所。此亦彰顯陛下愛民如子之仁德,與我大明以民為本之風範。”


    “再者,兵部調配一百八十萬兩白銀,一百三十萬擔粟米,皆用於軍備整飭、邊地防務以及將士糧餉。薊門、遼東等邊陲要地,得此軍資,防禦更為穩固,將士士氣亦得以提振,保我大明邊疆安寧,此為固國本之要策。”


    “如此算來,今年朝廷之收支相抵後,尚結餘白銀三百四十五萬兩……”


    “此結餘之銀,臣等與各部商議,當妥善安置。或可留存部分於國庫,以備不時之需,如遇來年災荒加重或突發戰事,可即時支取應急;或可撥出些許,用於興修水利、修繕官道等利民工程,此等工程關乎農桑商貿,利於民生經濟之長遠發展,可使百姓富足,國家興盛。”


    “太倉之糧,此亦關乎國之根本。京畿之地太倉,現儲米粟計有一千二百萬石,此乃京城及周邊地區一年有餘之需,可保京師無缺糧之虞……江南諸省,向為魚米之鄉,蘇杭之地,太倉存糧亦頗為可觀,蘇州府太倉約有八百萬石,杭州府太倉存糧六百萬石有餘,其糧食或經運河,或走海路,源源不斷運往各處,或供京師,或補災荒之地。湖廣之地,素稱‘湖廣熟,天下足’,其太倉所儲亦有九百萬石之多……”


    “從萬曆二年開始,朝廷便多多少少有些節餘,至今已達四個年頭,財政未出大礙……”


    張居正說完,再次行禮,退立一旁,等待朱翊鈞的聖裁與問詢。


    朝堂之上一時寂靜無聲,眾人皆望向天子,靜待旨意,實際上,四年沒有虧空,這已經是內閣交出的滿分答卷了。


    寅吃卯糧,已經成為了過去式。


    而官員們聽著糧食,銀子竟然有這麽多,心裏麵也都是詫異不斷。


    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是什麽,貨幣與糧食。


    而今年朝廷手頭上,竟然積攢了這麽多,還怕個錘子,今年冬天不下雪呢。


    這張居正為代表的內閣,真是悶聲發大財啊……


    在百官的期盼下,坐在龍椅上的朱翊鈞終於開口說道:“朕聞首輔所奏,深感欣慰。“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今歲新政推行,雖遇災荒,然能以民生為念,減稅賑災,實乃善政。太倉之糧,軍備之資,皆處置有方,此皆諸臣勤勉之功,內閣籌劃之勞……”


    “尚書所雲:“功崇惟誌,業廣惟勤。”,諸愛卿秉持報國之誌,兢兢業業,使我大明於風雨中亦能穩步前行……”


    “今歲有此結餘,足證卿等之能,然亦不可驕縱,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望諸臣繼續殫精竭慮,善用庫銀,興利除弊,整飭朝綱,使我大明海晏河清,百姓安居樂業,共鑄大明萬世之基,方不負朕之所托,不負上蒼之眷佑,亦不負黎民之期盼……”


    有了成績,朱翊鈞也不吝嗇誇獎之詞,他把所有的官員都誇獎了一番,而在朱翊鈞話音落後,諸臣齊呼:“陛下聖明,天佑大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光頭李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光頭李三並收藏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