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畝產千斤
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 作者:光頭李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翊鈞看向張四維,輕聲道:“你這個兒子,有點意思,朕很喜歡他,當個皇商,也屈才了……”
當個皇商,也屈才了。
是不是說,麵試失敗了。
那也不對啊。
麵試失敗了,怎麽還有朕很喜歡他呢。
朱翊鈞這句用尋常語氣說的話,讓張四維愣神思考許久,仿若置身迷霧之中,摸不清聖意。
正當張四維思考如何回話之際,馮安腳步輕盈地端著一個精致木盤步入殿內,其後跟著的是錦衣衛指揮使張國之。
二人行至禦前,馮安將木盤放在了禦案上。
那木盤上覆著一塊色澤素雅的錦布。
“陛下,現在打開嗎?”
“打開。”
“是,陛下。”
說完之後,馮安雙手輕輕捏住錦布兩角,緩緩掀開,恰似揭開一場神秘儀式的帷幕。
隻見盤中靜臥著幾個形狀奇特之物,其形如紡錘,表皮呈淡紅棕色,帶著大地的質樸與深沉,仿佛被歲月暈染過一般,淺淺的溝紋順著其形狀蜿蜒分布,像是大地鐫刻的神秘符文。
頂部尚留著些許纖細幹枯的藤蔓殘莖,似在訴說著它的來處,底部則略顯圓潤飽滿,整體散發著一種來自泥土的獨特氣息,在這威嚴的殿堂之中,顯得格格不入卻又莫名引人矚目。
朱翊鈞看到之後,不自覺地站起身來,眼中有著些許的驚喜。
他迫不及待地伸手拿起一個,修長的手指輕輕摩挲著那粗糙卻又充滿生機的表皮,翻來覆去地仔細查看,時而凝眉思索,時而舒展笑顏。
這一幕,可是讓殿內的諸人,摸不著頭腦了。
“陳矩……”
一直在朱翊鈞身後站著的陳矩,趕忙應道:“陛下。”
“拿下去,讓膳房給蒸一下……”
“是,陛下。”陳矩說著,趕忙雙手接過朱翊鈞遞過來的東西,而後,離開了乾清宮。
朱翊鈞如此失態,是因為木盤上放著的是紅薯。
在萬曆五年初,朱翊鈞都有一個想法,根據每年各地的糧食產量,來擬定明年,朝廷需要在外采購的糧食數額,船隊出去售賣東西,除了所獲金銀之外,還可以運回來糧食,也就是差額的糧食。
民以食為天,吃的東西是最重要的。
當然,海上航行有了進展之後,找尋紅薯(地瓜),馬鈴薯(土豆)這樣的高產作物,便在小冰河世紀的大明朝,顯得格外重要。
也就是在萬曆五年初,朱翊鈞讓張國之派人跟船出海,到呂宋找尋美洲的這兩種農作物,並詳細敘述了一番。
張國之派遣出去的人,還沒有回來,卻又有去廣東辦差的錦衣衛,在虎門發現了皇帝陛下形容的紅薯……
因為資料是內部流通的,這次錦衣衛在虎門發現,也都是機緣巧合。
發現的時候,是在天子大婚之前的一個月,而後,張國之便親自去了一趟虎門,確定之後,將其帶回了京師,隨他來的,還有種植地瓜的主人,陳益。
而這個陳益,也是一個商人,不過,他的生意是跟著安南做得,在一次當地酋長接待他們時擺出一道官菜,這道菜香甜軟滑,除了非常可口外,還能充饑,這便是紅薯。
陳益此後便特別留心番薯的生長習性和栽培方法,當年就將這個紅薯帶回了老家,當時,陳益冒著殺身的危險,收買酋卒,將薯種藏匿於銅鼓中……
這個時候,朱翊鈞非常開心,拿著紅薯,不斷把玩,有了它,再加上朝廷的新稅製,大明朝的人口增長,才能有保證啊。
片刻之後,朱翊鈞意識到了自己的失態,而後不動聲色地將紅薯放下,而後看向張四維,繼續說道:“過些時日,朕還要見見你這個兒子,當麵談談。”
張四維微微欠身:“犬子若能得陛下召見,是他的福分,臣先代他謝過陛下……”說到這裏,張四維略有停頓,而後接著說道:“陛下,您剛剛手中這東西究竟是何物?臣從未見過。”
朱翊鈞重新端起紅薯,眼神中透著期許:“朕聽海外商人所言,這東西名為紅薯。其畝產可達千斤,且能充饑,味道亦佳,可作輔食雜糧。若真如此,我大明百姓日後何愁飽腹之憂?”
聽著朱翊鈞的話後,張四維麵露驚色,驚呼道:“畝產千斤?”
張四維語氣中,明擺著不相信,而朱翊鈞也不給他辯解,隻是看向張國之:“辛苦了,發現這個的錦衣衛,升三級,賜銀百兩,不,去廣東的那十幾名錦衣衛各個賜銀百兩……”
張國之趕忙躬身:“謝陛下,陛下,臣此番前去,除了帶回來一大車紅薯之外,還將種植他的人,也請了回來。”
朱翊鈞聽到之後,來了興趣,他看向張國之,靜待下文。
“此人,名叫陳益,是個商人,在萬曆三年的時候,從安南帶回此種……也就是在去年,萬曆五年的時候,他才將自己家的田地種滿了這個紅薯……”
聽到這話,朱翊鈞稍稍愣神,他明明記得這個紅薯進入大明的時間,應該是在萬曆八年,第一次是陳益帶回的,隻局限於虎門等地,而第二次大規模進入是福建長樂商人陳振龍,他經常往來福建呂宋。也就是第二次帶入大明之後,才開始在福建大規模的種植……
當時盤踞在呂宋的西班牙人,“珍其種,不與中國人”,在海關嚴格盤查,不允許紅薯外流。
為了偷運紅薯回國,陳振龍屢敗屢戰,吃夠了苦頭。他嚐試過把紅薯藏在箱子下麵、將紅薯藤條編入藤籃等多種辦法,企圖“蒙混過關”,每一次,都被“明察秋毫”的海關人員查出來,不但沒收“贓物”,而且對陳振龍進行大額罰款。
琢磨良久,陳振龍決定把紅薯的藤條絞進粗大的帆船纜繩裏,然後塗上黃泥巴,吊在船舷下,這才勉強躲過海關層層盤查,把紅薯帶回福建老家,並趕緊試種。
回國四個月後,第一批引種的紅薯終於成熟,“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棗”,讓陳振龍振奮不已。
是在萬曆二十五年之後,才開始在福建大規模種植。
怎麽虎門提前了那麽久,難道是自己當皇帝之後發生的蝴蝶效應……
“好,朕等會要見這個陳益,也要賞賜……”朱翊鈞心情大好。
張四維聽著皇帝陛下又要召見旁人,就想著告退,卻被朱翊鈞否了,非要留他在這裏嚐嚐。
過了好一會兒,陳矩才將蒸好的紅薯端到了乾清宮中。
金黃的色澤散發著誘人的香氣。
朱翊鈞先是拿起一塊,掰下一小塊放入口中,細細品味,點頭稱讚:“果然香甜軟糯,若與其他糧食搭配,定能相得益彰。”
說罷,又令馮安給張四維也送上一塊,讓他嚐嚐這新奇之物……
………………
征名,小說馬上改名書測,老李征求能玩活,會玩活的書友們,給老李的小說寫一個引人注目的書名,一旦采納,老李給發紅包,聊表心意……
當個皇商,也屈才了。
是不是說,麵試失敗了。
那也不對啊。
麵試失敗了,怎麽還有朕很喜歡他呢。
朱翊鈞這句用尋常語氣說的話,讓張四維愣神思考許久,仿若置身迷霧之中,摸不清聖意。
正當張四維思考如何回話之際,馮安腳步輕盈地端著一個精致木盤步入殿內,其後跟著的是錦衣衛指揮使張國之。
二人行至禦前,馮安將木盤放在了禦案上。
那木盤上覆著一塊色澤素雅的錦布。
“陛下,現在打開嗎?”
“打開。”
“是,陛下。”
說完之後,馮安雙手輕輕捏住錦布兩角,緩緩掀開,恰似揭開一場神秘儀式的帷幕。
隻見盤中靜臥著幾個形狀奇特之物,其形如紡錘,表皮呈淡紅棕色,帶著大地的質樸與深沉,仿佛被歲月暈染過一般,淺淺的溝紋順著其形狀蜿蜒分布,像是大地鐫刻的神秘符文。
頂部尚留著些許纖細幹枯的藤蔓殘莖,似在訴說著它的來處,底部則略顯圓潤飽滿,整體散發著一種來自泥土的獨特氣息,在這威嚴的殿堂之中,顯得格格不入卻又莫名引人矚目。
朱翊鈞看到之後,不自覺地站起身來,眼中有著些許的驚喜。
他迫不及待地伸手拿起一個,修長的手指輕輕摩挲著那粗糙卻又充滿生機的表皮,翻來覆去地仔細查看,時而凝眉思索,時而舒展笑顏。
這一幕,可是讓殿內的諸人,摸不著頭腦了。
“陳矩……”
一直在朱翊鈞身後站著的陳矩,趕忙應道:“陛下。”
“拿下去,讓膳房給蒸一下……”
“是,陛下。”陳矩說著,趕忙雙手接過朱翊鈞遞過來的東西,而後,離開了乾清宮。
朱翊鈞如此失態,是因為木盤上放著的是紅薯。
在萬曆五年初,朱翊鈞都有一個想法,根據每年各地的糧食產量,來擬定明年,朝廷需要在外采購的糧食數額,船隊出去售賣東西,除了所獲金銀之外,還可以運回來糧食,也就是差額的糧食。
民以食為天,吃的東西是最重要的。
當然,海上航行有了進展之後,找尋紅薯(地瓜),馬鈴薯(土豆)這樣的高產作物,便在小冰河世紀的大明朝,顯得格外重要。
也就是在萬曆五年初,朱翊鈞讓張國之派人跟船出海,到呂宋找尋美洲的這兩種農作物,並詳細敘述了一番。
張國之派遣出去的人,還沒有回來,卻又有去廣東辦差的錦衣衛,在虎門發現了皇帝陛下形容的紅薯……
因為資料是內部流通的,這次錦衣衛在虎門發現,也都是機緣巧合。
發現的時候,是在天子大婚之前的一個月,而後,張國之便親自去了一趟虎門,確定之後,將其帶回了京師,隨他來的,還有種植地瓜的主人,陳益。
而這個陳益,也是一個商人,不過,他的生意是跟著安南做得,在一次當地酋長接待他們時擺出一道官菜,這道菜香甜軟滑,除了非常可口外,還能充饑,這便是紅薯。
陳益此後便特別留心番薯的生長習性和栽培方法,當年就將這個紅薯帶回了老家,當時,陳益冒著殺身的危險,收買酋卒,將薯種藏匿於銅鼓中……
這個時候,朱翊鈞非常開心,拿著紅薯,不斷把玩,有了它,再加上朝廷的新稅製,大明朝的人口增長,才能有保證啊。
片刻之後,朱翊鈞意識到了自己的失態,而後不動聲色地將紅薯放下,而後看向張四維,繼續說道:“過些時日,朕還要見見你這個兒子,當麵談談。”
張四維微微欠身:“犬子若能得陛下召見,是他的福分,臣先代他謝過陛下……”說到這裏,張四維略有停頓,而後接著說道:“陛下,您剛剛手中這東西究竟是何物?臣從未見過。”
朱翊鈞重新端起紅薯,眼神中透著期許:“朕聽海外商人所言,這東西名為紅薯。其畝產可達千斤,且能充饑,味道亦佳,可作輔食雜糧。若真如此,我大明百姓日後何愁飽腹之憂?”
聽著朱翊鈞的話後,張四維麵露驚色,驚呼道:“畝產千斤?”
張四維語氣中,明擺著不相信,而朱翊鈞也不給他辯解,隻是看向張國之:“辛苦了,發現這個的錦衣衛,升三級,賜銀百兩,不,去廣東的那十幾名錦衣衛各個賜銀百兩……”
張國之趕忙躬身:“謝陛下,陛下,臣此番前去,除了帶回來一大車紅薯之外,還將種植他的人,也請了回來。”
朱翊鈞聽到之後,來了興趣,他看向張國之,靜待下文。
“此人,名叫陳益,是個商人,在萬曆三年的時候,從安南帶回此種……也就是在去年,萬曆五年的時候,他才將自己家的田地種滿了這個紅薯……”
聽到這話,朱翊鈞稍稍愣神,他明明記得這個紅薯進入大明的時間,應該是在萬曆八年,第一次是陳益帶回的,隻局限於虎門等地,而第二次大規模進入是福建長樂商人陳振龍,他經常往來福建呂宋。也就是第二次帶入大明之後,才開始在福建大規模的種植……
當時盤踞在呂宋的西班牙人,“珍其種,不與中國人”,在海關嚴格盤查,不允許紅薯外流。
為了偷運紅薯回國,陳振龍屢敗屢戰,吃夠了苦頭。他嚐試過把紅薯藏在箱子下麵、將紅薯藤條編入藤籃等多種辦法,企圖“蒙混過關”,每一次,都被“明察秋毫”的海關人員查出來,不但沒收“贓物”,而且對陳振龍進行大額罰款。
琢磨良久,陳振龍決定把紅薯的藤條絞進粗大的帆船纜繩裏,然後塗上黃泥巴,吊在船舷下,這才勉強躲過海關層層盤查,把紅薯帶回福建老家,並趕緊試種。
回國四個月後,第一批引種的紅薯終於成熟,“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棗”,讓陳振龍振奮不已。
是在萬曆二十五年之後,才開始在福建大規模種植。
怎麽虎門提前了那麽久,難道是自己當皇帝之後發生的蝴蝶效應……
“好,朕等會要見這個陳益,也要賞賜……”朱翊鈞心情大好。
張四維聽著皇帝陛下又要召見旁人,就想著告退,卻被朱翊鈞否了,非要留他在這裏嚐嚐。
過了好一會兒,陳矩才將蒸好的紅薯端到了乾清宮中。
金黃的色澤散發著誘人的香氣。
朱翊鈞先是拿起一塊,掰下一小塊放入口中,細細品味,點頭稱讚:“果然香甜軟糯,若與其他糧食搭配,定能相得益彰。”
說罷,又令馮安給張四維也送上一塊,讓他嚐嚐這新奇之物……
………………
征名,小說馬上改名書測,老李征求能玩活,會玩活的書友們,給老李的小說寫一個引人注目的書名,一旦采納,老李給發紅包,聊表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