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成元年(926年)四月二十日,李嗣源在西宮稱帝,他身穿斬衰之服,即位於李存勖的靈樞之前,以表示自己是合法繼承,而非篡奪。
當時,李嗣源年已六十,將朝政托付給樞密使安重誨、宰相任圜。
任圜還兼任三司使,主掌國家財政,他選拔賢俊,杜絕私門,憂國如家,執政一年便使得“府庫充實,軍民皆足,朝綱粗立”。
安重誨是李嗣源的佐命功臣,雖盡忠職守,但恃功矜寵,擅作威福,他和任圜政見不合,議政之時經常意氣用事,甚至互相嗬罵。
天成二年(927年),任圜被罷為太子少保,並請求致仕,退居磁州。
同年十月,李嗣源欲巡幸汴州,當時朝野流言四起,有的稱皇帝準備東征淮南,還有的稱皇帝是要討滅藩鎮軍閥,宣武軍領主朱守殷心不自安,趁機在汴州發動叛亂,結果被範延光率軍平定。
安重誨趁機誣陷任圜謀反,稱其與朱守殷勾結,並矯詔賜死任圜,李嗣源明知任圜冤死,卻未加追究。
此後,安重誨更是權傾朝野,連皇子李從榮、李從厚都對他敬事不暇,唯獨忌憚河中領主李從珂,他矯造詔書,唆使河中牙將楊彥溫尋機驅逐李從珂。
長興元年(930年),李從珂出城檢閱戰馬,楊彥溫趁機關閉城門,不許李從珂入城,逼其返回洛陽。
李嗣源將李從珂召回朝中,同時命藥彥稠率軍討平楊彥溫,安重誨又唆使宰相論奏,追究李從珂失守之罪,想趁機除掉李從珂。
李嗣源駁回了宰相的奏議,隻命李從珂賦閑在家。
後來,禁軍將領李行德、張儉彈劾安重誨私募士卒,整械備裝,圖謀不軌。
李嗣源雖以誣告之罪將李行德、張儉族誅,但也對安重誨起了猜忌之心,命範延光同任樞密使,以分散安重誨的權力。
長興二年(931年),安重誨被解除樞密使職務,外放為河中領主,隨即又以太子太師之職致仕。
後來,李嗣源又懷疑安重誨有異誌,任命李從璋為河中領主,讓他監督安重誨,並讓步軍指揮使藥彥稠率軍前往河中。
李從璋率甲士包圍安重誨的府邸,用鐵撾擊殺安重誨夫婦,李嗣源又下詔為安重誨定罪。
長興四年(933年),李嗣源欲用“換鎮”的方式兼並夏州定難軍,結果遭到定難留後李彝超的抵製,他調兵攻打夏州,但卻久攻不下,隻得妥協,授李彝超為定難領主。
當時,朝廷久不用兵,一朝出兵卻又無功而返,軍中流言四起,李嗣源便下令賞賜士卒,但卻沒有正當的理由,士卒從此更加驕縱。
在李嗣源即位時,長子李從璟已被元行欽殺害,他封次子李從榮為秦王,並任命為河南尹、判六軍諸衛事。
李從榮當時已是事實上的嫡長子,掌管京師政務,又握有兵權,且能與宰相分庭抗禮,種種跡象皆表明李嗣源有以其為繼承人的打算。
但當太仆少卿何澤上書請立李從榮為皇太子時,李嗣源卻很不高興的道:“群臣請立太子,看來我應當回河東養老了。”
最終,李從榮隻被拜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未能成為儲君,他極為不安,擔心自己不能繼承皇位。
時間來到長興四年(933年)十一月,李嗣源病重,李從榮入宮探視,見李嗣源已不能抬頭,出宮時又聽到宮中哭聲不絕,他誤以為李嗣源已經去世,次日便稱病不複入朝,在府中與親信謀議奪位。
二十日,李從榮率牙兵千人列陣於天津橋,準備以武力入居興聖宮。
樞密使馮贇、朱弘昭與宣徽使孟漢瓊稟稱李從榮謀反,關閉皇城端門,命李重吉率所部控鶴禁軍把守宮門。
侍衛指揮使康義誠本是李從榮事先約定的內應,這時也被阻在宮中,難以接應李從榮。
孟漢瓊召來馬軍都指揮使朱洪實,讓他率五百騎兵攻擊李從榮。
李從榮逃回府邸,但被皇城使安從益追上,斬殺。
李嗣源悲駭莫名,病情加劇,他追廢李從榮為庶人,並從鄴都召回宋王李從厚。
是月二十六日,李嗣源駕崩於大內雍和殿,終年六十七歲,李從厚趕至洛陽,為李嗣源發喪,並於柩前即位。
清泰元年(934年)四月,李嗣源被諡為聖德和武欽孝皇帝,廟號明宗,葬於徽陵。
李從厚是李嗣源第三子,幼年時便愛讀《春秋》,略通微言大義,他相貌酷似李嗣源,因而深受寵愛。
但李嗣源的次子李從榮,被封為秦王,擔任河南尹、判六軍諸衛事,他掌管京師政務,且握有兵權,又是事實上的長子,後又被拜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但始終未被確立為儲君,常心有不安。
李從厚是李從榮的同母弟,在朝野頗有人望,因而深受李從榮的猜忌,但他對李從榮極其恭敬、順從,方使得兄弟之間沒有出現大的隔閡。
長興四年(933年)十一月,李嗣源病重,李從榮率牙兵列陣於天津橋,準備以武力入宮奪位。
樞密使馮贇、朱弘昭與宣徽使孟漢瓊入稟李嗣源,指揮禁軍平亂,李從榮兵敗被殺。
李嗣源病中聞變,病情加劇,決定由李從厚嗣位,便命孟漢瓊趕往魏州,召李從厚回京。
是月二十六日,李嗣源駕崩,而李從厚直到三日後,方才趕回洛陽。
同年十二月初一日,李從厚在西宮為李嗣源發喪,並於柩前即皇帝位,他遵照李嗣源遺命,“以日易月”,服喪二十七天。
二十八日,李從厚開始在中興殿處理政務,並召翰林學士為他講讀《貞觀政要》和《太宗實錄》,他雖欲勵精圖治,但卻不懂治國之道,處事優柔寡斷,且無識人之明。
當時,朱弘昭、馮贇自恃有擁立之功,專擅朝政,將李從厚的親信都排擠出朝廷,又將禁軍指揮使安彥威、張從賓外調為領主,借機掌控了禁軍兵權。
李從厚雖然不悅,卻無可奈何。
潞王李從珂是唐明宗的養子,自幼隨父征戰,在李火滅朱金之戰中屢立戰功,官至鳳翔領主。
河東領主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也是戰功卓著,深得軍心。
這二人的官位、聲望皆在朱弘昭、馮贇之上,因而深受忌憚。
當時,李從珂的長子李重吉擔任禁軍控鶴都指揮使,女兒李惠明在洛陽出家。
朱弘昭將李重吉外放到亳州任團練使,削去其禁軍軍職,又將李惠明召入禁中,實際上是作為人質。
李從珂見兒子外調、女兒內召,知道朝廷對自己有猜忌之意,心中疑懼不安。
應順元年(934年)二月,李從厚聽從朱弘昭、馮贇的建議,通過樞密院調令對鳳翔、河東、成德、天雄四鎮領主進行易地調動,並派使臣監送,其中,李從珂被調離鳳翔,改鎮河東。
李從厚本想借此削弱四鎮實力,但因未按朝廷規製下達製詔,引起各領主的極大不滿,李從珂在部將的鼓動下,趁機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叛亂。
李從厚忙征調西都留守王思同、護國領主安彥威、山南西道領主張虔釗等六鎮領主,聯軍征討鳳翔,同時將李重吉幽禁於宋州。
同年三月,朝廷派遣的諸道軍馬匯集鳳翔城下,大舉攻城。
鳳翔城低河淺,守備力量薄弱,東西關城接連失守,城中將卒死傷嚴重,李從珂隻得登上城頭,自陳戰功,哭訴朝廷信任奸佞,無罪誅殺功臣,他慟哭不止,哀感諸軍。
當時,張虔釗負責主攻城西南,因急於求功,命親軍持刀刃驅逼士卒攻城,士卒憤怒不已,紛紛倒戈反攻,羽林指揮使楊思權、嚴衛步軍左廂指揮使尹暉趁機率部投降李從珂,王思同、張虔釗等六鎮領主大敗遁走。
李從珂乘勝東進,攻入西都長安。
李從厚得知諸道軍馬兵敗鳳翔的消息,不禁驚慌失措,在朝堂上對朱弘昭、馮贇等人道:“先帝辭世之時,朕本無意爭奪帝位,都是被諸公所擁立。朕幼年繼位,將朝政委托於諸公,對諸公所定的國家大計無有不準。
這次興兵討伐鳳翔,諸公無不自誇,稱平叛不足為慮。如今事已至此,諸公還有什麽辦法可以扭轉禍局?
如果沒有,朕便西去迎接潞王,以帝位相讓,如仍不免罪責,縱然是死也心甘情願。”
朱弘昭、馮贇惶懼不安,無言相對。
李從厚遣使宣召石敬瑭入朝,想讓他率軍抵禦鳳翔軍東進。
侍衛都指揮使康義誠打算投降李從珂,請求率京中禁軍出征,而馬軍指揮使朱洪實則主張以禁軍堅守洛陽,二人爭執不休,皆稱對方是想趁機造反。
李從厚難辨是非,竟將朱洪實斬首,他傾盡府庫,大肆犒賞禁軍,並許諾平亂後還有重賞。
禁軍軍士卻並不感念皇帝恩德,反而更加驕縱,行軍途中肆無忌憚,揚言要到鳳翔再領一份賞賜。
不久,李從厚又命處死李重吉、李惠明。
李從珂攻破陝州後,傳書慰撫京中百官,稱自己此番入京隻誅朱弘昭、馮贇兩族,讓他們不要憂慮。
而這時,禁軍剛行至新安,便已百十成群,爭相奔向陝州,康義誠到達陝州境內的乾壕時,麾下僅剩幾十人,遂向李從珂請降。
李從厚忙命宦官召朱弘昭入宮,商討對策。
朱弘昭卻以為皇帝是要追究罪責,投井自殺。
京城巡檢安從進早有投降李從珂之意,趁機攻殺馮贇,誅滅其族,而後派人將朱弘昭、馮贇的首級送往李從珂軍中。
李從厚見洛陽已經無法據守,決定放棄洛陽,逃奔魏州,再圖謀複起,他命孟漢瓊先行到魏州安排諸項事宜,並讓親信慕容遷率所部控鶴禁軍把守玄武門,但孟漢瓊一出城門,便單騎奔向陝州,也投降了李從珂。
當夜,李從厚從玄武門逃離洛陽,帶著五十名侍衛逃奔魏州。
慕容遷原本表示會率部隨行,但當李從厚出城後卻關閉城門,派人與李從珂聯絡。
宰相馮道次日上朝,方知李從厚已經出逃。
不久,曹太後命內宮諸司前往乾壕,迎李從珂入京。
李從厚逃奔魏州途中,在衛州城東數裏處遇到了率軍入朝的石敬瑭,他將近日發生的變故,告知石敬瑭,向他詢問興複之策。
石敬瑭托言要與衛州刺史王弘贄商議,將李從厚安置在驛館中。
王弘贄認為李從厚已經沒有複起的希望,石敬瑭便指使牙內指揮使劉知遠引兵入驛,將李從厚的隨從侍衛全部殺死,而後率軍趕赴洛陽。
李從厚被獨自撇在驛館,後又被王弘贄軟禁在州衙中。
同年四月,李從珂進入洛陽,馮道率百官三次上表勸進。
李從珂先以曹太後的名義下詔,將李從厚廢為鄂王,兩日後在李嗣源柩前即位稱帝,他命殿直王弘贄之子王巒前往衛州,鴆殺李從厚。
李從厚不肯喝下鴆酒,被王巒用繩子勒死,年僅二十一歲。
李從珂本姓王,出身鎮州平山民家,自幼喪父,與母親魏氏相依為命,乾寧二年(895年),李嗣源率軍攻取平山,俘虜魏氏母子,並將魏氏納為妾室。
魏氏之子年已十歲,被李嗣源收為養子,取名為李從珂。
李從珂身長七尺有餘,端謹穩重,沉默寡言,而且相貌雄偉,勇猛剛毅,深受李嗣源喜愛,後來,李從珂隨李嗣源南征北討,以驍勇敢戰著稱,頗得晉王李存勖的稱讚。
應順元年(934年),潞王李從珂自鳳翔出發,起兵反叛。
李從珂反後,讓人起草了檄文散發到各地,以清君側除奸臣為名,請求各領主共同出兵攻打京師,殺掉朱弘昭、馮贇等人。
李從厚命王思同領兵來討伐,王思同集結各路兵馬圍攻鳳翔城。
鳳翔城不是重鎮,城低河窄水淺,無法固守,王思同的軍隊和李從珂的相比,占了很大優勢。
在朝廷重兵的大力攻擊下,鳳翔城東、西關的小城先後失守,李從珂的屬下傷亡也很大,再打下去,城池難保。
李從珂站在城頭上,焦急萬分,恨自己沒有早點防備,以致將要落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情急之下,李從珂三下五除二,將上身的衣服脫掉,露出身上的一個個傷疤,然後站到了城牆上,大哭著說:“我自小就跟隨先帝出生入死,身經百戰,滿身創傷,才有了今天的江山社稷;你們大家跟著我,這些事都看在眼裏。
現在,朝廷寵信佞臣,猜忌自家骨肉,我究竟有什麽罪,要受此懲罰啊!”
在生死關頭,李從珂哭得聲淚俱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許多攻城的軍士動了惻隱之心,轉而支持他,先後勸降曾經的部下羽林軍指揮使楊思權、都指揮使尹暉等攻城將領,並趁機一舉擊敗李從厚派遣的所有軍隊,隨即擁兵東進,兵鋒直指都城洛陽。
一路上,各郡縣無不望風迎降,朝廷派來征討的軍馬,也先後投到了李從珂麾下。
旬月之間,兵至陝州,進逼洛陽,李從厚無兵無將,倉促出逃。
四月三日,李從珂率軍進入洛陽城,宰相馮道率領文武百官勸進,李從珂假意不從。
第二天,太後下詔廢李從厚為鄂王,命李從珂為監國,六日,又立李從珂為帝,他這才登基,做了皇帝,改元清泰。
李從珂打仗勇猛,但治國無能,即位後任用盧文紀等庸才為相,致使國事日益敗壞。
這一時期,李從珂與河東領主石敬瑭的矛盾,也日益尖銳。
李從珂與石敬瑭兩人原本都是李嗣源手下驍將,皆以勇武著稱,彼此存有競爭之心,李從珂即位後,對坐鎮晉陽的石敬瑭愈發猜忌。
清泰二年(935年),李從珂派遣武寧領主張敬達領兵駐屯在代州,牽製並監視石敬瑭。
清泰三年(936年),李從珂又調石敬瑭為天平領主,企圖以此消弱石敬瑭兵權。
石敬瑭素有謀反之意,當然拒絕調任,於是,石敬瑭叛變,同時他還上表指責李從珂即位非法,應立即將皇位讓給李嗣源第四子許王。
李從珂大怒,撕毀奏表,削其官爵,同時派遣張敬達率兵數萬進攻晉陽,並命各鎮聯合討伐。
石敬瑭遣使向蠻族求救,表示願意割地稱臣。
九月,神遼帝國可汗親自率軍五萬增援石敬瑭,但因聯軍各懷鬼胎,致大敗於團柏穀,死傷萬餘人,隨後,石敬瑭與神遼帝國大軍得以順利南下進逼京師洛陽。
此時,李火皇朝兵力還很強,但李從珂誌氣消沉,晝夜飲酒悲歌,不敢領兵出戰,坐等滅亡,各鎮將領見狀,紛紛投降石敬瑭。
清泰三年(936年)閏十一月二十六日,李從珂見大勢已去,於是帶著傳國玉璽與曹太後、劉皇後以及兒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樓,自焚而死,李火皇朝遂亡,而那傳國玉璽,亦在此時遺失,不知所蹤。
當時,李嗣源年已六十,將朝政托付給樞密使安重誨、宰相任圜。
任圜還兼任三司使,主掌國家財政,他選拔賢俊,杜絕私門,憂國如家,執政一年便使得“府庫充實,軍民皆足,朝綱粗立”。
安重誨是李嗣源的佐命功臣,雖盡忠職守,但恃功矜寵,擅作威福,他和任圜政見不合,議政之時經常意氣用事,甚至互相嗬罵。
天成二年(927年),任圜被罷為太子少保,並請求致仕,退居磁州。
同年十月,李嗣源欲巡幸汴州,當時朝野流言四起,有的稱皇帝準備東征淮南,還有的稱皇帝是要討滅藩鎮軍閥,宣武軍領主朱守殷心不自安,趁機在汴州發動叛亂,結果被範延光率軍平定。
安重誨趁機誣陷任圜謀反,稱其與朱守殷勾結,並矯詔賜死任圜,李嗣源明知任圜冤死,卻未加追究。
此後,安重誨更是權傾朝野,連皇子李從榮、李從厚都對他敬事不暇,唯獨忌憚河中領主李從珂,他矯造詔書,唆使河中牙將楊彥溫尋機驅逐李從珂。
長興元年(930年),李從珂出城檢閱戰馬,楊彥溫趁機關閉城門,不許李從珂入城,逼其返回洛陽。
李嗣源將李從珂召回朝中,同時命藥彥稠率軍討平楊彥溫,安重誨又唆使宰相論奏,追究李從珂失守之罪,想趁機除掉李從珂。
李嗣源駁回了宰相的奏議,隻命李從珂賦閑在家。
後來,禁軍將領李行德、張儉彈劾安重誨私募士卒,整械備裝,圖謀不軌。
李嗣源雖以誣告之罪將李行德、張儉族誅,但也對安重誨起了猜忌之心,命範延光同任樞密使,以分散安重誨的權力。
長興二年(931年),安重誨被解除樞密使職務,外放為河中領主,隨即又以太子太師之職致仕。
後來,李嗣源又懷疑安重誨有異誌,任命李從璋為河中領主,讓他監督安重誨,並讓步軍指揮使藥彥稠率軍前往河中。
李從璋率甲士包圍安重誨的府邸,用鐵撾擊殺安重誨夫婦,李嗣源又下詔為安重誨定罪。
長興四年(933年),李嗣源欲用“換鎮”的方式兼並夏州定難軍,結果遭到定難留後李彝超的抵製,他調兵攻打夏州,但卻久攻不下,隻得妥協,授李彝超為定難領主。
當時,朝廷久不用兵,一朝出兵卻又無功而返,軍中流言四起,李嗣源便下令賞賜士卒,但卻沒有正當的理由,士卒從此更加驕縱。
在李嗣源即位時,長子李從璟已被元行欽殺害,他封次子李從榮為秦王,並任命為河南尹、判六軍諸衛事。
李從榮當時已是事實上的嫡長子,掌管京師政務,又握有兵權,且能與宰相分庭抗禮,種種跡象皆表明李嗣源有以其為繼承人的打算。
但當太仆少卿何澤上書請立李從榮為皇太子時,李嗣源卻很不高興的道:“群臣請立太子,看來我應當回河東養老了。”
最終,李從榮隻被拜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未能成為儲君,他極為不安,擔心自己不能繼承皇位。
時間來到長興四年(933年)十一月,李嗣源病重,李從榮入宮探視,見李嗣源已不能抬頭,出宮時又聽到宮中哭聲不絕,他誤以為李嗣源已經去世,次日便稱病不複入朝,在府中與親信謀議奪位。
二十日,李從榮率牙兵千人列陣於天津橋,準備以武力入居興聖宮。
樞密使馮贇、朱弘昭與宣徽使孟漢瓊稟稱李從榮謀反,關閉皇城端門,命李重吉率所部控鶴禁軍把守宮門。
侍衛指揮使康義誠本是李從榮事先約定的內應,這時也被阻在宮中,難以接應李從榮。
孟漢瓊召來馬軍都指揮使朱洪實,讓他率五百騎兵攻擊李從榮。
李從榮逃回府邸,但被皇城使安從益追上,斬殺。
李嗣源悲駭莫名,病情加劇,他追廢李從榮為庶人,並從鄴都召回宋王李從厚。
是月二十六日,李嗣源駕崩於大內雍和殿,終年六十七歲,李從厚趕至洛陽,為李嗣源發喪,並於柩前即位。
清泰元年(934年)四月,李嗣源被諡為聖德和武欽孝皇帝,廟號明宗,葬於徽陵。
李從厚是李嗣源第三子,幼年時便愛讀《春秋》,略通微言大義,他相貌酷似李嗣源,因而深受寵愛。
但李嗣源的次子李從榮,被封為秦王,擔任河南尹、判六軍諸衛事,他掌管京師政務,且握有兵權,又是事實上的長子,後又被拜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但始終未被確立為儲君,常心有不安。
李從厚是李從榮的同母弟,在朝野頗有人望,因而深受李從榮的猜忌,但他對李從榮極其恭敬、順從,方使得兄弟之間沒有出現大的隔閡。
長興四年(933年)十一月,李嗣源病重,李從榮率牙兵列陣於天津橋,準備以武力入宮奪位。
樞密使馮贇、朱弘昭與宣徽使孟漢瓊入稟李嗣源,指揮禁軍平亂,李從榮兵敗被殺。
李嗣源病中聞變,病情加劇,決定由李從厚嗣位,便命孟漢瓊趕往魏州,召李從厚回京。
是月二十六日,李嗣源駕崩,而李從厚直到三日後,方才趕回洛陽。
同年十二月初一日,李從厚在西宮為李嗣源發喪,並於柩前即皇帝位,他遵照李嗣源遺命,“以日易月”,服喪二十七天。
二十八日,李從厚開始在中興殿處理政務,並召翰林學士為他講讀《貞觀政要》和《太宗實錄》,他雖欲勵精圖治,但卻不懂治國之道,處事優柔寡斷,且無識人之明。
當時,朱弘昭、馮贇自恃有擁立之功,專擅朝政,將李從厚的親信都排擠出朝廷,又將禁軍指揮使安彥威、張從賓外調為領主,借機掌控了禁軍兵權。
李從厚雖然不悅,卻無可奈何。
潞王李從珂是唐明宗的養子,自幼隨父征戰,在李火滅朱金之戰中屢立戰功,官至鳳翔領主。
河東領主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也是戰功卓著,深得軍心。
這二人的官位、聲望皆在朱弘昭、馮贇之上,因而深受忌憚。
當時,李從珂的長子李重吉擔任禁軍控鶴都指揮使,女兒李惠明在洛陽出家。
朱弘昭將李重吉外放到亳州任團練使,削去其禁軍軍職,又將李惠明召入禁中,實際上是作為人質。
李從珂見兒子外調、女兒內召,知道朝廷對自己有猜忌之意,心中疑懼不安。
應順元年(934年)二月,李從厚聽從朱弘昭、馮贇的建議,通過樞密院調令對鳳翔、河東、成德、天雄四鎮領主進行易地調動,並派使臣監送,其中,李從珂被調離鳳翔,改鎮河東。
李從厚本想借此削弱四鎮實力,但因未按朝廷規製下達製詔,引起各領主的極大不滿,李從珂在部將的鼓動下,趁機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叛亂。
李從厚忙征調西都留守王思同、護國領主安彥威、山南西道領主張虔釗等六鎮領主,聯軍征討鳳翔,同時將李重吉幽禁於宋州。
同年三月,朝廷派遣的諸道軍馬匯集鳳翔城下,大舉攻城。
鳳翔城低河淺,守備力量薄弱,東西關城接連失守,城中將卒死傷嚴重,李從珂隻得登上城頭,自陳戰功,哭訴朝廷信任奸佞,無罪誅殺功臣,他慟哭不止,哀感諸軍。
當時,張虔釗負責主攻城西南,因急於求功,命親軍持刀刃驅逼士卒攻城,士卒憤怒不已,紛紛倒戈反攻,羽林指揮使楊思權、嚴衛步軍左廂指揮使尹暉趁機率部投降李從珂,王思同、張虔釗等六鎮領主大敗遁走。
李從珂乘勝東進,攻入西都長安。
李從厚得知諸道軍馬兵敗鳳翔的消息,不禁驚慌失措,在朝堂上對朱弘昭、馮贇等人道:“先帝辭世之時,朕本無意爭奪帝位,都是被諸公所擁立。朕幼年繼位,將朝政委托於諸公,對諸公所定的國家大計無有不準。
這次興兵討伐鳳翔,諸公無不自誇,稱平叛不足為慮。如今事已至此,諸公還有什麽辦法可以扭轉禍局?
如果沒有,朕便西去迎接潞王,以帝位相讓,如仍不免罪責,縱然是死也心甘情願。”
朱弘昭、馮贇惶懼不安,無言相對。
李從厚遣使宣召石敬瑭入朝,想讓他率軍抵禦鳳翔軍東進。
侍衛都指揮使康義誠打算投降李從珂,請求率京中禁軍出征,而馬軍指揮使朱洪實則主張以禁軍堅守洛陽,二人爭執不休,皆稱對方是想趁機造反。
李從厚難辨是非,竟將朱洪實斬首,他傾盡府庫,大肆犒賞禁軍,並許諾平亂後還有重賞。
禁軍軍士卻並不感念皇帝恩德,反而更加驕縱,行軍途中肆無忌憚,揚言要到鳳翔再領一份賞賜。
不久,李從厚又命處死李重吉、李惠明。
李從珂攻破陝州後,傳書慰撫京中百官,稱自己此番入京隻誅朱弘昭、馮贇兩族,讓他們不要憂慮。
而這時,禁軍剛行至新安,便已百十成群,爭相奔向陝州,康義誠到達陝州境內的乾壕時,麾下僅剩幾十人,遂向李從珂請降。
李從厚忙命宦官召朱弘昭入宮,商討對策。
朱弘昭卻以為皇帝是要追究罪責,投井自殺。
京城巡檢安從進早有投降李從珂之意,趁機攻殺馮贇,誅滅其族,而後派人將朱弘昭、馮贇的首級送往李從珂軍中。
李從厚見洛陽已經無法據守,決定放棄洛陽,逃奔魏州,再圖謀複起,他命孟漢瓊先行到魏州安排諸項事宜,並讓親信慕容遷率所部控鶴禁軍把守玄武門,但孟漢瓊一出城門,便單騎奔向陝州,也投降了李從珂。
當夜,李從厚從玄武門逃離洛陽,帶著五十名侍衛逃奔魏州。
慕容遷原本表示會率部隨行,但當李從厚出城後卻關閉城門,派人與李從珂聯絡。
宰相馮道次日上朝,方知李從厚已經出逃。
不久,曹太後命內宮諸司前往乾壕,迎李從珂入京。
李從厚逃奔魏州途中,在衛州城東數裏處遇到了率軍入朝的石敬瑭,他將近日發生的變故,告知石敬瑭,向他詢問興複之策。
石敬瑭托言要與衛州刺史王弘贄商議,將李從厚安置在驛館中。
王弘贄認為李從厚已經沒有複起的希望,石敬瑭便指使牙內指揮使劉知遠引兵入驛,將李從厚的隨從侍衛全部殺死,而後率軍趕赴洛陽。
李從厚被獨自撇在驛館,後又被王弘贄軟禁在州衙中。
同年四月,李從珂進入洛陽,馮道率百官三次上表勸進。
李從珂先以曹太後的名義下詔,將李從厚廢為鄂王,兩日後在李嗣源柩前即位稱帝,他命殿直王弘贄之子王巒前往衛州,鴆殺李從厚。
李從厚不肯喝下鴆酒,被王巒用繩子勒死,年僅二十一歲。
李從珂本姓王,出身鎮州平山民家,自幼喪父,與母親魏氏相依為命,乾寧二年(895年),李嗣源率軍攻取平山,俘虜魏氏母子,並將魏氏納為妾室。
魏氏之子年已十歲,被李嗣源收為養子,取名為李從珂。
李從珂身長七尺有餘,端謹穩重,沉默寡言,而且相貌雄偉,勇猛剛毅,深受李嗣源喜愛,後來,李從珂隨李嗣源南征北討,以驍勇敢戰著稱,頗得晉王李存勖的稱讚。
應順元年(934年),潞王李從珂自鳳翔出發,起兵反叛。
李從珂反後,讓人起草了檄文散發到各地,以清君側除奸臣為名,請求各領主共同出兵攻打京師,殺掉朱弘昭、馮贇等人。
李從厚命王思同領兵來討伐,王思同集結各路兵馬圍攻鳳翔城。
鳳翔城不是重鎮,城低河窄水淺,無法固守,王思同的軍隊和李從珂的相比,占了很大優勢。
在朝廷重兵的大力攻擊下,鳳翔城東、西關的小城先後失守,李從珂的屬下傷亡也很大,再打下去,城池難保。
李從珂站在城頭上,焦急萬分,恨自己沒有早點防備,以致將要落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情急之下,李從珂三下五除二,將上身的衣服脫掉,露出身上的一個個傷疤,然後站到了城牆上,大哭著說:“我自小就跟隨先帝出生入死,身經百戰,滿身創傷,才有了今天的江山社稷;你們大家跟著我,這些事都看在眼裏。
現在,朝廷寵信佞臣,猜忌自家骨肉,我究竟有什麽罪,要受此懲罰啊!”
在生死關頭,李從珂哭得聲淚俱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許多攻城的軍士動了惻隱之心,轉而支持他,先後勸降曾經的部下羽林軍指揮使楊思權、都指揮使尹暉等攻城將領,並趁機一舉擊敗李從厚派遣的所有軍隊,隨即擁兵東進,兵鋒直指都城洛陽。
一路上,各郡縣無不望風迎降,朝廷派來征討的軍馬,也先後投到了李從珂麾下。
旬月之間,兵至陝州,進逼洛陽,李從厚無兵無將,倉促出逃。
四月三日,李從珂率軍進入洛陽城,宰相馮道率領文武百官勸進,李從珂假意不從。
第二天,太後下詔廢李從厚為鄂王,命李從珂為監國,六日,又立李從珂為帝,他這才登基,做了皇帝,改元清泰。
李從珂打仗勇猛,但治國無能,即位後任用盧文紀等庸才為相,致使國事日益敗壞。
這一時期,李從珂與河東領主石敬瑭的矛盾,也日益尖銳。
李從珂與石敬瑭兩人原本都是李嗣源手下驍將,皆以勇武著稱,彼此存有競爭之心,李從珂即位後,對坐鎮晉陽的石敬瑭愈發猜忌。
清泰二年(935年),李從珂派遣武寧領主張敬達領兵駐屯在代州,牽製並監視石敬瑭。
清泰三年(936年),李從珂又調石敬瑭為天平領主,企圖以此消弱石敬瑭兵權。
石敬瑭素有謀反之意,當然拒絕調任,於是,石敬瑭叛變,同時他還上表指責李從珂即位非法,應立即將皇位讓給李嗣源第四子許王。
李從珂大怒,撕毀奏表,削其官爵,同時派遣張敬達率兵數萬進攻晉陽,並命各鎮聯合討伐。
石敬瑭遣使向蠻族求救,表示願意割地稱臣。
九月,神遼帝國可汗親自率軍五萬增援石敬瑭,但因聯軍各懷鬼胎,致大敗於團柏穀,死傷萬餘人,隨後,石敬瑭與神遼帝國大軍得以順利南下進逼京師洛陽。
此時,李火皇朝兵力還很強,但李從珂誌氣消沉,晝夜飲酒悲歌,不敢領兵出戰,坐等滅亡,各鎮將領見狀,紛紛投降石敬瑭。
清泰三年(936年)閏十一月二十六日,李從珂見大勢已去,於是帶著傳國玉璽與曹太後、劉皇後以及兒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樓,自焚而死,李火皇朝遂亡,而那傳國玉璽,亦在此時遺失,不知所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