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河朔之戰 上
回到漢朝,我的父親是太史令 作者:寫過去的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飛將軍李廣,元光六年任驍騎將軍,領萬餘騎出雁門關,痛擊匈奴。隨後諜報傳來八字:寡不敵眾,將軍被俘。未央宮內,武帝震怒!朝堂上下一片震動,人心惶惶!高祖白登之圍,三十二萬大軍被匈奴四十萬大軍圍困七天七夜;用陳平之計脫圍後,大漢已是無力再戰,不得不委曲求全向匈奴和親,每年上貢大批棉絮絲綢、糧食美酒,換取邊境安寧。自此大漢得以休養生息,這才有了“文景之治”,大漢逐漸富強。好景不長,武帝登基以來,先是馬邑之圍被匈奴軍臣單於識破,無功而返,而後震懾匈奴小兒不敢啼哭的飛將軍李廣被俘,這些年大漢被一挫再挫。
匆匆奔赴李府的父子二人,心中各有所思。太史令大人生怕武帝遷怒於飛將軍,故而神情嚴肅,又不知飛將軍被俘之後如何脫逃,心中不免有幾分忐忑,倘若飛將軍向匈奴委曲求全換來苟活,自己身為太史令,自當要如實記載;而未央宮那位為了大漢顏麵,定會極力阻止;此時該如何是好?當真是去做這為帝王頌,為大漢頌卻不為真相頌的太史令?還是毅然決然,不惜拖累遷兒,行錚錚文士之風?
司馬子長似是看出父親擔憂,麵色溫和笑道:“父親,若是飛將軍被俘之後,仍是不斷與匈奴周旋,伺機成功脫身;如此來去自如,不知飛將軍之名是否會更甚以往?武帝是否更加欣喜?這朝堂之事,事無巨細,都要經您之手記錄在冊,飛將軍這些年戰功赫赫,父親最是清楚不過,況且父親和飛將軍相交多年,既是同僚又是好友,如何還會放心不下飛將軍的氣節?”
司馬子長一番勸解,太史令大人神情舒展,眉開眼笑道:“吾兒大善!這就去李府暢飲幾杯,為飛將軍接風洗塵。”
......
飛將軍府,高朋滿座。
太史令父子二人趕到李府時,賓客已陸續離去。宴廳之內,歌舞依舊;飛將軍麵色紅潤,已經是醉意微醺,但仍不忘效仿高祖,大聲唱道: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見得太史令迎麵走來,飛將軍麵色帶笑,自得道:“太史公可知陛下如何讚我李廣?”
太史令聞言還未說話,隻聽得司馬子長誦道:“今有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老將軍先是一愣,接著笑意消失,而後仰天豪邁大笑,連說三個好字,隨之一巴掌拍在司馬子長肩膀上,差點沒給這將來的李家大外孫子拍地上。司馬子長此言實則無心之舉,隻是想到後世史書記載李廣在雁門關外浴血拚殺,身負重傷被匈奴俘虜。匈奴兩馬並行結成繩網,束縛李廣於其中,飛將軍詐死,拚殺匈奴,奪馬而去,宛如天神下凡,嚇得匈奴不敢追擊。而今日凱旋而歸,大唱高皇帝成名曲《大風歌》,司馬子長一時脫口而出,隻能怪自己當年把這首王昌齡的《出塞》背的太熟!
“太史令之子,董夫子高足,不同凡響!”一道溫潤嗓音忽然響起。
宴廳之內,除了太史令父子二人和飛將軍,賓客便隻餘兩人,但這二位賓客著實是相去甚遠。方才說話之人身材高大修長,相貌俊美,細細看下去,竟是和當朝皇後衛夫人有幾分相像。而另外一人個子矮小,皮膚黝黑,是個丟在人群裏便再也找不到的莊稼漢一般的人物。
司馬子長抬頭看去,竟是又克製不住“先知”身份,直直說道:“見過衛青大人,願衛將軍此次出征早日凱旋。”
話音落後,場麵頓時冷了下來。司馬子長甚至感覺到衛青身上似乎散發出凜冽寒意。衛青臉色深沉看向太史令大人,太史令一無所知的搖搖頭,而後衛青又轉向飛將軍,飛將軍更是無辜的看向司馬子長,司馬子長卻是看向衛青,三人你看我,我看你,衛青倒是忽地了然,語氣不善道:
“不知董博士將這一夢春秋傳予你了幾分?竟敢窺探軍國秘事,當真以為無人知曉此術,無人可製約你否?
司馬子長搖頭否認。轉瞬之間心裏已是百般思量,關於一夢春秋之術,看來並非是何隱秘;衛青既然明目張膽點出來,在場之人自然是早已知道董夫子這一術法,看來這大漢天下遠非自己現如今想的這麽簡單。再者衛青言語中透漏出另一個信息,則是一夢春秋可以做窺探之術使用,可董夫子當初僅僅展示了時光回溯之法,其餘並未多言;是董夫子有意保留?還是自己燈下黑?
不等衛青繼續問話,司馬子長雙手抱拳,沉靜說道:“高祖以來,我大漢起初示弱,年年向匈奴上供無數資糧,以求邊境平安;文景二帝無為而治,使得大漢富強,然仍是不斷向匈奴和親換取安寧;今武帝登基,雄才大略,精心設計馬邑之圍,可惜被匈奴軍臣單於識破,匈奴難纏,已成大漢心頭大病,匈奴一日不除,邊境一日不得安寧。若想邊境無戰事,河朔之地必須收回,再於河朔修築城池,守此咽喉要道,邊境永享太平!”
衛青麵色緩和,應是沒想到司馬子長對邊境形勢如此了解;稍作思量,仍是反問道:“本帥和飛將軍奉陛下之名出征,當時在場者唯有太史公見證記錄,既然太史公沒告訴你,你為何知曉?當真不是用一夢春秋之術窺探國家機要?”
司馬子長淡淡笑道:“自然不是!隻是近日匈奴新晉單於伊稚斜率兵來犯上穀,漁陽;子長對此亦是有所耳聞,曆來大漢對匈奴皆是防禦政策,就算是進攻,也是防禦為主,可這次,不同以往!”
司馬子長抬頭看向衛青,斬釘截鐵道:“請衛將軍想一想,倘若這次武帝派兵北上,支援漁陽、上穀二地,匈奴騎兵若是趁機西去繞道,再一路南下,不知幾日可破甘泉宮?而甘泉宮一旦失守,匈奴騎兵一日可達京師,不知長安如何自處?子長心憂此事,這才問得將軍幾時出征,子長並不知將軍已奉皇命北上,隻是想告知將軍,此次漁陽、上穀增援,乃是解決邊境戰亂的極好機會。請將軍發兵河套地區,匈奴一旦失守河朔,北方戰事不攻自破,而我大漢邊境也得以安寧。”
匆匆奔赴李府的父子二人,心中各有所思。太史令大人生怕武帝遷怒於飛將軍,故而神情嚴肅,又不知飛將軍被俘之後如何脫逃,心中不免有幾分忐忑,倘若飛將軍向匈奴委曲求全換來苟活,自己身為太史令,自當要如實記載;而未央宮那位為了大漢顏麵,定會極力阻止;此時該如何是好?當真是去做這為帝王頌,為大漢頌卻不為真相頌的太史令?還是毅然決然,不惜拖累遷兒,行錚錚文士之風?
司馬子長似是看出父親擔憂,麵色溫和笑道:“父親,若是飛將軍被俘之後,仍是不斷與匈奴周旋,伺機成功脫身;如此來去自如,不知飛將軍之名是否會更甚以往?武帝是否更加欣喜?這朝堂之事,事無巨細,都要經您之手記錄在冊,飛將軍這些年戰功赫赫,父親最是清楚不過,況且父親和飛將軍相交多年,既是同僚又是好友,如何還會放心不下飛將軍的氣節?”
司馬子長一番勸解,太史令大人神情舒展,眉開眼笑道:“吾兒大善!這就去李府暢飲幾杯,為飛將軍接風洗塵。”
......
飛將軍府,高朋滿座。
太史令父子二人趕到李府時,賓客已陸續離去。宴廳之內,歌舞依舊;飛將軍麵色紅潤,已經是醉意微醺,但仍不忘效仿高祖,大聲唱道: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見得太史令迎麵走來,飛將軍麵色帶笑,自得道:“太史公可知陛下如何讚我李廣?”
太史令聞言還未說話,隻聽得司馬子長誦道:“今有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老將軍先是一愣,接著笑意消失,而後仰天豪邁大笑,連說三個好字,隨之一巴掌拍在司馬子長肩膀上,差點沒給這將來的李家大外孫子拍地上。司馬子長此言實則無心之舉,隻是想到後世史書記載李廣在雁門關外浴血拚殺,身負重傷被匈奴俘虜。匈奴兩馬並行結成繩網,束縛李廣於其中,飛將軍詐死,拚殺匈奴,奪馬而去,宛如天神下凡,嚇得匈奴不敢追擊。而今日凱旋而歸,大唱高皇帝成名曲《大風歌》,司馬子長一時脫口而出,隻能怪自己當年把這首王昌齡的《出塞》背的太熟!
“太史令之子,董夫子高足,不同凡響!”一道溫潤嗓音忽然響起。
宴廳之內,除了太史令父子二人和飛將軍,賓客便隻餘兩人,但這二位賓客著實是相去甚遠。方才說話之人身材高大修長,相貌俊美,細細看下去,竟是和當朝皇後衛夫人有幾分相像。而另外一人個子矮小,皮膚黝黑,是個丟在人群裏便再也找不到的莊稼漢一般的人物。
司馬子長抬頭看去,竟是又克製不住“先知”身份,直直說道:“見過衛青大人,願衛將軍此次出征早日凱旋。”
話音落後,場麵頓時冷了下來。司馬子長甚至感覺到衛青身上似乎散發出凜冽寒意。衛青臉色深沉看向太史令大人,太史令一無所知的搖搖頭,而後衛青又轉向飛將軍,飛將軍更是無辜的看向司馬子長,司馬子長卻是看向衛青,三人你看我,我看你,衛青倒是忽地了然,語氣不善道:
“不知董博士將這一夢春秋傳予你了幾分?竟敢窺探軍國秘事,當真以為無人知曉此術,無人可製約你否?
司馬子長搖頭否認。轉瞬之間心裏已是百般思量,關於一夢春秋之術,看來並非是何隱秘;衛青既然明目張膽點出來,在場之人自然是早已知道董夫子這一術法,看來這大漢天下遠非自己現如今想的這麽簡單。再者衛青言語中透漏出另一個信息,則是一夢春秋可以做窺探之術使用,可董夫子當初僅僅展示了時光回溯之法,其餘並未多言;是董夫子有意保留?還是自己燈下黑?
不等衛青繼續問話,司馬子長雙手抱拳,沉靜說道:“高祖以來,我大漢起初示弱,年年向匈奴上供無數資糧,以求邊境平安;文景二帝無為而治,使得大漢富強,然仍是不斷向匈奴和親換取安寧;今武帝登基,雄才大略,精心設計馬邑之圍,可惜被匈奴軍臣單於識破,匈奴難纏,已成大漢心頭大病,匈奴一日不除,邊境一日不得安寧。若想邊境無戰事,河朔之地必須收回,再於河朔修築城池,守此咽喉要道,邊境永享太平!”
衛青麵色緩和,應是沒想到司馬子長對邊境形勢如此了解;稍作思量,仍是反問道:“本帥和飛將軍奉陛下之名出征,當時在場者唯有太史公見證記錄,既然太史公沒告訴你,你為何知曉?當真不是用一夢春秋之術窺探國家機要?”
司馬子長淡淡笑道:“自然不是!隻是近日匈奴新晉單於伊稚斜率兵來犯上穀,漁陽;子長對此亦是有所耳聞,曆來大漢對匈奴皆是防禦政策,就算是進攻,也是防禦為主,可這次,不同以往!”
司馬子長抬頭看向衛青,斬釘截鐵道:“請衛將軍想一想,倘若這次武帝派兵北上,支援漁陽、上穀二地,匈奴騎兵若是趁機西去繞道,再一路南下,不知幾日可破甘泉宮?而甘泉宮一旦失守,匈奴騎兵一日可達京師,不知長安如何自處?子長心憂此事,這才問得將軍幾時出征,子長並不知將軍已奉皇命北上,隻是想告知將軍,此次漁陽、上穀增援,乃是解決邊境戰亂的極好機會。請將軍發兵河套地區,匈奴一旦失守河朔,北方戰事不攻自破,而我大漢邊境也得以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