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8章 分兵問題
七天拯救大明?我還是上吊吧 作者:文盲寫小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崇禎二十四年臘月十五,崇禎接到張容從曲阜送來的消息。
他本以為會是曲阜徹底亂起來的好消息。
結果卻和想象中的不一樣。
曲阜的局勢確實嚴峻了一段時間。
但隨著年關將近,很多人都離開曲阜踏上回鄉的路途。
曲阜的局勢又緩和了許多。
倒孔的事隻能繼續往後拖。
崇禎知道打死衍聖公易,打垮衍聖公難。
這麽說吧。
想要徹底打垮衍聖公的形象和號召力,比擊敗建奴還要難。
但難歸難,不代表沒有機會。
隻要經過時間的摧殘,衍聖公這麵旗幟早晚會在讀書人的心中徹底倒下。
放下密函,崇禎歎息一聲:“時間啊,太慢了。”
“皇爺,”王承恩端著一個托盤,慢步走了進來:“您剛才說時間太慢了,可是奴婢覺得時間太快了。”
“哪兒快了?”崇禎問。
“奴婢剛服侍皇爺您的時候,您可沒有白頭發,現在您頭上已經有白發了。”
“嗬嗬。”崇禎無奈地笑了笑。
滿朝都是老狐狸,隨時都要做好和他們鬥智鬥勇的準備。
其次遼東正在打仗。
前線的風吹草動傳回來,都會牽動他的神經。
還有一點。
他沒事的時候就喜歡去後宮玩。
時間久了不長白頭發才怪呢。
這時王承恩端著托盤來到崇禎麵前,將托盤和上麵的公文放到了龍書案上。
“這是什麽?”崇禎問。
“這是王永吉送來的出兵計劃,兵部已經看過了但是沒有表態。”王承恩回答。
崇禎拿起托盤裏的公文,打開後仔細看了一遍。
王永吉非常狡詐。
為了把自己的責任降到最低,他提交了兩套出兵方案。
第一套方案是集合主力從沈陽出發,先取撫順,再下撫順關。
拿下薩爾滸後,兵臨赫圖阿拉。
但是...
這套方案有弊端。
首先出了撫順後都是山路。
地形複雜不說,道路還蜿蜒曲折。
雖然不影響騎和步兵通行,但是對輜重和火炮的運輸影響非常大。
好在有渾河這條河流可以利用。
明軍隻需要準備一些平底貨船,便可以運輸輜重以及火炮。
但問題又接踵而至。
明軍作戰十分依賴火炮。
如果不讓火炮隨軍而行,那麽就要在作戰前把火炮從船上運到岸上。
首先這不符合打仗的常識。
其次,裝卸火炮時需要找到合適的地點(水深的岸邊)當做臨時碼頭。
要知道當時的河道都是純天然的。
臨時找到適合當碼頭的地方並非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所以,明軍隻能隨軍攜帶火炮行進。
若想在崇山峻嶺中攜帶火炮前行,不但影響行軍速度,在選擇行軍路線時也有諸多限製。
如果建奴在一個地勢高且地形狹窄的地方攻阻擊明軍。
明軍火炮和兵力上的優勢都將被抵消。
雙方一旦陷入僵持的局麵,最先無法承受的反而是平遼大軍內部。
明軍的士氣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低迷。
王永吉身為平遼總督,當然知道這些弊端。
所以他在這個基礎上做了優化。
在平遼大軍出兵之前,派遣水師從朝鮮登陸。
如果建奴支援朝鮮,那麽必然要分兵。
平遼大軍則趁時出兵。
就算出現了僵持的局麵,平遼大軍也可以用車輪戰的方式使敵軍陷入疲憊之中,打破僵局。
另外。
無數小道消息,錦衣衛情報以及朝鮮人的密函顯示,建奴正在通過朝鮮走私物資。
位置就在海州港。
拿下朝鮮不但讓建奴少了一個盟友,還能摧毀建奴的走私通道。
既打擊了建奴的士氣,又對建奴進行了經濟封鎖。
可謂一舉兩得。
怕就怕建奴不分兵。
收複朝鮮後,明軍還是要麵對要不要分兵的問題。
王永吉第二個方案是分兵出擊。
第一路兵馬從沈陽出發,經撫順,撫順關,薩爾滸後直取赫圖阿拉。
第二路兵馬從遼陽出發,沿著太子河抵達清河堡,穿過鴉鶻關便是赫圖阿拉。
第三路兵馬有兩支。
第一支是收複寬甸堡的黃蜚部。
第二支是鄭成功部。
黃蜚所部兵馬正駐守在寬甸堡一帶。
鄭成功要先攻海州港,斷掉建奴的走私通道。
然後與黃蜚合兵,一起進攻赫圖阿拉。
這三路兵馬中沈陽和寬甸堡兵力為實,遼陽的兵力為虛。
虛虛實實,讓建奴無法分辨明軍主力的位置。
建奴一旦猜錯了明軍的主攻方向,後果已經不言而喻。
“王承恩,”崇禎將王永吉的奏疏向旁邊推了推,“你覺得是分兵好還是集中主力進攻比較合適?”
“奴婢愚鈍,不敢胡言亂語。”王承恩小心翼翼地回答。
“集中主力進攻就怕陷入僵持,分兵合圍又怕被各個擊破,確實有點難辦啊!”崇禎歎息道。
見崇禎犯愁,王承恩這才看向王永吉的奏疏。
看完之後,王承恩一邊給崇禎捶肩膀,一邊小聲說道:“奴婢私自以為,分兵出擊有些不妥。”
“嗯?”崇禎轉過頭看著王承恩的眼睛:“理由呢?說來聽聽。”
王承恩沒有馬上回答,而是給崇禎捶了一會肩膀後才低聲說道:“奴婢記得皇爺之前說過吳三桂的忠心有待考證!”
“朕確實說過類似的話。”崇禎沒有否認。
他懷疑吳三桂的事隻有他自己以及極少數身邊的人清楚。
其他人對此一無所知。
王承恩作為隨身太監,當然也知道這件事。
王承恩繼續說道:“分兵出擊的關鍵是讓建奴搞不清平遼大軍主力的位置,如果吳三桂泄了密,建奴完全可以根據我軍虛實做相應的部署,到時候恐怕......”
後麵的話雖然沒說出口,但意思已經顯而易見。
崇禎先是點頭,隨後搖頭。
讓人無法猜透他的心思。
王承恩見崇禎不說話,再次低聲提醒道:“皇爺為何不把對吳三桂的懷疑告訴王永吉?”
崇禎再次搖頭。
王承恩既不敢追問,也不知道如何是好,隻能繼續給崇禎捶肩膀。
捶了一會,崇禎才緩緩說道:“有些事是沒法說的!”
“奴婢不懂。”王承恩低著頭,停止了捶肩膀的動作。
崇禎似是解釋,又似是自言自語道:“如果朕把懷疑吳三桂的消息告訴王永吉,王永吉第一反應不是思考吳三桂有沒有問題,而是認為朕也在懷疑他!”
“在他的意識裏,朕肯定也對某個人說過懷疑他的言論。”
“懷疑就像種子,一旦發芽便會茁壯成長。”
“這個消息被平遼大軍其他將領知道後,都會陷入同樣的擔心之中。”
“如此一來,誰還會專心打仗?兵敗也就在所難免了!”
他本以為會是曲阜徹底亂起來的好消息。
結果卻和想象中的不一樣。
曲阜的局勢確實嚴峻了一段時間。
但隨著年關將近,很多人都離開曲阜踏上回鄉的路途。
曲阜的局勢又緩和了許多。
倒孔的事隻能繼續往後拖。
崇禎知道打死衍聖公易,打垮衍聖公難。
這麽說吧。
想要徹底打垮衍聖公的形象和號召力,比擊敗建奴還要難。
但難歸難,不代表沒有機會。
隻要經過時間的摧殘,衍聖公這麵旗幟早晚會在讀書人的心中徹底倒下。
放下密函,崇禎歎息一聲:“時間啊,太慢了。”
“皇爺,”王承恩端著一個托盤,慢步走了進來:“您剛才說時間太慢了,可是奴婢覺得時間太快了。”
“哪兒快了?”崇禎問。
“奴婢剛服侍皇爺您的時候,您可沒有白頭發,現在您頭上已經有白發了。”
“嗬嗬。”崇禎無奈地笑了笑。
滿朝都是老狐狸,隨時都要做好和他們鬥智鬥勇的準備。
其次遼東正在打仗。
前線的風吹草動傳回來,都會牽動他的神經。
還有一點。
他沒事的時候就喜歡去後宮玩。
時間久了不長白頭發才怪呢。
這時王承恩端著托盤來到崇禎麵前,將托盤和上麵的公文放到了龍書案上。
“這是什麽?”崇禎問。
“這是王永吉送來的出兵計劃,兵部已經看過了但是沒有表態。”王承恩回答。
崇禎拿起托盤裏的公文,打開後仔細看了一遍。
王永吉非常狡詐。
為了把自己的責任降到最低,他提交了兩套出兵方案。
第一套方案是集合主力從沈陽出發,先取撫順,再下撫順關。
拿下薩爾滸後,兵臨赫圖阿拉。
但是...
這套方案有弊端。
首先出了撫順後都是山路。
地形複雜不說,道路還蜿蜒曲折。
雖然不影響騎和步兵通行,但是對輜重和火炮的運輸影響非常大。
好在有渾河這條河流可以利用。
明軍隻需要準備一些平底貨船,便可以運輸輜重以及火炮。
但問題又接踵而至。
明軍作戰十分依賴火炮。
如果不讓火炮隨軍而行,那麽就要在作戰前把火炮從船上運到岸上。
首先這不符合打仗的常識。
其次,裝卸火炮時需要找到合適的地點(水深的岸邊)當做臨時碼頭。
要知道當時的河道都是純天然的。
臨時找到適合當碼頭的地方並非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所以,明軍隻能隨軍攜帶火炮行進。
若想在崇山峻嶺中攜帶火炮前行,不但影響行軍速度,在選擇行軍路線時也有諸多限製。
如果建奴在一個地勢高且地形狹窄的地方攻阻擊明軍。
明軍火炮和兵力上的優勢都將被抵消。
雙方一旦陷入僵持的局麵,最先無法承受的反而是平遼大軍內部。
明軍的士氣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低迷。
王永吉身為平遼總督,當然知道這些弊端。
所以他在這個基礎上做了優化。
在平遼大軍出兵之前,派遣水師從朝鮮登陸。
如果建奴支援朝鮮,那麽必然要分兵。
平遼大軍則趁時出兵。
就算出現了僵持的局麵,平遼大軍也可以用車輪戰的方式使敵軍陷入疲憊之中,打破僵局。
另外。
無數小道消息,錦衣衛情報以及朝鮮人的密函顯示,建奴正在通過朝鮮走私物資。
位置就在海州港。
拿下朝鮮不但讓建奴少了一個盟友,還能摧毀建奴的走私通道。
既打擊了建奴的士氣,又對建奴進行了經濟封鎖。
可謂一舉兩得。
怕就怕建奴不分兵。
收複朝鮮後,明軍還是要麵對要不要分兵的問題。
王永吉第二個方案是分兵出擊。
第一路兵馬從沈陽出發,經撫順,撫順關,薩爾滸後直取赫圖阿拉。
第二路兵馬從遼陽出發,沿著太子河抵達清河堡,穿過鴉鶻關便是赫圖阿拉。
第三路兵馬有兩支。
第一支是收複寬甸堡的黃蜚部。
第二支是鄭成功部。
黃蜚所部兵馬正駐守在寬甸堡一帶。
鄭成功要先攻海州港,斷掉建奴的走私通道。
然後與黃蜚合兵,一起進攻赫圖阿拉。
這三路兵馬中沈陽和寬甸堡兵力為實,遼陽的兵力為虛。
虛虛實實,讓建奴無法分辨明軍主力的位置。
建奴一旦猜錯了明軍的主攻方向,後果已經不言而喻。
“王承恩,”崇禎將王永吉的奏疏向旁邊推了推,“你覺得是分兵好還是集中主力進攻比較合適?”
“奴婢愚鈍,不敢胡言亂語。”王承恩小心翼翼地回答。
“集中主力進攻就怕陷入僵持,分兵合圍又怕被各個擊破,確實有點難辦啊!”崇禎歎息道。
見崇禎犯愁,王承恩這才看向王永吉的奏疏。
看完之後,王承恩一邊給崇禎捶肩膀,一邊小聲說道:“奴婢私自以為,分兵出擊有些不妥。”
“嗯?”崇禎轉過頭看著王承恩的眼睛:“理由呢?說來聽聽。”
王承恩沒有馬上回答,而是給崇禎捶了一會肩膀後才低聲說道:“奴婢記得皇爺之前說過吳三桂的忠心有待考證!”
“朕確實說過類似的話。”崇禎沒有否認。
他懷疑吳三桂的事隻有他自己以及極少數身邊的人清楚。
其他人對此一無所知。
王承恩作為隨身太監,當然也知道這件事。
王承恩繼續說道:“分兵出擊的關鍵是讓建奴搞不清平遼大軍主力的位置,如果吳三桂泄了密,建奴完全可以根據我軍虛實做相應的部署,到時候恐怕......”
後麵的話雖然沒說出口,但意思已經顯而易見。
崇禎先是點頭,隨後搖頭。
讓人無法猜透他的心思。
王承恩見崇禎不說話,再次低聲提醒道:“皇爺為何不把對吳三桂的懷疑告訴王永吉?”
崇禎再次搖頭。
王承恩既不敢追問,也不知道如何是好,隻能繼續給崇禎捶肩膀。
捶了一會,崇禎才緩緩說道:“有些事是沒法說的!”
“奴婢不懂。”王承恩低著頭,停止了捶肩膀的動作。
崇禎似是解釋,又似是自言自語道:“如果朕把懷疑吳三桂的消息告訴王永吉,王永吉第一反應不是思考吳三桂有沒有問題,而是認為朕也在懷疑他!”
“在他的意識裏,朕肯定也對某個人說過懷疑他的言論。”
“懷疑就像種子,一旦發芽便會茁壯成長。”
“這個消息被平遼大軍其他將領知道後,都會陷入同樣的擔心之中。”
“如此一來,誰還會專心打仗?兵敗也就在所難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