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昪,字正倫,小字彭奴,徐州彭城縣人,南唐開國皇帝。原姓李,父親李榮在戰亂中失蹤,後隨養父徐溫改名徐知誥,五代十國時期南吳權臣,曾任升州刺史、潤州團練使,後掌握南吳朝政,累加至太師、大元帥,封齊王。李昪稱帝,國號齊,又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變更舊法,又與吳越和解,保境安民,與民休息。因丹藥中毒導致背上生瘡,在升元殿去世,是為南唐先主,廟號烈祖,諡號光文肅武孝高皇帝,葬於永陵。


    李昪,出身微賤,自幼便在濠州、泗州一帶流浪,六歲時,父親李榮即在戰亂中不知所蹤,由伯父李球帶到濠州。不久,母親劉氏卒,浪跡濠州開元寺。吳太祖楊行密攻打濠州,得到了彭奴,將其收為養子,但是楊行密的兒子們卻不能容納彭奴,楊行密隻得將彭奴交給部將徐溫撫養,取名徐知誥。


    徐知誥,天資聰穎,侍奉徐溫如父,徐溫妻李氏因為同姓的緣故,也對徐知誥照顧有加,徐知誥曾經跟隨徐溫出行,徐溫因心情不佳而亂杖驅趕徐知誥,等到到家的時候,徐知誥拜迎於門口。徐溫驚訝說:“你怎麽在這個地方!”徐知誥回答:“為人子,怎麽能舍棄父母,父怒而歸母,作為兒子的常情。”徐溫因此更加喜愛徐知誥了。徐知誥長大後,身長七尺,方額隆準,修上短下,聲如洪鍾,喜好讀書,善於騎射,楊行密常稱讚道:“徐知誥是個俊傑,眾將的兒子中沒人比得上他。”


    徐溫遙領升州刺史,任命徐知誥為升州防遏使兼樓船副使,在升州治理戰艦,升州副使,知州事。徐知誥隨柴再用攻打宣州李遇,因功升任升州刺史。當時,江淮地區剛剛平定,地方長官多是武夫出身,隻知搜刮民財來供養軍隊,而徐知誥則與眾不同,他勤儉好學,重視儒生,寬仁為政,因而得到民眾讚譽。


    時任鎮海節度使的徐溫被任命為兩浙都招討使,出鎮潤州,統轄升州、潤州、常州、宣州、歙州、池州,其子徐知訓留在廣陵輔理朝政。徐溫見升州富庶,便將鎮海軍治所遷到升州,改封徐知誥為檢校太保、潤州團練使。徐知誥要求到宣州為官,被徐溫拒絕,心中很不高興,後來在宋齊丘的勸說下方才到潤州赴任。


    徐知訓被大將朱瑾所殺,徐知誥在潤州得到消息,搶先趕到廣陵平亂,任淮南節度行軍副使、內外馬步都軍副使,從而控製了南吳朝政。


    徐知誥執政後,為了收攬民心,寬緩刑法,推廣恩信,還建造延賓亭用以接待四方之士。宋齊丘、駱知祥、王令謀等人都成了他的重要謀士,其他凡有流落在其境內的士人他都加以任用,還經常派人到民間了解疾苦,遇有婚喪匱乏的,便設法予以周濟,因此贏得了人們的好感。盡管徐溫身居金陵遙秉大政,但人心已大多歸向徐知誥。


    楊隆演稱吳國王,任命徐溫為大丞相,徐知誥為左仆射、參知政事兼知內外諸軍事。徐知誥被吳王楊溥任命為同平章事,遙領江州觀察使。不久,南吳升江州為奉化軍,任命徐知誥為奉化軍節度使。


    徐溫在行軍司馬徐玠的勸說下,派次子徐知詢到廣陵,準備讓他代替徐知誥執掌朝政,徐知誥聽到消息,十分害怕,上表乞求出鎮江西。不久,徐溫病死,徐知詢接任金陵節度使、諸道副都統,數次與徐知誥爭權,徐知誥誘騙徐知詢入朝,留任左統軍,褫奪了他的兵權。吳王楊溥僭號稱帝,改元乾貞,任命徐知誥為太尉、中書令、都督中外諸軍事,封潯陽公,又改封豫章公。


    徐知誥擔任鎮海、寧國節度使,出鎮金陵,並沿用當年徐溫的做法,任命兒子徐景通(李璟)為司徒、同平章事、知中外左右諸軍事,將他留在廣陵輔理朝政。


    南吳加封徐知誥為尚父、太師、大丞相、大元帥、齊王,並將升州、潤州等十州之地劃為齊國。徐知誥推掉尚父、丞相之職,並在次年開設大元帥府,設置官員。這時,閩國、南漢等國都遣使者前來,勸徐知誥稱帝。


    徐知誥建立齊國,並任命宋齊丘、徐玠為左右丞相。徐知誥受禪稱帝,國號大齊,改元升元,並尊楊溥為高尚思玄弘古讓皇帝,追尊徐溫為太祖、諡曰忠武皇帝,以建康為西都,以廣陵為東都。徐知誥恢複李姓,改名為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又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為唐高祖、唐太宗立廟,追尊父祖四代為皇帝,改奉徐溫為義祖,並對徐氏子弟大加封賞。


    李昪稱帝後,誌在固守吳國舊地,無意開拓,被大臣馮延巳譏為“田舍翁”。


    吳越國遭受自然災害,南唐群臣都勸李昪趁機出兵攻滅吳越,李昪卻堅決拒絕,認為國內百姓需要休養生息,不應開戰,並派使者去慰問吳越,送去許多禮物。


    李昪晚年崇尚道術,因服用丹藥中毒,個性變得暴躁易怒,後背上生瘡,不久病情惡化,在升元殿去世,終年五十六歲,遺命齊王李璟監國。李璟繼位,是為南唐元宗,李昪被安葬於永陵,上諡號為光文肅武孝高皇帝,廟號烈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