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滔,文江,莆田縣人,詩人。因宦官亂政,憤然棄職回鄉,王審知主閩,奏授禦史裏行,充任威武軍節度推官。


    黃滔規勸王審知“為開門節度,不為閉門天子”,崇節儉,減賦役,與民休息;開港路,興海上貿易;建學校,發展地方文化。故閩境三十年免受兵禍,並以禮相待避亂來閩名士,使其安居福建,從事各項工作,其功績為世人所傳頌。


    年已弱冠的黃滔,隻身一人離開莆田縣涵江黃巷,來到30多裏外的縣城西北南山東峰書堂苦讀,並且在山上一讀就是十年。黃滔北上長安求取功名,經過1年多的長途跋涉,終於來到了長安。第一次考試,黃滔初場即落第,但這次落第不過隻是他屢試不第的開始。從此以後,曆經24年,經過了20場考試,因考官徇私舞弊,場場落第,他哀歎:“花當落第眼,雨暗出城天。”但他仍不甘心,隻好流落京城繼續等待。


    盡管考舉道路不暢,黃滔還是善於調節身心,每當考試落第,他總要離開長安,放逐江湖,到各地遊覽,幾乎走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期間,黃滔不僅寫了大量的詩歌,而且常與名士羅隱、韓偓、崔道融等人相互唱和。


    仕途的不得意,以及飽嚐流離貧困之苦,使他的思想逐漸接近民眾,痛恨為爭權奪利而無休止的軍閥混戰,同情陷於戰爭和饑饉中的人民,他寫下了《書事》一詩,表達自己的心聲:“望歲心空切,千夫盡把弓。千家數人在,一稅十年空。”這些經曆為他以後回閩輔佐閩王王審知治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朝廷多事之秋,停舉之年,黃滔回到故鄉涵江黃巷。不久,舉家遷往30裏外的縣城東南角城鄉結合部烏石山東麓的前埭。博學多才、命運坎坷的黃滔終於考中進士,他像所有的新科進士一樣,第一件事就是回鄉省親,其時藩鎮割據,政局動蕩,朝廷無暇授官,黃滔才被授予四門博士的閑職。一年後,宦官劉季述作亂,黃滔避亂回閩。


    黃滔應主持閩政的王審知征聘並得到重用,他悉心輔佐王審知治閩,盡情施展自己的抱負,提倡節約官府開支、減賦稅、輕徭役;重商務、開港路、興旺海上貿易;建學校、育人才,發展地方文化,王審知一一采納了黃滔的建議。


    當朱溫篡唐後,割據各地的軍閥紛紛稱王,黃滔審時度勢,以一個老練的政治家眼光,建議王審知“寧為開門節度使,不為閉門天子”。王審知接受了黃滔的建議,奉後梁、後唐為正朔,使福建在天下大亂、軍閥混戰的情況下,能夠獨享太平,30年免受兵禍。


    朱溫為拉攏王審知,也逐步為他加官進爵,拜王審知為中書令、福州大都督;次年,又加封王審知為閩王。對於黃滔的匡正之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黃禦史集》評價說:“王審知據有全閩,而終守臣節,滔匡正之力為多。”黃滔的匡正之功,致使閩地一時成為樂土,北方名士李洵、韓偓、崔道融、趙觀文、王滌等人,紛紛來閩避亂,他一一禮遇這些流亡名士,名士們逐“悉主於滔”。


    黃滔,在作為一名政治家的同時,不失詩人本色,他將自唐高祖武德至昭宗天佑年間,福建詩人寫下的詩歌,編集成《泉山秀句》30卷,這是福建的第一部詩歌總集,可惜後來散佚於亂世。


    黃韜輔佐王審知八年,官至監察禦史裏行、威武軍節度推官。晚年離福州回莆田定居,病逝於東裏家中,終年72歲,葬於離家約兩裏許的烏石山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