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源,小字邈佶烈,稱帝後改名李亶,沙陀族,應州人,五代十國時期後唐第二位皇帝,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的養子。


    李嗣源,沙陀族沒有姓氏的部民,名叫邈佶烈,善於騎射,為人沉厚寡言,行事恭謹,十三歲便在沙陀族首領李國昌軍中效力,後被其子李克用收為養子,賜予姓名。


    李克用被宣武節度使朱溫,圍困在汴州上源驛,親隨將領戰死無數,史稱“上源驛事件”。李嗣源時年十七,拚死翼護李克用,在亂兵流矢之中將其救出,因而備受重用,得以統領親兵。後來,李嗣源被任命為李存信的副將,與其協同作戰,所向克捷,屢獲大勝。


    朱溫與朱瑄、朱瑾兄弟爭奪山東地區,派軍攻打兗州、鄆州,朱氏兄弟向李克用求援,李克用命李存信率三萬兵馬前去救援。李存信屯兵莘縣,命李嗣源率三百騎兵馳援兗州,李嗣源在任城大敗梁軍,解除兗州之圍。不久,魏博節度使羅弘信偷襲莘縣,擊敗李存信,李嗣源親自殿後,掩護李存信撤退,李克用為嘉獎李嗣源,將其麾下五百騎兵命名為橫衝都。從此,兩河地區皆稱李嗣源為李橫衝。


    李嗣昭出兵青山口,欲攻打邢州、洺州,結果被梁將葛從周擊敗,李嗣源率部趕至,在高處擺開陣勢,大叫道:“我隻殺葛從周,其餘士卒都不要妄動。”他縱馬馳入梁軍陣中,出入奮擊,李嗣昭隨後進擊,終於反敗為勝,擊退梁軍。此戰,李嗣源身中四箭,名動天下。


    梁將氏叔琮率五萬大軍圍攻太原,占領河東所屬多處州縣,李克用困守太原城內。當時,大雨連綿,城牆多有頹壞,太原危在旦夕,李嗣源與李嗣昭分兵四出,不時突攻梁軍營壘。梁軍屢攻不破太原,加上糧草不足,最終隻得撤退,李嗣源又率軍追擊,陸續收複失陷州縣。


    氏叔琮在蒲縣擊敗李嗣昭、周德威,率軍追至晉祠,再次圍攻太原。李克用親自上城指揮防禦,後見形勢危急,打算棄城逃往雲州,他召集諸將謀議,卻遭到李嗣源等人的堅決反對,隻得作罷。不久,晉軍潰兵逐漸返回太原,李嗣源親率敢死之士,日夜出城突襲梁軍,擒獲梁軍驍將遊昆侖,梁軍疲於應對,隻得燒營退走。


    李克用病逝,世子李存勖襲任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存勖親自援救潞州,命李嗣源與周德威分兵兩路,攻打梁軍所築夾城,李嗣源指揮士卒砍掉梁軍布置的鹿角陣,並以柴草填平溝塹,從東北角攻入夾城。周德威隨後也攻破夾城西北角,李存勖趁機發動總攻,終於擊破梁軍,取得夾城大捷,徹底解除潞州之圍。此戰,李嗣源率先攻入夾城,功居第一。


    李嗣源隨李存勖參加柏鄉之戰,李存勖見梁軍軍容強盛,擔心晉軍怯戰,便有意激李嗣源出戰以鼓舞士氣,他向李嗣源賜酒,道:“你看到梁軍的白馬都、赤馬都了嗎?真令人膽戰心驚。”李嗣源大笑,認為梁軍虛有其表,他飲掉杯中酒,而後挺身上馬,率部直衝梁軍白馬都,生擒兩員騎校。晉軍士氣大振,皆奮勇向前,由辰時一直打到未時,終於擊潰梁軍,取得柏鄉大捷。此戰,李嗣源在梁軍陣中往來衝殺,斬獲頗多,因功升任代州刺史。


    周德威征討燕王劉守光,命李嗣源分兵攻取山後八軍,李嗣源在廣邊軍與燕將元行欽交戰,雖七次射中元行欽,但最後也被元行欽射中大腿。元行欽最終不支請降,被李嗣源收為養子,後被李存勖索要至麾下。


    李存勖與梁將劉鄩在故元城交戰,李嗣源率三千騎兵鼓噪奮擊,與李存勖內外夾攻,大敗梁軍。隨後又攻占後梁所屬的磁州、洺州、相州等地,被改任為相州刺史。滄州守將毛璋投降晉軍,李嗣源奉命到滄州安撫毛璋,不久又被任命為安國軍節度使,出鎮邢州。


    契丹圍攻幽州,守將周德威遣使告急,李嗣源力主救援,並請率五千突騎為前鋒。李存勖便讓他與符存審、閻寶會師於易州,一同援救幽州。李嗣源分析敵我形勢,采取“潛行溪澗,襲其不備”的戰術,率軍翻越大房嶺,沿山澗東進。與養子李從珂拚死血戰,擊退契丹軍的多次堵截,進抵幽州城外六十裏處。當時,契丹騎軍突然殺至,李嗣源縱馬衝入敵陣,舞槌奮擊,所向披靡,生擒契丹隊帥。晉軍隨後進擊,終於大敗契丹,解除幽州之圍,李嗣源班師,進拜檢校太保。


    李嗣源聯合河中節度使朱友謙、昭義節度使李嗣昭、滄州節度使符存審、定州節度使王處直、天平節度使閻寶、大同節度使李存璋、新州節度使王鬱、振武節度使李存進、同州節度使朱令德,三次上表勸進,請李存勖稱帝,並各獻貨幣數十萬,作為其登基建國的費用,但均被李存勖拒絕。李嗣源在戚城大破梁將戴思遠,斬首二萬級,升任蕃漢內外馬步副總管,並加授同平章事銜。


    李嗣源調任橫海軍節度使,李存勖在鄴都稱帝,建立後唐,是為後唐莊宗,李嗣源進拜檢校太傅,兼任侍中。當時,梁唐兩軍主力對峙於黃河沿岸,一路梁軍正急攻澤州,而後唐潞州守將李繼韜卻叛附後梁,李存勖便與李嗣源商議,欲出兵奇襲鄆州,以切斷梁軍右翼。李嗣源親率五千步騎渡過濟水,趁梁軍不備襲破鄆州,被拜為天平軍節度使。


    梁將王彥章率軍進逼鄆州,李嗣源命李從珂率騎兵迎戰,在遞坊鎮大敗梁軍前鋒,俘獲梁將任釗等三百人,迫使王彥章退屯中都。李存勖自楊劉渡河,進抵鄆州,並以李嗣源為前鋒,攻破中都,擒獲王彥章。當時,唐軍諸將都認為應先攻占青州、齊州、徐州、兗州等地,再乘機而動。李嗣源卻力排眾議,建議奔襲汴州,攻取後梁國都。他率前軍倍道兼程,抵達汴州,而後揮軍攻城,梁帝朱友貞自殺,梁將王瓚開封丘門迎降,後梁正式滅亡。不久,李存勖遷都洛陽,升任李嗣源為中書令。


    李存勖在南郊祭天,並賜李嗣源鐵券。不久,李嗣源平定潞州叛亂,擒獲叛首楊立,被調為宣武軍節度使,兼任蕃漢內外馬步軍總管。契丹南侵,李嗣源又率軍北征,在涿州大敗契丹。


    李嗣源調任成德軍節度使,移鎮鎮州。此時,李存勖早已荒怠政務,縱容宦官、伶人亂政,還無罪誅殺郭崇韜、朱友謙等功臣。李嗣源因位高權重,也受到莊宗的猜忌,李嗣源自鎮州入朝,莊宗竟讓諸軍馬步都虞候朱守殷對他進行監視。朱守殷暗中告誡李嗣源,稱他已到“德業振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的地步,讓他早做打算,但他卻不為所動。當時,李嗣源常遭流言毀謗,幸有樞密使李紹宏為其開脫,方免遭殺害。


    魏博戍卒在貝州嘩變,推趙在禮為首領,攻入鄴都。李存勖初命元行欽征討,但卻連連失利,隻得起用李嗣源,讓他率從馬直北上,會合元行欽平叛。李嗣源抵達鄴都,駐紮於城西南,並定下攻城日期,從馬直卻在攻城前夜嘩變,劫持李嗣源,聲稱要與鄴都叛軍合勢,擁其稱帝河北。


    趙在禮率將校出城迎拜,將李嗣源迎入鄴都,但不許亂軍入城,李嗣源借口收撫散兵,逃出鄴都,抵達魏縣。命牙將張虔釗前往元行欽營中,召其前來一同平亂,元行欽卻疑其有詐,率一萬步騎退至衛州,誣奏李嗣源與叛軍合謀叛亂。


    李嗣源初抵魏縣時,部下不滿百人,召集霍彥威所部五千鎮州軍,稍微恢複了些兵力,欲返回成德藩鎮,等待皇帝降罪。但霍彥威、安重誨皆反對,建議他返回朝廷,向皇帝當麵自辯。李嗣源遂率軍南歸,並數次上表申訴,向李存勖表明心跡,但皆被元行欽阻遏,未能上達。當時,李嗣源長子李從璟正在洛陽禁軍效力,奉莊宗之命去招撫李嗣源,也被元行欽扣留在衛州。李嗣源疑懼不安,乃采納女婿石敬瑭的建議,決定攻取汴州,謀求自立。齊州防禦使王晏球、貝州刺史房知溫、北京右廂馬軍都指揮使安審通、平盧節度使符習皆擁戴李嗣源,率部前來與其會合,李嗣源兵力大增。


    李存勖親自率軍東征,欲坐鎮汴州指揮平叛,命龍驤指揮使姚彥溫率八百馬軍為前鋒,又命指揮使潘環率軍護衛糧草,姚彥溫、潘環皆投降李嗣源。李嗣源已搶先占據汴州,李存勖知道局勢已不可挽回,行至萬勝鎮便下令回師,倉皇返回洛陽,士卒沿途逃散過半。他決定前往汜水關,會合長子李繼岌統率的征蜀大軍,再聯兵進剿李嗣源。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突然發動叛亂,率所部攻入興教門,莊宗親率宿衛出戰,結果中流矢而死。當時,洛陽大亂,通王李存確、雅王李存紀等宗室諸王皆逃散,朱守殷遣使到李嗣源軍中,請他速入京城,安定局麵。


    李嗣源率軍入洛陽,命諸將平定京中亂勢,讓百官各安其職,等待李繼岌回京繼位,並表示自己在安葬莊宗後,便會歸藩成德。宰相豆盧革、韋說與樞密使李紹宏、張居翰率百官勸進,皆被拒絕,改請李嗣源監國。李嗣源遂入居大內興聖宮,以監國的名義接受百官朝拜,任命石敬瑭為陝州留後,防備征蜀大軍,同時命各地訪尋諸王。安重誨暗中派人殺死李存確、李存紀,申王李存渥、永王李存霸則被亂軍所殺,薛王李存禮、皇子李繼嵩、李繼潼、李繼蟾、李繼嶢皆不知所蹤。不久,魏王李繼岌在渭南縣自縊而死,征蜀大軍則在任圜的率領下歸附李嗣源,李嗣源稱帝的障礙被全部掃清。


    李嗣源在西宮稱帝,身穿斬衰之服,即位於李存勖的靈樞之前,以表示自己是合法繼承,而非篡奪。當時,李嗣源年已六十,將朝政托付給樞密使安重誨、宰相任圜。任圜還兼任三司使,主掌國家財政,他選拔賢俊,杜絕私門,憂國如家,執政一年便使得“府庫充實,軍民皆足,朝綱粗立”。安重誨是李嗣源的佐命功臣,雖盡忠職守,但恃功矜寵,擅作威福,他和任圜政見不合,議政之時經常意氣用事,甚至互相嗬罵。


    任圜被罷為太子少保,並請求致仕,退居磁州,李嗣源欲巡幸汴州。當時朝野流言四起,有的稱皇帝準備東征淮南,還有的稱皇帝是要討滅藩鎮軍閥。宣武軍節度使朱守殷心不自安,趁機在汴州發動叛亂,結果被範延光率軍平定。安重誨趁機誣陷任圜謀反,稱其與朱守殷勾結,並矯詔賜死任圜,李嗣源明知任圜冤死,卻未加追究。此後,安重誨更是權傾朝野,連皇子李從榮、李從厚都對他敬事不暇,唯獨忌憚河中節度使李從珂,他矯造詔書,唆使河中牙將楊彥溫尋機驅逐李從珂。


    李從珂出城檢閱戰馬。楊彥溫趁機關閉城門,不許李從珂入城,逼其返回洛陽。李嗣源將李從珂召回朝中,同時命藥彥稠率軍討平楊彥溫。安重誨又唆使宰相論奏,追究李從珂失守之罪,想趁機除掉李從珂,李嗣源駁回了宰相的奏議,隻命李從珂賦閑在家。後來,禁軍將領李行德、張儉彈劾安重誨私募士卒,整械備裝,圖謀不軌,李嗣源雖以誣告之罪將李行德、張儉族誅,但也對安重誨起了猜忌之心,命範延光同任樞密使,以分散安重誨的權力。


    安重誨被解除樞密使職務,外放為河中節度使,隨即又以太子太師之職致仕。後來,李嗣源又懷疑安重誨有異誌,任命李從璋為河中節度使,讓他監督安重誨,並讓步軍指揮使藥彥稠率軍前往河中,李從璋率甲士包圍安重誨的府邸,用鐵撾擊殺安重誨夫婦,李嗣源又下詔為安重誨定罪。


    李嗣源欲用“換鎮”的方式兼並夏州定難軍,結果遭到定難留後李彝超的抵製,他調兵攻打夏州,但卻久攻不下,隻得妥協,授李彝超為定難節度使。當時,朝廷久不用兵,一朝出兵卻又無功而返,軍中流言四起,李嗣源便下令賞賜士卒,但卻沒有正當的理由,士卒從此更加驕縱。


    李嗣源即位時,長子李從璟已被元行欽殺害,他封次子李從榮為秦王,並任命為河南尹、判六軍諸衛事。李從榮當時已是事實上的嫡長子,掌管京師政務,又握有兵權,且能與宰相分庭抗禮,種種跡象皆表明李嗣源有以其為繼承人的打算。但當太仆少卿何澤上書請立李從榮為皇太子時,李嗣源卻很不高興的道:“群臣請立太子,看來我應當回河東養老了。”最終,李從榮隻被拜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未能成為儲君,他極為不安,擔心自己不能繼承皇位。


    李嗣源病重,李從榮入宮探視,見李嗣源已不能抬頭,出宮時又聽到宮中哭聲不絕,他誤以為李嗣源已經去世,便稱病不複入朝,在府中與親信謀議奪位。李從榮率牙兵千人列陣於天津橋,準備以武力入居興聖宮,樞密使馮贇、朱弘昭與宣徽使孟漢瓊稟稱李從榮謀反,關閉皇城端門,命李重吉率所部控鶴禁軍把守宮門。


    侍衛指揮使康義誠本是李從榮事先約定的內應,這時也被阻在宮中,難以接應李從榮。孟漢瓊召來馬軍都指揮使朱洪實,讓他率五百騎兵攻擊李從榮,李從榮逃回府邸,被皇城使安從益追上斬殺。李嗣源悲駭莫名,病情加劇,追廢李從榮為庶人,並從鄴都召回宋王李從厚。李嗣源駕崩於大內雍和殿,終年六十七歲,李從厚趕至洛陽,為李嗣源發喪,並於柩前即位,被諡為聖德和武欽孝皇帝,廟號明宗,葬於徽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