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智,南天竺摩賴耶人,國王伊舍那靺摩的第三子,中國密宗的創始人之一,與善無畏、不空並稱“開元三大士”。自幼出家,先習經律,專於密教,受戒於那爛陀寺,師從龍智上人。進入洛陽,先後譯出《金剛頂瑜珈中略出念誦經》、《佛說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羅尼經》等多部,並在其所住寺院內建佛壇灌頂道場,廣泛招收門徒,蔚興一時,知名弟子有不空等人。圓寂時追贈“國師”,唐代宗時期,贈號“大弘教三藏”。


    金剛智,南印度人,十歲能背誦婆羅門的經典,後來在中印度的那爛陀寺出家,隨寂靜智學習《聲明論》,十五歲到西印度留學,回到那爛陀寺後,於二十歲受具足戒。此後,修學大乘律學,研讀《般若燈論》、《百論》及《十二門論》等,以大乘空觀思想為主的論著;二十八歲,就勝賢論師學習《瑜伽論》、《唯識論》及《辨中邊論》,研究大乘有宗思想三年;三十一歲,到南印度就龍智修學密教,研究《金剛頂瑜伽經》、《大日總持陀羅尼經》等密教經典,並得受金剛界的密法灌頂。


    金剛智學成密法之時,正值南印度久旱不雨,國王為此迎請金剛智到宮中求雨,果然不到數日,天降大雨,王歡喜踴躍,金剛智因而受到至高供養,及諸大臣、百姓的崇拜。從此,開始了他雲遊四方,化導眾生的弘法事業。金剛智聽說中國佛教正盛行,因此發願到中國弘揚密教,乃取海路到中國,並攜帶《大般若經》和其它各種佛典,以及印度的七寶器具和許多名貴香料珍品。途中多次被暴民所襲,同行的商船皆受到迫害,獨有金剛智所乘的船舶得免其難。經三年時間,路經錫蘭、蘇門答臘,抵達廣州,建立密宗灌頂道場,開始弘揚密教,而後在兩京傳教。先後在慈恩寺、薦福寺、資聖寺、大薦福寺等處,或建立壇場,或翻譯經典,度化四眾。


    金剛智來到洛陽、長安,麵謁玄宗,成為大唐國師,得以積極從事密教經典的翻譯,並傳授密法。譯有《金剛頂經》、《瑜伽念誦法》、《觀自在瑜伽法》等八部十一卷。所到之處,必建金剛界大曼荼羅灌頂道場,有時奉敕為國祈雨,或為妃嬪、公主加持除病等。金剛智奏請返回印度,經玄宗準許後,便動身返鄉,到了洛陽廣福寺,卻因病而示寂,世壽71歲,法臘51歲,葬於龍門。其付法弟子有不空、一行、慧超、義福、圓照等人。


    金剛智經由海路,善無畏經由陸路,分別攜帶了“金剛部“和“胎藏部“二經的灌頂傳授密法來到中國,因此,同為開中國兩部密法的始祖,並奠定了中國密宗的基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