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旦,初名李旭輪、李輪、武輪,隴西成紀人,唐朝第五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則天第四子,唐中宗李顯同母弟。生於長安,謙恭好學,精通書法,曆封殷王、冀王、相王、豫王,領洛州牧。初次登基即位後,皇太後武則天垂簾聽政,武周建立後,降為皇嗣,複封為相王,囚禁於宮中。參與神龍政變,實現大唐光複,平王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後,再次成為皇帝。寵信太平公主用人幹政,與皇太子李隆基爭權,後禪位於皇太子李隆基,稱太上皇,把持朝廷大政。前後兩次登基,一共在位八年,真正掌權兩年,病逝時享年五十五歲,諡號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廟號睿宗,葬於橋陵。


    李旦,生於長安,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所生第四子,初名李旭輪,出生不久便被封為殷王,遙領冀州大都督、單於大都護、右金吾衛大將軍,在兄弟中排行最小,因而深受父親唐高宗的寵愛。成年後,謙恭好學,精通書法,對文字訓詁方麵的學問很有研究,擔任右衛大將軍、洛州牧,曆封豫王、冀王、相王,並更名為李輪,後又改名為李旦,再次封為豫王。


    武則天廢皇帝李顯為廬陵王,改立李旦為皇帝,並臨朝稱製,裁決一切政事,她以李旦的名義改年號為文明,冊封正妃劉氏為皇後、長子李成器為皇太子。而後,李旦便被軟禁在皇宮中,不得預聞政事,開始了傀儡皇帝的生活,他不但不能隨意出入宮廷,甚至在皇宮中也不能自由行動。當時,英國公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宰相裴炎趁機請武則天還政於李旦,結果被武則天以謀反罪名斬首,武則天派三十萬大軍鎮壓揚州叛亂,徐敬業兵敗被殺。


    武則天下詔,表示要還政於皇帝,李旦知道這是母後在試探於他,便數次上表,極力推辭,請求母後繼續臨朝,武則天遂順水推舟,“接受”了李旦的請求,依舊臨朝稱製,把持朝政。武承嗣將一塊刻有“聖母臨人,永昌帝業”八字的白石獻給武則天,聲稱是在洛水中發現的。武則天大喜,將白石命名為“寶圖”,又加尊號為聖母神皇,李旦作為皇帝,不但無法阻止,還要隨武則天親臨洛水,參加“拜洛受圖”大典。


    當時,琅琊王李衝、越王李貞起兵反對武則天,結果都兵敗身死。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霍王李元軌、紀王李慎、江都王李緒、黃國公李撰、東莞郡公李融、常樂公主等,或被逼自殺,或斬首市曹,或死於流放途中。李唐宗室幾乎被殺戮殆盡。


    侍禦史傅遊藝率關中百姓九百人上表朝廷,請武則天稱帝,百官、宗室、外戚、四夷酋長,乃至僧尼、道士,紛紛勸進。李旦迫於形勢,也上表請母後稱帝,並求賜武姓。武則天正式稱帝,尊號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李旦被降為皇嗣,複名李輪,賜姓武氏,遷居東宮,一切禮儀皆比照皇太子規格,太子李成器則降稱皇孫。自此,李旦成為了武氏諸王以及酷吏的攻擊目標,開始了艱難的皇嗣生涯。


    魏王武承嗣的親信張嘉福,唆使洛陽百姓王慶之,糾集數百民眾,詣闕上表,以“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為由,請武則天廢黜李旦的皇嗣身份,改立武承嗣為皇太子。宰相岑長倩、格輔元反對變易皇嗣,被武承嗣誣以謀反,下獄被殺。鳳閣侍郎李昭德不但杖斃王慶之,還借機勸諫武則天,保住了李旦的皇嗣之位。後來,武則天在萬象神宮舉行祭祀典禮,竟不顧“皇太子為亞獻”的禮製,避開了皇嗣李旦,改由武承嗣為亞獻,並命梁王武三思為終獻。


    武則天的寵婢韋團兒,因引誘李旦被拒,懷恨報複,誣告皇嗣妃劉氏、德妃竇氏用巫蠱之術詛咒武則天。武則天將劉妃、竇妃秘密處死,埋在宮中,李旦對於兩個妃子的失蹤,絲毫不敢提及,在武則天麵前也表現得泰然自若,仿佛什麽都沒有發生過,韋團兒還想加害李旦,結果遭到告發而被處死。不久,尚方監裴匪躬、內常侍範雲仙因私下謁見李旦被殺,武則天又剝奪了李旦接見公卿百官的權力。


    後來,李旦又被誣告謀反,武則天命酷吏來俊臣審理,來俊臣對東宮屬官刑訊逼供,讓他們“招出”李旦謀反的實情。樂工安金藏當眾剖腹,以表明皇嗣沒有謀反,武則天深受感動,不再懷疑李旦,命來俊臣停止審理,李旦因此而幸免於難。


    武則天在狄仁傑、王方慶等大臣的勸說下,決定將政權歸還給李氏,她命人前往房州,將廬陵王李顯接回洛陽。李旦數次稱病不朝,請求將儲君之位讓於李顯,武則天複立李顯為皇太子,李旦被複封為相王,並將名字由武輪改回李旦,兼領太子右衛率,後又遙領安北大都護。當時,武則天為了調解李氏與武氏的矛盾,召集兩族子弟,在明堂盟誓,要兩族和睦共處,李旦作為李氏代表,與李顯、太平公主一同參與了盟誓。


    突厥默啜可汗率軍南侵,李旦被任命為天兵道元帥,統率諸軍抵禦突厥,他並未領軍出征,隻是名義上的唐軍主帥。不久,突厥退兵,李旦又擔任左、右羽林衛大將軍。突厥再次進犯並州,李旦被任命為並州牧,並充任安北道行軍元帥,後來,李旦又改任雍州牧。


    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人發動神龍政變,誅殺武則天的麵首張易之、張昌宗,逼迫武則天禪位於李顯,是為唐中宗。當時,李旦統率南衙禁軍,捕獲韋承慶、崔神慶等張氏黨羽,因功被拜為太尉、同鳳閣鸞台三品,以宰相身份參預國政,並加號安國相王。不久,李旦辭去太尉及知政事之職,唐中宗又欲立李旦為皇太弟,但卻被其拒絕。


    唐中宗駕崩,韋皇後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帝,改元唐隆,以皇太後的身份臨朝攝政,她派親信控製南北衙禁軍以及尚書省諸司,大肆網羅黨羽,準備效法武則天,篡奪唐室江山。當時,李旦作為皇帝的叔父,被拜為太尉,與太平公主成為韋後奪位的主要障礙,韋黨決意將二人置於死地。而李旦三子李隆基,則在京師暗中招攬豪傑,與太平公主密謀匡扶社稷,兵部侍郎崔日用本是韋氏一黨,因懼禍將韋氏陰謀密報給李隆基。


    李隆基在葛福順、李仙鳧等禁軍將領的協助下,打著“誅諸韋以複社稷,立相王以安天下”的旗號,搶先發動兵變,殺死韋皇後、安樂公主及其黨羽,而後迎李旦入宮輔佐少帝,李旦攜李重茂登上安福門,安撫百姓。


    當時,李隆基被拜為宰相,進封平王,並統率萬騎禁軍,控製了皇城內外,李重茂迫於形勢,請求讓位於叔父李旦。李旦起初極力推辭,後聽從李隆基、李成器等人的勸說,接受了李重茂的讓位,在太極殿登基,第二次即位為帝,他登上承天門,宣布大赦天下,改元景雲,複封李重茂為溫王。


    當時,李隆基建有大功,而李成器則是嫡長子,都有被立為太子的資格,李旦為此猶豫不決。李成器以“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為由,主動辭讓太子之位,劉幽求等政變功臣也大都支持李隆基,李旦遂立李隆基為皇太子。


    李隆基被立為太子後,政治勢力日益增長,成為太平公主幹預朝政的主要障礙。太平公主為了長保權勢,便想更易太子,於是在朝野散布流言,聲稱李隆基並非皇帝嫡長子,沒有被立為太子的資格,但因李旦公開宣諭平息流言,未能得逞。她還在李隆基左右安插耳目,監視他的日常行為,並與竇懷貞等大臣結為朋黨,密謀加害李隆基。後來,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的矛盾逐漸公開化,她甚至將宰相邀截在宣政殿光範門內,暗示他們應當勸皇帝改立太子,遭到宋璟的嚴詞拒絕。


    李旦聽從宰相姚崇、宋璟、張說的建議,命李隆基監國,並將可能威脅到太子地位的李成器等諸王全部削去兵權,同時讓太平公主遷居蒲州。但太平公主卻到李旦麵前哭訴,不但留在了京中,還將姚崇、宋璟貶出了朝廷。後來,李旦又欲傳位給太子,雖在群臣的諫阻下未能如願,但卻將政務全部交給李隆基處理,自己僅掌握軍務、死刑的處決權,以及五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


    李旦因彗星出現,禪位於太子李隆基,退為太上皇,但仍掌握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命權,以及重大刑案的裁決權,他每五日在太極殿接受群臣的朝賀,仍舊自稱為朕,而皇帝李隆基則隻能自稱為“予”。當時,太平公主依仗李旦的信任,在朝中仍擁有強大的勢力,七位宰相有五人出自她的門下,文武百官也大都依附於她,她公然提出要廢掉皇帝,因宰相陸象先反對而未遂。後來,李旦有意遣皇帝李隆基出京巡邊,但最終卻因故延期,將日期改為明年八月。


    李隆基為奪回皇帝應有的權力,搶先發動先天政變,率羽林軍襲殺竇懷貞、蕭至忠、岑羲等太平公主黨羽,隨後賜死太平公主。李旦初聞變亂,與宰相郭元振登承天門避亂,他得知李隆基已撲滅太平公主的勢力,遂下詔宣布竇懷貞等人的罪狀,而後正式歸政於皇帝,退居百福殿,頤養天年。至此,李隆基終於掌握了全部朝政。李旦在百福殿病逝,享年五十五歲,被葬於橋陵,廟號睿宗,追諡大聖貞皇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