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揚州江都人,方雅清勁,有士君子之風,曆官太子內率府錄事參軍、崇賢館直學士、兼沛王侍讀、潞王府記室參軍、秘書郎、經城令。坐與賀蘭敏之周密,配流姚州,後遇赦還,以教授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所編《文選》為業。


    李元素,亳州譙縣人,武周時期宰相,中書令李敬玄之弟,出身趙郡李氏南祖。起家武德縣令,遷尚書左丞,得到武則天信任,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位列宰相。卷入謀反案,坐罪冤殺,唐中宗複位,平反昭雪。


    李元軌,本名李元璹,隴西狄道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祖李淵第十四子,母為張美人。多才多藝,深受李淵寵愛,冊封蜀王,迎娶侍中魏徵之女為妻。曆任壽州、絳州、徐州、定州刺史,抵禦突厥進攻,唐高宗去世,連同侍中劉齊賢負責陵墓事務。卷入越王李貞叛亂,坐罪流放黔州,自殺於陳倉,改為虺氏。唐中宗複辟稱帝,恢複李元軌生前爵位,還複李姓,陪葬於獻陵。


    李元嘉,隴西狄道人,唐朝宗室大臣、畫家,唐高祖李淵第十一子,母為宇文昭儀。勤奮好學,工行草書,喜歡繪畫,先後受封宋王和徐王,授潞州刺史,授右領軍大將軍,迎娶宰相房玄齡之女,進封韓王,授滑州都督。修身潔己,內外如一,唐高宗時期,累轉澤州刺史。唐中宗即位,加授檢校太尉、定州刺史,轉絳州刺史。被誣參與越王李貞之亂,坐罪自殺,終年七十歲。神龍元年,追複官爵,陪葬於獻陵,第五子李訥嗣位。


    李遊道,武周宰相,出身趙郡李氏南祖,遭酷吏王弘義誣陷,被流放嶺南。早年曾任司刑卿、檢校陝州刺史,武則天任命李遊道為冬官尚書、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李遊道與袁智弘、王璿、崔神基、李元素等人遭到酷吏王弘義誣陷,被流放嶺南。


    李道廣,本姓丙,滑州白馬縣人,唐朝時期大臣,太常李寬的兒子,宰相李元紘之父。門蔭入仕,累遷汴州刺史,恩威並施,稱為善政,入為殿中監、同平章事,冊封金城縣侯,卒於任上,贈秦州都督,諡號為成。


    李靈夔,隴西狄道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祖李淵第十九子,母為宇文昭儀,韓王李元嘉同母弟。少有美譽,精通音律,愛好學問,工於草隸,和同母兄韓王李元嘉特別友愛。貞觀年間,曆任魏州、幽州、兗州都督,冊封魯王。高宗時期,累遷定州刺史,唐中宗即位,授太子太師,遷邢州刺史。參與越王李貞之亂,坐罪流放振州,途中自殺,改為虺氏。神龍初年,恢複本姓,追贈司徒、兗州大都督,陪葬於獻陵。


    武元慶,並州文水人,唐朝外戚大臣,高宗時期,武則天成為皇後,作為外戚,授宗正少卿,外放龍州刺史,病卒於任上,武則天稱帝建立武周,追封武元慶為梁王,諡號為憲。


    武元爽,並州文水人,唐朝外戚大臣,應國公武士彠之子,一代女皇武則天異母兄,母為相裏氏,母親去世後,無禮於繼母楊氏。高宗時,門蔭入仕,授安州司戶參軍,武則天成為皇後後,授少府少監,遷濠州刺史,坐罪流放振州而死。武則天稱帝後,追封魏王,諡號為德,其子武承嗣嗣位魏王。


    武順,字明則,並州文水人,唐朝女性曆史人物,應國公武士彠之女、武則天同母姐姐,母為榮國夫人楊氏。早年嫁給豫州參軍賀蘭安石,育有兒子賀蘭敏之,女兒魏國夫人賀蘭氏,經常出入宮禁,陪伴妹妹武則天,得到唐高宗李治尊寵,受封韓國夫人。武則天稱帝後,追贈長公主,陪葬於順陵。


    武惟良,唐朝時期的曆史人物,武則天的族兄,曾出任衛尉少卿,始州刺史等職。武則天為皇後,惟良為衛尉少卿,後為韓國夫人所陷,出任始州刺史。時韓國夫人女賀蘭氏在宮中,頗承恩寵,武則天意欲除之,因使惟良、懷運等人獻食,則天密令人以毒藥貯賀蘭氏食中,賀蘭氏食之,暴卒,歸罪於惟良、懷運,乃誅之


    武懷運,武則天族兄,武則天為皇後時,懷運由瀛州長史提升為淄州刺史,後為韓國夫人所陷,出任龍州刺史。乾封元年,時韓國夫人女賀蘭氏在宮中,頗承恩寵,武則天意欲除之,因使惟良、懷運等人獻食,則天密令人以毒藥貯賀蘭氏食中,賀蘭氏食之,暴卒,歸罪於惟良、懷運,乃誅之。


    王方慶,本名王綝,字方慶,雍州鹹陽人,祖籍琅琊臨沂,唐朝武周時期宰相,東晉丞相王導十一世孫,著名藏書家。出身琅琊王氏,起家越王李貞參軍,平定越王之亂,遷廣州都督,轉洛州長史,封石泉縣子,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成為宰相。年老退居二線,授秘書監,監修國史,廬陵王複立為皇太子,授檢校太子左庶子。博學經世,熟於朝章,著書200餘篇,精通《三禮》,留下《雜禮答問》。


    王弘義,冀州衡水人,唐朝武周時期酷吏。通過告密,授遊擊將軍,遷殿中侍禦史,轉左台侍禦史,專門羅織罪名,誣告宗室和重臣,人稱“白兔禦史”,坐罪流放瓊州,遭到侍禦史胡元禮搒殺。


    王璿,字希琢,以營繕大匠出任夏官尚書、同平章事,但馬上被左台侍禦史王弘義羅織罪名陷害,被流放嶺南,死後贈越、衢、溫、婺等四州刺史。


    王德真,字德真,京兆郡霸城縣人,唐朝時期宰相,嶽州刺史王武宣之子。起家唐高祖挽郎,授密王李元曉府典簽,曆任太子舍人、兵部員外郎、吏部郎中、乾封縣令。高宗時期,授中書舍人,遷戶部侍郎,累遷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成為宰相,出任相王長史。出任同州刺史,坐罪流放象州,最終卒於流放地,神龍革命後,恢複名譽官爵,追贈尚書左仆射,歸葬於神禾原。


    高德武,又名高仇須,是高句麗寶藏王的第三個兒子,為武則天侄兒建安王武攸宜的外甥。被武周任命高德武接管安東都督府都督職位,部分曆史學家稱高德武在安史之亂後,建立了小高句麗,由於安史之亂和渤海國給唐的壓力,唐在原高句麗故地危機重重。在此背景下,高德武宣布反唐廢除安東都督府創建小高句麗,小高句麗與渤海國保持著很好的關係。渤海國大仁秀執政期間,小高句麗被渤海國吸收。


    高子貢,和州曆陽人,遍涉六經,尤精《史記》,曆秘書正字、弘文館直學士,不得誌,歸鄉裏。徐敬業起兵反,敬業弟敬猷率五千兵逼和州,子貢率鄉人數百拒之,以功授朝散大夫,拜成均助教,東莞公融曾為和州刺史,從子貢受業。諸王謀匡複唐業,起兵討武,融令黃公撰與子貢結交,推子貢為謀主,則天召宗室朝明堂,子貢告融,往必死,融遂不赴,及越王貞、琅邪王衝起兵反,融倉猝不能應,為官屬逼,執衝所遣使者上告,擢拜右讚善大夫,尋為同黨所引,戮於市,子貢亦伏誅。


    上官庭芝,本名上官純,字公璧,別字庭芝,天水上邽人,中書令上官儀長子,著名才女上官婉兒之父。初以門蔭,選為周王李顯府屬,替唐高宗草擬廢後詔書,得罪天後武則天,被誣陷教唆陳王李忠謀反,下獄而死。女兒上官婉兒成為唐中宗昭容,草擬製誥,因此追贈上官儀為中書令、秦州都督、楚國公,上官庭芝為黃門侍郎、岐州刺史、天水郡公,令以禮改葬。


    阿史那斛瑟羅,西突厥繼往絕可汗,阿史那步真之子。武則天為了加強對西域的控製,冊封為蒙池都護、繼往絕可汗兼右衛大將軍,統轄弩失畢五部。由於後突厥和吐蕃的攻擊,阿史那斛瑟羅率所部投靠內地,拜右屯衛大將軍,改號竭忠事主可汗。武則天再次任命司禮卿兼蒙池州都護、竭忠事主可汗阿史那斛瑟羅為左屯衛將軍,仍立平西軍大總管,還鎮碎葉。不過,突騎施烏質勒興起,斛瑟羅入朝後,不敢再回到西域,烏質勒於是全部吞並了斛瑟羅原有的領地。


    歐陽通,字通師,潭州臨湘縣人,唐代宰相、書法家,太子率更令歐陽詢之子。門蔭入仕,起家秘書郎,遷中書舍人,曆任懷州刺史、衛尉卿、殿中監、兵部尚書、太常卿、刑部侍郎、金紫光祿大夫、同平章事,冊封渤海縣子,授禮部尚書,反對擁立武承嗣為太子。為酷吏來俊臣陷害處死,工於楷書,繼承父法,筆鋒險峻,父子合稱“大小歐陽”,傳世作品有《道因法師碑》《泉男生墓誌》等。


    劉禕之,字希美,臨淮陽樂人,唐代宰相,弘文館學士劉子翼之子。少以文藻知名,起家宋州參軍。入選北門學士,同撰《列女傳》、《樂書》等共千餘卷,參決政事,坐罪流放。投靠武後,授中書舍人、相王司馬,唐睿宗李旦即位,參預其謀,擢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賜爵臨淮男。武則天臨朝,倍受信任,成為宰相,私議返政,坐罪賜死,時年五十七歲。


    裴居道,絳州聞喜縣人,外戚大臣,孝敬皇帝李弘的嶽父,尚書左丞裴熙載的兒子。出身河東裴氏東眷房,憑借門蔭入仕,累遷左金吾衛將軍,嫁女於太子李弘。唐睿宗第一次即位,曆位侍中、中書令、同平章事、太子少保,受封翼國公。受到酷吏誣陷,下獄處死,時年六十二。


    裴行本,唐朝大臣,出自河東裴氏南來吳裴。祖父裴獻,隋朝扶州刺史,臨汾郡公、父親裴義山,時任冬官侍郎的裴行本,被任命為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和宰相狄仁傑、任知古、司禮卿崔宣禮、前文昌左丞盧獻、禦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被武則天手下酷吏來俊臣彈劾謀反。由於狄仁傑將一份表章藏在衣物中讓家人帶回,得以向武則天澄清眾人並未謀反,眾人免於一死,但仍被流放。來俊臣說裴行本罪惡尤重,應當處死,秋官郎中徐有功反駁,以為“明主有使使臣下再生之恩,來俊臣不能順勢促成,有損君王的恩信。”


    泉獻誠,高麗人,高麗大莫離支泉男生之子。高麗內亂,獻誠奉父命來唐求援,拜右武衛將軍。高麗平,居唐,官至右衛大將軍兼羽林衛。


    丘神積,字神積,河南洛陽人,唐朝武則天時期酷吏,譚國公丘和之孫,右武侯大將軍丘行恭之子。以門蔭入仕,拜左金吾衛將軍,殺害章懷太子李賢,遷疊州刺史。武周建立後,深受武則天的寵信,拜清平道大總管,平定琅邪王李衝起義,殺良冒功,遷左金吾衛大將軍。前往豫州,鎮壓越王李貞起兵。


    岑長倩,鄧州棘陽縣人,唐朝宰相,中書令岑文本之侄,早年父母雙亡,由叔父岑文本撫養,進封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參與朝政,累遷中書令,征討越王李貞之亂。拜右相,冊封鄧國公,權勢僅在梁王武承嗣之下,加位特進、輔國大將軍。反對冊立魏王武承嗣為皇太子,得罪了武則天,罷為武威道行軍大總管,遠征吐蕃,坐罪謀反,下獄誅殺。


    崔神基,貝州武城人,武周時期宰相,禦史大夫崔義玄之子,出身清河崔氏南祖崔溉支係。授鴻臚卿、同平章事,受酷吏王弘義誣陷,坐罪流放嶺南,唐中宗複位,授大理卿,卒於任。


    衛遂忠,河東人,武周時期官員,與來俊臣交好,衛遂忠的名望雖不顯赫,但是很好學,很有辯駁之才。有一天,衛遂忠酒酣之後到來俊臣家去,當時來俊臣正與妻子的家人設宴聚會,守門人欺騙他說來俊臣出去了,衛遂忠知道他是說謊,便闖了進去,把他謾罵羞辱一頓。來俊臣由於在親戚麵前遭人謾罵而感到羞恥,便指使人毆打他並把他反綁起來,很快又放了他,但是從此結下了仇隙,當來俊臣將要羅織罪名誣告武姓各王以及太平公主、張易之等人時,衛遂忠先揭穿了他的陰謀。


    韋什方,武周年間短暫任宰相,十分受皇帝武則天尊敬,與一位老尼和一位老胡人,被皇帝認為有預見未來和長生不老的能力,被賜姓武姓。


    陸元方,字希仲,吳郡吳縣人,唐朝宰相,豫章縣尉陸玄之的兒子。舉明經進士,候補三水縣尉,通過製科考試,授渭南縣尉,遷監察禦史,奉命安撫嶺外。武則天即位後,拜殿中侍禦史、中書舍人,擔任門下侍郎、鳳平章事,成為宰相。依附於宰執李昭德,貶為綏州刺史,政績優異,入為兵吏二部侍郎,選拔大量人才,二度拜相,遷太子右庶子、尚書左丞。


    喬知之,字知之,同州馮翊人,唐朝大臣,唐高祖李淵外孫,同州刺史喬師望的兒子。早年隱居,以文詞知名,武後臨朝時期,參軍討伐同羅、仆固、契丹,頗有平邊壯誌,出任右補闕,累遷尚書左司郎中。後來,受到魏王武承嗣栽害,坐罪處死,所著文集二十卷,收錄於《舊唐書·經籍誌》,傳於後世。


    傅遊藝,衛州汲人,任合宮主簿、左肅政台侍禦史,上書稱則天符瑞,合當皇帝,率百姓詣闕,勸則天改唐為周。數月後加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朝散大夫,鸞台侍郎。改唐為周之後,賜姓武氏,又加銀青光祿大夫,改司禮少卿。一歲之間,自九品至三品,服曆青、綠、朱、紫,時人謂之四時仕宦。其年,夢登湛露殿,事發下獄,自殺。遊藝當政,誣殺李唐宗室,又建議則天發六道使按察不軌,雖死仍行之,為害深遠。


    索元禮,胡人,為武則天時酷吏,武則天臨朝後,擬廢除異己,他承旨上書告密,擢為遊擊將軍。派他在洛州設置機構,審理“謀反者”,並對謀反者施行各種酷刑,還令受刑人廣泛牽涉無辜,使被陷害而致死者多達數千人,而他則大受武則天之賞賜。於是長安縣人周興、萬年縣人來俊臣等人仿效他,製造極為嚴重的恐怖氣氛,後武則天為平除這一民憤卻又將他逮捕治罪。


    張光輔,長安人,唐朝大臣,被擢升為宰相,參與征討越王李貞的叛亂。期間,張光輔縱容將士趁機暴斂,殺降冒功,受到新任豫州刺史狄仁傑的抵製和譴責。張光輔因此懷恨並彈劾了狄仁傑,使其貶官,罪臣徐敬真、張嗣明為保性命而胡亂牽連其他大臣,張光輔被其誣陷為東征平叛時心懷兩端,不久後被處死。


    張錫,字奉孝,貝州武城人,張文琮之子,張戩之弟,武則天時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


    周允元,字汝良,汝南郡安城縣人,唐朝武周時期宰相。二十歲,考中進士,累遷禦史中丞,得到皇太後武則天提拔,授檢校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成為實質宰相。聯合司刑少卿皇甫文備上疏彈劾五位宰相豆盧欽望、韋巨源、杜景儉、蘇味道和陸元方附會於權相李昭德,未能匡正朝政得失,導致五位宰相都被貶為刺史。


    範履冰,本名範裳,字始凝,懷州河內人,唐朝時期宰相,太子少保範千興之子。起家周王李元方戶曹參軍,仕途不順,高宗時期,入宮修撰經典,選為“北門學士”,授門下侍郎,遷吏部侍郎,拜兵部尚書、同平章事,兼修國史,時稱良相。武周元年,坐罪下獄,為酷吏迫害致死,中宗複位,追贈左仆射。


    侯思止,雍州醴泉縣人,唐朝武周年間酷吏。出身貧窮,靠賣餅為業,充當恒州參軍高元禮的家仆,參與誣告恒州刺史裴貞聯合舒王李元名謀反,得到武則天任用,授遊擊將軍,累遷侍禦史。期間,羅織罪名,陷害宗室大臣,製造了多起冤假錯案,侯思止不顧武則天禁令,濫用絲綢,遭到宰相李昭德審查,坐罪杖殺。


    郭正一,字正一,定州鼓城縣人,出身中山郭氏。貞觀年間,進士及第,曆任弘文館學士,遷中書舍人,高宗即位,遷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冊封潁川縣男。武後稱製,授國子祭酒,遷檢校陝州刺史,受酷吏周興誣陷,坐罪處死。


    郭待舉,字待舉,許州潁川人,唐朝宰相,南陽太守郭處範的兒子,出身太原郭氏潁川支族。進士及第,累遷黃門侍郎,加任同平章事,位列宰相,兼任太子右庶子,教導太子李顯。上書營救宰相裴炎,遷太子左庶子、吏部侍郎,貶為嶽州刺史,不知所終,神龍革命後,追贈侍中。


    房融,武周時期宰相,授以正諫大夫、同平章事。唐中宗發動政變,誅殺二張,逼迫武則天退位,恢複唐朝國號和統治,由於親附張易之兄弟,坐罪流放欽州,死於高州。


    鄧玄挺,字固,雍州藍田人,武周時期的天官侍郎,曆任灃壽晉華等州刺史、麟台監等職,是道王李元慶之子鄱陽公李諲的嶽丈,又與蔣王之子汝南王李煒相善,武則天誅殺唐朝宗室,李煒、李諲等人被殺,鄧玄挺與弟兵部侍郎鄧玄機也一同被殺,唐中宗即位後,追贈豫州刺史。


    樂思晦,武周時同鳳閣鸞台三品,樂彥瑋子。由鸞台侍郎,兼檢校天官尚書、同鳳閣鸞台三品,為酷吏來俊臣誣陷殺害。


    格輔元,政治家,汴州浚儀人,格輔元考中明經科,屢經升遷官至禦史中丞,後因反對立武承嗣為太子被誅。


    杜景儉,本名元方,或作杜景佺,河北道冀州武邑縣人。少舉明經,累除殿中侍禦史,益州錄事參軍,入為司賓主簿,轉司刑丞,遷司刑卿。複拜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出為並州長史,卒於道,贈相州刺史。


    袁智弘,河東人,被武則天任命為秋官尚書、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各其他宰相李遊道、王璿、崔神基、李元素還有孔思元、任令輝被酷吏王弘義誣陷,一起流放到嶺南,孫子袁瀚曾任禦史中丞。


    徐彥伯,名洪,以字行,兗州瑕丘人,七歲能為文,對策高第。調永壽尉,蒲州司兵參軍。時司戶韋暠善判,司士李亙工書,而彥伯屬辭,稱河東三絕。屢遷給事中,預修《三教珠英》。由宗正卿出為齊州刺史,移蒲州,擢修文館學士、工部侍郎,曆太子賓客卒。


    萬國俊,洛陽人,武周酷吏。與來俊臣同撰《羅織經》,專事陷害無辜,從司刑評事升為判官。攝左台臨察禦史,常與來俊臣共同治獄,奉武則天命至廣州,查問流人陰謀叛逆事,他殺三百餘人,以“若不推究,為變不遙”上奏,因得升任朝散大夫、肅政台侍禦史。


    蔣儼,常州義興人,考中明經科,任右屯衛兵曹參軍。出使高麗遭到囚禁,高麗平定後得以返回,後升任會州刺史。兩次遷任後為殿中少監,又升任蒲州刺史,後轉任右衛大將軍,封義興縣子,以太子詹事退休。


    騫味道,蘭州金城縣人,唐朝時期大臣,孔子弟子閔子騫後代。考中進士後,拜為考功員外郎、知貢舉,遷戶部郎中。受命審理宰相裴炎謀反一案,拜為檢校內史,成為宰相。參與諸王反武活動,坐罪被殺。


    史務滋,字體乾,又字樹德,武則天稱帝,任左納言,武後命史務滋等十人分開巡行天下,意為考察各地的地方官,侍禦史來子詢,誣陷雅州刺史劉行業與朝中尚衣奉禦劉行感兄弟謀反,詔令務滋與來俊臣同審查此事,史務滋根據實際情況,如實說明劉家兄弟沒有謀反的事情,而來俊臣就向武則天奏本,指控史務滋與劉行業兄弟親密,掩蓋其謀反的罪行,武後聽後,就命來俊臣來審查史務滋和劉行業兄弟,史務滋得知後,大驚,知來俊臣有陷害自己之心,一定會使用各種刑具,他怕遭誣陷,為保全清白之身,保住名節,不受恥辱,當晚自盡在家中。武後得知,是冤屈了史務滋,對其族人在朝為官的沒有牽連查辦,反而加官進爵,調往各地鎮守,以免再被別人陷害,史務滋是曆史上在“相位”上最短的一個丞相。從拜相到自盡總共不到5個月,由於他的剛直,也是曆代丞相為保全名節而自盡的唯一的一個丞相。


    孫過庭,名虔禮,以字行,杭州富陽人,一作陳留人,唐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著《書譜》2卷,已佚,今存《書譜序》,分溯源流、辨書體、評名跡、述筆法、誡學者、傷知音6部分,文思縝密,言簡意深,在古代書法理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許多論點,如學書三階段、創作中的五乖五合等,至今仍有意義,有墨跡《書譜》傳世。


    沈南璆,武則天的麵首,本為侍禦醫,被武則天看中,成為薛懷義後又一得寵的男侍。薛懷義恩寵漸衰,因嫉妒聖眷正濃的沈南璆,一氣之下燒毀明堂、天堂。


    馮元常,相州安陽人,北齊尚書右仆射馮子琮的曾孫,隋贈昌黎郡公馮慈明之侄孫。祖父馮慈讓是馮慈明之幼弟,父馮摁。舉明經及第,曆任監察禦史、劍南道巡察使、尚書左丞等職,深得唐高宗信賴,後因反對武則天擅權被貶,出為隴州刺史、眉州刺史、廣州都督等職。因遭武則天忌恨,擔任地方官期間累建大功而不得封賞,最後被酷吏周興構陷下獄害死,唐中宗即位後,為其平反昭雪,旌表其家,於其門大字題名曰:“忠臣之門”。


    孫元亨,唐朝大臣,任檢校夏官侍郎的孫元亨被任命為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明堂縣尉吉頊、合宮縣尉來俊臣密告箕州刺史劉思禮、洛州錄事參軍綦連耀、鳳閣舍人王勮謀反。河內王武懿宗命劉思禮牽連朝廷官員,說這樣可以免死,劉思禮誣告鳳閣侍郎同平章事李元素、孫元亨、知天官侍郎事石抱忠、劉奇、給事中周譒及王勮的哥哥涇州刺史王勔、弟弟監察禦史王助等,共三十六家,全被滅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