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薑軍也不知道受到了什麽影響,整個人的神誌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幾乎就要被雜亂的負麵情緒所控製的時候。
眼前似乎出現了九彩天柱那奇異的模樣,卻是不知道會產生什麽效果。
權且不說薑軍的情況,來看這些負麵情緒的來源。
釋迦牟尼佛祖掌中佛國已經不僅僅是讓他們去體驗掌中佛國世界的情況,其中深意就連釋迦摩尼自己可能都不清楚。
掌中佛國世界之中,似乎是針對三個人的不同情況,產生了對應的世界來影響他們的神誌,甚至可以說是針對他們的情況而展開的。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此刻的菩提樹人卻是一片的恬然自得,好似莊周夢蝶,完全迷失在這樣恬淡意境之中。
不得不說,這掌中佛國的針對性是太強了。
菩提樹人這家夥雖然明悟佛法甚至在很多時候都是本能的保持平靜。但是,如此的狀態卻是更加適合平和的環境,不需要什麽大風大浪,也不在乎什麽建功立業等等,隻要安安穩穩的過日子怕是就是他最適宜的地方。
不單單是特性的原因,理論上來說,草木之精隻要不是特殊情況的,基本上都是比較平和的不喜歡爭鬥的存在。
所以說,這種情況下,正如眼前的一幕一樣,菩提樹人已經完全迷失在這樣的環境裏麵了。甚至連他自身清心明神的特性也不能夠幫到他。
另一方麵,出現在彌勒佛麵前的則是佛門著名的八十一難雲!
佛陀八十一難雲並不是所謂的西天取經八十一難,而是指的佛陀成道前在菩提樹下悟道,在即將得道的關鍵時刻,異世天魔降臨劫難,以九九八十一難輪回世界迷惑釋迦摩尼,企圖使他迷失在某一處世界之中不能自拔。
如此劫難化身之法,也就成為了佛門考驗修士的一道關卡。
比如觀音的八十一化身,普渡慈航、南海觀音、送子觀音等等,都是觀音在成道劫難或是三千大千世界之中的劫難化身。
還有像是著名的‘阿難的愛情’、‘大雪山孔雀明王’等等,都是這樣。
要知道,即使是釋迦牟尼佛祖也是在菩提樹下,保持清明,又有開創佛門大道的氣運庇佑,方才度過劫難,證道佛陀的。
而現如今,彌勒佛麵對的不是別的,正是釋迦摩尼成道經曆的劫難。
彌勒佛號稱未來佛,佛陀入滅後,乃是在摩訶迦葉繼承佛陀尊位,直至阿難成為弘法繼承者,始入雞足山入定,以待彌勒佛出世,方行涅槃。
也就是說,號稱未來的彌勒佛究竟有沒有迎來真正屬於自己的劫難還未可知,所以即便是麵對的僅僅是釋迦牟尼劫難的虛影複製品,彌勒佛卻也深陷其中,一時半會是難以恢複過來的。
事實上,不說此刻彌勒佛已經深陷其中,不能自持,即便是彌勒佛能夠保持清醒,怕是不去徹底經曆一次九九八十一難是不會舍得出來的。
至於王肅,卻是三人之中最為危急的一個,情況卻是出乎預料的糟糕。
從根本上來說,就算是掌中佛國用來對敵,釋迦牟尼佛也不可能讓自己的神通成為殺人的工具,所以說掌中佛國雖然有些針對思想的弱點甚至是拷問本心,但是卻不會把人逼到絕路上來。
但是到了王肅身上則就不然了。儒門修士雖然正氣凜然,浩然正氣天下無雙。但是所謂史筆如刀,口誅筆伐,很多時候他們反而是逃不脫自己的門檻束縛。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天地君親師!
忠孝禮義廉!
儒門的道德尊則規範之所,比起佛門四大戒,八大條是猶有過之。
生我所欲也,義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
然則,世間的取舍卻不是如此簡單的一句話就能夠說明的。
不說嶽武穆的忠君與舍生,因為嶽武穆對於天地君親師的輕重態度和先期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看法嚴重矛盾了。
儒門大賢,真正應該效忠的不是天子,天子天子不過是天下萬民之子,真正應該負責的卻是天下萬民。
即便是不說後期,三國時期,武侯出征岐山,也有被司馬仲達以反間之計謀劃,被後主一紙詔書召回京城的事情,可見其中的利害。
若是麵對如此抉擇,王肅也不外乎是進退兩難。
若是再加上奉旨而退就要舍棄城中百姓,王肅麵對的困難就更加嚴重了,究竟該何去何從?
這還僅僅是忠的問題,古語有雲,忠孝不能兩全,忠義不能兩全。基本上,用到這種說法的時候,不是要大義滅親就是要割袍斷義,個人的榮辱自然是不可能超越集體的安危的。
但是若是用到這裏,是不是王肅他們都要為漢室陪葬?
這明顯又是和王肅此刻的行為相違背的。但是從古代先賢的角度來說,核心的問題卻並不是忠,而是仁。
從仁義的角度來看,他們需要在意的並不是君主的好壞,否則,天下儒士不是都應該歸附到仁義著稱的劉皇叔旗下了嗎?
他們更多的也許是應該關注在一個君主對下屬人民的貢獻上。
窮兵黷武,窮征暴斂的這種君主自然不可取。所以曹操雖然是奸雄之稱,但是他不管怎麽說也是為國家人民做事情的。別的不說,屯田這一項就是劃時代的貢獻。
但是回過頭來再說,即便是如此,建造銅雀台之類的事情同樣也是這個家夥。勞民傷財的事情卻也不少。
不管怎麽說,這些林林種種的糾結還不隻如此,所以王肅更是感覺到自己的一些思想已經發生了很大的偏移,很多事情真正到了麵對的時候才感覺到,自己的堅持居然有著這樣尖銳的矛盾或是如此不可回避的悖論。
事實上,從孔孟時期的文化開始,儒門的經義還是純粹的為民謀求福祉。但是,到了後麵董仲舒那個階段,或是為了取得主導地位而發生了變化,成了上位者壓製駕馭屬下的工具。
所謂的三綱五常、君權神授這些都是那個時候的產物,正是如此,純粹的學問學士和文臣之間已經出現了很大的分化了。
所以說,真正到了這個時候,王肅才體會到了這樣尖銳的矛盾,這種悖論似乎變得無法可解,王肅自己也找不到自我解脫的理由。
於是,王肅就在這樣的幻境之中把自己給繞進去了,不但是受到的佛國的影響,同時更是不斷的在拷問自己的內心。
三人都陷入了釋迦摩尼的掌中佛國之中不能自拔,而這其中的一些東西似乎通過某些渠道把他們的負麵情緒傳遞到了薑軍的身上,由此使得薑軍也受到了這些負麵情緒的影響。
而就在薑軍眼前出現九彩天柱的時候,身處釋迦牟尼佛祖掌中佛國的三人周身卻是也籠罩了一層九彩光輝,一瞬間就把他們和周圍的環境隔離開來。
而薑軍眼前的九彩天柱之上更是光輝閃爍,一連串乳白色的符文篆字顯現出來,也不知這些算是什麽字體,一瞬間就直接印入了薑軍的腦海之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君子應該像天宇一樣運行不息,即使顛沛流離,也不屈不撓;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樣,沒有任何東西不能承載。
這一刻,薑軍感覺到的不僅僅是天地的宏偉,天地的偉大,就像是眼前兩句經典所說的這樣。
此刻,薑軍更是感覺到了九色光彩之中傳來的信念!
求學問道,追求大道!不管是主修儒、釋、道、法、墨、名,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首先要有一個最終的目標,一個值得追求的,值得我們堅定不移的不追求的目標。
為此,在求道的過程中我們就必須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回歸根本就是‘自強不息’一詞囊括。
而在麵對不同的‘同道’的時候,即便是教義相對,甚至是針鋒相對,我們卻也不能因此就從心底裏去排斥他,貶低他,無視他。
所謂君子就應該像大地一樣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為此,在求道的過程中,我們就要像大地一樣能夠容載萬物,並不因為小草卑微就剝奪其生長的資格,也不因為一些草木醜陋粗鄙而不給予其養分。
當然,即便是大地,也不會是盲目無度的容載萬物。
有微薄的小草,也有參天的大樹;有涓涓的溪流,也奔騰的江河,有一馬平川,也有巍峨山嶽……
這一切的一切隻有一個標準,俺就是你自強不息的目標。
儒釋道三門,不可能是同樣的精神思想。清靜無為的道人不可能入仕為官,自由自在的散人不可能去捧皇帝的臭腳丫;慈悲為懷的僧人不可能去行軍打仗,攻城略地。
同樣,心係天下的儒生也不可能真正的雲遊四方,即便是在野,他們卻還關注著朝堂的種種情況。
但是,他們都是求道者,有自己追求的目標,同時為此而奮鬥!
眼前似乎出現了九彩天柱那奇異的模樣,卻是不知道會產生什麽效果。
權且不說薑軍的情況,來看這些負麵情緒的來源。
釋迦牟尼佛祖掌中佛國已經不僅僅是讓他們去體驗掌中佛國世界的情況,其中深意就連釋迦摩尼自己可能都不清楚。
掌中佛國世界之中,似乎是針對三個人的不同情況,產生了對應的世界來影響他們的神誌,甚至可以說是針對他們的情況而展開的。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此刻的菩提樹人卻是一片的恬然自得,好似莊周夢蝶,完全迷失在這樣恬淡意境之中。
不得不說,這掌中佛國的針對性是太強了。
菩提樹人這家夥雖然明悟佛法甚至在很多時候都是本能的保持平靜。但是,如此的狀態卻是更加適合平和的環境,不需要什麽大風大浪,也不在乎什麽建功立業等等,隻要安安穩穩的過日子怕是就是他最適宜的地方。
不單單是特性的原因,理論上來說,草木之精隻要不是特殊情況的,基本上都是比較平和的不喜歡爭鬥的存在。
所以說,這種情況下,正如眼前的一幕一樣,菩提樹人已經完全迷失在這樣的環境裏麵了。甚至連他自身清心明神的特性也不能夠幫到他。
另一方麵,出現在彌勒佛麵前的則是佛門著名的八十一難雲!
佛陀八十一難雲並不是所謂的西天取經八十一難,而是指的佛陀成道前在菩提樹下悟道,在即將得道的關鍵時刻,異世天魔降臨劫難,以九九八十一難輪回世界迷惑釋迦摩尼,企圖使他迷失在某一處世界之中不能自拔。
如此劫難化身之法,也就成為了佛門考驗修士的一道關卡。
比如觀音的八十一化身,普渡慈航、南海觀音、送子觀音等等,都是觀音在成道劫難或是三千大千世界之中的劫難化身。
還有像是著名的‘阿難的愛情’、‘大雪山孔雀明王’等等,都是這樣。
要知道,即使是釋迦牟尼佛祖也是在菩提樹下,保持清明,又有開創佛門大道的氣運庇佑,方才度過劫難,證道佛陀的。
而現如今,彌勒佛麵對的不是別的,正是釋迦摩尼成道經曆的劫難。
彌勒佛號稱未來佛,佛陀入滅後,乃是在摩訶迦葉繼承佛陀尊位,直至阿難成為弘法繼承者,始入雞足山入定,以待彌勒佛出世,方行涅槃。
也就是說,號稱未來的彌勒佛究竟有沒有迎來真正屬於自己的劫難還未可知,所以即便是麵對的僅僅是釋迦牟尼劫難的虛影複製品,彌勒佛卻也深陷其中,一時半會是難以恢複過來的。
事實上,不說此刻彌勒佛已經深陷其中,不能自持,即便是彌勒佛能夠保持清醒,怕是不去徹底經曆一次九九八十一難是不會舍得出來的。
至於王肅,卻是三人之中最為危急的一個,情況卻是出乎預料的糟糕。
從根本上來說,就算是掌中佛國用來對敵,釋迦牟尼佛也不可能讓自己的神通成為殺人的工具,所以說掌中佛國雖然有些針對思想的弱點甚至是拷問本心,但是卻不會把人逼到絕路上來。
但是到了王肅身上則就不然了。儒門修士雖然正氣凜然,浩然正氣天下無雙。但是所謂史筆如刀,口誅筆伐,很多時候他們反而是逃不脫自己的門檻束縛。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天地君親師!
忠孝禮義廉!
儒門的道德尊則規範之所,比起佛門四大戒,八大條是猶有過之。
生我所欲也,義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
然則,世間的取舍卻不是如此簡單的一句話就能夠說明的。
不說嶽武穆的忠君與舍生,因為嶽武穆對於天地君親師的輕重態度和先期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看法嚴重矛盾了。
儒門大賢,真正應該效忠的不是天子,天子天子不過是天下萬民之子,真正應該負責的卻是天下萬民。
即便是不說後期,三國時期,武侯出征岐山,也有被司馬仲達以反間之計謀劃,被後主一紙詔書召回京城的事情,可見其中的利害。
若是麵對如此抉擇,王肅也不外乎是進退兩難。
若是再加上奉旨而退就要舍棄城中百姓,王肅麵對的困難就更加嚴重了,究竟該何去何從?
這還僅僅是忠的問題,古語有雲,忠孝不能兩全,忠義不能兩全。基本上,用到這種說法的時候,不是要大義滅親就是要割袍斷義,個人的榮辱自然是不可能超越集體的安危的。
但是若是用到這裏,是不是王肅他們都要為漢室陪葬?
這明顯又是和王肅此刻的行為相違背的。但是從古代先賢的角度來說,核心的問題卻並不是忠,而是仁。
從仁義的角度來看,他們需要在意的並不是君主的好壞,否則,天下儒士不是都應該歸附到仁義著稱的劉皇叔旗下了嗎?
他們更多的也許是應該關注在一個君主對下屬人民的貢獻上。
窮兵黷武,窮征暴斂的這種君主自然不可取。所以曹操雖然是奸雄之稱,但是他不管怎麽說也是為國家人民做事情的。別的不說,屯田這一項就是劃時代的貢獻。
但是回過頭來再說,即便是如此,建造銅雀台之類的事情同樣也是這個家夥。勞民傷財的事情卻也不少。
不管怎麽說,這些林林種種的糾結還不隻如此,所以王肅更是感覺到自己的一些思想已經發生了很大的偏移,很多事情真正到了麵對的時候才感覺到,自己的堅持居然有著這樣尖銳的矛盾或是如此不可回避的悖論。
事實上,從孔孟時期的文化開始,儒門的經義還是純粹的為民謀求福祉。但是,到了後麵董仲舒那個階段,或是為了取得主導地位而發生了變化,成了上位者壓製駕馭屬下的工具。
所謂的三綱五常、君權神授這些都是那個時候的產物,正是如此,純粹的學問學士和文臣之間已經出現了很大的分化了。
所以說,真正到了這個時候,王肅才體會到了這樣尖銳的矛盾,這種悖論似乎變得無法可解,王肅自己也找不到自我解脫的理由。
於是,王肅就在這樣的幻境之中把自己給繞進去了,不但是受到的佛國的影響,同時更是不斷的在拷問自己的內心。
三人都陷入了釋迦摩尼的掌中佛國之中不能自拔,而這其中的一些東西似乎通過某些渠道把他們的負麵情緒傳遞到了薑軍的身上,由此使得薑軍也受到了這些負麵情緒的影響。
而就在薑軍眼前出現九彩天柱的時候,身處釋迦牟尼佛祖掌中佛國的三人周身卻是也籠罩了一層九彩光輝,一瞬間就把他們和周圍的環境隔離開來。
而薑軍眼前的九彩天柱之上更是光輝閃爍,一連串乳白色的符文篆字顯現出來,也不知這些算是什麽字體,一瞬間就直接印入了薑軍的腦海之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君子應該像天宇一樣運行不息,即使顛沛流離,也不屈不撓;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樣,沒有任何東西不能承載。
這一刻,薑軍感覺到的不僅僅是天地的宏偉,天地的偉大,就像是眼前兩句經典所說的這樣。
此刻,薑軍更是感覺到了九色光彩之中傳來的信念!
求學問道,追求大道!不管是主修儒、釋、道、法、墨、名,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首先要有一個最終的目標,一個值得追求的,值得我們堅定不移的不追求的目標。
為此,在求道的過程中我們就必須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回歸根本就是‘自強不息’一詞囊括。
而在麵對不同的‘同道’的時候,即便是教義相對,甚至是針鋒相對,我們卻也不能因此就從心底裏去排斥他,貶低他,無視他。
所謂君子就應該像大地一樣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為此,在求道的過程中,我們就要像大地一樣能夠容載萬物,並不因為小草卑微就剝奪其生長的資格,也不因為一些草木醜陋粗鄙而不給予其養分。
當然,即便是大地,也不會是盲目無度的容載萬物。
有微薄的小草,也有參天的大樹;有涓涓的溪流,也奔騰的江河,有一馬平川,也有巍峨山嶽……
這一切的一切隻有一個標準,俺就是你自強不息的目標。
儒釋道三門,不可能是同樣的精神思想。清靜無為的道人不可能入仕為官,自由自在的散人不可能去捧皇帝的臭腳丫;慈悲為懷的僧人不可能去行軍打仗,攻城略地。
同樣,心係天下的儒生也不可能真正的雲遊四方,即便是在野,他們卻還關注著朝堂的種種情況。
但是,他們都是求道者,有自己追求的目標,同時為此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