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營的兵額恢複到了四萬人,按照張世康的規劃,以後至少一半士兵都要轉職火銃兵,這畢竟是大勢所趨。


    可是他高興的竟連產能都忽視了,整個軍營裏的匠人,加一塊也就不到五十人。


    一萬支火銃,就算所有人不吃不喝,沒個一二十年也做不完。


    “大人,軍營隻有四十幾個匠人,就算所有人匠人都做,也斷然生產不出這麽多火銃。”茅元儀甕聲甕氣道。


    “哦,是本官疏忽了。”張世康一拍腦門,忘記了如今朝廷是個窮逼的現狀。


    “那也得盡快落實,這兩天有空我就去找陛下,把工部的火器匠人都調過來,你要提前做好準備。”張世康皺著眉頭道。


    銀子銀子,哪兒哪兒都需要銀子,可正是因為如此,提高軍隊戰鬥力才更加刻不容緩。


    張世康原本可以將成品遂發火銃直接委派工部生產,但最終還是被他否決了。


    這時候的人在技術方麵沒有任何的保密措施,更有甚者,似乎還很樂於向外人分享。


    張世康認為這是個很大的問題,尤其是軍事相關的技術,這玩意兒是強國的根本。


    雖然遂發式火銃或許在歐洲那邊早已列裝,但至少在東亞這一塊,還是有必要做好保密工作,起碼不能讓韃子學到。


    另外一點,張世康很不喜歡各衙門的官僚作風,還是幹脆把那批熟練的火器匠人要過來比較穩妥。


    光是京營的一萬支火銃就需要很長時間,大明的軍隊那麽多,如果這種火銃穩定性沒有問題,日後邊軍、各地駐軍都要更新換代,總之這批匠人肯定閑不下來。


    敲定了火銃的事情,夥房的夥夫前來說飯菜已經準備好,三人便邊說邊聊。


    京營的夥食隻能說一般,但在場的三人都不在意,張世康為了表示敬意和謝意,還專門親自給茅宋二人倒酒。


    這倒是讓茅元儀和宋應星都有點受寵若驚,宋應星覺得,不論如何,這位大人倒是平易近人,不似他知道的那些權貴,動輒欺辱匠人。


    聊了一會兒張世康得知,宋應星的主要研究方向並非火器,而是農業和手工業。


    具體便是在宋人技藝的基礎上,對農業、手工業所使用的各類工具、技術、工序的歸納與總結。


    當然,理工大佬從不缺乏創新精神,對於一些已經落後或者不實用的工具,宋應星也會作改良。


    總之,宋應星算得上是個百科全書式的巨佬,你問他啥,他都說略懂。


    但張世康明白,這時候的人說略懂,可不是真的隻是略懂,那隻是謙虛的說辭。


    念及此,張世康就隨口問道:


    “宋老應當知道紡紗機吧?”


    眾所周知,珍妮紡紗機的改良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端,而蒸汽機的廣泛使用是第一工業革命的標誌。


    在當時,全世界都在進步,隻有蟎清還在閉關鎖國,自詡為天朝上國。


    如今張世康來了,手工業大佬就在旁邊,他覺得不論如何都得摻和一把。


    “屬下自然知道,大人何出此問?”宋應星有些納悶的道。


    他本想說大人難道對商賈之道感興趣?可想了想還是沒敢問出口。


    重農抑商乃是曆朝的國策,大明也不能例外,大明的曆代天子都對商賈之道嗤之以鼻,他們甚至將手工業技術本身也當作商賈的產物。


    宋應星今年五十二歲了,知天命的年紀,自然明白禍從口出,能不說就不說。


    張世康略微皺了下眉頭,覺得這宋老頭兒似乎在防著自己,倒是也沒太在意,便將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


    “本官覺得,紡紗機是絕大部分手工業的基礎,宋老你看,咱們身上穿的衣服、被褥、包括所有的絲織品,哪怕是陛下的龍袍,都少不了紡紗機。


    老百姓或許可以不種地,但出門總要穿衣服,即便是流寇造反,也沒見哪個光屁股的,對吧?”


    張世康的思路格外清奇,把茅元儀都給聽愣了,宋應星也有點懵,但還是配合著點點頭。


    “所以,本官以為,技術的革新,就應該從紡紗機開始。


    如今的紡紗機效率太慢了,若是能將紡紗機的效率提高八倍,宋老,你當知道會發生什麽嗎?”


    張世康見兩個大佬都如此認真的聽著,當即就覺得裝逼的時刻到了。


    可茅元儀和宋應星似乎配合的並不完美,宋應星捋了捋胡須道:


    “會掉價。”


    紡紗效率提高八倍,紡出來的紗確實會掉價,這是略微懂點經濟學常識的人都能明白的道理。


    “不對!”


    茅元儀是兵科大佬,宋應星的長處則是農業、手工業,還包括一部分諸如冶煉、機械等重工業相關的涉及。


    也正是這個原因,在宋應星的幫助下,二人才最終解決了自生火銃擊砧的材料問題。


    可術業有專攻,二人的能力放在各自的領域當然算得上拔尖,可在經濟學領域就算是門外漢了。


    張世康一拍桌子,滿臉都寫著,退後,他要開始裝逼了的表情。


    “若市場隻是在我大明,或者隻是在東南沿海,紗確實會掉價。


    可若是出口到國外呢?


    海外的市場有多大,或許你們不清楚,但本官知道,即便咱大明的匠人把紡紗機搖冒煙,也斷然難以供給整個地球!”


    大航海時代其實早已來臨,弗朗機人、荷蘭人都已經開始了殖民。


    有他張世康在,絕不允許大明錯過這一大好的時機。


    總之,海洋貿易早晚都要搞,耶蘇來了他也攔不住,張世康說的。


    當然,張世康的出發點,還是搞錢。


    大明這艘破船,哪兒哪兒都缺錢。


    “大人,咱大明禁海。”茅元儀提醒道。


    明朝的海禁政策比較奇葩,總是鬆一陣兒緊一陣兒,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曾下令,寸板不許下海,甚至連市舶司都裁撤了。


    可是到了他兒子朱老四,下餃子一般造福船,據說最大的福船足有三層樓高,一百五十多米長。


    可隨著鄭和和朱老四的過世,大明又開始收緊,再加上後來倭寇為患,幹脆直接鎖死,甚至下令將沿海十幾裏的土地列為禁地。


    百姓若是敢違反進入海邊,就要遭受重罪。


    到了如今,海禁政策雖然又有點鬆了,但一來是因為朝廷困窘沒精力管理,二來也不過是開了一兩個對外貿易的口岸罷了。


    隻能說是小打小鬧,聊勝於無,朝廷總體上還是維持著海禁政策。


    張世康一聽就氣不打一處來,再次拍了桌子道:


    “那就開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第一攪屎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行者寒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行者寒寒並收藏大明第一攪屎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