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賠償我大清糧草兩百八十萬石,本王可以撤兵。”
這第二條多爾袞也是仔細考慮過的,大清這次入關,為的就是應對即將到來的凜冬,倘若大明識相,對大清乃至對大明都不算壞事。
大不了明年吃完了,再繼續搶。
“你怎麽不上天呢?想繼續打就直說,看我幹不幹你就完了!”
張世康也被多爾袞的異想天開逗樂了,莫說朝廷現在沒有二百八十萬石糧食,就是有也不可能給這韃子一粒米。
大明兩百七十年曆史,打過很多勝仗,也打過很多敗仗,有過朝政清明的時候,也有貪墨橫行的時候。
但不論如何,大明卻是從未簽署過任何屈辱賣國條約的。
大明兩百七十六年不和親、不賠款、不納貢、不稱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就是頭鐵。
雖然有些老掉牙了,但崇禎老哥雖然不怎麽聰明,可確實算得上死社稷了,這一點煤山上的歪脖子樹能作證。
於是兩人又開始互相威脅,一個說要打,一個說你來,一個說要屠城,一個說要滅族。
雙方互相扯皮了足有半個時辰,戰馬上的孫維藩等人屁股都坐麻了,也沒見張世康摔東西。
最終張世康與多爾袞達成了初步的一致意見,張世康交還嶽托給大清,而多爾袞同樣釋放孫承宗一族,同時賠償白銀二十六萬兩。
此次談判隻針對換俘,仍舊處於交戰狀態,即使雙方都有那麽一絲和談的想法,但最終也因為沒有人想退步而告吹。
多爾袞覺得,那些銀子反正也是從大明的那些地主士紳手裏頭搶來的,這筆買賣絕對大賺。
張世康覺得,那嶽托反正也快死了,多爾袞可能小賺,但他絕對不虧。
雙方對於這個結果都挺滿意,唯獨不滿的就是跟隨張世康一塊去的孫大勝等人了。
他們覺得張世康的侯沒了,並深感可惜。
除此之外,孫承宗也很不滿,他不僅失去了家園,還當了一回俘虜,曾經堂堂的帝師、督師、位列三公的大佬,如今落魄的破衣爛衫、家財盡失。
“你不該救我的,長了建奴的威風,不值得。”回去的路上,孫承宗慨然長歎。
盧象升和孫傳庭都去問候,雖然立場不同,但對於孫承宗這個四朝老臣的品格,都還是認可的。
“孫大人,時代變了。”張世康沒來由的說了句。
對於這孫承宗,他實在是沒什麽話講,他太老了,所思所想永遠是孔曰孟曰那一套,在這等老頑固眼裏,跟韃子不能有任何的妥協,這才是所謂的政治正確。
即使是救下了他,他也不會感恩,甚至還會因為沒有讓他因此為國而死感到不滿。
這等人,沒什麽好說的,既然老了,就回家裏待著吧。
一時的談判並不能影響到整個戰局,張世康剛一回到軍營裏,便著盧象升積極備戰。
他大致感覺到,那多爾袞也是有退兵的念頭的,不過卻因為沒有一個合適的理由,而有些猶豫。
畢竟堂堂睿親王,入關一次不僅沒搶到多少人口和糧草,反倒折損了好幾千八旗精銳,就這麽灰溜溜的回去,旁人怎麽看?
既然如此,那倒不如送他個理由,大不了就是決戰嘛,一次把你打疼了,下次再想來韃子就得掂量掂量了。
張世康是這麽想的,也是這麽做的,在他的命令之下,四萬多大軍一直駐紮在距離建奴大軍不過十數裏的地方。
與此同時,張世康光是負責偵查的夜不收就派出去幾十支,密切關注多爾袞的動向,並教給他們芬芳之語,叫他們在韃子軍營周圍四處口吐芬芳。
為此,張世康甚至還請教了通滿語的通譯,學了好幾句拗口的滿語。
不知道是張世康惡心人的招式起效了,還是那嶽托死了的緣故。
多爾袞一度帶著小股騎兵前來還擊,甚至還詛咒了張世康的先人,不過孫維藩剛帶著騎兵要追擊,那廝卻又一溜煙跑路了。
在這一段時間裏,楊嗣昌不僅沒有給張世康找不痛快,甚至還屢次的打起了配合。
與張世康的軍營總是距離在恰當的範圍內,形成犄角之勢,不論建奴攻打哪一邊,另一方都能在半天時間內趕到。
張世康一開始還覺得奇怪,想著這楊嗣昌腦瓜抽風了,還是被自己的王霸之氣折服了。
後來還是盧象升一語道破天機,四個字風險共擔。
楊嗣昌因為蕩平流寇的事,功勞和榮譽早就到達了頂峰,但流寇畢竟比不過建奴,一旦戰事出了問題,對他的名聲就會有很不利的影響。
雖說即便一時不利,以天子對他的信重,大抵上不會過分苛責,但總歸是有風險的,尤其是那群東林黨人的存在。
可加上張世康就不一樣了,他有聖眷,張世康也有,若是戰事順利,他作為抵抗建奴的總指揮,肯定是頭功。
但若是戰事不利,那就有文章可做了,畢竟張世康不聽他節製,還時常下達奇怪的軍令。
以張世康在朝中的紈絝名聲,就是他不說,那群東林黨人估計也會群起而攻之,將罪名都推到他頭上。
失去張世康這個潛在的勁敵,對他來說並非壞事,他一直都覺得,天子不該信任這麽個不著調的紈絝。
一山不容二虎,有他一個人就夠了。
如此看來,跟建虜的戰事,不論是打贏了還是打輸了,他楊嗣昌都沒什麽太大損失,贏麻了。
對於楊嗣昌的這種心思,張世康實在是嗤之以鼻。
與楊嗣昌相比,他的想法就簡單多了,打完建奴,回家睡覺,最好短時間內誰都別煩他,他要去找回當紈絝的感覺。
於是乎雙方就這麽僵持了起來,多爾袞欲打武清,張世康和楊嗣昌就將大軍調到建奴周圍,隻要多爾袞敢打,張世康就敢偷他屁股。
張世康還不止一次帶著騎兵跑到多爾袞麵前親自口吐芬芳,想激怒多爾袞主動決戰。
嶽托換回來第二天就死了,多爾袞也確實氣的不輕,但畢竟沒有失去理智,也沒敢去打武清。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十月二十六,本以為這場戰爭會這麽一直拖到雙方都堅持不下去,最終黃掉。
可十月二十六日這天,京城中的旨意,一下子將所有人打懵。
……
這第二條多爾袞也是仔細考慮過的,大清這次入關,為的就是應對即將到來的凜冬,倘若大明識相,對大清乃至對大明都不算壞事。
大不了明年吃完了,再繼續搶。
“你怎麽不上天呢?想繼續打就直說,看我幹不幹你就完了!”
張世康也被多爾袞的異想天開逗樂了,莫說朝廷現在沒有二百八十萬石糧食,就是有也不可能給這韃子一粒米。
大明兩百七十年曆史,打過很多勝仗,也打過很多敗仗,有過朝政清明的時候,也有貪墨橫行的時候。
但不論如何,大明卻是從未簽署過任何屈辱賣國條約的。
大明兩百七十六年不和親、不賠款、不納貢、不稱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就是頭鐵。
雖然有些老掉牙了,但崇禎老哥雖然不怎麽聰明,可確實算得上死社稷了,這一點煤山上的歪脖子樹能作證。
於是兩人又開始互相威脅,一個說要打,一個說你來,一個說要屠城,一個說要滅族。
雙方互相扯皮了足有半個時辰,戰馬上的孫維藩等人屁股都坐麻了,也沒見張世康摔東西。
最終張世康與多爾袞達成了初步的一致意見,張世康交還嶽托給大清,而多爾袞同樣釋放孫承宗一族,同時賠償白銀二十六萬兩。
此次談判隻針對換俘,仍舊處於交戰狀態,即使雙方都有那麽一絲和談的想法,但最終也因為沒有人想退步而告吹。
多爾袞覺得,那些銀子反正也是從大明的那些地主士紳手裏頭搶來的,這筆買賣絕對大賺。
張世康覺得,那嶽托反正也快死了,多爾袞可能小賺,但他絕對不虧。
雙方對於這個結果都挺滿意,唯獨不滿的就是跟隨張世康一塊去的孫大勝等人了。
他們覺得張世康的侯沒了,並深感可惜。
除此之外,孫承宗也很不滿,他不僅失去了家園,還當了一回俘虜,曾經堂堂的帝師、督師、位列三公的大佬,如今落魄的破衣爛衫、家財盡失。
“你不該救我的,長了建奴的威風,不值得。”回去的路上,孫承宗慨然長歎。
盧象升和孫傳庭都去問候,雖然立場不同,但對於孫承宗這個四朝老臣的品格,都還是認可的。
“孫大人,時代變了。”張世康沒來由的說了句。
對於這孫承宗,他實在是沒什麽話講,他太老了,所思所想永遠是孔曰孟曰那一套,在這等老頑固眼裏,跟韃子不能有任何的妥協,這才是所謂的政治正確。
即使是救下了他,他也不會感恩,甚至還會因為沒有讓他因此為國而死感到不滿。
這等人,沒什麽好說的,既然老了,就回家裏待著吧。
一時的談判並不能影響到整個戰局,張世康剛一回到軍營裏,便著盧象升積極備戰。
他大致感覺到,那多爾袞也是有退兵的念頭的,不過卻因為沒有一個合適的理由,而有些猶豫。
畢竟堂堂睿親王,入關一次不僅沒搶到多少人口和糧草,反倒折損了好幾千八旗精銳,就這麽灰溜溜的回去,旁人怎麽看?
既然如此,那倒不如送他個理由,大不了就是決戰嘛,一次把你打疼了,下次再想來韃子就得掂量掂量了。
張世康是這麽想的,也是這麽做的,在他的命令之下,四萬多大軍一直駐紮在距離建奴大軍不過十數裏的地方。
與此同時,張世康光是負責偵查的夜不收就派出去幾十支,密切關注多爾袞的動向,並教給他們芬芳之語,叫他們在韃子軍營周圍四處口吐芬芳。
為此,張世康甚至還請教了通滿語的通譯,學了好幾句拗口的滿語。
不知道是張世康惡心人的招式起效了,還是那嶽托死了的緣故。
多爾袞一度帶著小股騎兵前來還擊,甚至還詛咒了張世康的先人,不過孫維藩剛帶著騎兵要追擊,那廝卻又一溜煙跑路了。
在這一段時間裏,楊嗣昌不僅沒有給張世康找不痛快,甚至還屢次的打起了配合。
與張世康的軍營總是距離在恰當的範圍內,形成犄角之勢,不論建奴攻打哪一邊,另一方都能在半天時間內趕到。
張世康一開始還覺得奇怪,想著這楊嗣昌腦瓜抽風了,還是被自己的王霸之氣折服了。
後來還是盧象升一語道破天機,四個字風險共擔。
楊嗣昌因為蕩平流寇的事,功勞和榮譽早就到達了頂峰,但流寇畢竟比不過建奴,一旦戰事出了問題,對他的名聲就會有很不利的影響。
雖說即便一時不利,以天子對他的信重,大抵上不會過分苛責,但總歸是有風險的,尤其是那群東林黨人的存在。
可加上張世康就不一樣了,他有聖眷,張世康也有,若是戰事順利,他作為抵抗建奴的總指揮,肯定是頭功。
但若是戰事不利,那就有文章可做了,畢竟張世康不聽他節製,還時常下達奇怪的軍令。
以張世康在朝中的紈絝名聲,就是他不說,那群東林黨人估計也會群起而攻之,將罪名都推到他頭上。
失去張世康這個潛在的勁敵,對他來說並非壞事,他一直都覺得,天子不該信任這麽個不著調的紈絝。
一山不容二虎,有他一個人就夠了。
如此看來,跟建虜的戰事,不論是打贏了還是打輸了,他楊嗣昌都沒什麽太大損失,贏麻了。
對於楊嗣昌的這種心思,張世康實在是嗤之以鼻。
與楊嗣昌相比,他的想法就簡單多了,打完建奴,回家睡覺,最好短時間內誰都別煩他,他要去找回當紈絝的感覺。
於是乎雙方就這麽僵持了起來,多爾袞欲打武清,張世康和楊嗣昌就將大軍調到建奴周圍,隻要多爾袞敢打,張世康就敢偷他屁股。
張世康還不止一次帶著騎兵跑到多爾袞麵前親自口吐芬芳,想激怒多爾袞主動決戰。
嶽托換回來第二天就死了,多爾袞也確實氣的不輕,但畢竟沒有失去理智,也沒敢去打武清。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十月二十六,本以為這場戰爭會這麽一直拖到雙方都堅持不下去,最終黃掉。
可十月二十六日這天,京城中的旨意,一下子將所有人打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