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徒二人走近三清觀,隻見門前的石柱做工精細,花崗岩石料打磨光滑。
文字刻製地幹淨利索,上麵雕刻著一副楹聯。
聯語所在的石麵部分約占石柱周圍的三分之一,又凸出石頭柱麵一厘米上下,兩端都有裝飾的凸起之紋樣。
書法風格若隸若楷,自然質樸。
上聯是:“按南辰定北鬥開天辟地”。
下聯是:“立五行分八卦煉海燒山”。
語意深邃,包含宏富,說出了道教思想的真諦。
清風道長在四十多年前,曾隨元海大師來過這裏,今日到來,可謂故地重遊。
進到山門裏麵一打聽,原來自己認識的玉虛道長,早已駕鶴西去。
不過,因為與他們尊敬的老主持是好友,三清觀裏的道士們,對這師徒倆的到來,表示非常歡迎。
於是,師徒倆就在這觀中順利掛了單。
這一路走來,辛苦非常,師徒倆在道觀中掛了單,就等於是到了家。
此刻已是正午,按照此間道觀的慣例,二人先洗了澡,更了衣。
因為是夏季,二人換去道袍,穿上了便衣、單鞋,然後,就在飯堂裏用午飯。
吃過了午飯,因為按照一般道觀的慣例,晚間是沒有晚飯的。
二人稍事休息了一下以後,正好現在白天長,午後可作進一步的遊覽。
於是,二人就走出三清觀,沿著山路,從北鎮廟、聖水橋、魚池、觀音閣、四角亭、曠觀亭等,一路走了下去。
對山中名勝古跡做細細的遊覽。
這一番遊覽,直到天已黑下多時了,二人才重新回到了三清觀裏。
沒有走到的景點,師徒二人準備明天繼續再遊。
回到觀裏,又參加了觀中晚課的儀式,然後,就是入寢。
在三清觀的寢房裏,師徒倆結識了兩位當地的道士。
這兩位道士,每隔兩年,就要來山上住上幾日。
因此,對山中的一切已經非常熟悉。
在交談中,他們都非常健談,有個道士講了張三豐的故事,聽得眾人對道家前輩都交口稱讚,杏兒哥那當然是受益匪淺。
那故事是這樣的:
“說一代武林宗師,被武當道士奉為開山鼻祖的張三豐真人,與醫巫閭山是有著一段非同尋常的關係的。
元代定宗戊申年,張三豐出生於醫巫閭山北側的懿州。
少年張三豐曾拜閭山道士為師習練武藝。
他聰慧過人,讀過不少書,三教典籍無所不知;
他才思敏捷,與同伴切磋學問,口若懸河,語出驚人。
可是,他天性疏野,性格乖張,不修邊幅,不分寒暑老是穿著那件破舊的衲衣。
衣帽不整的他,被人稱為“邋遢張”。
加入道教後,成為陳摶老祖第四代傳人。
從此。他或者幽居深山,隱沒於叢林刻苦修煉,或者雲遊四方,遍訪名山大川求仙問道,超然拔俗。
他的人生極具傳奇色彩,孜孜以求的是自身生活的簡單,和精神上的豐富。
張三豐借返家祭祖之機,多次回到醫巫閭山訪舊。
聖清宮、三清觀是他掛單之處。
明洪武23年,張三豐駐足大朝陽三清觀,向道家弟子傳授武功,並宣講自著的《三潭集》中“性命雙修”的理念,即精神修煉與身體修煉並重。
他提倡隱逸,不問世事,專門修煉,這一派稱萬隱派。(.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
因此,張三豐又被稱為“隱仙”。
這一年,他攀登了醫巫閭山頂峰,遊曆了遼太子耶律倍當年讀書藏書的望海堂。
還去了蓋台子山的“大石湖”觀看了瀑布。
醫巫閭山地處遼西,氣候較為幹燥,雨水多集中七、八月份。
每到雨季常有山洪暴發。
凶猛洪水衝裹大大小小的石塊順坡而下。
聚到溝底,稱做“山嘯”。
到了旱季,水落石出,滿溝野石,形成平灘,高低錯落,白花花,仿佛是凝固的白色浪花。
山裏人稱這一奇特景觀為“石湖”。
如今尚有“頭道石湖”、“二道石湖”、“大石湖”種種稱謂。
這一天,張三豐來到蓋台子山。
隻見奇峰異石,懸崖峭壁,山險水急之處,有一條奔流下瀉的瀑布。
水曲三疊自上而下,酷似一條巨龍自天而降。
正逢豐水期,瀑布發出雷鳴般的轟響,響徹山穀,震人心魄。
這就是“大石湖”。
張三豐見此奇觀,興之所致給瀑布起名:飛龍瀑。
觀瀑布飛瀉.他心有所感;聽澗水長鳴,他心有所悟。
立時文思泉湧,隨口吟詠一闕《無根樹》:
“無根樹,花正青,花酒神仙古到今。
煙花寨,酒肉林,不斷葷腥不犯淫。
犯淫喪失長生寶,酒肉過腸道在心。
打開門,說與君。無酒無花道不成。”
可見張三豐對“性命雙修”之法,是主張不重形式,不必出家絕俗的。
這一點,與全真派道士是有所不同的。”
這還是杏兒哥第一次聽說到:
道士還有這種修煉方法,這與師父的修煉好像有些不同。
怕引起杏兒哥的誤會,清風道長在一旁趕忙點撥道:
“杏兒,各派修煉都有自己的規矩。
張三豐真人所開創的“性命雙修”的理念,雖然,倡導不必出家絕俗。
但是,他卻提倡隱逸,不問世事,專門修煉。
這是與全真教倡導的“清靜無為”是相通的。”
杏兒哥想了一下,忽然恍然大悟,回答道:
“師父,我明白了。
雖然,修煉的形式不同,但是,實質還是一樣的:
還是強調清靜無為,性情與身體同修。
師父,你說對嗎?”
清風道長笑著,連聲說道:
“對,就是這樣,就是這樣。”
“小兄弟,好聰明呀!
日後你一定會成大器的!”
說話的是:另一個沒有做聲的當地道士。
他接著又說:
“小兄弟,因為“道法自然”,所以,萬事都要講“順其自然”,修煉中不可太執著呀。
今晚高興,我也講一段故事給你聽聽。”
聽到這位道士也要講故事給自己聽,杏兒哥很高興,趕忙說:
“那就謝謝這位道兄了!”
於是,那位道士說道:
“在閭山偏北部有座道觀,名為天仙觀。
天仙觀有上、中、下三院。
上院建在高台上,利用本山石料:
由整塊花崗岩石板建成的“三霄石刹”,殊為別致。
其間供奉瓊霄、碧霄、雲霄三位娘娘。
鐫刻在石頭明柱上的對聯,對這座殿堂有所描述:
“刻勤已精詳、不下瑤池金闕殿。
琢磨實細致、何須銀漢玉虛宮。”
將石刹喻為天上宮闕,居住著上天的神仙。
還刻有歌頌三霄娘娘功績的楹聯:
“神剪伏雄獅,節烈至今垂宇宙;
岐山演絕陣,英靈自古貫乾坤。”
這一神話故事在《封神榜》中有所敘述。
明末清初,天仙觀有位姓楊的道士,名字道號早已失傳。
楊道士專心修煉劍術。
劍術,是道家一種極端秘密的法術,“是地仙門的旁支”。
上等成為劍仙,下等是劍客。
練到極至,可以化有形為無形,劍隨人意,意到劍到。
與那古學中的六脈神劍相仿。
楊道士一練就是二十年,始終劍氣不發。
經高人指點,說是缺乏極端的激勵。
楊道士左思右想,想到百獸之王山中的老虎。
倘若與老虎對峙,生死關頭,定會激動劍氣噴發外射。
當年閭山虎、豹、熊、狼時有出沒,楊道士決心拚死一試。
他手執拂塵到深出老林尋找老虎,想借虎威促成劍術成功。
幾天過去了,不見虎的蹤影,他耐心等待。
這一天終於如願:
在後山口,有一隻斑斕大虎,迎麵走來,肚子扁塌塌,一步三晃,病病殃殃的模樣。
楊道士有些失望,盼星星盼月亮,等來的卻是隻病虎。
其實,楊道士可大錯特錯了,這是隻餓虎。
老虎吃飽喝足以後,也許不會主動傷害人。
但是,餓虎就不同了,此時見到食物,絕對不會放過。
會迅猛地撲上去,一舉撲獲,這就是所謂“餓虎
文字刻製地幹淨利索,上麵雕刻著一副楹聯。
聯語所在的石麵部分約占石柱周圍的三分之一,又凸出石頭柱麵一厘米上下,兩端都有裝飾的凸起之紋樣。
書法風格若隸若楷,自然質樸。
上聯是:“按南辰定北鬥開天辟地”。
下聯是:“立五行分八卦煉海燒山”。
語意深邃,包含宏富,說出了道教思想的真諦。
清風道長在四十多年前,曾隨元海大師來過這裏,今日到來,可謂故地重遊。
進到山門裏麵一打聽,原來自己認識的玉虛道長,早已駕鶴西去。
不過,因為與他們尊敬的老主持是好友,三清觀裏的道士們,對這師徒倆的到來,表示非常歡迎。
於是,師徒倆就在這觀中順利掛了單。
這一路走來,辛苦非常,師徒倆在道觀中掛了單,就等於是到了家。
此刻已是正午,按照此間道觀的慣例,二人先洗了澡,更了衣。
因為是夏季,二人換去道袍,穿上了便衣、單鞋,然後,就在飯堂裏用午飯。
吃過了午飯,因為按照一般道觀的慣例,晚間是沒有晚飯的。
二人稍事休息了一下以後,正好現在白天長,午後可作進一步的遊覽。
於是,二人就走出三清觀,沿著山路,從北鎮廟、聖水橋、魚池、觀音閣、四角亭、曠觀亭等,一路走了下去。
對山中名勝古跡做細細的遊覽。
這一番遊覽,直到天已黑下多時了,二人才重新回到了三清觀裏。
沒有走到的景點,師徒二人準備明天繼續再遊。
回到觀裏,又參加了觀中晚課的儀式,然後,就是入寢。
在三清觀的寢房裏,師徒倆結識了兩位當地的道士。
這兩位道士,每隔兩年,就要來山上住上幾日。
因此,對山中的一切已經非常熟悉。
在交談中,他們都非常健談,有個道士講了張三豐的故事,聽得眾人對道家前輩都交口稱讚,杏兒哥那當然是受益匪淺。
那故事是這樣的:
“說一代武林宗師,被武當道士奉為開山鼻祖的張三豐真人,與醫巫閭山是有著一段非同尋常的關係的。
元代定宗戊申年,張三豐出生於醫巫閭山北側的懿州。
少年張三豐曾拜閭山道士為師習練武藝。
他聰慧過人,讀過不少書,三教典籍無所不知;
他才思敏捷,與同伴切磋學問,口若懸河,語出驚人。
可是,他天性疏野,性格乖張,不修邊幅,不分寒暑老是穿著那件破舊的衲衣。
衣帽不整的他,被人稱為“邋遢張”。
加入道教後,成為陳摶老祖第四代傳人。
從此。他或者幽居深山,隱沒於叢林刻苦修煉,或者雲遊四方,遍訪名山大川求仙問道,超然拔俗。
他的人生極具傳奇色彩,孜孜以求的是自身生活的簡單,和精神上的豐富。
張三豐借返家祭祖之機,多次回到醫巫閭山訪舊。
聖清宮、三清觀是他掛單之處。
明洪武23年,張三豐駐足大朝陽三清觀,向道家弟子傳授武功,並宣講自著的《三潭集》中“性命雙修”的理念,即精神修煉與身體修煉並重。
他提倡隱逸,不問世事,專門修煉,這一派稱萬隱派。(.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
因此,張三豐又被稱為“隱仙”。
這一年,他攀登了醫巫閭山頂峰,遊曆了遼太子耶律倍當年讀書藏書的望海堂。
還去了蓋台子山的“大石湖”觀看了瀑布。
醫巫閭山地處遼西,氣候較為幹燥,雨水多集中七、八月份。
每到雨季常有山洪暴發。
凶猛洪水衝裹大大小小的石塊順坡而下。
聚到溝底,稱做“山嘯”。
到了旱季,水落石出,滿溝野石,形成平灘,高低錯落,白花花,仿佛是凝固的白色浪花。
山裏人稱這一奇特景觀為“石湖”。
如今尚有“頭道石湖”、“二道石湖”、“大石湖”種種稱謂。
這一天,張三豐來到蓋台子山。
隻見奇峰異石,懸崖峭壁,山險水急之處,有一條奔流下瀉的瀑布。
水曲三疊自上而下,酷似一條巨龍自天而降。
正逢豐水期,瀑布發出雷鳴般的轟響,響徹山穀,震人心魄。
這就是“大石湖”。
張三豐見此奇觀,興之所致給瀑布起名:飛龍瀑。
觀瀑布飛瀉.他心有所感;聽澗水長鳴,他心有所悟。
立時文思泉湧,隨口吟詠一闕《無根樹》:
“無根樹,花正青,花酒神仙古到今。
煙花寨,酒肉林,不斷葷腥不犯淫。
犯淫喪失長生寶,酒肉過腸道在心。
打開門,說與君。無酒無花道不成。”
可見張三豐對“性命雙修”之法,是主張不重形式,不必出家絕俗的。
這一點,與全真派道士是有所不同的。”
這還是杏兒哥第一次聽說到:
道士還有這種修煉方法,這與師父的修煉好像有些不同。
怕引起杏兒哥的誤會,清風道長在一旁趕忙點撥道:
“杏兒,各派修煉都有自己的規矩。
張三豐真人所開創的“性命雙修”的理念,雖然,倡導不必出家絕俗。
但是,他卻提倡隱逸,不問世事,專門修煉。
這是與全真教倡導的“清靜無為”是相通的。”
杏兒哥想了一下,忽然恍然大悟,回答道:
“師父,我明白了。
雖然,修煉的形式不同,但是,實質還是一樣的:
還是強調清靜無為,性情與身體同修。
師父,你說對嗎?”
清風道長笑著,連聲說道:
“對,就是這樣,就是這樣。”
“小兄弟,好聰明呀!
日後你一定會成大器的!”
說話的是:另一個沒有做聲的當地道士。
他接著又說:
“小兄弟,因為“道法自然”,所以,萬事都要講“順其自然”,修煉中不可太執著呀。
今晚高興,我也講一段故事給你聽聽。”
聽到這位道士也要講故事給自己聽,杏兒哥很高興,趕忙說:
“那就謝謝這位道兄了!”
於是,那位道士說道:
“在閭山偏北部有座道觀,名為天仙觀。
天仙觀有上、中、下三院。
上院建在高台上,利用本山石料:
由整塊花崗岩石板建成的“三霄石刹”,殊為別致。
其間供奉瓊霄、碧霄、雲霄三位娘娘。
鐫刻在石頭明柱上的對聯,對這座殿堂有所描述:
“刻勤已精詳、不下瑤池金闕殿。
琢磨實細致、何須銀漢玉虛宮。”
將石刹喻為天上宮闕,居住著上天的神仙。
還刻有歌頌三霄娘娘功績的楹聯:
“神剪伏雄獅,節烈至今垂宇宙;
岐山演絕陣,英靈自古貫乾坤。”
這一神話故事在《封神榜》中有所敘述。
明末清初,天仙觀有位姓楊的道士,名字道號早已失傳。
楊道士專心修煉劍術。
劍術,是道家一種極端秘密的法術,“是地仙門的旁支”。
上等成為劍仙,下等是劍客。
練到極至,可以化有形為無形,劍隨人意,意到劍到。
與那古學中的六脈神劍相仿。
楊道士一練就是二十年,始終劍氣不發。
經高人指點,說是缺乏極端的激勵。
楊道士左思右想,想到百獸之王山中的老虎。
倘若與老虎對峙,生死關頭,定會激動劍氣噴發外射。
當年閭山虎、豹、熊、狼時有出沒,楊道士決心拚死一試。
他手執拂塵到深出老林尋找老虎,想借虎威促成劍術成功。
幾天過去了,不見虎的蹤影,他耐心等待。
這一天終於如願:
在後山口,有一隻斑斕大虎,迎麵走來,肚子扁塌塌,一步三晃,病病殃殃的模樣。
楊道士有些失望,盼星星盼月亮,等來的卻是隻病虎。
其實,楊道士可大錯特錯了,這是隻餓虎。
老虎吃飽喝足以後,也許不會主動傷害人。
但是,餓虎就不同了,此時見到食物,絕對不會放過。
會迅猛地撲上去,一舉撲獲,這就是所謂“餓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