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日頭還沒落山的時候,大安在堂屋裏寫春聯,駱風棠和楊華忠在一旁打下手。
小安也探著腦袋,跟在大安身側看大安寫字,不時抬起手來臨空描摹著。
駱風棠見狀,笑著摸了下小安的腦袋,道:“你要是也想寫,姐夫給你準備紙筆?”
小安趕緊搖頭,“我不寫,這裏好多春聯都是村裏別人家送過來央求我哥寫的,我怕我給寫壞了。”
駱風棠哈哈一笑,道:“沒事的,姐夫家的春聯讓你練筆。寫吧!”
小安很是興奮,趕緊擼起了袖子拿起了毛筆,去了另一張桌子上寫去了。
駱風棠看著小安全神貫注的模樣,眼底都是欣慰之色。
楊若晴從後院過來了,看到堂屋裏這一幕,也很開心。
“喲嗬,都寫上了呀?”她問。
小安抬頭,對楊若晴這俏皮的吐了吐舌頭,“姐,我在給你們寫春聯呢,姐夫讓寫的,姐你沒意見吧?”
楊若晴瞥了眼駱風棠,笑吟吟道:“你姐夫的意見就是你姐的意見,你敞開了去寫,寫壞了沒事兒,紅紙有的是。”
說完這番話,她去了外麵院子裏收衣裳。
看到院子門口有人在那裏探頭探腦。
“誰啊?”楊若晴朝那邊喊了一嗓子。
“是誰在那?有事就出來說話啊!”她又道。
隨即,兩個婦人過來了,一看,是村口老林家的一對婆媳。
婆婆年紀跟孫氏差不多,媳婦跟楊若晴年紀相仿,兩個人穿的衣裳都是村裏那種最常見的,上麵還打著補丁。
這老林家,楊若晴知道,在村裏條件屬於中等偏下。
不是人不勤快,而是人丁少,跟王洪全家一樣的情況。
一個獨苗兒子還是個病秧子,家裏的活計都靠著公公和媳婦在撐,婆婆料理家務,喂豬喂鴨,照看三個孫子孫女,還要給病怏怏的兒子熬藥。
從前日子過得極其艱難,後來兩年媳婦加入了采藥隊,賺了點小錢,家裏條件才漸漸好一點。
而今年,婆婆春天的時候摔斷了腿,媳婦沒法在采藥隊裏做事,這份活水錢就又斷掉了。
“林家嬸子,大嫂子,你們過來有啥事不?”
楊若晴一邊收拾著幹燥的衣物,邊扭頭問。
林家婆媳兩個對視了一眼,兩個人都一臉的窘迫,誰都不好意思開口,都指望著對方先說。
這當口,孫氏剛好也來了前院幫楊若晴這收拾衣物,看到林家婆媳過來,孫氏是一個熱情友善的婦人。
“林家嫂子,侄媳婦,你們咋得空過來啦?快快快,屋裏坐。”
年長一些的那個婆婆道:“晴兒娘,不用那麽客氣了,今個我和我媳婦厚著臉皮過來,其實……其實是想要跟你們借點東西的。”
“啊?”孫氏怔了下。
婦人隨即就笑了,“林家嫂子,你們要借啥呀?”
林家婆媳對視了一眼,然後,做婆婆接著道:“想跟你這借十斤米,十斤麥子粉,好歹把這個年,還有正月幾家親戚拜年的口糧給糊弄過去……”
聽到這話,孫氏有點驚訝,但婦人還是啥都沒問,爽快的點頭:“好,你等著,我這就去拿。”
“我跟你一道去吧。”林家婆婆道,也趕緊跟上了孫氏的步伐去了後院。
這邊院子裏就剩下垂著頭站在門口,雙手絞著衣裳角的林家媳婦。
楊若晴來到那媳婦的跟前,打量著她蠟黃的臉。
心道林家的日子看來是越發的不好過了,當家的主勞力身體不行,還要花錢吃藥。
公公的身體也一天天垮下去,孩子們又沒長大,在這望天收的農耕時代,掙紮在溫飽線上的人們真的好辛苦。
“嫂子,你們家這過年的米和麥子粉都不夠,那魚肉那些過年待客的東西,豈不是也都沒有?”楊若晴關心的問道。
林家媳婦抬起頭來,一臉羞愧的道:“晴兒,說來不怕你笑話,魚有,是前段時日老駱伯的魚塘打撈,我公公去賒了二十斤魚回來。”
“豬肉沒有,但我婆婆養了五六隻雞,正月裏來客人也有肉菜招待,”
“缺的不是別的,就是米和麥子粉。”
“暑天的時候我男人病了,婆婆的腿也還不能下地,我得留在家裏照看他們,沒法去田裏伺候稻穀。”
“三四畝田裏的稻穀幹涸了一大半,還被蟲子吃了,收成不好,家裏缺糧。”林家媳婦低聲道
“幹涸?”楊若晴挑眉。
“我記得暑天的時候,我爹他們可是不分晝夜的抬著龍骨水車去給村裏人家叉水呀。”她道。
林家媳婦點點頭,“我家的田位置不好,要不是你爹幫我們叉水了,恐怕顆粒無收啊。”
“叉水後,那田裏不曉得冒出多少黃鱔出來,往田壩上打了好多洞,田裏的水存不住,稻穀到底還是幹涸了。”她又道。
楊若晴恍然。
黃鱔這玩意兒,就這喜好。
不過,有了林家媳婦這話,楊若晴感覺自己這幾年一直忙著擴大外麵的生意。
村裏田地這塊疏忽了一些,嗯,等到來年春末夏初開始的時候,要搞一場大規模的抓黃鱔行動了。
為家裏的幾間酒樓定時供應黃鱔,是一道美味的佳肴,能賣錢,能養身,關鍵是還能為莊稼除害。
心中暗暗打定了主意,這時,林家媳婦的生意又傳進了耳中。
“晴兒,你們家的米糧應該是足夠的吧?倘若要是不怎麽多,這段時日也最好莫去鎮上買米。”她道。
“為啥?”楊若晴問。
“鎮上的米咋啦?是壞米嗎?”她又問。
實不相瞞,不管是家裏一年四季吃的米,還是幾個地方的酒樓的米。
從不需要去外麵賣,全都是楊華忠家這幾十畝田地裏的產出。
所以,楊若晴已好久沒去關注外麵的大米情況了。
林家媳婦接著道:“原本我是不想來跟楊三嬸這裏借米和麥子麵的,這大過年的,厚著個臉來借這些實在是……”
“可實在是沒法子,瓦市的米漲價漲得太離譜了,我們家原本是留了三十斤的米錢的。”
“這會子,別說三十斤了,三斤都買不到,還得找人走後門,”
/72//.html
小安也探著腦袋,跟在大安身側看大安寫字,不時抬起手來臨空描摹著。
駱風棠見狀,笑著摸了下小安的腦袋,道:“你要是也想寫,姐夫給你準備紙筆?”
小安趕緊搖頭,“我不寫,這裏好多春聯都是村裏別人家送過來央求我哥寫的,我怕我給寫壞了。”
駱風棠哈哈一笑,道:“沒事的,姐夫家的春聯讓你練筆。寫吧!”
小安很是興奮,趕緊擼起了袖子拿起了毛筆,去了另一張桌子上寫去了。
駱風棠看著小安全神貫注的模樣,眼底都是欣慰之色。
楊若晴從後院過來了,看到堂屋裏這一幕,也很開心。
“喲嗬,都寫上了呀?”她問。
小安抬頭,對楊若晴這俏皮的吐了吐舌頭,“姐,我在給你們寫春聯呢,姐夫讓寫的,姐你沒意見吧?”
楊若晴瞥了眼駱風棠,笑吟吟道:“你姐夫的意見就是你姐的意見,你敞開了去寫,寫壞了沒事兒,紅紙有的是。”
說完這番話,她去了外麵院子裏收衣裳。
看到院子門口有人在那裏探頭探腦。
“誰啊?”楊若晴朝那邊喊了一嗓子。
“是誰在那?有事就出來說話啊!”她又道。
隨即,兩個婦人過來了,一看,是村口老林家的一對婆媳。
婆婆年紀跟孫氏差不多,媳婦跟楊若晴年紀相仿,兩個人穿的衣裳都是村裏那種最常見的,上麵還打著補丁。
這老林家,楊若晴知道,在村裏條件屬於中等偏下。
不是人不勤快,而是人丁少,跟王洪全家一樣的情況。
一個獨苗兒子還是個病秧子,家裏的活計都靠著公公和媳婦在撐,婆婆料理家務,喂豬喂鴨,照看三個孫子孫女,還要給病怏怏的兒子熬藥。
從前日子過得極其艱難,後來兩年媳婦加入了采藥隊,賺了點小錢,家裏條件才漸漸好一點。
而今年,婆婆春天的時候摔斷了腿,媳婦沒法在采藥隊裏做事,這份活水錢就又斷掉了。
“林家嬸子,大嫂子,你們過來有啥事不?”
楊若晴一邊收拾著幹燥的衣物,邊扭頭問。
林家婆媳兩個對視了一眼,兩個人都一臉的窘迫,誰都不好意思開口,都指望著對方先說。
這當口,孫氏剛好也來了前院幫楊若晴這收拾衣物,看到林家婆媳過來,孫氏是一個熱情友善的婦人。
“林家嫂子,侄媳婦,你們咋得空過來啦?快快快,屋裏坐。”
年長一些的那個婆婆道:“晴兒娘,不用那麽客氣了,今個我和我媳婦厚著臉皮過來,其實……其實是想要跟你們借點東西的。”
“啊?”孫氏怔了下。
婦人隨即就笑了,“林家嫂子,你們要借啥呀?”
林家婆媳對視了一眼,然後,做婆婆接著道:“想跟你這借十斤米,十斤麥子粉,好歹把這個年,還有正月幾家親戚拜年的口糧給糊弄過去……”
聽到這話,孫氏有點驚訝,但婦人還是啥都沒問,爽快的點頭:“好,你等著,我這就去拿。”
“我跟你一道去吧。”林家婆婆道,也趕緊跟上了孫氏的步伐去了後院。
這邊院子裏就剩下垂著頭站在門口,雙手絞著衣裳角的林家媳婦。
楊若晴來到那媳婦的跟前,打量著她蠟黃的臉。
心道林家的日子看來是越發的不好過了,當家的主勞力身體不行,還要花錢吃藥。
公公的身體也一天天垮下去,孩子們又沒長大,在這望天收的農耕時代,掙紮在溫飽線上的人們真的好辛苦。
“嫂子,你們家這過年的米和麥子粉都不夠,那魚肉那些過年待客的東西,豈不是也都沒有?”楊若晴關心的問道。
林家媳婦抬起頭來,一臉羞愧的道:“晴兒,說來不怕你笑話,魚有,是前段時日老駱伯的魚塘打撈,我公公去賒了二十斤魚回來。”
“豬肉沒有,但我婆婆養了五六隻雞,正月裏來客人也有肉菜招待,”
“缺的不是別的,就是米和麥子粉。”
“暑天的時候我男人病了,婆婆的腿也還不能下地,我得留在家裏照看他們,沒法去田裏伺候稻穀。”
“三四畝田裏的稻穀幹涸了一大半,還被蟲子吃了,收成不好,家裏缺糧。”林家媳婦低聲道
“幹涸?”楊若晴挑眉。
“我記得暑天的時候,我爹他們可是不分晝夜的抬著龍骨水車去給村裏人家叉水呀。”她道。
林家媳婦點點頭,“我家的田位置不好,要不是你爹幫我們叉水了,恐怕顆粒無收啊。”
“叉水後,那田裏不曉得冒出多少黃鱔出來,往田壩上打了好多洞,田裏的水存不住,稻穀到底還是幹涸了。”她又道。
楊若晴恍然。
黃鱔這玩意兒,就這喜好。
不過,有了林家媳婦這話,楊若晴感覺自己這幾年一直忙著擴大外麵的生意。
村裏田地這塊疏忽了一些,嗯,等到來年春末夏初開始的時候,要搞一場大規模的抓黃鱔行動了。
為家裏的幾間酒樓定時供應黃鱔,是一道美味的佳肴,能賣錢,能養身,關鍵是還能為莊稼除害。
心中暗暗打定了主意,這時,林家媳婦的生意又傳進了耳中。
“晴兒,你們家的米糧應該是足夠的吧?倘若要是不怎麽多,這段時日也最好莫去鎮上買米。”她道。
“為啥?”楊若晴問。
“鎮上的米咋啦?是壞米嗎?”她又問。
實不相瞞,不管是家裏一年四季吃的米,還是幾個地方的酒樓的米。
從不需要去外麵賣,全都是楊華忠家這幾十畝田地裏的產出。
所以,楊若晴已好久沒去關注外麵的大米情況了。
林家媳婦接著道:“原本我是不想來跟楊三嬸這裏借米和麥子麵的,這大過年的,厚著個臉來借這些實在是……”
“可實在是沒法子,瓦市的米漲價漲得太離譜了,我們家原本是留了三十斤的米錢的。”
“這會子,別說三十斤了,三斤都買不到,還得找人走後門,”
/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