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人,義無反顧地一步一步踏著陡立的台階,自己登上廟壇之巔,欣然躺倒就位的可怕場
麵,我們就已經徹底明了了人與他的“文化”究竟是怎樣一種關係!
第四世界
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的劃分在現代政治詞典中有著明確內涵。但是,瑪雅人
心目中的四個世界概念與此完全是兩碼事。
該來的總要來。在瑪雅人心目中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宿命論觀念。它的根源也許就在於這
種第四世界觀。
瑪雅人相信自己現在是生活於第四世界。在此之前,曾經存在過三個世界。第一世界的
居民是些矮人。他們建造了許多偉大的城市。這些城市的廢墟仍留在瑪雅人現在居住的地方。
他們所有的建築過程都是在黑夜中進行的。太陽一出,矮人們就變成了石頭。今天的考古學
家在一些石祭台上發現了雕刻的矮人形。這些祭台是現今發現的最古老的石塊之一。瑪雅神
話中所說的那些廢墟中的石頭人,也許就是這些刻有人形的石祭台。
這第一個世界最終為一場大洪水所滅。haiyococab這個詞在瑪雅語裏意為“漫遍天下
的大水”。第二世界的居住者是dzolob,意思是“侵略者”。結果也為大水所沒。第三世界
居住的是瑪雅人自己,他們是普通百姓。淹沒它的第三次大水被稱為hunyecil或者是
bulkabal,意思是“浸沒”。
前三個世界分別為三次洪水摧毀之後,出現了現世,也就是第四世界。這裏的居民混合
體包括前三個世界留下的所有人,以及這個世界自己的居民。眼前這個世界也將為第四次洪
水所毀滅。
這個故事充滿了悲觀主義的宿命論情調。過去的世界一次次被毀,留下的也許隻有石頭。
今天的世界再美再好,也會被不知何時將至的洪水無情地毀掉。這其中表現出人麵對災難時
深層的悲哀和無助。
類似的無助感,我們當然可以在瑪雅人社會生活的許多細節中體會到。試想,瑪雅歷史
上頻繁的戰爭送出去多少可能被殺或被俘的農夫?瑪雅人的宗教活動中要殺死多少人牲?熱
帶雨林的沼澤、毒蟲、鱷魚,尤卡坦半島上的颱風、海浸、火山,這些自然災害每年會奪去
多少人的生命?瑪雅人的許多城市都有良好的水道係統,有些城市甚至建築在半山腰上。瑪
雅人時時處處意識到毀滅性力量的來臨,也時時處處準備著災難的危害。
死神在瑪雅萬神殿中占有突出的位置。瑪雅人相信,惡神對人類的詛咒始終存在。它們
拖著正在腐爛的身軀,和那些對人類友好、保護人類的神一起注視著人間,隨時準備把手伸
向毫無準備的人。無論是麵對好神,還是麵對壞神,人類總是處於完全被動的狀態。主宰他
的是這些神的意誌:他的生命取決於它們相互較勁的結果。
人在宗教中與神的關係,往往決定著他對生活的態度。因此,普通瑪雅人對生活很少奢
求。今大的瑪雅人仍然保留著這種傳統。他們總是各守本份,種地吃飯,很少追求過分的奢
侈品。他們的這種安於天命的態度與第四世界的基調非常和諧。他們根本就是在演繹同一個
主旋律。
傳說中的人知道災難是必定會來的,但是不知道這第四場洪水什麽時候來。在這樣一種
預知難免遭災的心態裏,他們不求無禍;而在災難降臨之前,他們又能知足常樂。瑪雅老人
在自知將去之際,會表現出安之若素的態度,坦坦然然地迎接死神,這種難得的心理平衡伴
隨著瑪雅人度過種種突如其來的災難,艱難而又堅強地存活了下來。
世界上許多民族的古老傳說中都有洪水的影子。瑪雅傳說中用洪水象徵了一切毀滅性的
力量。而其中關於第一世界矮人的說法又似有幾分真實性,如果說它不是以真正的史實力依
據而濃縮、改編的故事,至少這其中很可能隱約反映了一種久遠而痛苦的記憶。
確實,人類是太痛苦了。相比較大自然化海為田、風雲常變的力量,人類實在太渺小。
相比較全球性的冰川、幹旱或溫室效應,相比較地球上司空見慣的山崩、泛濫或風雨,人類
實在太脆弱。有史以來,不知多少民族覆滅了、沒有了;而另一方麵,幾乎每一個民族都有
大逃難、大遷徙的經歷。人們在不斷地設法躲避災難。努力改善環境定居下來,努力觀察自
然尋找規律。古代文明都在有山有水的好地方發端、發達了。人們在那裏安居樂業、聚居繁
衍。人們也在那裏引水填壑,造福子孫。人們還在那裏積累經驗、嚐試去讀懂天文地理。然
而,文明發展的過程很漫長;人對自然的了解、掌握也很有限。山水雖好,也有令人遭殃的
時候;知識雖好,也有不測之風雲。
瑪雅文明可以算是世界各文明中成熟較早的一個。從瑪雅人所處的熱帶雨林氣候和他們
種植玉米的情況來看,要解決溫飽問題並不太難。這裏雨量充沛,一切生命都在迅猛地生產、
</br>
麵,我們就已經徹底明了了人與他的“文化”究竟是怎樣一種關係!
第四世界
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的劃分在現代政治詞典中有著明確內涵。但是,瑪雅人
心目中的四個世界概念與此完全是兩碼事。
該來的總要來。在瑪雅人心目中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宿命論觀念。它的根源也許就在於這
種第四世界觀。
瑪雅人相信自己現在是生活於第四世界。在此之前,曾經存在過三個世界。第一世界的
居民是些矮人。他們建造了許多偉大的城市。這些城市的廢墟仍留在瑪雅人現在居住的地方。
他們所有的建築過程都是在黑夜中進行的。太陽一出,矮人們就變成了石頭。今天的考古學
家在一些石祭台上發現了雕刻的矮人形。這些祭台是現今發現的最古老的石塊之一。瑪雅神
話中所說的那些廢墟中的石頭人,也許就是這些刻有人形的石祭台。
這第一個世界最終為一場大洪水所滅。haiyococab這個詞在瑪雅語裏意為“漫遍天下
的大水”。第二世界的居住者是dzolob,意思是“侵略者”。結果也為大水所沒。第三世界
居住的是瑪雅人自己,他們是普通百姓。淹沒它的第三次大水被稱為hunyecil或者是
bulkabal,意思是“浸沒”。
前三個世界分別為三次洪水摧毀之後,出現了現世,也就是第四世界。這裏的居民混合
體包括前三個世界留下的所有人,以及這個世界自己的居民。眼前這個世界也將為第四次洪
水所毀滅。
這個故事充滿了悲觀主義的宿命論情調。過去的世界一次次被毀,留下的也許隻有石頭。
今天的世界再美再好,也會被不知何時將至的洪水無情地毀掉。這其中表現出人麵對災難時
深層的悲哀和無助。
類似的無助感,我們當然可以在瑪雅人社會生活的許多細節中體會到。試想,瑪雅歷史
上頻繁的戰爭送出去多少可能被殺或被俘的農夫?瑪雅人的宗教活動中要殺死多少人牲?熱
帶雨林的沼澤、毒蟲、鱷魚,尤卡坦半島上的颱風、海浸、火山,這些自然災害每年會奪去
多少人的生命?瑪雅人的許多城市都有良好的水道係統,有些城市甚至建築在半山腰上。瑪
雅人時時處處意識到毀滅性力量的來臨,也時時處處準備著災難的危害。
死神在瑪雅萬神殿中占有突出的位置。瑪雅人相信,惡神對人類的詛咒始終存在。它們
拖著正在腐爛的身軀,和那些對人類友好、保護人類的神一起注視著人間,隨時準備把手伸
向毫無準備的人。無論是麵對好神,還是麵對壞神,人類總是處於完全被動的狀態。主宰他
的是這些神的意誌:他的生命取決於它們相互較勁的結果。
人在宗教中與神的關係,往往決定著他對生活的態度。因此,普通瑪雅人對生活很少奢
求。今大的瑪雅人仍然保留著這種傳統。他們總是各守本份,種地吃飯,很少追求過分的奢
侈品。他們的這種安於天命的態度與第四世界的基調非常和諧。他們根本就是在演繹同一個
主旋律。
傳說中的人知道災難是必定會來的,但是不知道這第四場洪水什麽時候來。在這樣一種
預知難免遭災的心態裏,他們不求無禍;而在災難降臨之前,他們又能知足常樂。瑪雅老人
在自知將去之際,會表現出安之若素的態度,坦坦然然地迎接死神,這種難得的心理平衡伴
隨著瑪雅人度過種種突如其來的災難,艱難而又堅強地存活了下來。
世界上許多民族的古老傳說中都有洪水的影子。瑪雅傳說中用洪水象徵了一切毀滅性的
力量。而其中關於第一世界矮人的說法又似有幾分真實性,如果說它不是以真正的史實力依
據而濃縮、改編的故事,至少這其中很可能隱約反映了一種久遠而痛苦的記憶。
確實,人類是太痛苦了。相比較大自然化海為田、風雲常變的力量,人類實在太渺小。
相比較全球性的冰川、幹旱或溫室效應,相比較地球上司空見慣的山崩、泛濫或風雨,人類
實在太脆弱。有史以來,不知多少民族覆滅了、沒有了;而另一方麵,幾乎每一個民族都有
大逃難、大遷徙的經歷。人們在不斷地設法躲避災難。努力改善環境定居下來,努力觀察自
然尋找規律。古代文明都在有山有水的好地方發端、發達了。人們在那裏安居樂業、聚居繁
衍。人們也在那裏引水填壑,造福子孫。人們還在那裏積累經驗、嚐試去讀懂天文地理。然
而,文明發展的過程很漫長;人對自然的了解、掌握也很有限。山水雖好,也有令人遭殃的
時候;知識雖好,也有不測之風雲。
瑪雅文明可以算是世界各文明中成熟較早的一個。從瑪雅人所處的熱帶雨林氣候和他們
種植玉米的情況來看,要解決溫飽問題並不太難。這裏雨量充沛,一切生命都在迅猛地生產、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