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洲的土地上偏得了太陽神之賜,但他們之所以被看成紅種人大概主要還是因為他們給自
己身體塗上了紅顏料。那是血的象徵。
對血紅生命力的渴望,應該成為一個民族文化中合理的追求,隻要不是追求血腥本身。
井裏來的“神使”
瑪雅歷史上,文化、科學的繁榮當屬古典時期,這已為人所知。而其政治、軍事強盛的
時代卻來得較晚,現在一般是把後古典時期,瑪雅地區三個最重要城市瑪雅潘、奇岑伊紮和
烏斯馬爾結成“三城同盟”的時代,看作奴隸製國家獲得極大發展的階段。瑪雅後古典期的
歷史,可以說就是這三個主要城市的歷史。
11世紀初,瑪雅潘、奇岑伊紮、烏斯馬爾三城結盟。瑪雅歷史開始三雄鼎立、合三而
一的進程。幾個世紀的角逐、融合的結果,就是使這一地區因最強盛的瑪雅潘而得名。故事
還得從頭說起,一係列歷史偶然事件都可以歸到一位史詩人物名下,而他傳奇的經歷發端於
奇岑伊紮的一口井。
按照瑪雅語讀音記寫的奇岑伊紮(chichen
itza)可以這樣解讀:chi是“口”的意思,chen是“井”的意思,itza代表了定居
此處的“伊紮人”部落。合起來,也就是“伊紮人的井口”之意。這並不是語言遊戲,而是
生存中最關心的水源問題的反映。
奇岑伊紮地處尤卡坦半島北部的幹旱地區,水源全靠由石灰岩層塌陷而形成的天然井(瑪
雅語cenotes“洞狀陷穴”)。要不是兩個大型的天然井,瑪雅先民伊紮部落也就不會在此留
下生存的標記。考古資料已經把此處的文明史不斷往前推移,盡管奇岑城修築是在公元6世
紀(一說公元711年樹碑築城),但是在古典期之前,甚至瑪雅文明的形成期(公元前1
500~公元300年)就已經有瑪雅先民在此生息繁衍了。而伊紮人的到來則要遲至10
世紀以後,他們興高采烈地把井口據為己有,冠以自己的名字。
伊紮人對兩個性命攸關的天然淡水蓄水池——井口——頂禮膜拜,奉若神靈。從井口獲
得“聖井”、“雨神之家”頭銜,便可見一斑。為了取悅神靈,他們把他們所認定的幾乎一切
好東西都投進“聖井”,不僅有金、玉、珠、寶、盤碟、刀斧、貝雕等,而且還有人牲。西
班牙人來到尤卡坦半島時,對此作了描述。
然而,隨著瑪雅文明被西方人摧毀,很多瑪雅城市都廢棄了,其中也包括這“聖井”。
到19世紀時,有關“聖井”的故事成了天方夜譚,令人將信將疑。倒是有個美國人好奇心
特重,他興味無窮地去尋找傳說中的“聖井”。他費了許多周折,但長時間不懈的努力還是
有了報償。1885年的一個夜晚,月朗風清,湯普森踏著泛著白光的小徑,進入黑森森的
叢林。當地瑪雅人的指點果然不錯,他終於見到了久已神往夢牽的“聖井”。
所謂“聖井”,按今天拍攝到的現場照片看,乃是兩個橢圓形的天然蓄水他。井口開口
呈50米至63米的略不規則的橢圓,井壁立陡,一層一層的岩層疊壓在一起,仿佛是一道
道密排的環圈。從井口到水麵有20多米,水麵之下到井底也有20多米深度。這樣的景觀
可算是夠奇特的了,它的造型、大小,特別是井口到水麵的20米距離,都使它被當作“聖
井”而讓瑪雅先民想入非非。
每當饑荒、瘟疫、旱災等情形出現時,就要把活人投進井裏,或者叫做請活人前往“雨
神之家”去“詢請”雨神的諭旨。這一點被湯普森的考察所證實。他和他的助手們抽出井底
淤泥,果然從中找到大量珍寶和數十具少女屍骨。通常瑪雅人是在清晨把作為人祭的少女投
進井裏,如果她摔進水中很快溺死,那麽,人們就感到非常失望。他們會哭號著一起向水中
投石頭,因為神靈已經把不祥的預兆昭示給他們。這種用活人祭水中神靈的做法,可以在不
少民族中見到,中國古代為河伯娶婦的故事也無非是一種變體而已。
事情的奇特在於人牲還有生還的可能。假如從清晨到中午,井中的人還僥倖活著的話,
那麽上邊的人就會垂放下一條長繩,把倖存者拉上來。這個生還的人從此備受崇敬,被認為
是雨神派回來的“神使”。
12世紀後期,有一位名叫亨納克·塞爾的男子就因投井不死而被奉為“神使”。他甚
至去做了瑪雅潘的最高掌權者。這讓人想起中國古代的類似傳說,有一種文化心理與社會機
製上的可比勝。
《尚書·虞夏書·舜典》記載:“曰若稽古,帝舜曰重華,協於帝。浚哲文明,溫恭允
塞,玄德升聞,乃命以位。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納於百揆,百揆時敘。賓於四門,四門穆
穆。納於大麓,烈風雷雨弗迷。”說得簡單點,這位叫重華(舜)的人,被投到荒山野林裏,
</br>
己身體塗上了紅顏料。那是血的象徵。
對血紅生命力的渴望,應該成為一個民族文化中合理的追求,隻要不是追求血腥本身。
井裏來的“神使”
瑪雅歷史上,文化、科學的繁榮當屬古典時期,這已為人所知。而其政治、軍事強盛的
時代卻來得較晚,現在一般是把後古典時期,瑪雅地區三個最重要城市瑪雅潘、奇岑伊紮和
烏斯馬爾結成“三城同盟”的時代,看作奴隸製國家獲得極大發展的階段。瑪雅後古典期的
歷史,可以說就是這三個主要城市的歷史。
11世紀初,瑪雅潘、奇岑伊紮、烏斯馬爾三城結盟。瑪雅歷史開始三雄鼎立、合三而
一的進程。幾個世紀的角逐、融合的結果,就是使這一地區因最強盛的瑪雅潘而得名。故事
還得從頭說起,一係列歷史偶然事件都可以歸到一位史詩人物名下,而他傳奇的經歷發端於
奇岑伊紮的一口井。
按照瑪雅語讀音記寫的奇岑伊紮(chichen
itza)可以這樣解讀:chi是“口”的意思,chen是“井”的意思,itza代表了定居
此處的“伊紮人”部落。合起來,也就是“伊紮人的井口”之意。這並不是語言遊戲,而是
生存中最關心的水源問題的反映。
奇岑伊紮地處尤卡坦半島北部的幹旱地區,水源全靠由石灰岩層塌陷而形成的天然井(瑪
雅語cenotes“洞狀陷穴”)。要不是兩個大型的天然井,瑪雅先民伊紮部落也就不會在此留
下生存的標記。考古資料已經把此處的文明史不斷往前推移,盡管奇岑城修築是在公元6世
紀(一說公元711年樹碑築城),但是在古典期之前,甚至瑪雅文明的形成期(公元前1
500~公元300年)就已經有瑪雅先民在此生息繁衍了。而伊紮人的到來則要遲至10
世紀以後,他們興高采烈地把井口據為己有,冠以自己的名字。
伊紮人對兩個性命攸關的天然淡水蓄水池——井口——頂禮膜拜,奉若神靈。從井口獲
得“聖井”、“雨神之家”頭銜,便可見一斑。為了取悅神靈,他們把他們所認定的幾乎一切
好東西都投進“聖井”,不僅有金、玉、珠、寶、盤碟、刀斧、貝雕等,而且還有人牲。西
班牙人來到尤卡坦半島時,對此作了描述。
然而,隨著瑪雅文明被西方人摧毀,很多瑪雅城市都廢棄了,其中也包括這“聖井”。
到19世紀時,有關“聖井”的故事成了天方夜譚,令人將信將疑。倒是有個美國人好奇心
特重,他興味無窮地去尋找傳說中的“聖井”。他費了許多周折,但長時間不懈的努力還是
有了報償。1885年的一個夜晚,月朗風清,湯普森踏著泛著白光的小徑,進入黑森森的
叢林。當地瑪雅人的指點果然不錯,他終於見到了久已神往夢牽的“聖井”。
所謂“聖井”,按今天拍攝到的現場照片看,乃是兩個橢圓形的天然蓄水他。井口開口
呈50米至63米的略不規則的橢圓,井壁立陡,一層一層的岩層疊壓在一起,仿佛是一道
道密排的環圈。從井口到水麵有20多米,水麵之下到井底也有20多米深度。這樣的景觀
可算是夠奇特的了,它的造型、大小,特別是井口到水麵的20米距離,都使它被當作“聖
井”而讓瑪雅先民想入非非。
每當饑荒、瘟疫、旱災等情形出現時,就要把活人投進井裏,或者叫做請活人前往“雨
神之家”去“詢請”雨神的諭旨。這一點被湯普森的考察所證實。他和他的助手們抽出井底
淤泥,果然從中找到大量珍寶和數十具少女屍骨。通常瑪雅人是在清晨把作為人祭的少女投
進井裏,如果她摔進水中很快溺死,那麽,人們就感到非常失望。他們會哭號著一起向水中
投石頭,因為神靈已經把不祥的預兆昭示給他們。這種用活人祭水中神靈的做法,可以在不
少民族中見到,中國古代為河伯娶婦的故事也無非是一種變體而已。
事情的奇特在於人牲還有生還的可能。假如從清晨到中午,井中的人還僥倖活著的話,
那麽上邊的人就會垂放下一條長繩,把倖存者拉上來。這個生還的人從此備受崇敬,被認為
是雨神派回來的“神使”。
12世紀後期,有一位名叫亨納克·塞爾的男子就因投井不死而被奉為“神使”。他甚
至去做了瑪雅潘的最高掌權者。這讓人想起中國古代的類似傳說,有一種文化心理與社會機
製上的可比勝。
《尚書·虞夏書·舜典》記載:“曰若稽古,帝舜曰重華,協於帝。浚哲文明,溫恭允
塞,玄德升聞,乃命以位。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納於百揆,百揆時敘。賓於四門,四門穆
穆。納於大麓,烈風雷雨弗迷。”說得簡單點,這位叫重華(舜)的人,被投到荒山野林裏,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