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賞紅葉的人也美麗。
‘日本的秋天真美!’太明好像醉了。
一路上太明並未和鶴子交談了什麽有意味的話,但那燃燒似的,如火如荼的紅葉,以及站在紅葉下,浴著反射紅光的美人倩影,在太明的心裏留下長久不消失的印象。
那天的情形還記憶猶新,而發覺秋去了,灰色的冬天已來到。有一天,太明讀書倦了,到公園散步,不期然遇到藍。自從那次的不愉快而散之後,兩人一直未再見麵。但是,藍並不介意,走近太明:‘怎麽樣?仍然是啃書蟲嗎?’他這樣說著,把他的手放在太明的肩膀:‘好久不見了,我們去喝一杯茶吧!’他邀太明到附近一家吃茶店,太明不問起,藍自己說的仍然是辦那同人雜誌的事,因為經費籌集困難很傷腦筋。談話之中,他突然想起來似的說:‘對了對了,今天其實要到一處有意思的地方,要不要跟我一起去聽聽?’他正要去中國同學會主辦的演講會。太明不怎麽想去聽,但和藍隔了許久才見麵,不想掃他的興致,而且也有一點好奇心,便跟著他一起去了。
演講尚未開始,但會場已來了許多聽眾,處處幾個人聚集在一起交談著。大家說的全是北京話,而這些說北京話的年輕人,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把長發一絲不亂地梳得油光光,皮鞋也擦得一塵不染,而個子高高,臉色蒼白,有一點文弱的樣子。
藍走近其中的一小群人,熟識地用北京話和他們打招呼,對方也立刻回應的打招呼。太明覺得自己也應該跟他們打招呼,但他隻稍微諳北京話而已沒有自信說出口,不覺說出了慣用的客家話。於是一個學生說:“你是客家人嗎?那麽,我給你介紹同鄉。‘他說著,帶來五、六個別的學生,這是梅縣的劉君,這位是羊城的邱君、這位是蕉嶺的黃君、、、這樣一一介紹。太明笨拙地跟他們寒暄著,但沒有說是台灣籍。
不一會兒演講開始了,主辦單位請到正巧到日本來訪問的中國要人上講壇,慷慨激昂的開始演講,大概是說到三民主義與建國。聽眾熱烈,太明因為不大聽得懂演講的內容,所以不怎麽感動。隻是演講完畢時,主辦者站起來,高呼:“建設新中國‘、’打倒軍閥‘、’打倒帝國主義‘的口號,聽眾跟著唱和的聲音殘留在太明的耳朵裏。呼口號完了,然後是茶會。學生爭先恐後地湧到要人們的麵前,拿出名片自我介紹,藍和詹也混在其中。藍走到太明的身邊說:’你趁這好機會,也去打個招呼。‘’不,我不必了。‘太明說著,站在那裏沒動。藍對於太明的這種態度不以為然。
不久茶會正酣時,列席的要人們前後回去了,學生們的昂奮意猶未盡的樣子,仍然未離開,各人說起對未來的抱負,或悲憤慷慨,其中,有一個年輕人若有所思的走到太明身邊,自我介紹的說:‘敝姓陳,廣東番禺人,早稻田大學出身,請多多指教。’太明看見他來打招呼的率直樣子,也自我介紹:‘台灣出身的胡太明,現在就讀於高等工業學校。’對方聽了,臉色改變,剛才的親近神情消失,臉上漲滿了侮蔑之色,撇嘴說:‘什麽,哼,台灣人呀!’他這樣說著,再多說一句都憎厭般,就從太明身邊走開了。兩人的語言交鋒,立刻傳到周圍。‘台灣人啦!’‘也許是間諜呢!’這樣的竊竊私語如波潮一樣擴展開來。一陣交頭接耳的私語平息了,於是一種形容不出的沉重的沉默空氣籠罩著四周。太明很難堪悄悄起身,逃也似的出了會場,他控製住說不出的憤怒,在行人稀少冷清的路上快步走著。
驀地,背後傳來腳步聲,那是藍,他以追上太明之勢,用力抓住太明的肩膀憤怒的說:‘笨蛋!你不知道日本的特務政策,以一部分台灣人做為爪牙,在廈門一帶為非做歹嗎?’太明不吭聲注視著藍,藍又罵他:‘豎子!’他吐出這句話就走了。豎子是範增罵項羽的話,也就是指不能共謀的意思。太明雖然被藍狠狠罵了,奇異的是並未湧上怒氣,隻覺得有一種空虛落寞的心情,他心裏想著:‘這是因為我們兩人的心,已有無可奈何的隔閡。’這是兩人在日本的最後一次見麵。以後藍不再走訪太明,太明也未去看他,在太明畢業回台灣之前,兩人沒見過麵。
重歸故國
太明靠在船上甲板的欄杆,映入眼簾的是煙雨濛濛的基隆街景,像霧一樣的雨,似有若無的毛毛雨中偶爾露出晴空的一角,船在濛濛細雨中緩緩繞過仙洞防波堤,徐徐由外港進入內港。遠處,雞籠山已微微可以看見,久違了再接觸到的故國風光。見到故國港都的風景,太明的心裏,自然地浮現出瑞娥和內藤久子的影子。現在這兩人對他來說,已經是遙遠的人了,但仍然感到懷念。連帶的太明想起東京寄宿處的鶴子,也想起和鶴子與她的母親及太明三個人去奧多摩觀賞紅葉。太明又想起跟鶴子去看櫻花。燃燒般的紅葉顏色,和櫻花落滿地的小徑,都已成為遙遠的回憶了。鶴子的影子雖然像紅葉和櫻花那般鮮明,然而那不過像青春之日忽然見過的花的幻影,短暫即消失的餘象。
太明上陸後的第一步感想,是台灣跟東京比較,一切事物的節奏都緩慢。
‘這便是故國的情形。’太明這樣想著,這時他體味到的,與其說是對故國有一種令人難以忘懷的心情,不如說是對故國不無感到失望,太明在苦力成群的埠頭走著。然而搭乘南下的列車,心裏便洋溢著久別回故鄉的感動。鐵路沿線的相思樹成列,它們看來像歡欣雀躍地跟他打招呼似的。而火車終於到達冷清的鄉下車站時,太明的心情達到依依難忘的高點。
</br>
‘日本的秋天真美!’太明好像醉了。
一路上太明並未和鶴子交談了什麽有意味的話,但那燃燒似的,如火如荼的紅葉,以及站在紅葉下,浴著反射紅光的美人倩影,在太明的心裏留下長久不消失的印象。
那天的情形還記憶猶新,而發覺秋去了,灰色的冬天已來到。有一天,太明讀書倦了,到公園散步,不期然遇到藍。自從那次的不愉快而散之後,兩人一直未再見麵。但是,藍並不介意,走近太明:‘怎麽樣?仍然是啃書蟲嗎?’他這樣說著,把他的手放在太明的肩膀:‘好久不見了,我們去喝一杯茶吧!’他邀太明到附近一家吃茶店,太明不問起,藍自己說的仍然是辦那同人雜誌的事,因為經費籌集困難很傷腦筋。談話之中,他突然想起來似的說:‘對了對了,今天其實要到一處有意思的地方,要不要跟我一起去聽聽?’他正要去中國同學會主辦的演講會。太明不怎麽想去聽,但和藍隔了許久才見麵,不想掃他的興致,而且也有一點好奇心,便跟著他一起去了。
演講尚未開始,但會場已來了許多聽眾,處處幾個人聚集在一起交談著。大家說的全是北京話,而這些說北京話的年輕人,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把長發一絲不亂地梳得油光光,皮鞋也擦得一塵不染,而個子高高,臉色蒼白,有一點文弱的樣子。
藍走近其中的一小群人,熟識地用北京話和他們打招呼,對方也立刻回應的打招呼。太明覺得自己也應該跟他們打招呼,但他隻稍微諳北京話而已沒有自信說出口,不覺說出了慣用的客家話。於是一個學生說:“你是客家人嗎?那麽,我給你介紹同鄉。‘他說著,帶來五、六個別的學生,這是梅縣的劉君,這位是羊城的邱君、這位是蕉嶺的黃君、、、這樣一一介紹。太明笨拙地跟他們寒暄著,但沒有說是台灣籍。
不一會兒演講開始了,主辦單位請到正巧到日本來訪問的中國要人上講壇,慷慨激昂的開始演講,大概是說到三民主義與建國。聽眾熱烈,太明因為不大聽得懂演講的內容,所以不怎麽感動。隻是演講完畢時,主辦者站起來,高呼:“建設新中國‘、’打倒軍閥‘、’打倒帝國主義‘的口號,聽眾跟著唱和的聲音殘留在太明的耳朵裏。呼口號完了,然後是茶會。學生爭先恐後地湧到要人們的麵前,拿出名片自我介紹,藍和詹也混在其中。藍走到太明的身邊說:’你趁這好機會,也去打個招呼。‘’不,我不必了。‘太明說著,站在那裏沒動。藍對於太明的這種態度不以為然。
不久茶會正酣時,列席的要人們前後回去了,學生們的昂奮意猶未盡的樣子,仍然未離開,各人說起對未來的抱負,或悲憤慷慨,其中,有一個年輕人若有所思的走到太明身邊,自我介紹的說:‘敝姓陳,廣東番禺人,早稻田大學出身,請多多指教。’太明看見他來打招呼的率直樣子,也自我介紹:‘台灣出身的胡太明,現在就讀於高等工業學校。’對方聽了,臉色改變,剛才的親近神情消失,臉上漲滿了侮蔑之色,撇嘴說:‘什麽,哼,台灣人呀!’他這樣說著,再多說一句都憎厭般,就從太明身邊走開了。兩人的語言交鋒,立刻傳到周圍。‘台灣人啦!’‘也許是間諜呢!’這樣的竊竊私語如波潮一樣擴展開來。一陣交頭接耳的私語平息了,於是一種形容不出的沉重的沉默空氣籠罩著四周。太明很難堪悄悄起身,逃也似的出了會場,他控製住說不出的憤怒,在行人稀少冷清的路上快步走著。
驀地,背後傳來腳步聲,那是藍,他以追上太明之勢,用力抓住太明的肩膀憤怒的說:‘笨蛋!你不知道日本的特務政策,以一部分台灣人做為爪牙,在廈門一帶為非做歹嗎?’太明不吭聲注視著藍,藍又罵他:‘豎子!’他吐出這句話就走了。豎子是範增罵項羽的話,也就是指不能共謀的意思。太明雖然被藍狠狠罵了,奇異的是並未湧上怒氣,隻覺得有一種空虛落寞的心情,他心裏想著:‘這是因為我們兩人的心,已有無可奈何的隔閡。’這是兩人在日本的最後一次見麵。以後藍不再走訪太明,太明也未去看他,在太明畢業回台灣之前,兩人沒見過麵。
重歸故國
太明靠在船上甲板的欄杆,映入眼簾的是煙雨濛濛的基隆街景,像霧一樣的雨,似有若無的毛毛雨中偶爾露出晴空的一角,船在濛濛細雨中緩緩繞過仙洞防波堤,徐徐由外港進入內港。遠處,雞籠山已微微可以看見,久違了再接觸到的故國風光。見到故國港都的風景,太明的心裏,自然地浮現出瑞娥和內藤久子的影子。現在這兩人對他來說,已經是遙遠的人了,但仍然感到懷念。連帶的太明想起東京寄宿處的鶴子,也想起和鶴子與她的母親及太明三個人去奧多摩觀賞紅葉。太明又想起跟鶴子去看櫻花。燃燒般的紅葉顏色,和櫻花落滿地的小徑,都已成為遙遠的回憶了。鶴子的影子雖然像紅葉和櫻花那般鮮明,然而那不過像青春之日忽然見過的花的幻影,短暫即消失的餘象。
太明上陸後的第一步感想,是台灣跟東京比較,一切事物的節奏都緩慢。
‘這便是故國的情形。’太明這樣想著,這時他體味到的,與其說是對故國有一種令人難以忘懷的心情,不如說是對故國不無感到失望,太明在苦力成群的埠頭走著。然而搭乘南下的列車,心裏便洋溢著久別回故鄉的感動。鐵路沿線的相思樹成列,它們看來像歡欣雀躍地跟他打招呼似的。而火車終於到達冷清的鄉下車站時,太明的心情達到依依難忘的高點。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