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一點,格林菲爾上校作了如下評述:
“納爾遜立即向西印度進發的決定是否合理,似乎頗有疑問。當拿破崙的“英格蘭軍團”在布魯日的準備如火如荼的時候,維倫紐夫的行動與運輸這支兵力越過海峽,似乎無可避免的具有關連。不管維倫紐夫已經到那裏去了,他卻已經比納爾遜早了一個月,所以一個比較合理而謹慎的假定就是認為法蘭西艦隊是在進行誘敵行動,以引誘英國海軍離開海峽地區。而且當這支誘敵艦隊已經在西方和南方失蹤時,不久就可能掉轉頭來,向最後和具有決定性的目標進發。所以當維倫紐夫已經失蹤很久之後,再向西印度群島進發,這實在相當冒險。從全麵戰略的觀點來看,納爾遜應該向布列斯特前進。在這種捉摸不定危機四伏的情形中,這似乎最安全的辦法。”
格林菲爾上校也指出根據另一個理由,納爾遜也應該與傑維斯會合在一起。英國海軍部在5月10日,應該已經接到他在4月19日發出的通信。該部隊對於維倫紐夫的行動真象必已早有所知,所以應該自有安排,對維倫紐夫進行追擊。在這種環境下,如果納爾遜也向西印度進發,那麽追擊的就不隻一個支隊而有兩個支隊了。事實上也的確幾乎如此。當海軍部從奧德(4月30日)和間諜方麵得知維倫紐夫已向西印度群島進發的消息,海軍部長巴爾漢勳爵立即命令科林伍德中將,率領11艘戰列艦出發追擊。當科林伍德已在追擊途中時,僅僅是出於偶然,他才知道納爾遜早已在追擊中。如果這個偶然事件沒有發生,那麽就會有21艘戰艦去參加這個“追逐野鵝”的行動。(註:在直布羅陀,納爾遜曾經派貝克頓爵士去掩護克萊奇將軍通過馬爾他。其次,海軍部命令貝克頓增強在維羅爾的卡爾德。5月17日,貝克頓駛向北方,10天後他接近芬尼斯特裏,與科林伍德相遇,後者告訴他納爾遜已經率領10艘戰艦,早已在追擊之中。)
6月4日,在迅速航行之後,納爾遜進入了巴爾巴多斯,柯齊拉尼少將在那裏率領兩艘戰艦加入進來。在那裏他獲得了一個錯誤的情報,說有人看到法國艦隊在聖路西亞的上風方麵出現,結果他錯過了他的敵人。5月14日,維倫紐夫到達馬丁尼克時,發現梅塞斯已經返回羅徹福特,而坎特曼還沒有到達。後者仍被封鎖在布列斯特港中,拿破崙已經不想拖延下去,已於4月29日,派馬哥農少將率領兩艘戰艦,把一個命令送給維倫紐夫,命令他在西印度群島停留35天,如果坎特曼還是不能與他會合,就駛往維羅爾,接出封鎖在那裏的15艘船,接著再救出困在布列斯特港中的21艘船,最後集中兵力進入英吉利海峽,出現在布魯日的前方。
馬哥農於6月4日到達,在6月7日又接獲了納爾遜已到西印度群島的消息。這個消息使維倫紐夫的神經大為緊張,於是竟不顧新命令,於6月10日匆匆返回歐洲。兩天之後,納爾遜到了安地卡,他猜到維倫紐夫正在返回歐洲的途中,不是到卡迪茲就是土倫,更加可靠的是後者,因為他在這時曾經寫信說:“他們可能幻想以為可以直達埃及,而不受到任何的阻礙。”----所以他決定返回直布羅陀。(註:拿破崙似乎十分明了納爾遜的固執想法。4月20日他寫信給狄克裏斯說:“納爾遜可能又會向埃及作第二次的航行。”23日,他又命令在荷蘭報紙上發表法軍一萬人在埃及登陸的消息以欺騙納爾遜。)出發之前,納爾遜派了比時斯華爾茲上校指揮的寇裏克斯號雙桅船去通知海軍部說他已經回來了----這艘船在回國途中,於6月14日看見法國艦隊正沿地中海航向以北行進。這就適足以證明維倫紐夫是駛往比斯開灣,而並不是象納爾遜料想的那樣向直布羅陀海峽前進。7月7日,寇裏克斯達到了樸茨茅斯,而7月19日,納爾遜也在直布羅陀海峽拋錨。
7月18日在斯巴特角岸邊時,納爾遜曾與科林伍德通信,後者正在擔負封鎖卡迪茲的任務,他給與納爾遜的回信,足以使對方認清當前的戰略情況。科林伍德的見解是:他相信拿破崙的目的在於愛爾蘭,維倫紐夫的艦隊現在會首先接出維羅爾支隊,繞著比斯開灣走,再救出羅徹福特的兵力,於是就有可能集中34艘艦船,出現於烏桑特前方,在那裏可能再加入20多艘船隻。他補充說:“當法國政府眼睛盯著大目標時,就決不會再留心細微末節。他們逃向西印度是為了躲避我方海軍,這是他們行動的最大障礙。這個夏天一定會有大事發生”。
7月20日,納爾遜在直布羅陀上岸,這是自從1803年6月16日以來第一次。在同一天他寫信給巴爾漢勳爵說,除非俄國的巡洋艦能夠代替現在正從地中海北部撤出的科林伍德的兵力,否則法國人就可以隨心所欲地運送陸軍前往沙西尼亞、西西裏、莫裏亞或埃及。為了這個任務,他一再要求增派巡洋艦和單桅船前來。從他列舉的地名上,就可以發現他雖然已收到7月18日科林伍德的來信,納爾遜還是沒有改變其舊有觀念。8月3日,納爾遜才奉命駛往烏桑特以與傑維斯會合在一起。
正當此時,又發生了重大的政治事件,足以使拿破崙的計劃受到巨大影響。1804年5月12日,皮特再度執政,他的主要思想就是建立另一個同盟。他的計劃一部分是以1804年杜莫裏茲的《論英格蘭的防禦》一文為根據。同盟的構成預定為英格蘭、俄羅斯、奧地利、瑞典和納普爾斯。經過一年談判,1805年4月11日,英俄兩國簽訂了一個條約,接著在8月9日,俄奧兩國之間又簽定了另一個條約。他們也曾徵求普魯士參加,但遭到拒絕。這些條約規定俄國應出兵18萬,奧國30.5萬,瑞典1.2萬。英國對於每10萬兵額,每年支付輔助費120萬鎊,但總兵力以40萬為限,用來對法西兩國作戰。
</br>
“納爾遜立即向西印度進發的決定是否合理,似乎頗有疑問。當拿破崙的“英格蘭軍團”在布魯日的準備如火如荼的時候,維倫紐夫的行動與運輸這支兵力越過海峽,似乎無可避免的具有關連。不管維倫紐夫已經到那裏去了,他卻已經比納爾遜早了一個月,所以一個比較合理而謹慎的假定就是認為法蘭西艦隊是在進行誘敵行動,以引誘英國海軍離開海峽地區。而且當這支誘敵艦隊已經在西方和南方失蹤時,不久就可能掉轉頭來,向最後和具有決定性的目標進發。所以當維倫紐夫已經失蹤很久之後,再向西印度群島進發,這實在相當冒險。從全麵戰略的觀點來看,納爾遜應該向布列斯特前進。在這種捉摸不定危機四伏的情形中,這似乎最安全的辦法。”
格林菲爾上校也指出根據另一個理由,納爾遜也應該與傑維斯會合在一起。英國海軍部在5月10日,應該已經接到他在4月19日發出的通信。該部隊對於維倫紐夫的行動真象必已早有所知,所以應該自有安排,對維倫紐夫進行追擊。在這種環境下,如果納爾遜也向西印度進發,那麽追擊的就不隻一個支隊而有兩個支隊了。事實上也的確幾乎如此。當海軍部從奧德(4月30日)和間諜方麵得知維倫紐夫已向西印度群島進發的消息,海軍部長巴爾漢勳爵立即命令科林伍德中將,率領11艘戰列艦出發追擊。當科林伍德已在追擊途中時,僅僅是出於偶然,他才知道納爾遜早已在追擊中。如果這個偶然事件沒有發生,那麽就會有21艘戰艦去參加這個“追逐野鵝”的行動。(註:在直布羅陀,納爾遜曾經派貝克頓爵士去掩護克萊奇將軍通過馬爾他。其次,海軍部命令貝克頓增強在維羅爾的卡爾德。5月17日,貝克頓駛向北方,10天後他接近芬尼斯特裏,與科林伍德相遇,後者告訴他納爾遜已經率領10艘戰艦,早已在追擊之中。)
6月4日,在迅速航行之後,納爾遜進入了巴爾巴多斯,柯齊拉尼少將在那裏率領兩艘戰艦加入進來。在那裏他獲得了一個錯誤的情報,說有人看到法國艦隊在聖路西亞的上風方麵出現,結果他錯過了他的敵人。5月14日,維倫紐夫到達馬丁尼克時,發現梅塞斯已經返回羅徹福特,而坎特曼還沒有到達。後者仍被封鎖在布列斯特港中,拿破崙已經不想拖延下去,已於4月29日,派馬哥農少將率領兩艘戰艦,把一個命令送給維倫紐夫,命令他在西印度群島停留35天,如果坎特曼還是不能與他會合,就駛往維羅爾,接出封鎖在那裏的15艘船,接著再救出困在布列斯特港中的21艘船,最後集中兵力進入英吉利海峽,出現在布魯日的前方。
馬哥農於6月4日到達,在6月7日又接獲了納爾遜已到西印度群島的消息。這個消息使維倫紐夫的神經大為緊張,於是竟不顧新命令,於6月10日匆匆返回歐洲。兩天之後,納爾遜到了安地卡,他猜到維倫紐夫正在返回歐洲的途中,不是到卡迪茲就是土倫,更加可靠的是後者,因為他在這時曾經寫信說:“他們可能幻想以為可以直達埃及,而不受到任何的阻礙。”----所以他決定返回直布羅陀。(註:拿破崙似乎十分明了納爾遜的固執想法。4月20日他寫信給狄克裏斯說:“納爾遜可能又會向埃及作第二次的航行。”23日,他又命令在荷蘭報紙上發表法軍一萬人在埃及登陸的消息以欺騙納爾遜。)出發之前,納爾遜派了比時斯華爾茲上校指揮的寇裏克斯號雙桅船去通知海軍部說他已經回來了----這艘船在回國途中,於6月14日看見法國艦隊正沿地中海航向以北行進。這就適足以證明維倫紐夫是駛往比斯開灣,而並不是象納爾遜料想的那樣向直布羅陀海峽前進。7月7日,寇裏克斯達到了樸茨茅斯,而7月19日,納爾遜也在直布羅陀海峽拋錨。
7月18日在斯巴特角岸邊時,納爾遜曾與科林伍德通信,後者正在擔負封鎖卡迪茲的任務,他給與納爾遜的回信,足以使對方認清當前的戰略情況。科林伍德的見解是:他相信拿破崙的目的在於愛爾蘭,維倫紐夫的艦隊現在會首先接出維羅爾支隊,繞著比斯開灣走,再救出羅徹福特的兵力,於是就有可能集中34艘艦船,出現於烏桑特前方,在那裏可能再加入20多艘船隻。他補充說:“當法國政府眼睛盯著大目標時,就決不會再留心細微末節。他們逃向西印度是為了躲避我方海軍,這是他們行動的最大障礙。這個夏天一定會有大事發生”。
7月20日,納爾遜在直布羅陀上岸,這是自從1803年6月16日以來第一次。在同一天他寫信給巴爾漢勳爵說,除非俄國的巡洋艦能夠代替現在正從地中海北部撤出的科林伍德的兵力,否則法國人就可以隨心所欲地運送陸軍前往沙西尼亞、西西裏、莫裏亞或埃及。為了這個任務,他一再要求增派巡洋艦和單桅船前來。從他列舉的地名上,就可以發現他雖然已收到7月18日科林伍德的來信,納爾遜還是沒有改變其舊有觀念。8月3日,納爾遜才奉命駛往烏桑特以與傑維斯會合在一起。
正當此時,又發生了重大的政治事件,足以使拿破崙的計劃受到巨大影響。1804年5月12日,皮特再度執政,他的主要思想就是建立另一個同盟。他的計劃一部分是以1804年杜莫裏茲的《論英格蘭的防禦》一文為根據。同盟的構成預定為英格蘭、俄羅斯、奧地利、瑞典和納普爾斯。經過一年談判,1805年4月11日,英俄兩國簽訂了一個條約,接著在8月9日,俄奧兩國之間又簽定了另一個條約。他們也曾徵求普魯士參加,但遭到拒絕。這些條約規定俄國應出兵18萬,奧國30.5萬,瑞典1.2萬。英國對於每10萬兵額,每年支付輔助費120萬鎊,但總兵力以40萬為限,用來對法西兩國作戰。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