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趙括,是唯一的選擇。趙括年少時就在軍中,飽讀軍書,一直是他爹趙奢的軍師,曾經用計大敗秦國名將胡陽,不是浪得虛名的,在軍隊裏有很高的威望。而且趙括軍紀嚴明,能夠令行禁止,這是指揮大戰的必須條件。還有一點,趙括父子善於野戰,各種地形都比較熟悉,即使不勝,也不會吃大虧。
毫無疑問,就是你了!
七月,趙國到達長平地區,任最高軍事長官。他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他嚴明軍紀。這是樂毅的先見之明,一個軍隊如果沒有紀律,那就毫無戰鬥力可言。所謂令行禁止,讓你沖,前麵是刀山火海都要上,讓你撤,地下是金銀財寶也不能撿,這樣的軍隊,才是可怕的。
第二,他換了一批將領。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主將換了,底下的人換一些也無可厚非,但也有弊病,就是將不識兵兵不識將,指揮起來會有一定難度。就像嶽家軍,除了嶽飛,誰能指揮的動,誰有能發揮其最大能力?
第三,收復失地。趙括明白秦軍是希望他出擊的,他知道前麵是個口袋等著自己往裏麵鑽,可是不鑽不行,廉頗為什麽下課?他沒有選擇,隻能謹慎的一點點收復失地,做做樣子給孝文王看,要不然……
王齕一直在關注趙軍,從軍容的變化到戰略的變化,都沒有逃過他的眼睛,他立刻上報給昭襄王,趙括已經來了。是的,趙括,你來了。黑暗中還有另一雙眼睛,那是白起的,他等了很久了。
昭襄王說了兩句話,
白起為主帥王齕為副帥。
我隨後就到。
白起就是白起,接過王齕的帥印就是一番整頓,他的整頓不是換人,而是訓練。然後是訓話。
趙括遠遠見到,說了一句話,白起來了!趙括絕不是泛泛之輩,絕不是。
八月,白起想趙括下戰書,要求決一死戰!趙括本想推脫,但無奈孝文王同時要求趙括進軍,一舉消滅秦軍。因為孝文王還指望贏了之後趁勝把魏國給收拾收拾。趙括無奈,隻好進行戰爭部署。
當時白起在西,趙括在東。在白起西麵五十裏是很深很寬的沁水,在趙括東麵十裏是河床很寬但水很淺的丹水,也就是說兩軍被兩條河夾在中間。兩軍南為太行、王屋(愚公家門口的那兩座),為秦軍所占,北為太行山脈的幾處關隘,分歸秦趙。這塊矩形戰場坐落在上黨盆地中,其間地勢險要,並非一馬平川。
趙括命令駐守沁水西岸皮牢(今山西翼城東北)的趙軍掃除沁水沿岸的秦軍,控製沁水,向東與趙括軍夾攻白起軍,使其首位不能相顧。又命令駐守晉陽的趙軍南下臨汾、安邑一線,保護皮牢軍,同時威懾河西空虛的秦國本土(秦國傾國之兵攻趙),使秦軍不敢全軍出擊,否則我拚著家不要,也到你鹹陽走一趟。於此同時田單坐鎮東線,一來負責長平地區的糧草供應和人員調動,二來防止其他國家偷襲趙國,三來即使趙括不勝,也可以順便接應,不至於大敗。
可以說趙括這樣的安排已經把趙軍的能力最大化了,但是有句話,叫計劃趕不上變化。還有句話,叫小將在外,大將之命,是有所不授的。
長平之戰(3)
戰鬥打響了。
趙括命軍隊猛攻白起軍,大勝,秦軍敗走。
鬼都知道這是計,誘敵深入嘛,趙括熟讀兵書,怎麽能不知道。追不追?追!因為屁股後麵有個孝文王在追自己。但趙括的追擊不是全軍一哄而上拿菜刀亂剁,一麵追擊,一麵派出斥候(偵察兵)探查方圓百裏內是否有伏軍。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於是趙括就地紮營,不追了。
趙括不追了,白起也不跑了,兩人大眼瞪小眼,誰也不先動手。趙括比較閑,白起比較忙,忙什麽,待會說。
兩天後,斥候報告,說白起的伏軍全部撤回大營了,方圓百裏內除了眼前,沒有秦軍。於此同時,白起打過來了,趙括迎戰,大勝,秦軍敗走。沒辦法,接著追吧!這幾天比較枯燥,趙軍一停,秦軍就打,趙軍一打,秦軍就跑。兩邊加起來一百萬人,就這麽停了打打了跑跑了追……終於把秦軍追到沁水邊上了。
按說秦軍一麵背水,一麵迎敵,是很不利的,而且沁水是很深很寬的,想遊到對麵似乎不大現實,何況對麵還有趙國的皮牢軍,皮牢軍不見得疲勞,擊其半渡這樣的事情還是會做的。但是趙軍追到眼前才發現,沁水東岸沿線有秦軍的營寨。這是白起命令駐守在沁水東岸光狼(今山西端氏西北)的秦軍在兩軍打打跑跑之間紮起的營寨,在古代軍事上,叫背水陣。
管你什麽陣,打你先。趙括親帥大軍進攻,白起防守。
古代戰爭,兩軍若是不借營地城寨,在平地上進行攻防戰,攻方士占優勢的,因為防守方要根據進攻的方式選擇防守的方法,其間必然有時間上的損失,時間上的損失,就是人員的傷亡。若是有城寨的依託,就不一樣了,那是都是冷兵器,想攻城是非常難的,一般除了撞門就是爬牆頭,沒什麽好辦法。你一萬人來攻,要有人扛雲梯,要有人扛大柱子撞門,這些人都是沒有什麽攻擊力的,城頭上兩千人負責射箭兩千人負責丟石頭兩千人把你剛架好雲梯往下麵一翻,你真沒辦法。
白起趙括論單打獨鬥,我不知道誰比較強,他們也沒交手過,一百萬人吶,讓小兵砍死了冤枉不冤枉?!秦軍趙軍的戰力,秦軍略強,趙軍也弱不了多少,但秦軍憑藉營寨,防守是不成問題的,趙括有點棘手。
</br>
毫無疑問,就是你了!
七月,趙國到達長平地區,任最高軍事長官。他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他嚴明軍紀。這是樂毅的先見之明,一個軍隊如果沒有紀律,那就毫無戰鬥力可言。所謂令行禁止,讓你沖,前麵是刀山火海都要上,讓你撤,地下是金銀財寶也不能撿,這樣的軍隊,才是可怕的。
第二,他換了一批將領。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主將換了,底下的人換一些也無可厚非,但也有弊病,就是將不識兵兵不識將,指揮起來會有一定難度。就像嶽家軍,除了嶽飛,誰能指揮的動,誰有能發揮其最大能力?
第三,收復失地。趙括明白秦軍是希望他出擊的,他知道前麵是個口袋等著自己往裏麵鑽,可是不鑽不行,廉頗為什麽下課?他沒有選擇,隻能謹慎的一點點收復失地,做做樣子給孝文王看,要不然……
王齕一直在關注趙軍,從軍容的變化到戰略的變化,都沒有逃過他的眼睛,他立刻上報給昭襄王,趙括已經來了。是的,趙括,你來了。黑暗中還有另一雙眼睛,那是白起的,他等了很久了。
昭襄王說了兩句話,
白起為主帥王齕為副帥。
我隨後就到。
白起就是白起,接過王齕的帥印就是一番整頓,他的整頓不是換人,而是訓練。然後是訓話。
趙括遠遠見到,說了一句話,白起來了!趙括絕不是泛泛之輩,絕不是。
八月,白起想趙括下戰書,要求決一死戰!趙括本想推脫,但無奈孝文王同時要求趙括進軍,一舉消滅秦軍。因為孝文王還指望贏了之後趁勝把魏國給收拾收拾。趙括無奈,隻好進行戰爭部署。
當時白起在西,趙括在東。在白起西麵五十裏是很深很寬的沁水,在趙括東麵十裏是河床很寬但水很淺的丹水,也就是說兩軍被兩條河夾在中間。兩軍南為太行、王屋(愚公家門口的那兩座),為秦軍所占,北為太行山脈的幾處關隘,分歸秦趙。這塊矩形戰場坐落在上黨盆地中,其間地勢險要,並非一馬平川。
趙括命令駐守沁水西岸皮牢(今山西翼城東北)的趙軍掃除沁水沿岸的秦軍,控製沁水,向東與趙括軍夾攻白起軍,使其首位不能相顧。又命令駐守晉陽的趙軍南下臨汾、安邑一線,保護皮牢軍,同時威懾河西空虛的秦國本土(秦國傾國之兵攻趙),使秦軍不敢全軍出擊,否則我拚著家不要,也到你鹹陽走一趟。於此同時田單坐鎮東線,一來負責長平地區的糧草供應和人員調動,二來防止其他國家偷襲趙國,三來即使趙括不勝,也可以順便接應,不至於大敗。
可以說趙括這樣的安排已經把趙軍的能力最大化了,但是有句話,叫計劃趕不上變化。還有句話,叫小將在外,大將之命,是有所不授的。
長平之戰(3)
戰鬥打響了。
趙括命軍隊猛攻白起軍,大勝,秦軍敗走。
鬼都知道這是計,誘敵深入嘛,趙括熟讀兵書,怎麽能不知道。追不追?追!因為屁股後麵有個孝文王在追自己。但趙括的追擊不是全軍一哄而上拿菜刀亂剁,一麵追擊,一麵派出斥候(偵察兵)探查方圓百裏內是否有伏軍。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於是趙括就地紮營,不追了。
趙括不追了,白起也不跑了,兩人大眼瞪小眼,誰也不先動手。趙括比較閑,白起比較忙,忙什麽,待會說。
兩天後,斥候報告,說白起的伏軍全部撤回大營了,方圓百裏內除了眼前,沒有秦軍。於此同時,白起打過來了,趙括迎戰,大勝,秦軍敗走。沒辦法,接著追吧!這幾天比較枯燥,趙軍一停,秦軍就打,趙軍一打,秦軍就跑。兩邊加起來一百萬人,就這麽停了打打了跑跑了追……終於把秦軍追到沁水邊上了。
按說秦軍一麵背水,一麵迎敵,是很不利的,而且沁水是很深很寬的,想遊到對麵似乎不大現實,何況對麵還有趙國的皮牢軍,皮牢軍不見得疲勞,擊其半渡這樣的事情還是會做的。但是趙軍追到眼前才發現,沁水東岸沿線有秦軍的營寨。這是白起命令駐守在沁水東岸光狼(今山西端氏西北)的秦軍在兩軍打打跑跑之間紮起的營寨,在古代軍事上,叫背水陣。
管你什麽陣,打你先。趙括親帥大軍進攻,白起防守。
古代戰爭,兩軍若是不借營地城寨,在平地上進行攻防戰,攻方士占優勢的,因為防守方要根據進攻的方式選擇防守的方法,其間必然有時間上的損失,時間上的損失,就是人員的傷亡。若是有城寨的依託,就不一樣了,那是都是冷兵器,想攻城是非常難的,一般除了撞門就是爬牆頭,沒什麽好辦法。你一萬人來攻,要有人扛雲梯,要有人扛大柱子撞門,這些人都是沒有什麽攻擊力的,城頭上兩千人負責射箭兩千人負責丟石頭兩千人把你剛架好雲梯往下麵一翻,你真沒辦法。
白起趙括論單打獨鬥,我不知道誰比較強,他們也沒交手過,一百萬人吶,讓小兵砍死了冤枉不冤枉?!秦軍趙軍的戰力,秦軍略強,趙軍也弱不了多少,但秦軍憑藉營寨,防守是不成問題的,趙括有點棘手。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