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
國殤-國民黨正麵戰場抗戰紀實 作者:張洪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五)取締排日言論及排日的宣傳機關,以及學生、群眾的排日運動。
(六)取締冀察所屬各部隊、各學校的排日教育及排日運動。
又,撤去在北平城內的37師,由冀察方麵負責實行之。
20日5時,宋哲元根據上述屈辱條款,發布了如下命令:
一、在北平附近的37師自今20日開始在西苑集結,應於明(21)日集結完了;
二、為了對上述集結進行警戒,置石友三部隊一部幹八寶山附近,待37師集結完了後翌(22)日撤退。
當日下午3時,北平日本特務機關長鬆井訪問宋哲元,商定“37師撤退保定附近,由趙登禹部隊接防”。
宋哲元等為保持地盤最終完全答應了日軍提出的喪權辱國的條件。
7月22日,剛由廬山返回南京主持抗戰的蔣介石收到宋哲元報來的電文。
當蔣得知宋哲元繞過南京中央,單獨與日軍簽訂和約的消息時,不禁拍案怒罵道:“娘希匹,不成體統!我已再三聲明倭寇不重信義,宋明軒仍一意孤行,大兵壓境之際不思備戰,撤除北平城防不說,還與日本人簽了和約,誰給他的這個權力?!”
蔣介石確實冒火。自事變爆發後,他已連電華北,表明了中央將傾力抗戰的決心,並多次提醒華北方麵的29軍勿對日軍抱有幻想。
尤其是16日後,日軍大批部隊頻繁調動,並於12日派遣香月清司就任華北日軍司令官,替代了患病的前司令官田代皖一郎,蔣介石更是認定了大戰隨時都將爆發,因而幾乎天天電示華北,並以過去數次日軍毀約為例,告訴宋哲元別太相信日軍,還是小心提防為妙。可到頭來,宋哲元自作聰明,還是背著他與日本人簽了和約。
“告訴宋明軒,”蔣介石對跟隨他多年的“文膽”陳布雷吩咐道,“撤除北平城防是十分危險的,也是錯誤的,馬上要改正過來。另外對日本人,要刻刻嚴防,步步留神,勿為所算。另外通知他們把協議簽定的經過迅速報上來。”
說完,蔣踱到窗前,沉吟片刻,補充道:“告訴王外長,再發個聲明,凡地方未得中央許可所簽之協議,一概無效。”
送走陳布雷,蔣介石心情仍舊煩亂。
過去兩年,宋哲元奉他之命與日本人虛意周旋,每次對日本人讓步也是他默許的,可時至今日局勢大變,宋哲元卻再三抗命,步步後退,與中央背道而馳,如此下去,何以維持中央政策之一致,何以麵對國人和西方諸強?!他感到這次再憑電文恐怕仍難奏效。
當下,他召來了軍政部長何應欽,研究後決定,派參謀次長熊斌到北平,麵喻宋哲元。
宋哲元得到消息後,以探望多年的老部下為名,取得日本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中將的同意,由天津來到了北平,密談良久,宋哲元方才如夢初醒,了解到日軍用心險惡,也了解了南京中央政府真正抗戰的決心。
但此時為時已晚,日軍5個師團10萬餘人,已浩浩蕩蕩地進入山海關,撲向華北。平津城下,戰略態勢已發生根本性逆轉。ビ欣的戰機由於29軍的前後搖擺不定,已悄然從手中逝去。等待29軍官兵的,是四麵被圍的艱難處境和被動挨打的不利態勢。
7月26日,日軍北平特務機關長鬆井麵見宋哲元,送交了給冀察當局的最後通牒。同時,日軍在廊坊首先向38師劉振三旅開火,大戰終於爆發。
27日,宋哲元拒絕了日方要求,同時聯合29軍高級軍官通電全國,誓要自衛守土。在宋哲元發布通電的同時,北平四郊已淹沒在隆隆的槍炮聲中。
1937年8月12日,國民黨最高國防會議及黨政聯席會議定下了全麵抗日大計,並推舉蔣介石為全國陸海空軍大元帥,以軍事委員會為最高統帥部,指導全國抗戰。中國國內在經歷了數十年屍山血海的自相殘殺後,終於迎來了槍口一致對外的一天。
抗戰的一天終於來到了。
就在東京正沉浸在3個月內征服中國的美夢中時,東京萬沒料到中國已發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群山震盪,江河奔湧,都在齊聲呼喊著一個聲音:驅除倭寇,抗戰萬歲!
中國從未像今天這樣萬眾一心,滾過中國大地的怒吼從未像今天這樣響徹雲端。
4 東京,跨入戰爭之門
7月8日,天蒙蒙亮,日本都城東京從沉睡中漸漸醒來。
清晨,報人叫賣“號外”的鈴聲響徹東京街頭,行人無不驚愕。
但更令日本人驚愕的,還是“號外”上那聳人聽聞的內容:
“昨日(7月7日)在北平郊外盧溝橋附近,宋哲元麾下的兩個連炮擊夜間演習的日本駐軍,直到8日拂曉,事態突然變化,目前兩軍正在展開激戰。”
在這之後,廣播、報紙不斷傳來現地的詳細報導。根據這些報導一般人得出的結論是,對日軍無端射擊的中國軍隊,已在日軍”英勇”的打擊之下,表示投降並被解除武裝。
當時,為迎合日本萬民的心理,報紙、廣播對戰爭的吹噓報導往往快得令人驚奇。在日本軍部很多人尚不知情的情況下,報紙卻早已有鼻子有限地設計好了戰爭結局。
一大早,日軍參謀本部戰爭指導課課長河邊虎四郎大佐急步走進了市穀高地那座灰色的軍部大樓。還沒到上班時間,大樓裏除警衛和值星參謀人員外,幾乎沒入走動,空空蕩蕩,清清冷冷。河邊大佐卻像是沒注意到這一切。十幾分鍾前,值班參謀來了電話,告訴他華北駐屯軍來了特急電。
</br>
(六)取締冀察所屬各部隊、各學校的排日教育及排日運動。
又,撤去在北平城內的37師,由冀察方麵負責實行之。
20日5時,宋哲元根據上述屈辱條款,發布了如下命令:
一、在北平附近的37師自今20日開始在西苑集結,應於明(21)日集結完了;
二、為了對上述集結進行警戒,置石友三部隊一部幹八寶山附近,待37師集結完了後翌(22)日撤退。
當日下午3時,北平日本特務機關長鬆井訪問宋哲元,商定“37師撤退保定附近,由趙登禹部隊接防”。
宋哲元等為保持地盤最終完全答應了日軍提出的喪權辱國的條件。
7月22日,剛由廬山返回南京主持抗戰的蔣介石收到宋哲元報來的電文。
當蔣得知宋哲元繞過南京中央,單獨與日軍簽訂和約的消息時,不禁拍案怒罵道:“娘希匹,不成體統!我已再三聲明倭寇不重信義,宋明軒仍一意孤行,大兵壓境之際不思備戰,撤除北平城防不說,還與日本人簽了和約,誰給他的這個權力?!”
蔣介石確實冒火。自事變爆發後,他已連電華北,表明了中央將傾力抗戰的決心,並多次提醒華北方麵的29軍勿對日軍抱有幻想。
尤其是16日後,日軍大批部隊頻繁調動,並於12日派遣香月清司就任華北日軍司令官,替代了患病的前司令官田代皖一郎,蔣介石更是認定了大戰隨時都將爆發,因而幾乎天天電示華北,並以過去數次日軍毀約為例,告訴宋哲元別太相信日軍,還是小心提防為妙。可到頭來,宋哲元自作聰明,還是背著他與日本人簽了和約。
“告訴宋明軒,”蔣介石對跟隨他多年的“文膽”陳布雷吩咐道,“撤除北平城防是十分危險的,也是錯誤的,馬上要改正過來。另外對日本人,要刻刻嚴防,步步留神,勿為所算。另外通知他們把協議簽定的經過迅速報上來。”
說完,蔣踱到窗前,沉吟片刻,補充道:“告訴王外長,再發個聲明,凡地方未得中央許可所簽之協議,一概無效。”
送走陳布雷,蔣介石心情仍舊煩亂。
過去兩年,宋哲元奉他之命與日本人虛意周旋,每次對日本人讓步也是他默許的,可時至今日局勢大變,宋哲元卻再三抗命,步步後退,與中央背道而馳,如此下去,何以維持中央政策之一致,何以麵對國人和西方諸強?!他感到這次再憑電文恐怕仍難奏效。
當下,他召來了軍政部長何應欽,研究後決定,派參謀次長熊斌到北平,麵喻宋哲元。
宋哲元得到消息後,以探望多年的老部下為名,取得日本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中將的同意,由天津來到了北平,密談良久,宋哲元方才如夢初醒,了解到日軍用心險惡,也了解了南京中央政府真正抗戰的決心。
但此時為時已晚,日軍5個師團10萬餘人,已浩浩蕩蕩地進入山海關,撲向華北。平津城下,戰略態勢已發生根本性逆轉。ビ欣的戰機由於29軍的前後搖擺不定,已悄然從手中逝去。等待29軍官兵的,是四麵被圍的艱難處境和被動挨打的不利態勢。
7月26日,日軍北平特務機關長鬆井麵見宋哲元,送交了給冀察當局的最後通牒。同時,日軍在廊坊首先向38師劉振三旅開火,大戰終於爆發。
27日,宋哲元拒絕了日方要求,同時聯合29軍高級軍官通電全國,誓要自衛守土。在宋哲元發布通電的同時,北平四郊已淹沒在隆隆的槍炮聲中。
1937年8月12日,國民黨最高國防會議及黨政聯席會議定下了全麵抗日大計,並推舉蔣介石為全國陸海空軍大元帥,以軍事委員會為最高統帥部,指導全國抗戰。中國國內在經歷了數十年屍山血海的自相殘殺後,終於迎來了槍口一致對外的一天。
抗戰的一天終於來到了。
就在東京正沉浸在3個月內征服中國的美夢中時,東京萬沒料到中國已發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群山震盪,江河奔湧,都在齊聲呼喊著一個聲音:驅除倭寇,抗戰萬歲!
中國從未像今天這樣萬眾一心,滾過中國大地的怒吼從未像今天這樣響徹雲端。
4 東京,跨入戰爭之門
7月8日,天蒙蒙亮,日本都城東京從沉睡中漸漸醒來。
清晨,報人叫賣“號外”的鈴聲響徹東京街頭,行人無不驚愕。
但更令日本人驚愕的,還是“號外”上那聳人聽聞的內容:
“昨日(7月7日)在北平郊外盧溝橋附近,宋哲元麾下的兩個連炮擊夜間演習的日本駐軍,直到8日拂曉,事態突然變化,目前兩軍正在展開激戰。”
在這之後,廣播、報紙不斷傳來現地的詳細報導。根據這些報導一般人得出的結論是,對日軍無端射擊的中國軍隊,已在日軍”英勇”的打擊之下,表示投降並被解除武裝。
當時,為迎合日本萬民的心理,報紙、廣播對戰爭的吹噓報導往往快得令人驚奇。在日本軍部很多人尚不知情的情況下,報紙卻早已有鼻子有限地設計好了戰爭結局。
一大早,日軍參謀本部戰爭指導課課長河邊虎四郎大佐急步走進了市穀高地那座灰色的軍部大樓。還沒到上班時間,大樓裏除警衛和值星參謀人員外,幾乎沒入走動,空空蕩蕩,清清冷冷。河邊大佐卻像是沒注意到這一切。十幾分鍾前,值班參謀來了電話,告訴他華北駐屯軍來了特急電。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