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
國殤-國民黨正麵戰場抗戰紀實 作者:張洪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7月,長江中、下遊地區又進入了酷熱難當的盛暑,然而素以“涼島”著稱的廬山卻仍是林木青翠、涼爽如春。蔣介石這時又上了廬山。這裏他太熟悉了,無論當年的北閥,還是今日的“剿共”,江西對他都具有特殊的意義。每次赴江西,他除了有時在南昌呆些時日外,其它辦公、生活地點一般都是選在雲遮霧罩、充滿神秘色彩的廬山。
10日午後,蔣介石信步出了居室,沿著牯嶺街緩緩地向山上走去,幾名侍從人員小心地遠遠跟在後麵。今天,他像是有滿腹心事,雖然步態還似以往那般沉穩,但卻顯得有些緩慢。他時而抬頭望望四周,像是在欣賞霧中群山的溫柔、美麗,可時而又低頭陷入沉思,偶爾晃動著手中的拐杖,像是要驅走心裏的煩惱。浮動著的輕紗一般的薄霧,使日照峰若隱若現。朦朦朧朧,有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他也像處在幻境中,對過去和未來產生了一種難以捉摸的困惑感。
自他投身革命以來,雖然曾經歷過幾次危機,但更多的卻是取得勝利的成就感。然而這3年他卻深感艱難。國內各軍閥實力派此起彼伏的反蔣倒蔣尚未平息,國軍對中共的幾次“圍剿”也出乎他預料地屢屢慘敗,而日本人又藉機在北方連連發難。尤其日本人,就像是一隻窺視中國已久的餓狼,再也沒有耐心等待了,趁地陷於中國內戰而無法抽身時,不顧一切地撲向了中國大地。東北三省硝煙未盡,日軍又殺出山海關,侵占熱河,扼住平津,虎視眈眈地盯住了華北,真是得隴望蜀,絲毫沒有止息的意思。這使得中國人心中對日本人仇恨和對他退縮的憤怒終於不可遏製地爆發出來。中共和一般民眾自不必說,就是國民黨內部對他也有頗多指責。中國大地上一浪高過一浪的反蔣抗日怒潮使他感到了統治地位的震顫,感到了一種過去所未曾經歷過的危機,也多少衝擊了他早已埋藏在心裏的戰略步驟。以他本意,各軍閥平定、國民黨軍政大權獨攬後,下一個要征討、剿滅的,便是他一直認為最妨礙獨裁大業的心腹之患,中共和紅軍。前四次較量,他都大敗而歸。但他已從輕視中共。紅軍的陰影裏走了出來,他要集中他的全部軍力,與中共、紅軍進行一場生死較量。正當他為第五次“圍剿”頭幾個回合得手而洋洋得意時,日本人卻又在華北發難。江北半壁河山的危機,引起了全國各界排山倒海般的抗議狂潮,而他本人也不能坐視整個北方淪入日軍之手。這使他陷入進退維穀的境地。
曾在保定陸軍學堂和日本振武學校受過軍事薰陶的蔣介石心裏當然清楚,以他國民黨現有的軍力根本無法同時抗擊日本和中共紅軍兩方麵的壓力。這樣,他必須在抗擊日本和剿滅中共之間作出選擇。
這種選擇太令他痛苦了。兩個對手中任何一個得勢,都將對他的江山穩固構成致命的威脅,但他在一定時期內又隻能樹立一個敵手。此時如果放棄對中共紅軍的“圍剿”,調集他的國民黨軍主力到遙遠的北方去抗擊日軍,他認為沒把握取勝。日本畢竟是個工業、軍事上的強國,武器裝備先進,作戰思想領先。與這樣一個世界上先進的軍事帝國正麵對抗,國民黨軍必將陷入漫長的戰爭而無力自拔。即使他最後勝了,那也是兩敗俱傷。而中共、紅軍則可能坐山觀虎鬥,急劇擴大地盤、壯大自己的力量,來日終將成為他的心腹大患,這是他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的。更何況他認為初攬大權,根基尚未打牢。所以此時他是不會作出這種選擇的。可不放棄剿共的話,就意味著要眼睜睜地看著日本人不斷地侵入北方,不斷地踐踏中國的主權。而他作為中國政府的代表,權力的象徵,在這種情況下逆流而行,他日後的道路上遍布荊棘、困難重重不說,甚至有可能被中國民眾憤怒的狂潮所淹沒,他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使他茶飯不思,夜不能寐,苦思焦慮著如何解決這一難題。
蔣介石畢竟不是凡夫俗子。他所以能在20年間由一個無名小卒,神奇地邁過他的許多舊長官,躍居中國第一人,叱吒風雲一時,除了他能巧妙地駕馭機遇,政治上圓滑善變外,他那決不半途而廢的韌勁,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也幫了他的大忙。不論他少年時代對事業的追求,還是他後來頂住國內外驚濤駭浪般的衝擊,堅持其“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都體現了他的這一突出特點。就是日後被中共趕出中國大陸,他也時刻沒有動搖過有朝一日反攻大陸的決心。他的這種韌性在某種程度上簡直可以說是一種瘋狂的執拗。
眼下,正是他的政治私心,和他剿滅中共的執拗,使他決定繼續其“攘外必先安內”的基本國策,他還是以剿滅中共為後快,對日本人則採取交涉、拖延的策略。
就在前一天的第一期廬山訓團開學典禮上,身兼團長的蔣介石又一如既往前去發表了一通精神訓示。他對這些身為高級軍官的學員自然十分重視,他知道他們是成就他今後大業的棟樑,他更清楚眼下他們並非個個擁護他的政治主張。治人必須治心,治心方能正本,必須首先讓他們明白中央的真實意圖。
望著台下戎裝筆挺、神采奕奕的學員,他頗有些激動,大聲說道:“現在總有些人嚷著要和日本人開戰。他們終不知,貿然和日本開戰,不啻自尋滅亡。現在開戰,日本真是隻要3天,就完全可以把我國要害地區都占領下來,滅亡我中國。所以現在這個時候,說是可以和日本正式開戰,那是癡人說夢,太不知道自己,也太不知道敵人了。”
</br>
10日午後,蔣介石信步出了居室,沿著牯嶺街緩緩地向山上走去,幾名侍從人員小心地遠遠跟在後麵。今天,他像是有滿腹心事,雖然步態還似以往那般沉穩,但卻顯得有些緩慢。他時而抬頭望望四周,像是在欣賞霧中群山的溫柔、美麗,可時而又低頭陷入沉思,偶爾晃動著手中的拐杖,像是要驅走心裏的煩惱。浮動著的輕紗一般的薄霧,使日照峰若隱若現。朦朦朧朧,有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他也像處在幻境中,對過去和未來產生了一種難以捉摸的困惑感。
自他投身革命以來,雖然曾經歷過幾次危機,但更多的卻是取得勝利的成就感。然而這3年他卻深感艱難。國內各軍閥實力派此起彼伏的反蔣倒蔣尚未平息,國軍對中共的幾次“圍剿”也出乎他預料地屢屢慘敗,而日本人又藉機在北方連連發難。尤其日本人,就像是一隻窺視中國已久的餓狼,再也沒有耐心等待了,趁地陷於中國內戰而無法抽身時,不顧一切地撲向了中國大地。東北三省硝煙未盡,日軍又殺出山海關,侵占熱河,扼住平津,虎視眈眈地盯住了華北,真是得隴望蜀,絲毫沒有止息的意思。這使得中國人心中對日本人仇恨和對他退縮的憤怒終於不可遏製地爆發出來。中共和一般民眾自不必說,就是國民黨內部對他也有頗多指責。中國大地上一浪高過一浪的反蔣抗日怒潮使他感到了統治地位的震顫,感到了一種過去所未曾經歷過的危機,也多少衝擊了他早已埋藏在心裏的戰略步驟。以他本意,各軍閥平定、國民黨軍政大權獨攬後,下一個要征討、剿滅的,便是他一直認為最妨礙獨裁大業的心腹之患,中共和紅軍。前四次較量,他都大敗而歸。但他已從輕視中共。紅軍的陰影裏走了出來,他要集中他的全部軍力,與中共、紅軍進行一場生死較量。正當他為第五次“圍剿”頭幾個回合得手而洋洋得意時,日本人卻又在華北發難。江北半壁河山的危機,引起了全國各界排山倒海般的抗議狂潮,而他本人也不能坐視整個北方淪入日軍之手。這使他陷入進退維穀的境地。
曾在保定陸軍學堂和日本振武學校受過軍事薰陶的蔣介石心裏當然清楚,以他國民黨現有的軍力根本無法同時抗擊日本和中共紅軍兩方麵的壓力。這樣,他必須在抗擊日本和剿滅中共之間作出選擇。
這種選擇太令他痛苦了。兩個對手中任何一個得勢,都將對他的江山穩固構成致命的威脅,但他在一定時期內又隻能樹立一個敵手。此時如果放棄對中共紅軍的“圍剿”,調集他的國民黨軍主力到遙遠的北方去抗擊日軍,他認為沒把握取勝。日本畢竟是個工業、軍事上的強國,武器裝備先進,作戰思想領先。與這樣一個世界上先進的軍事帝國正麵對抗,國民黨軍必將陷入漫長的戰爭而無力自拔。即使他最後勝了,那也是兩敗俱傷。而中共、紅軍則可能坐山觀虎鬥,急劇擴大地盤、壯大自己的力量,來日終將成為他的心腹大患,這是他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的。更何況他認為初攬大權,根基尚未打牢。所以此時他是不會作出這種選擇的。可不放棄剿共的話,就意味著要眼睜睜地看著日本人不斷地侵入北方,不斷地踐踏中國的主權。而他作為中國政府的代表,權力的象徵,在這種情況下逆流而行,他日後的道路上遍布荊棘、困難重重不說,甚至有可能被中國民眾憤怒的狂潮所淹沒,他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使他茶飯不思,夜不能寐,苦思焦慮著如何解決這一難題。
蔣介石畢竟不是凡夫俗子。他所以能在20年間由一個無名小卒,神奇地邁過他的許多舊長官,躍居中國第一人,叱吒風雲一時,除了他能巧妙地駕馭機遇,政治上圓滑善變外,他那決不半途而廢的韌勁,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也幫了他的大忙。不論他少年時代對事業的追求,還是他後來頂住國內外驚濤駭浪般的衝擊,堅持其“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都體現了他的這一突出特點。就是日後被中共趕出中國大陸,他也時刻沒有動搖過有朝一日反攻大陸的決心。他的這種韌性在某種程度上簡直可以說是一種瘋狂的執拗。
眼下,正是他的政治私心,和他剿滅中共的執拗,使他決定繼續其“攘外必先安內”的基本國策,他還是以剿滅中共為後快,對日本人則採取交涉、拖延的策略。
就在前一天的第一期廬山訓團開學典禮上,身兼團長的蔣介石又一如既往前去發表了一通精神訓示。他對這些身為高級軍官的學員自然十分重視,他知道他們是成就他今後大業的棟樑,他更清楚眼下他們並非個個擁護他的政治主張。治人必須治心,治心方能正本,必須首先讓他們明白中央的真實意圖。
望著台下戎裝筆挺、神采奕奕的學員,他頗有些激動,大聲說道:“現在總有些人嚷著要和日本人開戰。他們終不知,貿然和日本開戰,不啻自尋滅亡。現在開戰,日本真是隻要3天,就完全可以把我國要害地區都占領下來,滅亡我中國。所以現在這個時候,說是可以和日本正式開戰,那是癡人說夢,太不知道自己,也太不知道敵人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