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但日本人很怕他們。跟著他們死,也比在這兒受氣強。”


    顧維均無話可說,隻覺得心情沉重。在以後的日子裏,隻要遇到機會,他就會向代表團各國代表揭露刺刀上架起的“滿洲國”。身為外交官員,他雖然主張以外交方式解決東北問題,但旅館那位青年的話,又時常讓他產生出一絲困惑和疑問。


    6月5日,國聯調查團一行結束了東北之行,返回北平。他們走了,但黑土地上的槍聲並未平息。1932年春夏,東北抗日義勇軍迎來了它的高潮。


    東北大地山高林密,地廣人稀,多年來一直以匪患聞名全國。到處鬧“鬍子”,不僅僅是地方窮,那一眼望不到頭的崇山峻嶺、大片的沼澤地和草甸地,都是“鬍子”繁衍的好地方。“鬍子”鬧得凶,舍家棄業投奔山林也成了不少人沒活路時的自然選擇。


    但日本人的到來,遠甚於以往的任何一次災荒。當亡國奴、受小鬼子欺侮,粗獷、豪放的東北漢子咽不下這口氣。馬占山江橋屢挫敵寇,一戰成名,不但令東北父老覺得振奮,更引得各地的東北軍舊部、地方民團、農民自衛軍、舊時警察甚至山林裏的“鬍子”,也紛紛拉起隊伍,四麵向日本人出擊。一些一度受日軍聲威震攝而降日的偽軍又開始大批大批地反正,重將槍口對準了日本人。僅有2萬多人馬的關東軍終於陷入四麵受攻而應接不暇的窘境。


    4月21日,原東北軍東邊鎮守使於芷山旅第3團團長唐聚五在遼寧桓城率全團官兵起義,成立了遼寧民眾自衛軍總司令部,唐本人被推舉為總司令。當天,唐部舉行誓師大會,通電討日,參加者迅速增至萬餘人。唐聚五的民眾自衛軍在日後的戰爭中多次予日軍以重創。


    5月3日,東北通化大刀隊與日軍激戰方正台子,用大刀砍死日軍40多人。


    5月23日,馬占山部與日軍在呼蘭城郊展開激戰。有勇有謀的馬占山再次大敗日軍,並一口氣追出上百裏,直到鬆花江北岸傅家甸才收馬回營。


    與此同時,丁超、李杜的吉林省自衛軍、蘇炳文部的東北民眾救國軍、馮占海部受後援會領導的第6軍團、王德林部的國民救國軍和王顯聲、熊飛指揮的警察大隊在遼吉黑三省大力發展組織,擴充抗日實力。


    投身抗日隊伍,在當時的白山黑水間似乎已形成了一股不可逆轉的風潮,就連“九·一八”事變前正在拉杆(組織匪幫)或關在大牢裏的胡匪頭們,也都為東北父老的這股抗日熱情感化,拉起隊伍下了山,投入了抗日義勇軍的陣營。其中,掌舵的大多是聲震關內外的積年慣匪,如吉黑兩省的宮長海(宮傻子)、姚秉幹(雙山)、李忠義(海青)、張希武(天照應)、馬鳴春(一隻雞)、劉萬奎(劉快腿),遼寧的項青山、張海天(老北風)、小白龍等。東北的匪盜從沒有像今天這樣整齊地下山,投身到同一支隊伍裏,就是地方當局多少次優祿招降也難見這種局麵。


    這股土匪也算是良心未泯,終於在國家、民族和自己的家園遭難時,像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一樣盡了一份自己的力。ザ北各地的抗日烽火越燒越旺,攪得關東軍應接不暇。司令官本莊繁中將手忙腳亂,屢向東京軍部告急,請求援兵。


    東京被震動了。


    6月3日,陸軍省向外界公布:從“九·一八”事變以來,日軍在東北戰場死傷計4163人,約合關東軍發動事變時總兵力的一半。實際上,陸軍省不但與海軍省失和,與內閣也並非完全一氣,報戰果總是誇大其辭,報損失總是七折八扣,這在當時的東京已是盡人皆知的事實。但即便以這個數字與“九·一八”時瀋陽僅死2人、傷10餘人的傷亡代價比較,東北抗日義勇軍給日本關東軍造成的損失已是太大太大了。


    1932年夏,本莊繁率關東軍全力征剿東北各地抗日義勇軍時,義勇軍抗日力量的發展達到了頂峰。當時30萬之眾的抗日義勇軍,足跡遍及白山黑水的各個角落。本莊繁為招降各路義勇軍,準備了數百份“滿洲國”高官的委任狀。但令他意外的是,每次的招降活動都會迎來一通臭罵和一場攻擊。渙散的舊軍官們好像搖身一變,都成了堅定的抗日分子。他想不通究竟是什麽力量使他們變得如此快、變得如此大。


    8月8日,東京大令傳到東北。日本陸軍鐵腕人物武藤信義大將奉調關東軍司令,同時兼任關東地方長官、駐滿全權大使,集三權於一身,本莊繁奉旨回國。


    武藤大將果然顯示了鐵腕人物的強硬,他又為關東軍帶來2個新銳師團。對義勇軍,他基本放棄了招降策略,準備用飛機、大炮攝服東北的抵抗力量。


    30萬義勇軍不得不開始與一個渾身上下透著武士氣質的鐵血軍人對陣。


    武藤把攻擊矛頭首先指向了曾與關東軍拚得最凶而實力大損的馬占山部。齊克路上,日軍2個師團的重兵對馬占山千餘殘兵窮追不捨。興安嶺深山中,日軍重兵包圍了馬占山部。激戰過後,馬部傷亡慘重,身邊隻剩下官兵5人,陷入絕境。日後多年,馬占山回憶當時情景時說:“我隻剩11粒子彈,加其餘5人,子彈也不足百粒,他們搜山,我們藏於樹內,眼見有8個日本兵托著槍,凶神似地,一步步搜來。……我們看他們行近便一槍一個,將8個全打死,又拾起他們的槍,用他們的子彈,打出重圍。”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國殤-國民黨正麵戰場抗戰紀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洪濤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洪濤並收藏國殤-國民黨正麵戰場抗戰紀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