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璆和李迢二人畏懼黃巢的聲勢,尤其是李迢,正處在黃巢軍的包圍之中,因而都很努力地照辦了。李迢是唐朝宗室子弟,在朝中頗有影響。兩位重臣極力上奏,求爺爺告奶奶似地懇求朝廷,給黃巢弄個天平節度使的官噹噹。唐宰相鄭畋認為應該同意黃巢的請求,以此來換得天下太平。但另一宰相盧攜與當權宦官田令孜勾結在一起,想讓他們的親信淮南節度使高駢因為戰事而立功,所以堅決不同意招降。僖宗皇帝沒有主見,基本上受田令孜的控製,因此沒有批準崔璆和李迢的奏書。
黃巢聽到唐朝廷的回覆後有些失望,但他還是沒有輕易放棄,自己親自向唐朝廷上書,退而求其次,求為廣州節度使。
也許確實是看到了黃巢有投誠的誠意,這一次,唐朝廷很重視,專門進行朝議。宰相鄭畋認為可以先答應授黃巢廣州節度使以為緩兵之計,他說:“黃巢之亂,本因饑荒而起,依附之人惟求一飽而已。國家久不用兵,士皆忘戰,不如暫作包容,予一官。賊軍本以飢年而起,一俟豐年,其將士誰不懷念故土而思歸?其眾一離,黃巢即為案上之肉,此正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如果現在隻是恃武力戰,後果還真難以逆料。”另一宰相盧攜內心之中希望心腹高駢能獨得平賊大功,力持不可:“黃巢蕞爾小賊,平滅甚易,奈何現在授其官以示怯,使諸軍離心離德!”議來議去,唐朝廷最後決定授予黃巢“率府率”的虛官。
盡管廣州當時是唐朝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和重要的財賦供應地之一,又是嶺南的政治、軍事要地,但畢竟與大唐江山比起來,顯然是一隅與天下的差別。倘若黃巢求為廣州節度使的要求被批準了,恐怕歷史將會是另外一個方向。
其時,唐朝廷已經知道勢必激怒黃巢。在農民軍是招降還是消滅的問題上,總是主戰派在朝堂上占了上風。果然,黃巢得到唐朝廷的率府率的委任狀後,痛罵當朝執政宰相。由此可以看出他失望之極,也表明他確實對這個廣州節度使抱了很大期望。
在強烈的不滿下,黃巢開始揮軍急攻廣州。幹符六年(879年)九月,農民軍攻克廣州重鎮,俘虜了唐節度使李迢。又分兵西取桂州(今廣西桂林),控製了嶺南的大部分地區。之後,黃巢在廣州自稱“義軍都統”,並發布檄文,斥責唐朝廷“宦豎柄朝,垢蠹紀綱,指諸臣與中人賂遺交構狀,銓貢失才”。此時,黃巢表現出讀書人的才幹和敏銳目光,史稱檄文中所指出的問題所在,“皆當時極敝”。
這時候的黃巢,應該是很誌滿意得的。他原來就想當廣州節度使,現在,即使沒有唐朝廷的承認,他已經是廣州實質上的主人了。轉戰各地多年,已經讓黃巢相當厭倦,這次占領廣州後,他便打算留在這裏經營,“永為巢穴”。
[據說黃巢的農民軍在廣州進行了一場大屠殺。那時期來自西拉甫港的著名大食(阿拉伯)商人阿薩德人聲稱:黃巢在廣州殺死十二萬人(當時廣州全部人口約二十萬),其中大多數是來自東南亞、印度、波斯和阿拉伯世界的外國商人。數目不一定確切,但殺人屠城、劫掠財貨肯定是事實。因為對於貿然進入廣州的農民軍而言,商人是能提供後勤補給的重要來源,所以這些人不幸成為了刀下之鬼。]
按照黃巢前期的表現,如果不發生大的意外,他大概就不打算再離開廣州了。他確實寫過野心勃勃的《菊花詩》,但多年輾轉各地的經歷已經慢慢消磨了他的雄心。長期的漂泊下來,他的理想已經由“天下”演變成“一隅”,隻要有一個富饒的城池,能當個城主,他就心滿意足了。正是這種強烈的“城主”意識,才使得黃巢在占領長安後長期流連在那裏,始終捨不得放棄,最後也敗在了那裏。
言歸正傳,黃巢得到廣州後,正打算將這裏發展成根據地,農民軍突然遭受到重大挫折,不過,不是敗在與唐軍對壘的戰場上,而是敗在嶺南獨特的氣候上。黃巢軍大都是北方人,不習慣嶺南地區當地氣候。而剛好就在這一年,從春至夏,疫病大為流行。進入冬季後,農民軍有三、四成的人染上瘴疫而死,人數銳減。
黃巢尚在躊躇,他不想輕易放棄好不容易得來的廣州,他的部下卻呆不住了,“勸請北歸,以圖大利”。黃巢見農民軍士氣相當低落,在廣州難以持久,於是決定率軍北上,殺回中原地區。
而農民軍攻取廣州後,唐朝廷極度恐慌,急忙任命宰相王鐸為荊南節度使、南麵行營招討都統駐江陵,又任命李係為行營副都統兼湖南觀察使,使他率兵十萬屯駐潭州(今湖南長沙),“以塞嶺北之路,拒黃巢”。
剛好這時候湘江水暴漲,農民軍自己動手,編製了數十個大木筏,自桂州順湘江順流而下,連下永州(今湖南零陵)和衡州(今湖南衡陽),抵達湖南重鎮潭州城下。
鎮守潭州的唐將李繫緊閉城門,不敢出來迎戰。黃巢見李係如此懦弱,便揮軍急攻,結果一日而下。李係率少數心腹逃跑。當時潭州還有唐軍十萬人,都被黃巢殺死,屍體被拋入湘江,血染紅了湘江水,死屍遮蓋住了整個江麵。
黃巢乘勝派得力部將尚讓進逼江陵(今屬湖北)。農民軍一路北上,隊伍大為充實壯大,進攻江陵時,號稱有五十萬。當時唐宰相王鐸任荊南節度使,親自坐鎮江陵。他見農民軍聲勢浩大,而江陵唐軍不滿萬人,心中害怕,便留部將劉漢宏據守江陵,自己率眾退守襄陽。為了掩飾逃跑的真相,王鐸宣稱自己要襄陽會合山南東道節度使劉巨容所率的軍隊。
</br>
黃巢聽到唐朝廷的回覆後有些失望,但他還是沒有輕易放棄,自己親自向唐朝廷上書,退而求其次,求為廣州節度使。
也許確實是看到了黃巢有投誠的誠意,這一次,唐朝廷很重視,專門進行朝議。宰相鄭畋認為可以先答應授黃巢廣州節度使以為緩兵之計,他說:“黃巢之亂,本因饑荒而起,依附之人惟求一飽而已。國家久不用兵,士皆忘戰,不如暫作包容,予一官。賊軍本以飢年而起,一俟豐年,其將士誰不懷念故土而思歸?其眾一離,黃巢即為案上之肉,此正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如果現在隻是恃武力戰,後果還真難以逆料。”另一宰相盧攜內心之中希望心腹高駢能獨得平賊大功,力持不可:“黃巢蕞爾小賊,平滅甚易,奈何現在授其官以示怯,使諸軍離心離德!”議來議去,唐朝廷最後決定授予黃巢“率府率”的虛官。
盡管廣州當時是唐朝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和重要的財賦供應地之一,又是嶺南的政治、軍事要地,但畢竟與大唐江山比起來,顯然是一隅與天下的差別。倘若黃巢求為廣州節度使的要求被批準了,恐怕歷史將會是另外一個方向。
其時,唐朝廷已經知道勢必激怒黃巢。在農民軍是招降還是消滅的問題上,總是主戰派在朝堂上占了上風。果然,黃巢得到唐朝廷的率府率的委任狀後,痛罵當朝執政宰相。由此可以看出他失望之極,也表明他確實對這個廣州節度使抱了很大期望。
在強烈的不滿下,黃巢開始揮軍急攻廣州。幹符六年(879年)九月,農民軍攻克廣州重鎮,俘虜了唐節度使李迢。又分兵西取桂州(今廣西桂林),控製了嶺南的大部分地區。之後,黃巢在廣州自稱“義軍都統”,並發布檄文,斥責唐朝廷“宦豎柄朝,垢蠹紀綱,指諸臣與中人賂遺交構狀,銓貢失才”。此時,黃巢表現出讀書人的才幹和敏銳目光,史稱檄文中所指出的問題所在,“皆當時極敝”。
這時候的黃巢,應該是很誌滿意得的。他原來就想當廣州節度使,現在,即使沒有唐朝廷的承認,他已經是廣州實質上的主人了。轉戰各地多年,已經讓黃巢相當厭倦,這次占領廣州後,他便打算留在這裏經營,“永為巢穴”。
[據說黃巢的農民軍在廣州進行了一場大屠殺。那時期來自西拉甫港的著名大食(阿拉伯)商人阿薩德人聲稱:黃巢在廣州殺死十二萬人(當時廣州全部人口約二十萬),其中大多數是來自東南亞、印度、波斯和阿拉伯世界的外國商人。數目不一定確切,但殺人屠城、劫掠財貨肯定是事實。因為對於貿然進入廣州的農民軍而言,商人是能提供後勤補給的重要來源,所以這些人不幸成為了刀下之鬼。]
按照黃巢前期的表現,如果不發生大的意外,他大概就不打算再離開廣州了。他確實寫過野心勃勃的《菊花詩》,但多年輾轉各地的經歷已經慢慢消磨了他的雄心。長期的漂泊下來,他的理想已經由“天下”演變成“一隅”,隻要有一個富饒的城池,能當個城主,他就心滿意足了。正是這種強烈的“城主”意識,才使得黃巢在占領長安後長期流連在那裏,始終捨不得放棄,最後也敗在了那裏。
言歸正傳,黃巢得到廣州後,正打算將這裏發展成根據地,農民軍突然遭受到重大挫折,不過,不是敗在與唐軍對壘的戰場上,而是敗在嶺南獨特的氣候上。黃巢軍大都是北方人,不習慣嶺南地區當地氣候。而剛好就在這一年,從春至夏,疫病大為流行。進入冬季後,農民軍有三、四成的人染上瘴疫而死,人數銳減。
黃巢尚在躊躇,他不想輕易放棄好不容易得來的廣州,他的部下卻呆不住了,“勸請北歸,以圖大利”。黃巢見農民軍士氣相當低落,在廣州難以持久,於是決定率軍北上,殺回中原地區。
而農民軍攻取廣州後,唐朝廷極度恐慌,急忙任命宰相王鐸為荊南節度使、南麵行營招討都統駐江陵,又任命李係為行營副都統兼湖南觀察使,使他率兵十萬屯駐潭州(今湖南長沙),“以塞嶺北之路,拒黃巢”。
剛好這時候湘江水暴漲,農民軍自己動手,編製了數十個大木筏,自桂州順湘江順流而下,連下永州(今湖南零陵)和衡州(今湖南衡陽),抵達湖南重鎮潭州城下。
鎮守潭州的唐將李繫緊閉城門,不敢出來迎戰。黃巢見李係如此懦弱,便揮軍急攻,結果一日而下。李係率少數心腹逃跑。當時潭州還有唐軍十萬人,都被黃巢殺死,屍體被拋入湘江,血染紅了湘江水,死屍遮蓋住了整個江麵。
黃巢乘勝派得力部將尚讓進逼江陵(今屬湖北)。農民軍一路北上,隊伍大為充實壯大,進攻江陵時,號稱有五十萬。當時唐宰相王鐸任荊南節度使,親自坐鎮江陵。他見農民軍聲勢浩大,而江陵唐軍不滿萬人,心中害怕,便留部將劉漢宏據守江陵,自己率眾退守襄陽。為了掩飾逃跑的真相,王鐸宣稱自己要襄陽會合山南東道節度使劉巨容所率的軍隊。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