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袁保慶在南京病死,他的葬禮,由好友——也是淮軍幹將劉銘傳(後來的台灣省首任巡撫)和吳長慶主持,辦得極為隆重。事後,十六歲的袁世凱被送回老家項城。以後幾年的日子對袁世凱來說是相當難熬的。堂叔袁保桓從陝甘總督左宗棠的部將升遷到北京任吏部右侍郎,不久,就把袁世凱接到北京放置在身邊管教。自小就嬌生慣養的袁世凱開始受到堂叔嚴厲的監督和管束,每天都必須伏案讀書到深夜,一有怠慢,就會受到堂叔一頓竹板的責罰。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袁保桓死在河南開封。這下子袁世凱大有解放之感。他燒掉了身邊的書,成天邀約狐朋狗友,不是飲酒作樂,就是尋花問柳,行為極其不端。家族中的長者責問他,他還振振有詞地說:“大丈夫誌在四海,安能鬱鬱於筆硯之間,虛度歲月?”前一句詩是三國時期曹植寫的,後麵則是他自己加的。袁世凱曾經參加過幾次科舉考試,但都是名落孫山,在家鄉混不下去了,就去投靠養父生前好友,淮軍將領吳長慶。
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袁世凱以“辦理朝鮮交涉通商事務”的名義駐紮在朝鮮辦事。到了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作為大清藩屬的朝鮮發生了內亂,求助於清庭,袁世凱參加了平亂,逮捕了朝鮮王朝高宗的親生父親大院君。駐朝期間,袁世凱頭腦靈活,辦事機敏、幹練,表現出較高的外交、軍事才能,頗為清庭朝野矚目。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袁世凱受李鴻章保舉為駐朝總理大臣,成為事實上的駐朝鮮公使。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袁世凱參加了維新團體強學會。後來在榮祿的推薦下,袁世凱以道員的身份在天津小站編練“新建陸軍”。當時,直隸總督麾下有三支勁旅,分別是董福祥的“甘軍”、聶士誠的“武毅軍”和袁世凱的
“北洋新軍”。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袁世凱被提升為直隸提刑按察使。戊戌政變前夕,袁世凱出賣維新派,導致光緒帝遭到囚禁,康有為、梁啓超兩人流亡海外,譚嗣同等六人血灑菜市口刑場。因此,袁世凱就成為了光緒皇帝的仇人,光緒皇帝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的時候,就常常在一張張白紙上麵畫一些烏龜王八,寫上袁世凱的大名,再把這些紙張燒掉,可見光緒皇帝對袁世凱的仇恨有多麽深。
第一卷 叛亂的國度 第十七章 青山遮不住(三)
(更新時間:2005-5-14 18:10:00 本章字數:2964)
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袁世凱擔任山東巡撫,將他的北洋新軍調到了山東鎮壓義和團。第二年,就發生了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事件。八國聯軍侵華,聶士誠戰死在天津,他的“武毅軍”潰散。董福祥的“甘軍”也受到重大損失,他本人也成了義和團運動的“禍首”,遭到懲辦。隻有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卻因為袖手旁觀完整無缺地保留了下來。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李鴻章病死,袁世凱繼任為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成為手中握有重兵的實權人物,與南方的兩江總督張之洞遙相呼應。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袁世凱又成為練兵處會辦大臣,借改革軍製擴編北洋新軍為六鎮(六個師),北洋軍閥集團正式形成。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袁世凱又內調為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
袁世凱比光緒皇帝要大12歲,現年49歲的他早已經發福,腆著一個大肚腩,恭諱他的人說這是心廣體胖,仇恨他的人就直呼他為大肥豬。肥胖對於人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糖尿病、高血壓、心髒病的發病率要比常人高許多。再加上袁世凱性好漁色,離大去之期,看來也不會太遠了(事實上,袁世凱於1916年死於尿毒症)。
轉世之後,金宰闐並沒有喪失前世的記憶,知道袁世凱會趁著辛亥革命的時機逼迫清皇室退位,之後又會竊國稱帝,對金宰闐、對清皇室,乃至對整個中國都是一大威脅。他又是害得光緒皇帝遭到幽禁的元兇,因此,於公於私,金宰闐都不會放過他!(若是金宰闐知道袁世凱還命人投毒暗害他的話,恐怕當場就會跳起來,一口把袁世凱給吞了。)
隻是袁世凱此時位高權重,又手握兵權,如果過於逼迫他,說不定他馬上就跳出來造反,讓金宰闐的皇位坐不牢靠,隻能徐徐以圖之,又時,甚至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協。好在金宰闐現在是掌握大權的皇帝,可以調動一切力量來收拾袁世凱,在這方麵,金宰闐的贏麵要比他袁世凱大許多,畢竟青山是遮不住東流之水的!
除了這三個人,軍機大臣張之洞坐在袁世凱的對麵。張之洞,字香濤,直隸南皮人。他出生於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年少時就有雄才大略,《清史稿》上說他“務博覽為詞章,記誦絕人”。十六歲參加直隸鄉試,獲得第一名,稱為“解元”。同治二年,因為在殿試的時候,寫策論突破常規,被錄取為一甲三名進士及第(也就是常說的探花),授職翰林院編修。
同治六年,張之洞充任浙江鄉試副考官,不久任提督湖北學政。同治十二年,擔任四川鄉試主考,任提督四川學政。他所取的舉人中有許多俊才。光緒初,張之洞被提拔為國子監司業,又升遷太子洗馬。張之洞以一介儒生參與國家大事,遇到國家發生事情的時候敢為大言。俄國人議歸伊犁,與使俄大臣崇厚訂新約十八條。張之洞論奏其失,請斬崇厚,毀俄約。疏上,乃褫崇厚職治罪,以侍郎曾紀澤為使俄大臣,議改約。六年,授侍講,再遷太子庶子。復論紀澤定約執成見,但論界務,不爭商務,並附陳設防、練兵之策。疏凡七八上。往者詞臣率雍容養望,自之洞喜言事,同時寶廷、陳寶琛、張佩綸輩崛起,糾彈時政,號為清流。七年,由侍講學士擢閣學。不久授山西巡撫,彈劾布政使葆亨、冀寧道王定安等黷貨,舉廉明吏五人,條上治晉要務,還沒有成行,改授兩廣總督。
</br>
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袁世凱以“辦理朝鮮交涉通商事務”的名義駐紮在朝鮮辦事。到了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作為大清藩屬的朝鮮發生了內亂,求助於清庭,袁世凱參加了平亂,逮捕了朝鮮王朝高宗的親生父親大院君。駐朝期間,袁世凱頭腦靈活,辦事機敏、幹練,表現出較高的外交、軍事才能,頗為清庭朝野矚目。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袁世凱受李鴻章保舉為駐朝總理大臣,成為事實上的駐朝鮮公使。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袁世凱參加了維新團體強學會。後來在榮祿的推薦下,袁世凱以道員的身份在天津小站編練“新建陸軍”。當時,直隸總督麾下有三支勁旅,分別是董福祥的“甘軍”、聶士誠的“武毅軍”和袁世凱的
“北洋新軍”。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袁世凱被提升為直隸提刑按察使。戊戌政變前夕,袁世凱出賣維新派,導致光緒帝遭到囚禁,康有為、梁啓超兩人流亡海外,譚嗣同等六人血灑菜市口刑場。因此,袁世凱就成為了光緒皇帝的仇人,光緒皇帝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的時候,就常常在一張張白紙上麵畫一些烏龜王八,寫上袁世凱的大名,再把這些紙張燒掉,可見光緒皇帝對袁世凱的仇恨有多麽深。
第一卷 叛亂的國度 第十七章 青山遮不住(三)
(更新時間:2005-5-14 18:10:00 本章字數:2964)
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袁世凱擔任山東巡撫,將他的北洋新軍調到了山東鎮壓義和團。第二年,就發生了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事件。八國聯軍侵華,聶士誠戰死在天津,他的“武毅軍”潰散。董福祥的“甘軍”也受到重大損失,他本人也成了義和團運動的“禍首”,遭到懲辦。隻有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卻因為袖手旁觀完整無缺地保留了下來。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李鴻章病死,袁世凱繼任為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成為手中握有重兵的實權人物,與南方的兩江總督張之洞遙相呼應。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袁世凱又成為練兵處會辦大臣,借改革軍製擴編北洋新軍為六鎮(六個師),北洋軍閥集團正式形成。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袁世凱又內調為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
袁世凱比光緒皇帝要大12歲,現年49歲的他早已經發福,腆著一個大肚腩,恭諱他的人說這是心廣體胖,仇恨他的人就直呼他為大肥豬。肥胖對於人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糖尿病、高血壓、心髒病的發病率要比常人高許多。再加上袁世凱性好漁色,離大去之期,看來也不會太遠了(事實上,袁世凱於1916年死於尿毒症)。
轉世之後,金宰闐並沒有喪失前世的記憶,知道袁世凱會趁著辛亥革命的時機逼迫清皇室退位,之後又會竊國稱帝,對金宰闐、對清皇室,乃至對整個中國都是一大威脅。他又是害得光緒皇帝遭到幽禁的元兇,因此,於公於私,金宰闐都不會放過他!(若是金宰闐知道袁世凱還命人投毒暗害他的話,恐怕當場就會跳起來,一口把袁世凱給吞了。)
隻是袁世凱此時位高權重,又手握兵權,如果過於逼迫他,說不定他馬上就跳出來造反,讓金宰闐的皇位坐不牢靠,隻能徐徐以圖之,又時,甚至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協。好在金宰闐現在是掌握大權的皇帝,可以調動一切力量來收拾袁世凱,在這方麵,金宰闐的贏麵要比他袁世凱大許多,畢竟青山是遮不住東流之水的!
除了這三個人,軍機大臣張之洞坐在袁世凱的對麵。張之洞,字香濤,直隸南皮人。他出生於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年少時就有雄才大略,《清史稿》上說他“務博覽為詞章,記誦絕人”。十六歲參加直隸鄉試,獲得第一名,稱為“解元”。同治二年,因為在殿試的時候,寫策論突破常規,被錄取為一甲三名進士及第(也就是常說的探花),授職翰林院編修。
同治六年,張之洞充任浙江鄉試副考官,不久任提督湖北學政。同治十二年,擔任四川鄉試主考,任提督四川學政。他所取的舉人中有許多俊才。光緒初,張之洞被提拔為國子監司業,又升遷太子洗馬。張之洞以一介儒生參與國家大事,遇到國家發生事情的時候敢為大言。俄國人議歸伊犁,與使俄大臣崇厚訂新約十八條。張之洞論奏其失,請斬崇厚,毀俄約。疏上,乃褫崇厚職治罪,以侍郎曾紀澤為使俄大臣,議改約。六年,授侍講,再遷太子庶子。復論紀澤定約執成見,但論界務,不爭商務,並附陳設防、練兵之策。疏凡七八上。往者詞臣率雍容養望,自之洞喜言事,同時寶廷、陳寶琛、張佩綸輩崛起,糾彈時政,號為清流。七年,由侍講學士擢閣學。不久授山西巡撫,彈劾布政使葆亨、冀寧道王定安等黷貨,舉廉明吏五人,條上治晉要務,還沒有成行,改授兩廣總督。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