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為何要廢止呢?你敢說皇上就沒有一丁點地私情雜念在?”
“我不敢說!”許淑又滿斟了一盅酒仰頭喝了下去,慢慢地道:“父皇也是人,自然有愛憎,可他也是這江山的主宰,總要為祖宗的江山社稷著想。
當日廢止張相製定的法度時,父皇也許有些泄憤的心思,可本意也是保住大明地安穩呀!”
“這個……”張允是後世來的人,多了幾百年的知識和學問,自然要比囿於大明製度內的古人看的更遠。
奪過許淑手裏地酒盅,笑道:“小女孩家家的。
學什麽不好,喝什麽酒呀,回頭燒心還不是自己受罪!”說完把酒盅伸到了許淑麵前道:“來,給我倒酒!”
許淑白了他一眼,還是乖覺得把酒盅斟滿。
張允一飲而盡,這才道:“是呀,皇上的難處我也明白,一條鞭法雖好,奈何實行地太倉促了,而且也太強橫了一些,已經觸及到了不少人的即得利益,若是這些人鬧將起來,大明的根基不穩必定是一場潑天大禍,我能理解皇上的難處,也不怪他,抄家不過是做個樣子給別人看的,我不是還活著嗎,對於我張家來說,皇上已經是仁至義盡了!”
唉!門外傳來一聲長嘆。
張允聽出來了,那是萬曆的聲音,看來許淑在內,萬曆在外,父女倆在跟自己玩雙簧呀。
不過他也不在意,公主斟酒,皇上聽講,張允覺得自己這待遇比當日的李白也差不了多少,很是自得,又讓許淑斟了一盅酒,邊喝邊郎聲道:“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
“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
東、夏之命,古今之法,言異而典殊,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
殊俗之民,有似於此。
其所為欲同,其所為欲異。
口之命不愉,若舟車衣冠滋味聲色之不同,人以自是,反以相誹。
天下之學者多辯,言利辭倒,不求其實,務以相毀,以勝為故。
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雖可得,猶若不可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於時也,時不與法俱至。
法雖今而至,猶若不可法。
故擇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
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
“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益所見,知所不見。
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嚐一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
這段《呂氏春秋.察今》裏的話,張允高中時背誦過,現下依然歷歷在目,一口氣背出來,而後道:“世道變了,法令政策要是不加更改,隻怕天下總有一天是要亂地!”
“為什麽?”許淑問道。
“這個……”張允也有些發愁。
他總不能把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那一套擺出來吧,想了一下道:“這麽說吧,很久以前,堯舜之時,人口稀少,人人都為吃喝發愁,為了能夠活下去。
隻有把食物和弓箭等物公用。
後來,人口一天天多起來,有些人手裏有了權勢,自然而然得就占用的比別人多,你說是勞心者治人。
勞力者治於人也沒錯!”
“總之原來的平等被打破,國家建立,法度出現,有了高下尊卑之分,奴隸應運而生。
可過了許多年之後,這些法度已經不在合用,奴隸們也不堪忍受貴族的盤剝。
於是他們起來反抗,舊的法度被推翻,於是出現了新地王朝,商鞅變法後,秦朝強大,統一六國,即便是日後被漢所滅,可秦始皇建立地製度卻被留了下去。
並且一朝一代地沿用穩固下去!”
“可你想過沒有,終究有一天,這一套也將不在何用,那些飽受欺壓的奴役的老百姓們會不會再揭竿而起,把咱們大明朝也推倒。
重新建立一個新的世界,而一種嶄新的製度也將應運而生!”張允侃侃而談。
許淑卻是聽得一陣陣心驚。
顫聲道:“這,這怎麽可能呀!”
“怎麽不能,水能載舟也能覆舟,試問咱們大明朝的江山不正是從蒙古人手裏奪過來地嗎,而最初幫著太祖打天下的人難道不是平民百姓!”說到這,張允嗬嗬一笑道:“民間有這麽兩句俗語,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還有一句話,光腳不怕穿鞋的,你說說看,我除了一條賤命之外,一無所有,還有何畏懼?”說到這,張允悠然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可這跟變法有何幹係呀!?”許淑不解地問。
她在民間流落多年,自然知道百姓們被煽動起來後的可怕,因此也沒和張允抬槓。
“自然是有了!”張允微笑道:“皇上廢止了一條鞭法是為了不傷及國本,可他可曾想過,若是不變法圖存,天下的百姓被壓榨得久了,總有一天會忍受不住而奮起抗爭地,到了那時候,何人能救下大明的天下?”
</br>
“我不敢說!”許淑又滿斟了一盅酒仰頭喝了下去,慢慢地道:“父皇也是人,自然有愛憎,可他也是這江山的主宰,總要為祖宗的江山社稷著想。
當日廢止張相製定的法度時,父皇也許有些泄憤的心思,可本意也是保住大明地安穩呀!”
“這個……”張允是後世來的人,多了幾百年的知識和學問,自然要比囿於大明製度內的古人看的更遠。
奪過許淑手裏地酒盅,笑道:“小女孩家家的。
學什麽不好,喝什麽酒呀,回頭燒心還不是自己受罪!”說完把酒盅伸到了許淑麵前道:“來,給我倒酒!”
許淑白了他一眼,還是乖覺得把酒盅斟滿。
張允一飲而盡,這才道:“是呀,皇上的難處我也明白,一條鞭法雖好,奈何實行地太倉促了,而且也太強橫了一些,已經觸及到了不少人的即得利益,若是這些人鬧將起來,大明的根基不穩必定是一場潑天大禍,我能理解皇上的難處,也不怪他,抄家不過是做個樣子給別人看的,我不是還活著嗎,對於我張家來說,皇上已經是仁至義盡了!”
唉!門外傳來一聲長嘆。
張允聽出來了,那是萬曆的聲音,看來許淑在內,萬曆在外,父女倆在跟自己玩雙簧呀。
不過他也不在意,公主斟酒,皇上聽講,張允覺得自己這待遇比當日的李白也差不了多少,很是自得,又讓許淑斟了一盅酒,邊喝邊郎聲道:“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
“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
東、夏之命,古今之法,言異而典殊,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
殊俗之民,有似於此。
其所為欲同,其所為欲異。
口之命不愉,若舟車衣冠滋味聲色之不同,人以自是,反以相誹。
天下之學者多辯,言利辭倒,不求其實,務以相毀,以勝為故。
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雖可得,猶若不可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於時也,時不與法俱至。
法雖今而至,猶若不可法。
故擇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
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
“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益所見,知所不見。
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嚐一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
這段《呂氏春秋.察今》裏的話,張允高中時背誦過,現下依然歷歷在目,一口氣背出來,而後道:“世道變了,法令政策要是不加更改,隻怕天下總有一天是要亂地!”
“為什麽?”許淑問道。
“這個……”張允也有些發愁。
他總不能把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那一套擺出來吧,想了一下道:“這麽說吧,很久以前,堯舜之時,人口稀少,人人都為吃喝發愁,為了能夠活下去。
隻有把食物和弓箭等物公用。
後來,人口一天天多起來,有些人手裏有了權勢,自然而然得就占用的比別人多,你說是勞心者治人。
勞力者治於人也沒錯!”
“總之原來的平等被打破,國家建立,法度出現,有了高下尊卑之分,奴隸應運而生。
可過了許多年之後,這些法度已經不在合用,奴隸們也不堪忍受貴族的盤剝。
於是他們起來反抗,舊的法度被推翻,於是出現了新地王朝,商鞅變法後,秦朝強大,統一六國,即便是日後被漢所滅,可秦始皇建立地製度卻被留了下去。
並且一朝一代地沿用穩固下去!”
“可你想過沒有,終究有一天,這一套也將不在何用,那些飽受欺壓的奴役的老百姓們會不會再揭竿而起,把咱們大明朝也推倒。
重新建立一個新的世界,而一種嶄新的製度也將應運而生!”張允侃侃而談。
許淑卻是聽得一陣陣心驚。
顫聲道:“這,這怎麽可能呀!”
“怎麽不能,水能載舟也能覆舟,試問咱們大明朝的江山不正是從蒙古人手裏奪過來地嗎,而最初幫著太祖打天下的人難道不是平民百姓!”說到這,張允嗬嗬一笑道:“民間有這麽兩句俗語,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還有一句話,光腳不怕穿鞋的,你說說看,我除了一條賤命之外,一無所有,還有何畏懼?”說到這,張允悠然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可這跟變法有何幹係呀!?”許淑不解地問。
她在民間流落多年,自然知道百姓們被煽動起來後的可怕,因此也沒和張允抬槓。
“自然是有了!”張允微笑道:“皇上廢止了一條鞭法是為了不傷及國本,可他可曾想過,若是不變法圖存,天下的百姓被壓榨得久了,總有一天會忍受不住而奮起抗爭地,到了那時候,何人能救下大明的天下?”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