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他也一直在思考,在這樣一個紛亂複雜而又黑暗的時代究竟怎麽做才能保全性命,當初曾經想過以李阿繡當籌碼,來換取未來權熏朝野的大太監----魏忠賢的庇護,後來想想這絕對是個天大的昏招。
且不說魏忠賢從得勢到被幹掉,中間也沒有折騰幾年,想拿他當大樹來乘涼的想法明顯有些不大現實,何況,就算自己運氣好,得以在崇禎的撲殺下僥倖逃脫,可是翰林院的那些編修們也不是沒有眼睛,隻怕自己將來死了,也會被打上閹黨的烙印。
一如死鬼張允的老子----張居正那樣,就算是做了不老少的大好事,可是史書上一樣會很清晰的紀錄上,他當初為了謀權和一些當權的大太監媾和的事,這也算是永生都難以洗刷的汙點。
想通了這些,張允對借用魏忠賢以自保的念頭就淡了許多,有時候他獨自坐在書房裏,麵對孤燈靜靜思考,將自己頭腦裏所知的一些歷史逐一剖析,最終發現唯有當清官,不但生前能夠得到無數的好名聲,就連不幸死後,讚譽也是滾滾而來。
盡管朱家的皇帝是個頂個的混蛋,屠殺忠臣乃至自毀長城的事並沒有少幹,可這並不代表這條路走不通。
大凡忠臣或者名臣被殺。
歸結到最後,不外乎就是個愚忠,一個個都妄圖落了諍臣的好名聲,隻是可惜了一顆大好的頭顱。
當然了,也不乏一些缺乏政治鬥爭經驗地人,比如明末的袁崇煥。
說心裏話,張允很敬佩袁崇煥。
不管是歷史上的評價還是金庸的表述,此人在那段昏暗而蒼茫的歷史階段,都絕對閃耀著奪目的人格魅力,可是他身上的許多缺點也因此更讓人無法理解,至少張允每每想到袁崇煥被淩遲時地情景。
就忍不住扼腕嘆息。
經過了長時間的思考後,張允總結出了一個規律,愚忠的清官自己絕對不當,絕對不能為了所謂的忠君而把自己的小命搭上,愛民地事是一定要多幹。
不但要做,而且要善於宣傳,最好能折騰得全天下盡人皆知。
要讓全大明朝的老百姓。
乃至萬曆皇帝都知道河間有這麽一個好縣令,愛民如子。
越是這樣,他才越安全。
俗話說的好呀,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隻要自己能夠混出名堂來,日後就算偶爾出點什麽亂子,那些好聲名講團結的君子黨,多半也會在朝堂上支援自己的。
再加上自己這個便宜嶽丈支持,應該可以穩穩噹噹得做個官場不倒翁。
更重要地一點,名氣越大,雖然可以會招來不必要的嫉妒,可是也能引來更多的保護。
萬曆皇帝就算太昏聵。
應該也不會朝老老實實維護他朱家江山地好官下刀子吧,就算他真下的去手。
全天下的老百姓怎麽說,民心呀,民心可是個好東西,當然了,這個輿論導向作用也很重要。
為了自己的小命以及將來能夠安穩的做一些事,張允已經依然決定,在以後的日子裏,絕對不當諍臣,在大是大非上該講究原則的還是要講究原則,小事情上還是拿三個凡是來對付萬曆的好。
正是因為有了這一番計較,所以張允才會讓司墨從自己腰包裏取了不少地銀子出來,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愛民之舉。
隻是能換了如此好的效果,卻超出了他最初的預料,在驚訝於自己一不小心就成了萬民生佛的同時,張允也不禁在心裏感慨:“唉,這些平頭老百姓還真是好糊弄呀!”
在此其間,還有一事讓張允感慨頗深,那就是王家地舉動。
在張允洗刷了王老二的冤情之後,王家老爺子----王守則對張允就一直感恩戴德,而後又在張允地威逼利誘下締結了生意上的夥伴關係,雖然被張允明裏暗裏敲了兩次竹槓,可是得來的好處也是極大的,於是王守則在將名下的生意逐漸交給僥倖生還的兒子打理時,曾私下裏吩咐:“盡量跟在張大人的身後,我們王家的興衰榮辱多半會和他緊緊綁在一起了!”
王老二雖然在監牢裏被關押了許久,吃了不少少的苦頭,可是腦袋卻沒傻,而經歷了人情冷暖之後,愈發的重感情,講恩義,否則當初張允說要和王家合作,他也不會親自去鬆江府聘請有名的織工回來了。
1-6-k-小-說-網特別是他回來之後,親眼看了張允在河間做的一些事,雖說不上轟轟烈烈,也瞧出張允和以往所見的官員是不一樣的,至少他心裏裝著河間的老百姓,因此對張允更多出了一份好感。
於是在聽說了張允自掏荷包去慰問百姓之後,當下和王老爺子一商量,當下也拿了不少的銀子出來,也是買米買麵捎帶著從自家的鋪子裏取了些被褥,喚上府裏的家丁護院,由王老二親自帶隊,加入了張允的慰問隊伍裏。
有人共襄義舉,張允自然不會反對,當著河間老百姓的麵狠狠得誇了王家一番,讚揚他是商家楷模,賺錢之餘也沒忘了養活自己的一方鄉親,可謂義商,當下取了毛筆,用自己剛練的一筆行草寫了:“商通八方,義蓋河間!”八個字給了他。
如此一來,王老二覺得花的錢頓時就值回來了,不但在張允麵前得了個好印象,更在河間百姓心中得了好名聲,當即又拿了不少的銀子出來,擴大慰問力度。
</br>
且不說魏忠賢從得勢到被幹掉,中間也沒有折騰幾年,想拿他當大樹來乘涼的想法明顯有些不大現實,何況,就算自己運氣好,得以在崇禎的撲殺下僥倖逃脫,可是翰林院的那些編修們也不是沒有眼睛,隻怕自己將來死了,也會被打上閹黨的烙印。
一如死鬼張允的老子----張居正那樣,就算是做了不老少的大好事,可是史書上一樣會很清晰的紀錄上,他當初為了謀權和一些當權的大太監媾和的事,這也算是永生都難以洗刷的汙點。
想通了這些,張允對借用魏忠賢以自保的念頭就淡了許多,有時候他獨自坐在書房裏,麵對孤燈靜靜思考,將自己頭腦裏所知的一些歷史逐一剖析,最終發現唯有當清官,不但生前能夠得到無數的好名聲,就連不幸死後,讚譽也是滾滾而來。
盡管朱家的皇帝是個頂個的混蛋,屠殺忠臣乃至自毀長城的事並沒有少幹,可這並不代表這條路走不通。
大凡忠臣或者名臣被殺。
歸結到最後,不外乎就是個愚忠,一個個都妄圖落了諍臣的好名聲,隻是可惜了一顆大好的頭顱。
當然了,也不乏一些缺乏政治鬥爭經驗地人,比如明末的袁崇煥。
說心裏話,張允很敬佩袁崇煥。
不管是歷史上的評價還是金庸的表述,此人在那段昏暗而蒼茫的歷史階段,都絕對閃耀著奪目的人格魅力,可是他身上的許多缺點也因此更讓人無法理解,至少張允每每想到袁崇煥被淩遲時地情景。
就忍不住扼腕嘆息。
經過了長時間的思考後,張允總結出了一個規律,愚忠的清官自己絕對不當,絕對不能為了所謂的忠君而把自己的小命搭上,愛民地事是一定要多幹。
不但要做,而且要善於宣傳,最好能折騰得全天下盡人皆知。
要讓全大明朝的老百姓。
乃至萬曆皇帝都知道河間有這麽一個好縣令,愛民如子。
越是這樣,他才越安全。
俗話說的好呀,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隻要自己能夠混出名堂來,日後就算偶爾出點什麽亂子,那些好聲名講團結的君子黨,多半也會在朝堂上支援自己的。
再加上自己這個便宜嶽丈支持,應該可以穩穩噹噹得做個官場不倒翁。
更重要地一點,名氣越大,雖然可以會招來不必要的嫉妒,可是也能引來更多的保護。
萬曆皇帝就算太昏聵。
應該也不會朝老老實實維護他朱家江山地好官下刀子吧,就算他真下的去手。
全天下的老百姓怎麽說,民心呀,民心可是個好東西,當然了,這個輿論導向作用也很重要。
為了自己的小命以及將來能夠安穩的做一些事,張允已經依然決定,在以後的日子裏,絕對不當諍臣,在大是大非上該講究原則的還是要講究原則,小事情上還是拿三個凡是來對付萬曆的好。
正是因為有了這一番計較,所以張允才會讓司墨從自己腰包裏取了不少地銀子出來,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愛民之舉。
隻是能換了如此好的效果,卻超出了他最初的預料,在驚訝於自己一不小心就成了萬民生佛的同時,張允也不禁在心裏感慨:“唉,這些平頭老百姓還真是好糊弄呀!”
在此其間,還有一事讓張允感慨頗深,那就是王家地舉動。
在張允洗刷了王老二的冤情之後,王家老爺子----王守則對張允就一直感恩戴德,而後又在張允地威逼利誘下締結了生意上的夥伴關係,雖然被張允明裏暗裏敲了兩次竹槓,可是得來的好處也是極大的,於是王守則在將名下的生意逐漸交給僥倖生還的兒子打理時,曾私下裏吩咐:“盡量跟在張大人的身後,我們王家的興衰榮辱多半會和他緊緊綁在一起了!”
王老二雖然在監牢裏被關押了許久,吃了不少少的苦頭,可是腦袋卻沒傻,而經歷了人情冷暖之後,愈發的重感情,講恩義,否則當初張允說要和王家合作,他也不會親自去鬆江府聘請有名的織工回來了。
1-6-k-小-說-網特別是他回來之後,親眼看了張允在河間做的一些事,雖說不上轟轟烈烈,也瞧出張允和以往所見的官員是不一樣的,至少他心裏裝著河間的老百姓,因此對張允更多出了一份好感。
於是在聽說了張允自掏荷包去慰問百姓之後,當下和王老爺子一商量,當下也拿了不少的銀子出來,也是買米買麵捎帶著從自家的鋪子裏取了些被褥,喚上府裏的家丁護院,由王老二親自帶隊,加入了張允的慰問隊伍裏。
有人共襄義舉,張允自然不會反對,當著河間老百姓的麵狠狠得誇了王家一番,讚揚他是商家楷模,賺錢之餘也沒忘了養活自己的一方鄉親,可謂義商,當下取了毛筆,用自己剛練的一筆行草寫了:“商通八方,義蓋河間!”八個字給了他。
如此一來,王老二覺得花的錢頓時就值回來了,不但在張允麵前得了個好印象,更在河間百姓心中得了好名聲,當即又拿了不少的銀子出來,擴大慰問力度。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