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晚,杜勒斯同總統和雷德福在總統的橢圓形書房開會。那時的問題就是:應不應該幹預,知果要的話,該在什麽條件下進行。同時皮杜爾又在巴黎催促狄龍大使。他們竟熱要求使用原子彈,可見巴黎絕望掙紮已經到了何等程度了。有兩艘栽有核武器的航空母艦,和第七艦隊一起在東京灣巡邏,但事實上華盛頓沒有誰真正考慮要使用核武器的。【法國人的印象就不同。參看儒爾·羅伊的《奠邊府戰役》,巴黎版,1967年,第270頁腳註。】事實上,艾森豪禁止進行任何空襲。他願意在一定情況下考慮杜勒斯的“聯合行動”,由盟國共同出力。法國人一定得同意把戰爭進行到底。他們必須讓越南、柬埔寨和寮國完全獨立。必須由法國和印度支那二國請盟國(即美國和英國)介入。最後,要由國會而不是總統作出決定性的一步,因為國會有權宣戰,而總統對沒這權力。杜勒斯在上述條件範圍內,可以盡力幹去。於是,在艾克和邱吉爾電訊往返,試探了後者的意見之後(他後來的態度比之艾克更為保留),國務卿就出發,看看能否在倫敦和巴黎結成聯盟。
三天之後,總統就在英語中增添了一個新隱喻。他雖然不願意美國插手幹預越南,但是他卻堅信冷戰的信條。杜勒斯在海外記者俱樂部的演說未發表之前,他就看過了草稿,也表示同意。他在那個星期的記者招待會上說,印度支那命運攸關的遠遠不是法國的威信問題。共產黨在那裏勝利,就會擴大赤色帝國,並使美國失卻重要原料。這意味著自由世界將失卻整個東南亞;接著就是美國在太平洋的防禦線受到威脅,這就是指澳大利亞、紐西蘭、菲律賓、福摩薩和日本。他說:“你豎起了一排多米諾骨牌,推倒了頭一塊,那麽最後一塊的命運肯定也會很快倒下來。所以這就是全麵瓦解的開始,可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杜勒斯從歐洲回來,覺得迅速進行幹預的可能性很大。英、法外交部對採取聯合行動的建議似乎聽得進去。如果說在這次危機中陷入重圍的法蘭西大廈有任何可能取得盟國大量援助的話,就是現在這個機會了。邱吉爾還沒有傾全力反對,而法國人為了取得盟國的大量援助,幾乎除了凱旋門而外,什麽都願意犧牲(事實上這時遊行隊伍正在凱旋門下一片沸騰,抗議擴大戰爭)。艾森豪的態度看來雖然不可動搖,但他也會回心轉意的。如果他還是不願意,國會也可以採取行動。
正是在這齣戲發展到這個階段,理察·尼克森進入了舞台中心。他當時的動機如何我們不清楚,而他也從沒有就此澄清過。那時,他似乎是華盛頓最激烈的鷹派,但當時和現在,首都都有很多人認為,他隻是為政府放出試探性氣球而已。選擇的場合就是4月16日星期五美國報紙主編協會在華盛頓舉行的年會上。他的發言本來是非正式的,但內容這樣聳人聽聞就無法保密了。有人問他如果法國撤出越南,放棄這個國家,美國怎麽辦。美軍會對法軍的地位取而代之嗎?尼克森說,他們應該這樣做。自由世界的處境困難,極為狼狽,要是再在亞洲後撤的話,就很難想像了。他但願法國能固守下去,取得勝利。“但是,在當前情況下,如果為了要在亞洲特別是印度支那防止共產黨進一步擴張——如果為了要避免這一點而我們必須冒一冒風險把美國軍隊投進去,那我認為行政部門就不得不採取政治上不受人歡迎的立場:即正視這個行動,採取這個行動。而我個人對這樣的決定將會支持的。”
馬上就有了反應了。政府某些成員可能已有準備要進行一場新的戰爭,但報紙輿論還沒有這準備。各報社論要求艾克否認副總統所說的是政府的意見。國會也沒有準備,它譴貴尼克森患有不負責任的沙文主義。在國外,有關美軍軍事調動的片片斷斷的報導,立即引起各種神經質的反應,使盟國派遠征軍的可能性全被打破了。英國決定等候當月要在日內瓦舉行的、有十九個國家參加的關於亞洲問題會議,看看能在會上取得什麽結果。星期一杜勒斯從奧古斯塔回來(艾森豪在那裏打高爾夫球),向記者宣布,美國對越南進行幹預是“不大可能”的。
4月下旬,法國向美國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請求援助。那時杜勒斯和雷德福都在巴黎處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事情。皮杜爾向國務卿提出,請美國進行空襲,否則奠邊府就會失守了。杜勒斯答說他會考慮這問題,但這不過是客氣表示而已。艾森豪已再次通知他,隻有國會通過決議才能把美國軍隊派進越南。而且杜勒斯也看到巴黎報紙的報導。他們對被困的法國守軍已經不再抱任何希望了。
現在奠邊府的危局已經引起全世界的注意。編輯們都在首版刊登從越南發出的一鱗半爪的報導。讀者終於知道,法國給這場戰役的代號是“禿鷲”。登在第一版的地圖列出這個陷入重圍的堡壘的據點——取名為安妮-瑪利、加布裏埃爾·多米尼克、依莎貝爾、休格特、弗朗索瓦、克勞丁、比阿特麗斯的小山,還有一對小山伊利安一號和伊利安四號——外號“洛洛布裏吉達姊妹”。法軍指揮員克裏斯蒂安·德·卡斯特裏上校已被提升為準將,因為他既然是個英雄,就該有個將軍的稱號。一個名為熱納維埃芙·加拉爾-泰羅比的女護士拒絕乘最後一班飛機飛回河內,被人稱為“奠邊府天使”。還有幾種傳說,德·卡斯特裏知道他的一部守軍已經是厄運難逃,就命令他的炮兵向著他自己開炮。
</br>
三天之後,總統就在英語中增添了一個新隱喻。他雖然不願意美國插手幹預越南,但是他卻堅信冷戰的信條。杜勒斯在海外記者俱樂部的演說未發表之前,他就看過了草稿,也表示同意。他在那個星期的記者招待會上說,印度支那命運攸關的遠遠不是法國的威信問題。共產黨在那裏勝利,就會擴大赤色帝國,並使美國失卻重要原料。這意味著自由世界將失卻整個東南亞;接著就是美國在太平洋的防禦線受到威脅,這就是指澳大利亞、紐西蘭、菲律賓、福摩薩和日本。他說:“你豎起了一排多米諾骨牌,推倒了頭一塊,那麽最後一塊的命運肯定也會很快倒下來。所以這就是全麵瓦解的開始,可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杜勒斯從歐洲回來,覺得迅速進行幹預的可能性很大。英、法外交部對採取聯合行動的建議似乎聽得進去。如果說在這次危機中陷入重圍的法蘭西大廈有任何可能取得盟國大量援助的話,就是現在這個機會了。邱吉爾還沒有傾全力反對,而法國人為了取得盟國的大量援助,幾乎除了凱旋門而外,什麽都願意犧牲(事實上這時遊行隊伍正在凱旋門下一片沸騰,抗議擴大戰爭)。艾森豪的態度看來雖然不可動搖,但他也會回心轉意的。如果他還是不願意,國會也可以採取行動。
正是在這齣戲發展到這個階段,理察·尼克森進入了舞台中心。他當時的動機如何我們不清楚,而他也從沒有就此澄清過。那時,他似乎是華盛頓最激烈的鷹派,但當時和現在,首都都有很多人認為,他隻是為政府放出試探性氣球而已。選擇的場合就是4月16日星期五美國報紙主編協會在華盛頓舉行的年會上。他的發言本來是非正式的,但內容這樣聳人聽聞就無法保密了。有人問他如果法國撤出越南,放棄這個國家,美國怎麽辦。美軍會對法軍的地位取而代之嗎?尼克森說,他們應該這樣做。自由世界的處境困難,極為狼狽,要是再在亞洲後撤的話,就很難想像了。他但願法國能固守下去,取得勝利。“但是,在當前情況下,如果為了要在亞洲特別是印度支那防止共產黨進一步擴張——如果為了要避免這一點而我們必須冒一冒風險把美國軍隊投進去,那我認為行政部門就不得不採取政治上不受人歡迎的立場:即正視這個行動,採取這個行動。而我個人對這樣的決定將會支持的。”
馬上就有了反應了。政府某些成員可能已有準備要進行一場新的戰爭,但報紙輿論還沒有這準備。各報社論要求艾克否認副總統所說的是政府的意見。國會也沒有準備,它譴貴尼克森患有不負責任的沙文主義。在國外,有關美軍軍事調動的片片斷斷的報導,立即引起各種神經質的反應,使盟國派遠征軍的可能性全被打破了。英國決定等候當月要在日內瓦舉行的、有十九個國家參加的關於亞洲問題會議,看看能在會上取得什麽結果。星期一杜勒斯從奧古斯塔回來(艾森豪在那裏打高爾夫球),向記者宣布,美國對越南進行幹預是“不大可能”的。
4月下旬,法國向美國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請求援助。那時杜勒斯和雷德福都在巴黎處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事情。皮杜爾向國務卿提出,請美國進行空襲,否則奠邊府就會失守了。杜勒斯答說他會考慮這問題,但這不過是客氣表示而已。艾森豪已再次通知他,隻有國會通過決議才能把美國軍隊派進越南。而且杜勒斯也看到巴黎報紙的報導。他們對被困的法國守軍已經不再抱任何希望了。
現在奠邊府的危局已經引起全世界的注意。編輯們都在首版刊登從越南發出的一鱗半爪的報導。讀者終於知道,法國給這場戰役的代號是“禿鷲”。登在第一版的地圖列出這個陷入重圍的堡壘的據點——取名為安妮-瑪利、加布裏埃爾·多米尼克、依莎貝爾、休格特、弗朗索瓦、克勞丁、比阿特麗斯的小山,還有一對小山伊利安一號和伊利安四號——外號“洛洛布裏吉達姊妹”。法軍指揮員克裏斯蒂安·德·卡斯特裏上校已被提升為準將,因為他既然是個英雄,就該有個將軍的稱號。一個名為熱納維埃芙·加拉爾-泰羅比的女護士拒絕乘最後一班飛機飛回河內,被人稱為“奠邊府天使”。還有幾種傳說,德·卡斯特裏知道他的一部守軍已經是厄運難逃,就命令他的炮兵向著他自己開炮。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