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城於星期三陷落。韓國的防禦部隊撤到漢江。當天中午在長島的斯德哥爾摩飯店,特裏格夫·賴伊、雅可布·馬立克、歐內斯特·格羅斯這三個萬萬沒有想到會碰頭的外交家碰了頭——他們不過是守約來參加定期的午餐會。很自然,他們的話題是這場戰爭,別的事是沒有什麽要談的。馬立克堅持說星期天安理會的決議是“非法的”,因為沒有俄國代表在場,也沒有讓紅色中國參加。賴伊要一絲不苟地盡到聯合國秘書長的職責,格羅斯隻好緊張地等著。賴伊勸告馬立克不要管是否星期天,來參加安理會下午召開的會議,聽聽美國的新決議。“你不來參加我們會議嗎?”他問道,“在我看來,為了你們國家利益你應該出席。”可是那位俄國人搖搖頭,他激昂地說,“不,我不到那裏去。”在離開餐廳後,格羅斯把額上的汗擦掉,他對賴伊說:“假如他接受你的邀請來開會,情況就會不堪設想。”不堪設想的情況就是蘇聯否決美國的新提案,那麽,美國很可能就得在沒有聯合國的支持下對朝鮮進行幹涉——簡言之,越南式的戰爭會發生更早一些。
※※※
那些有電視機的美國人在星期二傍晚就在電視裏第一次看到聯合國會議,中間還莫名共妙地插入商業廣告和兩個名為富丁尼和平海德的兒童木偶劇。馬立克的座位仍然空著,那個強有力的美國決議被通過了。這是歷史上第一次一個國際組織決定用武力去對付侵略,第二天的社論就是這樣提的,因為杜魯門向韓國軍隊提供海軍支援和空軍掩護的決定是大得人心的。當這個決定在國會宣布時,議員們都起立歡呼鼓掌。白宮新聞團聽到這個消息都很高興。杜威州長作為共和黨的名譽領袖,熱烈支持美國進行幹予。甚至《芝加哥論壇報》也向總統祝賀,指出輿論一致支持他的立場。
但是也不盡然。有一個人站在這股潮流的對立麵。星期二整整一天,在參議院辯論這個對外政策的新方針時,羅伯特·塔夫脫坐在一邊,用手托著頭,靜默沉思。到了星期三,他就發言了。他指責北韓人民軍的進攻是杜魯門政府自己“請來”的,因為它宣布把朝鮮放在美國的防圈之外,這就難怪北韓人認為進攻南方不會受到懲罰。他說,“如果美國過去沒有用軍隊對國民黨中國進行軍事援助來對付中國共產黨,為什麽現在要使用軍隊去保護南韓來對付朝鮮共產黨呢?”請不要弄錯,塔夫脫說,他是贊成美國用武力把侵略者趕回三八線那邊的。如果政府當時把問題提到參院,他本來會投票贊成的。但政府並沒有這樣做,相反,它“篡奪了國會的權力”,這就為將來造成一種危險的先例。憲法把宣戰權隻授給國會,而總統採取的行動“所帶來的效果毫無疑問是一場事實上的戰爭。”塔夫脫的結論是,“就我所能看到的,就我對這個問題的研究而言,我認為在國會對這問題沒有採取某種行動之前,沒有人有權可以用武裝力量來支持聯合國。”
他坐了下來。共和黨的右翼參議員象徵性地給他鼓掌,但時候一到,他們就發表自己的觀點了。在總統是否“擅自宣戰”這問題上,加裏福尼亞州的威廉·諾蘭說,“我認為,美國總統所採取的旨在支持……聯合國和全世界自由的人民的極其重要的步驟,應得到全體美國人的大力支持,而不管他們黨派關係如何。”塔夫脫集團的人爆發出響亮的持續的掌聲。由於韓國在漢江能否站得住,蔣介石提出要派三萬三千名有作戰經驗的國民黨士兵去和北韓侵略者作戰,還有消息說英國在太平洋的軍艦都已交由美國海軍指揮等等因素,美國人的心情並不想權衡憲法條文的具體而微的解釋。但是哈裏·杜魯門還是同意塔夫脫的看法。他要國會作出支持政府的決議。艾奇遜則反對。在他看來,塔夫脫的講話雖然“基本上是誠摯的”,可是帶有“嚴重的黨派偏見,而且非常不得體”。他堅持總統“不必要求國會通過決議來表示同意。憲法規定他是美國三軍總司令,他可以根據這個職權去行事。”
歷史上矛盾可笑的事不少,但很少比得上這一件的:迪安·艾奇遜在當權期間被人嚴厲譴責為國際共產主義的工具,但他竟然對共產主義這樣勢不兩立,甚至認為總統可以以美國三軍統帥的身份,派遣美國武裝力量來進行一場反共的戰爭,而不必徵求任何人的同意。艾奇遜這種看法始終沒改變過。1962年發生飛彈危機,他要求甘迺迪總統進攻古巴。到了晚年,他成為越南戰爭中最激烈的鷹派人物之一,他戴著紅白藍三色臂章,對華盛頓中學生發表演說,鼓吹必需堅決對付共產黨。當然,到了那時,總統處理對外作戰的權力,已經大得多了——而這主要又是因為1950年6月在艾奇遜再三要求下所造成的先例。
華盛頓,成功湖、東京和漢城的各式各樣新聞公報,把公眾完全弄糊塗了。總統星期四舉行戰爭爆發以來的第一次記者招待會,記者們要他澄清一些問題:
『問:總統先生,我們國家裏每個人都在問,究竟我國現在是否在打仗了?
答:我們並不是在打仗。
問:總統先生,你能否詳細解釋一下“我們並不是在打仗”這句話,我們能否引述你這句話呢?
</br>
※※※
那些有電視機的美國人在星期二傍晚就在電視裏第一次看到聯合國會議,中間還莫名共妙地插入商業廣告和兩個名為富丁尼和平海德的兒童木偶劇。馬立克的座位仍然空著,那個強有力的美國決議被通過了。這是歷史上第一次一個國際組織決定用武力去對付侵略,第二天的社論就是這樣提的,因為杜魯門向韓國軍隊提供海軍支援和空軍掩護的決定是大得人心的。當這個決定在國會宣布時,議員們都起立歡呼鼓掌。白宮新聞團聽到這個消息都很高興。杜威州長作為共和黨的名譽領袖,熱烈支持美國進行幹予。甚至《芝加哥論壇報》也向總統祝賀,指出輿論一致支持他的立場。
但是也不盡然。有一個人站在這股潮流的對立麵。星期二整整一天,在參議院辯論這個對外政策的新方針時,羅伯特·塔夫脫坐在一邊,用手托著頭,靜默沉思。到了星期三,他就發言了。他指責北韓人民軍的進攻是杜魯門政府自己“請來”的,因為它宣布把朝鮮放在美國的防圈之外,這就難怪北韓人認為進攻南方不會受到懲罰。他說,“如果美國過去沒有用軍隊對國民黨中國進行軍事援助來對付中國共產黨,為什麽現在要使用軍隊去保護南韓來對付朝鮮共產黨呢?”請不要弄錯,塔夫脫說,他是贊成美國用武力把侵略者趕回三八線那邊的。如果政府當時把問題提到參院,他本來會投票贊成的。但政府並沒有這樣做,相反,它“篡奪了國會的權力”,這就為將來造成一種危險的先例。憲法把宣戰權隻授給國會,而總統採取的行動“所帶來的效果毫無疑問是一場事實上的戰爭。”塔夫脫的結論是,“就我所能看到的,就我對這個問題的研究而言,我認為在國會對這問題沒有採取某種行動之前,沒有人有權可以用武裝力量來支持聯合國。”
他坐了下來。共和黨的右翼參議員象徵性地給他鼓掌,但時候一到,他們就發表自己的觀點了。在總統是否“擅自宣戰”這問題上,加裏福尼亞州的威廉·諾蘭說,“我認為,美國總統所採取的旨在支持……聯合國和全世界自由的人民的極其重要的步驟,應得到全體美國人的大力支持,而不管他們黨派關係如何。”塔夫脫集團的人爆發出響亮的持續的掌聲。由於韓國在漢江能否站得住,蔣介石提出要派三萬三千名有作戰經驗的國民黨士兵去和北韓侵略者作戰,還有消息說英國在太平洋的軍艦都已交由美國海軍指揮等等因素,美國人的心情並不想權衡憲法條文的具體而微的解釋。但是哈裏·杜魯門還是同意塔夫脫的看法。他要國會作出支持政府的決議。艾奇遜則反對。在他看來,塔夫脫的講話雖然“基本上是誠摯的”,可是帶有“嚴重的黨派偏見,而且非常不得體”。他堅持總統“不必要求國會通過決議來表示同意。憲法規定他是美國三軍總司令,他可以根據這個職權去行事。”
歷史上矛盾可笑的事不少,但很少比得上這一件的:迪安·艾奇遜在當權期間被人嚴厲譴責為國際共產主義的工具,但他竟然對共產主義這樣勢不兩立,甚至認為總統可以以美國三軍統帥的身份,派遣美國武裝力量來進行一場反共的戰爭,而不必徵求任何人的同意。艾奇遜這種看法始終沒改變過。1962年發生飛彈危機,他要求甘迺迪總統進攻古巴。到了晚年,他成為越南戰爭中最激烈的鷹派人物之一,他戴著紅白藍三色臂章,對華盛頓中學生發表演說,鼓吹必需堅決對付共產黨。當然,到了那時,總統處理對外作戰的權力,已經大得多了——而這主要又是因為1950年6月在艾奇遜再三要求下所造成的先例。
華盛頓,成功湖、東京和漢城的各式各樣新聞公報,把公眾完全弄糊塗了。總統星期四舉行戰爭爆發以來的第一次記者招待會,記者們要他澄清一些問題:
『問:總統先生,我們國家裏每個人都在問,究竟我國現在是否在打仗了?
答:我們並不是在打仗。
問:總統先生,你能否詳細解釋一下“我們並不是在打仗”這句話,我們能否引述你這句話呢?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