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而言之,馬歇爾計劃就是如此。但是當時還未掛上馬歇爾的名。密西西比州人接受了這個演說,《紐約時報》事先已打了招呼,把它登在第一版,並由詹姆斯·賴斯頓寫了一篇分析文章。但各個通訊社卻不大關心,因為人們認為經濟報導和官僚們發表的冗長講話差不多,都是單調無味的。但是,如果馬歇爾將軍發言,報界就會注意。於是準備由他發放第二個試探氣球。他的演說原定6月16日在阿默斯特學院畢業典禮上發表,後來提前在6月5日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上發表,同時迪安·艾奇遜則到處鼓動新聞記者們,要求他們支持。這都說明歐洲經濟迅速惡化的緊迫性。艾奇遜對英國記者特別主動,他對英國廣播公司的倫納德·米阿爾、《每日電訊報》的馬爾科姆·馬格裏奇和《每日快報》的雷內·麥科爾說:“不用花時間寫報導。你接到講稿後,就馬上用電話把全文報回倫敦。你們當中要有一位請編輯先生負責立即送一份全文給歐尼·貝文。不管是夜裏什麽鍾點也要把歐尼叫醒,把全文交到他手裏。”
馬歇爾將軍在哈佛大學校園講了15分鍾。他首先把“歐洲經濟結構”的破碎情況描述一番,並說補救之法是把“這個惡性循環打斷,使歐洲人民對其本國和歐洲整體的經濟前景恢復信心”。美國必須繼續提供援助。他現在考慮的數字大約是170億元。但是像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那樣漫無目的地亂花錢必須結束,而代之以一個新的計劃。“歐洲各國對當前形勢的需要,對我國政府不論採取什麽行動之後本國應配合發揮作用,使之產生應有的效果,都應取得某種協調。”美國既已提出了建議,現在就輪到歐洲採取行動。
由於馬格裏奇行動迅速,歐洲幾乎立即就採取了步驟。英國那時已過了子夜,但《每日電訊報》的一個通訊員還是蹬著腳踏車,把馬格裏奇的報導送往睡夢方酣的外交大臣歐內斯特·貝文家裏。馬格裏奇按艾奇遜的建議行事,通過遠洋長途電話把全文發回倫敦。貝文和法國的喬治·皮杜爾幾乎馬上就在巴黎召開全歐會議。會後,英、法、意、希臘、土耳其、比利時、荷蘭、丹麥、挪威、奧地利、愛爾蘭、冰島、葡萄牙、瑞典、瑞士、盧森堡,後來還有西德,都向華盛頓申請經濟援助。國會經過六周辯論,否決了塔夫脫提出的要削減10億元的修正案以後,正式通過計劃,並另撥款5.97億元,作為這筆長期援助發生作用之前所需的過渡用款,即所謂的“馬歇爾空白點。”
1948年4月14日,在杜魯門總統簽署歐洲復興計劃以後11天,那隻名副其實的貨船“約翰·h·奎克”號【奎克,原文是quick,意即快捷之意。——譯者】,就離開加爾維斯頓港,載著九千多噸小麥駛向波爾多港。裝載救急糧食去法國的是由六艘船組成的船隊,這是第一艘。馬歇爾計劃總共向歐洲提供了125億元,比他原來預計需要的為少。還有一些由此派生的其他計劃,例如“安置流離失所人員的計劃”,使得33.9萬名歐洲人成為美國公民。這是美國史上值得自豪的一頁。自然,俄國人很不高興。他們也宣布即將實行一項什麽“莫洛托夫計劃”,但以後卻無下文。這時急劇向左邊靠的亨利·華萊士,把歐洲復興計劃稱為“戰爭計劃”原文為martial,與馬歇爾的marshall諧音。——譯者。眾議院裏有75名議員反對。在參議院,新當選的參議員約瑟夫·r·麥卡錫則要求美國每花一美元,就應得回相當於一美元的戰略物資,或者相應的國外基地。
盡管他發出這樣叫嚷,歐洲各國領導人還是深受感動,興高采烈。在英國尤其如此。邱吉爾讚揚歐洲復興計劃,稱之為“歷史上最慷慨的行動”。倫敦《經濟學家》周刊說是“從來沒有一個國家這樣正直慷慨去支援別的國家”。過了兩年半,當英國又重新可以立足的時候,《曼徹斯特衛報》說:“平平常常地表示感謝是不夠的。在國際關係史上,這是最輝煌的成就之一。”當時的英國財政大臣休·蓋茨克爾還說:“我們這個民族,並不輕易動感情……也不愛形之言辭。但這些特性並不應掩蓋掉我們對於美國人民真摯、深切的感激。”
在英倫海峽對麵的歐洲大陸,麵貌已全部改觀。營養不良的現象已經消失。人們可以穿上寒衣過冬,原料源源不絕運進工廠,而且是由新的鐵軌上行駛的新式柴油機車拖引而來的;薩爾和魯爾恢復了生氣,工廠比之戰前還要繁忙。馬歇爾計劃在1951年直接導致讓·蒙納特的“煤鋼聯營”【1951年4月,法、意、西德、荷、比、盧六國在巴黎締結為期50年的《歐洲煤鋼聯營集團條約》,在美國的支持下,試圖協調各國生產與銷售矛盾。——譯者。】“煤鋼聯營”過了六年又導致羅馬條約和歐洲經濟共同體或共同市場【1957年3月25日,上述六國正式簽訂關於建立《共同市場》的條約。——譯者】。而共同市場則發展壯大,後來可以與美國和蘇聯相抗衡。但在40年代後期,美國還是孤峰獨踞,雞群鶴立,沒有哪個國家可以望其項背。使它失去遙遙領先的地位,隻有發生某些特殊不幸事件,比如有哪個總統或哪幾個總統,把美國的財富和青年人力,揮霍在遙遠的奧威爾式的戰爭【原文是orwellian war。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1903~1950年)是英國作家,所著《1984》與《動物莊園》均是攻擊史達林時代的蘇聯。這裏意指反共產主義的戰爭。——譯者】中。這種可能性當時還很少,無人能夠設想。正如英國人說的,美國人的情緒就是:何必擔心。美國是富足的、樂善好施的、愛好和平的,又是頭號的國家。當時如此,將來還會繼續如此。
</br>
馬歇爾將軍在哈佛大學校園講了15分鍾。他首先把“歐洲經濟結構”的破碎情況描述一番,並說補救之法是把“這個惡性循環打斷,使歐洲人民對其本國和歐洲整體的經濟前景恢復信心”。美國必須繼續提供援助。他現在考慮的數字大約是170億元。但是像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那樣漫無目的地亂花錢必須結束,而代之以一個新的計劃。“歐洲各國對當前形勢的需要,對我國政府不論採取什麽行動之後本國應配合發揮作用,使之產生應有的效果,都應取得某種協調。”美國既已提出了建議,現在就輪到歐洲採取行動。
由於馬格裏奇行動迅速,歐洲幾乎立即就採取了步驟。英國那時已過了子夜,但《每日電訊報》的一個通訊員還是蹬著腳踏車,把馬格裏奇的報導送往睡夢方酣的外交大臣歐內斯特·貝文家裏。馬格裏奇按艾奇遜的建議行事,通過遠洋長途電話把全文發回倫敦。貝文和法國的喬治·皮杜爾幾乎馬上就在巴黎召開全歐會議。會後,英、法、意、希臘、土耳其、比利時、荷蘭、丹麥、挪威、奧地利、愛爾蘭、冰島、葡萄牙、瑞典、瑞士、盧森堡,後來還有西德,都向華盛頓申請經濟援助。國會經過六周辯論,否決了塔夫脫提出的要削減10億元的修正案以後,正式通過計劃,並另撥款5.97億元,作為這筆長期援助發生作用之前所需的過渡用款,即所謂的“馬歇爾空白點。”
1948年4月14日,在杜魯門總統簽署歐洲復興計劃以後11天,那隻名副其實的貨船“約翰·h·奎克”號【奎克,原文是quick,意即快捷之意。——譯者】,就離開加爾維斯頓港,載著九千多噸小麥駛向波爾多港。裝載救急糧食去法國的是由六艘船組成的船隊,這是第一艘。馬歇爾計劃總共向歐洲提供了125億元,比他原來預計需要的為少。還有一些由此派生的其他計劃,例如“安置流離失所人員的計劃”,使得33.9萬名歐洲人成為美國公民。這是美國史上值得自豪的一頁。自然,俄國人很不高興。他們也宣布即將實行一項什麽“莫洛托夫計劃”,但以後卻無下文。這時急劇向左邊靠的亨利·華萊士,把歐洲復興計劃稱為“戰爭計劃”原文為martial,與馬歇爾的marshall諧音。——譯者。眾議院裏有75名議員反對。在參議院,新當選的參議員約瑟夫·r·麥卡錫則要求美國每花一美元,就應得回相當於一美元的戰略物資,或者相應的國外基地。
盡管他發出這樣叫嚷,歐洲各國領導人還是深受感動,興高采烈。在英國尤其如此。邱吉爾讚揚歐洲復興計劃,稱之為“歷史上最慷慨的行動”。倫敦《經濟學家》周刊說是“從來沒有一個國家這樣正直慷慨去支援別的國家”。過了兩年半,當英國又重新可以立足的時候,《曼徹斯特衛報》說:“平平常常地表示感謝是不夠的。在國際關係史上,這是最輝煌的成就之一。”當時的英國財政大臣休·蓋茨克爾還說:“我們這個民族,並不輕易動感情……也不愛形之言辭。但這些特性並不應掩蓋掉我們對於美國人民真摯、深切的感激。”
在英倫海峽對麵的歐洲大陸,麵貌已全部改觀。營養不良的現象已經消失。人們可以穿上寒衣過冬,原料源源不絕運進工廠,而且是由新的鐵軌上行駛的新式柴油機車拖引而來的;薩爾和魯爾恢復了生氣,工廠比之戰前還要繁忙。馬歇爾計劃在1951年直接導致讓·蒙納特的“煤鋼聯營”【1951年4月,法、意、西德、荷、比、盧六國在巴黎締結為期50年的《歐洲煤鋼聯營集團條約》,在美國的支持下,試圖協調各國生產與銷售矛盾。——譯者。】“煤鋼聯營”過了六年又導致羅馬條約和歐洲經濟共同體或共同市場【1957年3月25日,上述六國正式簽訂關於建立《共同市場》的條約。——譯者】。而共同市場則發展壯大,後來可以與美國和蘇聯相抗衡。但在40年代後期,美國還是孤峰獨踞,雞群鶴立,沒有哪個國家可以望其項背。使它失去遙遙領先的地位,隻有發生某些特殊不幸事件,比如有哪個總統或哪幾個總統,把美國的財富和青年人力,揮霍在遙遠的奧威爾式的戰爭【原文是orwellian war。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1903~1950年)是英國作家,所著《1984》與《動物莊園》均是攻擊史達林時代的蘇聯。這裏意指反共產主義的戰爭。——譯者】中。這種可能性當時還很少,無人能夠設想。正如英國人說的,美國人的情緒就是:何必擔心。美國是富足的、樂善好施的、愛好和平的,又是頭號的國家。當時如此,將來還會繼續如此。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