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與哈裏相處的日子
大凡美國一遇戰爭,便出現紛紛的歷史百川匯於一的局麵,這時全國各階層無不將這個鬥爭看做一大整體,因為此中人人有份,人人身與其役,盡管也許是間接的。但事過境遷,各路潮流便又分道揚鑣,各行其是了。曾記否,當年有過這麽一個星期:國務院同外國簽訂了一份互惠貿易協定,華爾街有幾家企業合併,紐約大街上舉行火災水漬貨大甩賣,派恩布拉夫市競選美女,某青年主婦記得她這時鋪上了一塊名貴的東方地毯,世界棒球聯賽吸引著全美五千萬球迷。
對於研究美國總統動態的人來說,從戰勝日本到爆發韓戰這四年十個月零十日,實在是多事之秋。這段時間,華盛頓總是在鬧著點什麽事兒,而又總是脫不了哈裏·杜魯門的幹係。如某次他偶訪墨西哥,墨西哥總統陪他去參觀活火山,哈裏便說:“比起咱美國國內的,這算得了什麽!”當然,除此以外,其間也還有許多重大的事。杜魯門看問題的角度的確不同凡響。他是總統嘛,而身居高位的人,又有誰不是隻顧操心國家前途的呢!
這兩次戰爭中的間隙,無疑是翻天覆地的時代。不錯,倒是和和平平的:大炮不響,轟炸機不飛,軍艦下錨停泊,海軍陸戰隊閑得在做伏地挺身運動。對那些出生於蕭條時期、成長於烽火年代的人,這是一個過渡,一個喘息機會。這段安寧的日子裏,一代醉心搖滾舞音樂的大學畢業生(此輩很可能在六七十年代一躍而為美國各界的領袖人物)都回到昔年的女友、今日的少婦的懷抱中了。“你知道你們是怎麽回事?”1961年豬灣危機時的一天早上,埃爾斯佩思·羅斯托跟她丈夫說,“你們二次大戰的小軍官,現在可輪到你們當權了!”
後來詹森時代,華盛頓流行一句打趣的話,把首都說成是“住滿了有權有勢的男人和他們年少無知時娶下的婆娘”。這話未免挖苦,而且按它含意說戰後姻緣無非是此輩得意征途中一時的歧路失足,這也並不確切。對於那些青年復員軍人和新嫁娘來說,40年代後期,何嚐不是他們燕爾歡愉、山盟海誓的好歲月,心靈的寶鼎中正燃著香氣裊繞的希望之煙呢!年輕,又不曾殘廢,已經是萬幸了;結婚,就是把自己獻給對方,就是互贈定情物,不勝繾綣之樂;它像是為青春熱情所串連起來的絢麗多彩、萬花繚亂的電影鏡頭,流行樂曲若斷若續,聲、色、香、味變化無窮;又像是廁身第五大街的雙層公共汽車中,從前座乘客翻起的大衣領後一瞥而過的窗外的廣告畫;它無非是買回塑膠袋裏的白色人造牛油,捏捏袋裏的黃丸使之變為奶黃色;無非是自家調製塗牆的色粉,諸如此類的身邊瑣事;還有,兩口子睡在床上不停抽菸,又是何等樂趣;而再過十年,這種樂趣就要大為失色了。
結婚這事,還意味著讓同別的新夫婦玩猜謎遊戲;意味著像《好心與寶冠》劇中的阿歷克·基內斯一對那樣輕篙泛舟;意味著等上六個月買戰後第一批福特牌、雪佛蘭牌汽車,選購好洗快幹、挺刮漂亮的新式襯衣;意味著因她至今還把私房錢縫在大花裙裏而笑謔一番;意味著她到醫生那裏檢查後,你把她接出來在小飯館吃中飯時她說真的有喜了,於是兩人開懷慶祝起來;意味著觸及她初孕的乳房而產生的神妙感;還有,周末躺在床上,你為她朗誦劇本《一個推銷商之死》而哽咽;或者朗誦小說《1984年》而悚然;在電影裏看瑪麗·馬丁洗頭髮,議論奎格船長這個討厭人物,或者聽伊迪絲·皮亞夫和保羅·羅伯遜唱歌,用的是那個老式落地收音電唱機,它放的地方正好把那塊褪色的牆遮著;星期日下午,拿著1948年的新產品、隨拍隨印的黑白波拉洛德相機彼此拍照;放那年夏天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產品33.3轉的10英寸或12英寸的密紋唱片;然後下一年1月份又放勝利唱片公司新產品的45轉密紋唱片,然後又突然渴望聽聽老式的78轉唱片;婚後生活也意味著在“鄉村”夜總會消磨幾小時之後又到“尼克斯”和“埃迪·康登”兩家廝混,或是沿著闃無人影的第52大街溜達(皮特裏洛淘汰搖滾舞音樂,為查利·帕克和迪西·吉萊斯皮的尖聲“進步的”爵士樂“博撲”開了道、奠定基礎,就是在這裏)。燈火闌珊時,你在傑米·賴安夜總會的酒吧外,俯首而立。
這時,社會上逐漸崇尚個性,講究趣味起來。素不相識的男人在襪子上繡上花樣;把錢叫做“木拉”,向過路的少女喊“合巴!合巴”;每星期一玩滾球,清晨3點鍾給朋友打個歌唱電報,讓那個送報人唱給他聽,在新婚夫婦的彈簧褥上縛些小銅鈴,然後在門外偷聽,模仿富蘭克林·羅斯福的腔調說:“我絕不要打仗,埃莉諾也絕不要打仗”;星期日穿上羅伯特·霍特牌套服,在收音機天線紮上一根狗尾草,在汽車的望後鏡上吊著一雙嬰兒的鞋子,每星期六上午一定把汽車洗得幹幹淨淨,彼此見麵打招呼時說“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這樣的中國式英語,結了婚的少婦頭戴著捲髮夾就去上市場,口裏老是嚼著口香糖;她們會把全家帶去看《吉普車上四女郎》和《硫黃島戰役》之類的電影,但絕對不看《維爾杜先生》,因為《行列》雜誌揭露主角卻利·卓別林是個赤黨。
</br>
大凡美國一遇戰爭,便出現紛紛的歷史百川匯於一的局麵,這時全國各階層無不將這個鬥爭看做一大整體,因為此中人人有份,人人身與其役,盡管也許是間接的。但事過境遷,各路潮流便又分道揚鑣,各行其是了。曾記否,當年有過這麽一個星期:國務院同外國簽訂了一份互惠貿易協定,華爾街有幾家企業合併,紐約大街上舉行火災水漬貨大甩賣,派恩布拉夫市競選美女,某青年主婦記得她這時鋪上了一塊名貴的東方地毯,世界棒球聯賽吸引著全美五千萬球迷。
對於研究美國總統動態的人來說,從戰勝日本到爆發韓戰這四年十個月零十日,實在是多事之秋。這段時間,華盛頓總是在鬧著點什麽事兒,而又總是脫不了哈裏·杜魯門的幹係。如某次他偶訪墨西哥,墨西哥總統陪他去參觀活火山,哈裏便說:“比起咱美國國內的,這算得了什麽!”當然,除此以外,其間也還有許多重大的事。杜魯門看問題的角度的確不同凡響。他是總統嘛,而身居高位的人,又有誰不是隻顧操心國家前途的呢!
這兩次戰爭中的間隙,無疑是翻天覆地的時代。不錯,倒是和和平平的:大炮不響,轟炸機不飛,軍艦下錨停泊,海軍陸戰隊閑得在做伏地挺身運動。對那些出生於蕭條時期、成長於烽火年代的人,這是一個過渡,一個喘息機會。這段安寧的日子裏,一代醉心搖滾舞音樂的大學畢業生(此輩很可能在六七十年代一躍而為美國各界的領袖人物)都回到昔年的女友、今日的少婦的懷抱中了。“你知道你們是怎麽回事?”1961年豬灣危機時的一天早上,埃爾斯佩思·羅斯托跟她丈夫說,“你們二次大戰的小軍官,現在可輪到你們當權了!”
後來詹森時代,華盛頓流行一句打趣的話,把首都說成是“住滿了有權有勢的男人和他們年少無知時娶下的婆娘”。這話未免挖苦,而且按它含意說戰後姻緣無非是此輩得意征途中一時的歧路失足,這也並不確切。對於那些青年復員軍人和新嫁娘來說,40年代後期,何嚐不是他們燕爾歡愉、山盟海誓的好歲月,心靈的寶鼎中正燃著香氣裊繞的希望之煙呢!年輕,又不曾殘廢,已經是萬幸了;結婚,就是把自己獻給對方,就是互贈定情物,不勝繾綣之樂;它像是為青春熱情所串連起來的絢麗多彩、萬花繚亂的電影鏡頭,流行樂曲若斷若續,聲、色、香、味變化無窮;又像是廁身第五大街的雙層公共汽車中,從前座乘客翻起的大衣領後一瞥而過的窗外的廣告畫;它無非是買回塑膠袋裏的白色人造牛油,捏捏袋裏的黃丸使之變為奶黃色;無非是自家調製塗牆的色粉,諸如此類的身邊瑣事;還有,兩口子睡在床上不停抽菸,又是何等樂趣;而再過十年,這種樂趣就要大為失色了。
結婚這事,還意味著讓同別的新夫婦玩猜謎遊戲;意味著像《好心與寶冠》劇中的阿歷克·基內斯一對那樣輕篙泛舟;意味著等上六個月買戰後第一批福特牌、雪佛蘭牌汽車,選購好洗快幹、挺刮漂亮的新式襯衣;意味著因她至今還把私房錢縫在大花裙裏而笑謔一番;意味著她到醫生那裏檢查後,你把她接出來在小飯館吃中飯時她說真的有喜了,於是兩人開懷慶祝起來;意味著觸及她初孕的乳房而產生的神妙感;還有,周末躺在床上,你為她朗誦劇本《一個推銷商之死》而哽咽;或者朗誦小說《1984年》而悚然;在電影裏看瑪麗·馬丁洗頭髮,議論奎格船長這個討厭人物,或者聽伊迪絲·皮亞夫和保羅·羅伯遜唱歌,用的是那個老式落地收音電唱機,它放的地方正好把那塊褪色的牆遮著;星期日下午,拿著1948年的新產品、隨拍隨印的黑白波拉洛德相機彼此拍照;放那年夏天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產品33.3轉的10英寸或12英寸的密紋唱片;然後下一年1月份又放勝利唱片公司新產品的45轉密紋唱片,然後又突然渴望聽聽老式的78轉唱片;婚後生活也意味著在“鄉村”夜總會消磨幾小時之後又到“尼克斯”和“埃迪·康登”兩家廝混,或是沿著闃無人影的第52大街溜達(皮特裏洛淘汰搖滾舞音樂,為查利·帕克和迪西·吉萊斯皮的尖聲“進步的”爵士樂“博撲”開了道、奠定基礎,就是在這裏)。燈火闌珊時,你在傑米·賴安夜總會的酒吧外,俯首而立。
這時,社會上逐漸崇尚個性,講究趣味起來。素不相識的男人在襪子上繡上花樣;把錢叫做“木拉”,向過路的少女喊“合巴!合巴”;每星期一玩滾球,清晨3點鍾給朋友打個歌唱電報,讓那個送報人唱給他聽,在新婚夫婦的彈簧褥上縛些小銅鈴,然後在門外偷聽,模仿富蘭克林·羅斯福的腔調說:“我絕不要打仗,埃莉諾也絕不要打仗”;星期日穿上羅伯特·霍特牌套服,在收音機天線紮上一根狗尾草,在汽車的望後鏡上吊著一雙嬰兒的鞋子,每星期六上午一定把汽車洗得幹幹淨淨,彼此見麵打招呼時說“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這樣的中國式英語,結了婚的少婦頭戴著捲髮夾就去上市場,口裏老是嚼著口香糖;她們會把全家帶去看《吉普車上四女郎》和《硫黃島戰役》之類的電影,但絕對不看《維爾杜先生》,因為《行列》雜誌揭露主角卻利·卓別林是個赤黨。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