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都抓緊對議員們進行遊說。物價管理局局長切斯特·鮑爾斯出動一批專家,到國會去作見證;總統與國會聯繫的人員也雲集國會大廈,拉住國會議員們不放;各個工會、消費者組織、婦女俱樂部則高舉著擁護物價管理局的牌子,在國會外麵的廣場上遊行。4月19日遊行規模最大。翌日《紐約時報》稱之為消費者“十字軍”遊行的“最高潮”。有一千個家庭婦女,各個州都有代表,向國會山進發,要求將物價管製延續一年,而不要通過任何修正條例使它的工作癱瘓。按照《時報》的報導,這次示威:
『……突出地表明,在國會內外,圍繞著物價管理局的鬥爭,已經到了積怨成仇,口出惡言,使人困惑的程度,為多年來所未有。……全國製造商協會帶頭開始這場鬥爭……,屠宰業、零售商、地產公司和其他行業的協會也熱烈響應。……戰鬥進行愈激烈,兩方也愈信口雌黃,相互漫罵,還搞一些不夠文明的小動作。』
國會對這樣尖銳的鬥爭的機械反應是折衷調和。但是,正如鮑爾斯早就指出的,工資和物價管製要不是全麵實施,就等於全麵取消。物價管理局就此進入奄奄一息狀態,而通貨膨脹也就接踵而來。不出一個月,食品價格暴漲一倍,憤怒的消費者組織了“消費者戰鬥協會”,對一些商店進行糾察抵製。養牛的則把牛養在牛欄,等牛肉價格上漲到每磅一元才屠宰上市。總的生活費用上漲了百分之三十三,接著又上漲到百分之七十五。到了8月份,憂心忡忡的眾議員們又開會,通過對物價進行新的管製,取消了塔夫脫的修正案,但已經遲了。經濟局麵已如脫韁之馬,物價管理局已經控製不了。物價扶搖而上,要使它降回原價已不可能。10月,杜魯門向無法抗拒的力量屈服,物價管製開始逐一全部取消。兩年以後,選民們對物價管理局的印象已經比較淡薄,他提醒他們說他當初是一直要對物價進行管製的,而共和黨則站在全國製造商協會一邊。不過這時,他已順應時勢了。至於目前這次塔夫脫-杜魯門對峙的第一回合裏,最多也隻能說是勝負未分。在民意測驗中,總統的聲望已迅速下降。
※※※
幸而杜魯門很少把民意測驗放在心上。一般說來,他的脾氣適合於對困難向題作出當機立斷的決定。即使他的決定對他的政治支持者不利,也是這樣,而在戰後那些動盪不定的牟代裏,他的決定是常常傷害老朋友的。對一個民主黨總統來說,同全國製造商協會和美國商會較量,不算難事。但是要使工會就範,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當年羅斯福一手奠定的政治聯盟,工會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1944年勸羅斯福讓杜魯門當副總統候選人的,也有些是工會頭頭。要是沒有工會支持,他現在不過仍是個參議員,而在白宮當總統的將是另一個人,不是吉米·貝爾納斯,就是亨利·華萊土。但是現在在物價問題上責備資方是沒用的,除非政府對工資也採取同樣強硬態度。但是如果工人老是罷工,那麽採取強硬態度也不解決問題。在1946年,工人的情況似乎就是如此。在這戰後的頭一個整年中,前後罷工的有近五百萬人,損失了一億零七百四十七萬六千個工作日。這一來,生產屢次停頓,加深了中產階級對工人階級的對立情緒。等待買第一輛汽車的新婚夫婦,看見汽車工人罷工照片就冒火。他們用兩種不同尺度,對工會嚴對老闆寬,但中產階級的態度歷來如此。甚至杜魯門這位美國中間派的代表人物,對白領階級也比對藍領階級客氣些。
藍領階級對美國在1941年至1945年間出現的生產奇蹟的貢獻,沒有得到社會應有的評價。工廠裏能夠插上陸海軍的生產優異獎旗,是因為工人們和僱主們一樣,都想望和平與勝利,在生產線上出汗出力,同意採取加強勞動強度的措施,自願加班,賺了錢又買戰時公債。在日軍突襲夏威夷後那一周內,羅斯福要求工會保證,戰爭一天未結束,工人一天不罷工。工會領袖都答應了,而且除了1943年發生的兩次煤礦罷工,一次鐵路工人威脅要罷工而外,他們都信守諾言。即使把為數很少的自發性罷工計算在內,生產時間的損失還不到一百萬分之六。但是到了對日戰爭勝利時,工人們不滿悄緒愈積愈多,已經忍無可忍了。
1945年9月,開始出現不穩的第一個跡象。福特汽車廠因為屬下零件製造廠屢次自發罷工而停產。接著,在1946年,通用汽車廠罷工之後,全國由蒙陶克角到馬立布海灘都發生了罷工浪潮,石油工業、木材工業、紡織工業和電力工業都陷於癱瘓。各報開始談起什麽工人的“造反”、工會的“叛亂”了。到處都這樣亂,要說這不是事先策劃好的,而是艱苦的戰爭年月告終以後自然而來的反應,確是使人難以相信。但有一點是沒有疑問的:停產的積累起來的後果威脅到和平生產的恢復。如果有可能發生威協公共利益的罷工,總統可能覺得自己有責任採取比較長期的措施,而不僅隻限於成立幾個軟弱無力的委員會。後來果然發生了這樣情況。但這樣一來,杜魯門的總統聲望就下降到最低點。
他感到生氣是可以理解的。通用汽車公司工潮剛解決,七十五萬的鋼鐵工人又停爐封火,罷起工來。過了八十天,他們才復工,可是全國人民還沒舒一口氣,遍布二十一個州的四十萬煙煤工人又離開礦井。4月18日,礦工還未復工,兩個主要鐵路工會又宣布在三十天內把全部工人撤出鐵路。這樣,全國運輸網就會陷於停頓。這兩個工會的頭頭,長期以來都支持民主黨。在他們提出的限期之前三天,杜魯門把他們請來白宮,提出條件很寬厚的仲裁決定,以為他們會接受。但事出意外,他們固執地搖頭拒絕。
</br>
『……突出地表明,在國會內外,圍繞著物價管理局的鬥爭,已經到了積怨成仇,口出惡言,使人困惑的程度,為多年來所未有。……全國製造商協會帶頭開始這場鬥爭……,屠宰業、零售商、地產公司和其他行業的協會也熱烈響應。……戰鬥進行愈激烈,兩方也愈信口雌黃,相互漫罵,還搞一些不夠文明的小動作。』
國會對這樣尖銳的鬥爭的機械反應是折衷調和。但是,正如鮑爾斯早就指出的,工資和物價管製要不是全麵實施,就等於全麵取消。物價管理局就此進入奄奄一息狀態,而通貨膨脹也就接踵而來。不出一個月,食品價格暴漲一倍,憤怒的消費者組織了“消費者戰鬥協會”,對一些商店進行糾察抵製。養牛的則把牛養在牛欄,等牛肉價格上漲到每磅一元才屠宰上市。總的生活費用上漲了百分之三十三,接著又上漲到百分之七十五。到了8月份,憂心忡忡的眾議員們又開會,通過對物價進行新的管製,取消了塔夫脫的修正案,但已經遲了。經濟局麵已如脫韁之馬,物價管理局已經控製不了。物價扶搖而上,要使它降回原價已不可能。10月,杜魯門向無法抗拒的力量屈服,物價管製開始逐一全部取消。兩年以後,選民們對物價管理局的印象已經比較淡薄,他提醒他們說他當初是一直要對物價進行管製的,而共和黨則站在全國製造商協會一邊。不過這時,他已順應時勢了。至於目前這次塔夫脫-杜魯門對峙的第一回合裏,最多也隻能說是勝負未分。在民意測驗中,總統的聲望已迅速下降。
※※※
幸而杜魯門很少把民意測驗放在心上。一般說來,他的脾氣適合於對困難向題作出當機立斷的決定。即使他的決定對他的政治支持者不利,也是這樣,而在戰後那些動盪不定的牟代裏,他的決定是常常傷害老朋友的。對一個民主黨總統來說,同全國製造商協會和美國商會較量,不算難事。但是要使工會就範,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當年羅斯福一手奠定的政治聯盟,工會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1944年勸羅斯福讓杜魯門當副總統候選人的,也有些是工會頭頭。要是沒有工會支持,他現在不過仍是個參議員,而在白宮當總統的將是另一個人,不是吉米·貝爾納斯,就是亨利·華萊土。但是現在在物價問題上責備資方是沒用的,除非政府對工資也採取同樣強硬態度。但是如果工人老是罷工,那麽採取強硬態度也不解決問題。在1946年,工人的情況似乎就是如此。在這戰後的頭一個整年中,前後罷工的有近五百萬人,損失了一億零七百四十七萬六千個工作日。這一來,生產屢次停頓,加深了中產階級對工人階級的對立情緒。等待買第一輛汽車的新婚夫婦,看見汽車工人罷工照片就冒火。他們用兩種不同尺度,對工會嚴對老闆寬,但中產階級的態度歷來如此。甚至杜魯門這位美國中間派的代表人物,對白領階級也比對藍領階級客氣些。
藍領階級對美國在1941年至1945年間出現的生產奇蹟的貢獻,沒有得到社會應有的評價。工廠裏能夠插上陸海軍的生產優異獎旗,是因為工人們和僱主們一樣,都想望和平與勝利,在生產線上出汗出力,同意採取加強勞動強度的措施,自願加班,賺了錢又買戰時公債。在日軍突襲夏威夷後那一周內,羅斯福要求工會保證,戰爭一天未結束,工人一天不罷工。工會領袖都答應了,而且除了1943年發生的兩次煤礦罷工,一次鐵路工人威脅要罷工而外,他們都信守諾言。即使把為數很少的自發性罷工計算在內,生產時間的損失還不到一百萬分之六。但是到了對日戰爭勝利時,工人們不滿悄緒愈積愈多,已經忍無可忍了。
1945年9月,開始出現不穩的第一個跡象。福特汽車廠因為屬下零件製造廠屢次自發罷工而停產。接著,在1946年,通用汽車廠罷工之後,全國由蒙陶克角到馬立布海灘都發生了罷工浪潮,石油工業、木材工業、紡織工業和電力工業都陷於癱瘓。各報開始談起什麽工人的“造反”、工會的“叛亂”了。到處都這樣亂,要說這不是事先策劃好的,而是艱苦的戰爭年月告終以後自然而來的反應,確是使人難以相信。但有一點是沒有疑問的:停產的積累起來的後果威脅到和平生產的恢復。如果有可能發生威協公共利益的罷工,總統可能覺得自己有責任採取比較長期的措施,而不僅隻限於成立幾個軟弱無力的委員會。後來果然發生了這樣情況。但這樣一來,杜魯門的總統聲望就下降到最低點。
他感到生氣是可以理解的。通用汽車公司工潮剛解決,七十五萬的鋼鐵工人又停爐封火,罷起工來。過了八十天,他們才復工,可是全國人民還沒舒一口氣,遍布二十一個州的四十萬煙煤工人又離開礦井。4月18日,礦工還未復工,兩個主要鐵路工會又宣布在三十天內把全部工人撤出鐵路。這樣,全國運輸網就會陷於停頓。這兩個工會的頭頭,長期以來都支持民主黨。在他們提出的限期之前三天,杜魯門把他們請來白宮,提出條件很寬厚的仲裁決定,以為他們會接受。但事出意外,他們固執地搖頭拒絕。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