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美國參與戰爭!”這是達特默斯一千名大學生聯名致電總統的內容。他們從童年起深受孤立主義與和平主義老師的教誨,不可能在短期內改變立場。他們跟大學教師是有分歧的:大學教師看問題跟羅斯福是大致一樣;如果還對羅斯福有什麽不滿,那隻是嫌他行動遲緩。有些抱理想主義的學生索性跑到加拿大向英軍報名入伍;查爾斯·g.“查克”·博爾特在達特默斯校刊上發表過幹涉派論調的社評,班裏同學生他的氣,於是他參加英軍,結果在埃爾·阿拉曼【埃爾·阿拉曼在埃及北部,1942年10-11月,英軍第八集團軍在此地反擊德意聯軍獲勝。——譯者】戰役失去了一條腿。可是多數學生隻想置身歐戰之外。1940年6月間耶魯大學舉行畢業典禮,英國駐美大使洛西恩勳爵前來演說,發現了這一點。那些最極端的孤立派以為,希特勒隻要占領聯合王國,便會心滿意足:英國艦隊何妨高高興興地向西開拔,改歸美國指揮就是。洛西恩勳爵想對聽眾擺擺實際情況,他說孤立是完全辦不到的。外界事務是強加到美國身上的,美國也迴避不開。美國又富又強,別的國家一定把它作為目標;無論是希特勒還是什麽人,隻要他想稱霸世界,一見美國非垂涎三尺不可,耶魯大學那些教師們熱烈鼓掌,然而大部分應屆畢業生卻默然以對。
羅斯福的想法跟洛西恩的路子一致,而且把這種共同點向前推進了一步。白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是,防止任何國家單獨控製全歐。正因如此,馬爾巴羅和威靈頓才跨過英吉利海映,1914年德皇攻陷比利時才被認為是不能容忍的。也正因如此,目前英國才對德作戰。羅斯福認為,在歷史的興衰反覆中,美國在大西洋兩岸這一地區中,也必須採取相同的立場。
但是羅斯福的處境還另有一層閑難;1940年是大選之年,而美國總統從來沒連任兩屆以上的。競選第三次連任並不違反憲法,可是兩屆而止卻是難以動搖的傳統。他原沒有打破傳統的打算。他本想到了1941年1月就退休,可是如今覺得這是做不到的了。要是孤立派有人當選,那就簡直是難以想像的災難。光是既要援助英國,又要在競選中獲勝,也就不容易他覺得,——赫爾也有同感,——現在想把事情辦通唯有一法:不要象先前那樣事事都公諸於眾。
自從歐戰一發生,政府辦事就有點不那麽公開了。新出的絕密的道格拉斯a20型轟炸機試飛,有一架墜毀;美聯社報導,受傷的人中有法國空軍部的施默德林先生。此事一傳,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就跳了起來。此外,國務院還按總統指示,跟英國達成協議,規定公海上航行自由隻限於英國船隻:凡屬德國貨物,不論是在德國製造還是運往德國的,都可以在海上扣留。這一政策並適用於來往中立國家之間的船隻。中立國家抗議,可是白廳說沒有辦法,要打仗嘛。還有,英國陸軍從敦刻爾克撤退之後,不僅狼狽異常,而且裝備盡失,於是羅斯福下令,美國新造的軍火,凡有多餘,一概用快船送往英國。
這時,美國的軍備在世界上連三等國家也不如。自從股票市場大崩潰以來,工具機製造這門基礎工業幾乎全部消失。全國最大的鑄造廠,隻有製造浴缸和汽車骨架的能力;生產隻能靠製造電車車軸的機器。德國入侵荷蘭那天,赫爾請總統到國會要求每年生產五萬架飛機,羅斯福聽了不禁倒抽一口涼氣,可是硬著頭皮去了。由於連孤立派也主張美國堡壘化,國會投票同意撥款。“簡直是荒唐”,赫爾曼·戈林聽到之後說;可是後來美國每年生產的飛機達到六萬架之多。
總統三番五次發言,都把軸心國家當作敵人——在義大利看見法國陷入絕境,向法國宣戰的時候,總統說:“今天,1940年6月10日,有人手裏拿著匕首,在鄰國背後戳了一刀。”——他進行競選當中,把五十艘超齡的美國驅逐艦轉讓英國,換取租用英國在兩半球的海空軍基地九十九年的權利。這次交易並不合法,使得美國雖然不是交戰國,卻成了英國的盟國了。可是潘興將軍【1917-1918年在第一次大戰中任駐法美軍總司令。——譯者】和喬治·菲爾丁·埃利奧特【美國軍事分析家和作家。——譯者】都表示贊成。《時代》周刊也同意總統,認為自從美國買進路易斯安那地區以來,這是對美國國防意義最重大的事件。連一位孤立派參議員也說,“告訴你,這樣的交易誰也不能反對。……羅斯福一攬子作成這兩項交易,實在比我們大家都高明。”
※※※
這一筆交易簽訂合約之後兩天,耶魯大學有個學法律的學生小r.道格拉斯·斯圖爾特(“老人”牌麥片公司第一副總經理的兒子)就創辦了一個人數最多、財力最厚、影響最大的反戰組織,名為“保衛美國第一委員會”。它的主張是美國人應該準備為保衛美國而戰,不是為保衛英國而戰。(這其實是要犧杜一個可貴的盟友,不過從未明說。)它的領導人後來是羅伯特·a.伍德將軍,他是西爾斯·羅巴克公司的董事長。
不出半年,這個組織就吸收了六萬會員。國會山上每一個孤立派都參加了進去。小說家卡思林·諾裏斯是這個運動的主要宣傳人,查爾斯·林白是最受歡迎的演講人,而伍德、亨利·福特。羅伯特·揚、斯特林·莫頓、小愛德華·賴爾森和萊辛·羅森沃德則是資助人。委員會的宣傳費好象用之不竭,有個時候竟在六十家報紙上同時登整版的廣告攻擊羅斯福的外交政策,後來又在另外七十九家報紙上再登一次。由於約瑟夫·p.甘迺迪、艾麗斯·朗沃思和約翰·福斯特·杜勒斯都是會員,委員會也還有些聲望。他們在紐約麥迪遜廣場花園和芝加哥兩地屢次開大會,參加的人一聽見邱吉爾的名字就噓聲四起,不過這倒教林白不自在起來。
</br>
羅斯福的想法跟洛西恩的路子一致,而且把這種共同點向前推進了一步。白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是,防止任何國家單獨控製全歐。正因如此,馬爾巴羅和威靈頓才跨過英吉利海映,1914年德皇攻陷比利時才被認為是不能容忍的。也正因如此,目前英國才對德作戰。羅斯福認為,在歷史的興衰反覆中,美國在大西洋兩岸這一地區中,也必須採取相同的立場。
但是羅斯福的處境還另有一層閑難;1940年是大選之年,而美國總統從來沒連任兩屆以上的。競選第三次連任並不違反憲法,可是兩屆而止卻是難以動搖的傳統。他原沒有打破傳統的打算。他本想到了1941年1月就退休,可是如今覺得這是做不到的了。要是孤立派有人當選,那就簡直是難以想像的災難。光是既要援助英國,又要在競選中獲勝,也就不容易他覺得,——赫爾也有同感,——現在想把事情辦通唯有一法:不要象先前那樣事事都公諸於眾。
自從歐戰一發生,政府辦事就有點不那麽公開了。新出的絕密的道格拉斯a20型轟炸機試飛,有一架墜毀;美聯社報導,受傷的人中有法國空軍部的施默德林先生。此事一傳,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就跳了起來。此外,國務院還按總統指示,跟英國達成協議,規定公海上航行自由隻限於英國船隻:凡屬德國貨物,不論是在德國製造還是運往德國的,都可以在海上扣留。這一政策並適用於來往中立國家之間的船隻。中立國家抗議,可是白廳說沒有辦法,要打仗嘛。還有,英國陸軍從敦刻爾克撤退之後,不僅狼狽異常,而且裝備盡失,於是羅斯福下令,美國新造的軍火,凡有多餘,一概用快船送往英國。
這時,美國的軍備在世界上連三等國家也不如。自從股票市場大崩潰以來,工具機製造這門基礎工業幾乎全部消失。全國最大的鑄造廠,隻有製造浴缸和汽車骨架的能力;生產隻能靠製造電車車軸的機器。德國入侵荷蘭那天,赫爾請總統到國會要求每年生產五萬架飛機,羅斯福聽了不禁倒抽一口涼氣,可是硬著頭皮去了。由於連孤立派也主張美國堡壘化,國會投票同意撥款。“簡直是荒唐”,赫爾曼·戈林聽到之後說;可是後來美國每年生產的飛機達到六萬架之多。
總統三番五次發言,都把軸心國家當作敵人——在義大利看見法國陷入絕境,向法國宣戰的時候,總統說:“今天,1940年6月10日,有人手裏拿著匕首,在鄰國背後戳了一刀。”——他進行競選當中,把五十艘超齡的美國驅逐艦轉讓英國,換取租用英國在兩半球的海空軍基地九十九年的權利。這次交易並不合法,使得美國雖然不是交戰國,卻成了英國的盟國了。可是潘興將軍【1917-1918年在第一次大戰中任駐法美軍總司令。——譯者】和喬治·菲爾丁·埃利奧特【美國軍事分析家和作家。——譯者】都表示贊成。《時代》周刊也同意總統,認為自從美國買進路易斯安那地區以來,這是對美國國防意義最重大的事件。連一位孤立派參議員也說,“告訴你,這樣的交易誰也不能反對。……羅斯福一攬子作成這兩項交易,實在比我們大家都高明。”
※※※
這一筆交易簽訂合約之後兩天,耶魯大學有個學法律的學生小r.道格拉斯·斯圖爾特(“老人”牌麥片公司第一副總經理的兒子)就創辦了一個人數最多、財力最厚、影響最大的反戰組織,名為“保衛美國第一委員會”。它的主張是美國人應該準備為保衛美國而戰,不是為保衛英國而戰。(這其實是要犧杜一個可貴的盟友,不過從未明說。)它的領導人後來是羅伯特·a.伍德將軍,他是西爾斯·羅巴克公司的董事長。
不出半年,這個組織就吸收了六萬會員。國會山上每一個孤立派都參加了進去。小說家卡思林·諾裏斯是這個運動的主要宣傳人,查爾斯·林白是最受歡迎的演講人,而伍德、亨利·福特。羅伯特·揚、斯特林·莫頓、小愛德華·賴爾森和萊辛·羅森沃德則是資助人。委員會的宣傳費好象用之不竭,有個時候竟在六十家報紙上同時登整版的廣告攻擊羅斯福的外交政策,後來又在另外七十九家報紙上再登一次。由於約瑟夫·p.甘迺迪、艾麗斯·朗沃思和約翰·福斯特·杜勒斯都是會員,委員會也還有些聲望。他們在紐約麥迪遜廣場花園和芝加哥兩地屢次開大會,參加的人一聽見邱吉爾的名字就噓聲四起,不過這倒教林白不自在起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