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 《光榮與夢想》作者:[美]威廉·曼徹斯特【完結】
第一冊
序幕 溝底
1932年那個山窮水盡的夏天,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活象一座深陷敵圍的歐洲小國京城似的。自從五月以來,大約有二萬五千名世界大戰的退伍軍人,攜家帶口,身無分文,紛紛在市內的公園,垃圾堆積處,沒主的貨棧,歇業的鋪子,揀個地方住下。他們時而上軍操,時而唱戰歌,有一回還由一位獲得榮譽勳章的老兵率領,扛著褪色的布縫的國旗沿著賓夕法尼亞大道遊行,十萬市民默默在兩旁看著。不過,他們大部分時間隻是在等待,在發愁。經濟蕭條已經幾乎整整三年了,這些退伍軍人是來請求政府救濟,具體地說,就是要求立即發給“退伍軍人補償金”。這筆錢是1924年的《重訂補償法》規定要發的,但是得到1945年才到期;假如現在發,他們每人就可以拿到大約五百元【本書所說多少“元”,都是美元。——譯者】。這些人,報刊的編輯在標題中叫做“補償金大軍”、“補償金遊行隊”,他們自稱為“補償金遠征軍”。
“遠征軍”裏邊的人原是希望國會採取措施的,可是希望落空了。於是他們便向胡佛總統呼籲,懇求他接見由他們的領導人組成的代表團。不料總統傳下話來,說太忙了,不能見,接著便把自己跟市區隔絕。總統原定要去參議院的,現在改變了計劃;白宮的周圍加派了警察日夜巡邏;自從停戰以來,總統府的大門頭一回用鐵鏈鎖上了。《紐約每日新聞》報上有一條標題說:“胡佛深鎖白宮中”。可是他還不止這樣。街上設置了路障;總統府四周一條馬路以外就封鎖了交通。有一位獨臂退伍軍人,因為執行糾察任務,想穿過警戒線,結果被痛打一頓,捉將宮裏去。
回想起來,當年政府這樣如臨大敵,似乎是由於心慌意亂,窮於應付,這才小題大做的。這些退伍軍人手無寸鐵,隊伍裏也不讓過激分子參加;盡管明明在挨餓,也沒有公開行乞。他們力量薄弱,似乎不能成為什麽成脅。《巴爾的摩太陽報》有一位三十四歲的記者,名叫德魯·皮爾遜,他描寫那些退伍軍人,說是“衣衫襤褸,筋疲力盡,神情木熱,滿臉愁容”。他們困守多日,越來越難以堅持了。衛生部門有一位檢查員認為退伍軍人住地的衛生情況“極端糟糕”。他們的臨時食品供應大都靠捐助:得梅因市和新澤西州坎登市的支持者用卡車給他們運來了食物;一個同情他們的麵包商每天用船運來一百個麵包;另一個麵包商送來了一千個餡餅;對外戰爭退伍軍人協會捐了五百元;他們自己在格裏菲思體育場舉行拳擊比賽,又籌得二千五百元。所有這些來西都是很靠不住的。政府實際上一點忙也沒幫過。(華盛頓警察局每天給這些不速之客送了些麵包,咖啡、燉菜,一天收費六分,胡佛因之大發雷霆。)到了8月中句,酷暑氣溫達到了全年的頂點,水源日枯,苦況更甚。
那時,英國外交部是把華盛頓市劃歸“亞熱帶氣候地區”的。各國使節因為華盛頓氣溫高,濕氣重,都討厭這地方。這裏,除了鬧市裏有少數幾家戲院在廣告上說有“冷氣”外,別的房子都沒有空氣調節設備。一到夏天,華盛頓到處是涼篷,遮陽走廊,賣冰的手推車,乘涼用的躺椅和地席,而且,用官方遊覽指南的話來說,這裏還是“一個研究昆蟲的絕妙處所呢”。“遠征軍”一無涼篷,二無簾幕,飽嚐酷暑之苦。先前他們的先頭部隊進人市區時,正是鮮花盛開,春色滿園時節,而今到了7月,木蘭花和杜鵑花都早已凋謝,櫻桃樹也隻剩下禿枝了,連大地似乎也變得冷酷無情。退伍軍人們的樣子,活象沙漠中的流浪者。鬧市的店鋪老闆們抱怨說:“來了這麽多窮小子,生意都受影響了。”說實在的,要說他們對國家有什麽威脅,充其量不過如此而已。
※※※
說“遠征軍”危險,這是無中生有;可是說華盛頓長期以來在國際上默默無聞,一味依賴歐洲,這倒是有根據的。當時在全世界六十五個獨立國家中,隻有一個是超級大國:英國。那米字旗昂昂然飄揚在地球四分之一的可耕地上——在歐洲、亞洲、非洲,在北美、中美、南美,在澳大利亞、大洋洲、西印度群島。凡有日照之處,就有英國旗在,這話是不假的。大英帝國統治著四億八千五百萬臣民。人們談到什麽東西很穩固,就說“堅固如直布羅陀,”或者“牢靠如英格蘭銀行。”當時一英鎊兌換美元四元八角六分,所以英格蘭銀行在金融界信用最高。那時隻有少數幾個不甚出名的飛行員和一個撤了職的名叫米切爾的美國將軍才夢想要發揮空軍的威力:至於一般人重視的還是海軍,實際上也沒有一條重要國際航道不在倫敦政府的控製之下。直布羅陀海峽、蘇伊士運河、亞丁灣、新加坡海峽和好望角,都直接由英國海軍部控製。福克蘭群島的英國海軍站掌握了麥哲倫海峽,甚至巴拿馬運河也是在皇家加勒比海艦隊的監視之下。結果是,美國就象英國的直轄殖民地一樣,完全在皇家海軍的保護之下。倫敦勞埃德保險公司表示,他們願以500對1的賠償率擔保美國不受侵犯。《幸福》月刊向讀者保證,“不管軍艦開得有多快,飛機飛得有多快,大西洋和太平洋永遠是可靠的屏障,過去如此,將來亦復如此。”該刊認為,自美國有史以來,英國海軍一直稱霸海上,將來還要稱霸下去。
</br>
第一冊
序幕 溝底
1932年那個山窮水盡的夏天,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活象一座深陷敵圍的歐洲小國京城似的。自從五月以來,大約有二萬五千名世界大戰的退伍軍人,攜家帶口,身無分文,紛紛在市內的公園,垃圾堆積處,沒主的貨棧,歇業的鋪子,揀個地方住下。他們時而上軍操,時而唱戰歌,有一回還由一位獲得榮譽勳章的老兵率領,扛著褪色的布縫的國旗沿著賓夕法尼亞大道遊行,十萬市民默默在兩旁看著。不過,他們大部分時間隻是在等待,在發愁。經濟蕭條已經幾乎整整三年了,這些退伍軍人是來請求政府救濟,具體地說,就是要求立即發給“退伍軍人補償金”。這筆錢是1924年的《重訂補償法》規定要發的,但是得到1945年才到期;假如現在發,他們每人就可以拿到大約五百元【本書所說多少“元”,都是美元。——譯者】。這些人,報刊的編輯在標題中叫做“補償金大軍”、“補償金遊行隊”,他們自稱為“補償金遠征軍”。
“遠征軍”裏邊的人原是希望國會採取措施的,可是希望落空了。於是他們便向胡佛總統呼籲,懇求他接見由他們的領導人組成的代表團。不料總統傳下話來,說太忙了,不能見,接著便把自己跟市區隔絕。總統原定要去參議院的,現在改變了計劃;白宮的周圍加派了警察日夜巡邏;自從停戰以來,總統府的大門頭一回用鐵鏈鎖上了。《紐約每日新聞》報上有一條標題說:“胡佛深鎖白宮中”。可是他還不止這樣。街上設置了路障;總統府四周一條馬路以外就封鎖了交通。有一位獨臂退伍軍人,因為執行糾察任務,想穿過警戒線,結果被痛打一頓,捉將宮裏去。
回想起來,當年政府這樣如臨大敵,似乎是由於心慌意亂,窮於應付,這才小題大做的。這些退伍軍人手無寸鐵,隊伍裏也不讓過激分子參加;盡管明明在挨餓,也沒有公開行乞。他們力量薄弱,似乎不能成為什麽成脅。《巴爾的摩太陽報》有一位三十四歲的記者,名叫德魯·皮爾遜,他描寫那些退伍軍人,說是“衣衫襤褸,筋疲力盡,神情木熱,滿臉愁容”。他們困守多日,越來越難以堅持了。衛生部門有一位檢查員認為退伍軍人住地的衛生情況“極端糟糕”。他們的臨時食品供應大都靠捐助:得梅因市和新澤西州坎登市的支持者用卡車給他們運來了食物;一個同情他們的麵包商每天用船運來一百個麵包;另一個麵包商送來了一千個餡餅;對外戰爭退伍軍人協會捐了五百元;他們自己在格裏菲思體育場舉行拳擊比賽,又籌得二千五百元。所有這些來西都是很靠不住的。政府實際上一點忙也沒幫過。(華盛頓警察局每天給這些不速之客送了些麵包,咖啡、燉菜,一天收費六分,胡佛因之大發雷霆。)到了8月中句,酷暑氣溫達到了全年的頂點,水源日枯,苦況更甚。
那時,英國外交部是把華盛頓市劃歸“亞熱帶氣候地區”的。各國使節因為華盛頓氣溫高,濕氣重,都討厭這地方。這裏,除了鬧市裏有少數幾家戲院在廣告上說有“冷氣”外,別的房子都沒有空氣調節設備。一到夏天,華盛頓到處是涼篷,遮陽走廊,賣冰的手推車,乘涼用的躺椅和地席,而且,用官方遊覽指南的話來說,這裏還是“一個研究昆蟲的絕妙處所呢”。“遠征軍”一無涼篷,二無簾幕,飽嚐酷暑之苦。先前他們的先頭部隊進人市區時,正是鮮花盛開,春色滿園時節,而今到了7月,木蘭花和杜鵑花都早已凋謝,櫻桃樹也隻剩下禿枝了,連大地似乎也變得冷酷無情。退伍軍人們的樣子,活象沙漠中的流浪者。鬧市的店鋪老闆們抱怨說:“來了這麽多窮小子,生意都受影響了。”說實在的,要說他們對國家有什麽威脅,充其量不過如此而已。
※※※
說“遠征軍”危險,這是無中生有;可是說華盛頓長期以來在國際上默默無聞,一味依賴歐洲,這倒是有根據的。當時在全世界六十五個獨立國家中,隻有一個是超級大國:英國。那米字旗昂昂然飄揚在地球四分之一的可耕地上——在歐洲、亞洲、非洲,在北美、中美、南美,在澳大利亞、大洋洲、西印度群島。凡有日照之處,就有英國旗在,這話是不假的。大英帝國統治著四億八千五百萬臣民。人們談到什麽東西很穩固,就說“堅固如直布羅陀,”或者“牢靠如英格蘭銀行。”當時一英鎊兌換美元四元八角六分,所以英格蘭銀行在金融界信用最高。那時隻有少數幾個不甚出名的飛行員和一個撤了職的名叫米切爾的美國將軍才夢想要發揮空軍的威力:至於一般人重視的還是海軍,實際上也沒有一條重要國際航道不在倫敦政府的控製之下。直布羅陀海峽、蘇伊士運河、亞丁灣、新加坡海峽和好望角,都直接由英國海軍部控製。福克蘭群島的英國海軍站掌握了麥哲倫海峽,甚至巴拿馬運河也是在皇家加勒比海艦隊的監視之下。結果是,美國就象英國的直轄殖民地一樣,完全在皇家海軍的保護之下。倫敦勞埃德保險公司表示,他們願以500對1的賠償率擔保美國不受侵犯。《幸福》月刊向讀者保證,“不管軍艦開得有多快,飛機飛得有多快,大西洋和太平洋永遠是可靠的屏障,過去如此,將來亦復如此。”該刊認為,自美國有史以來,英國海軍一直稱霸海上,將來還要稱霸下去。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