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頁
天步維艱—慕容垂評傳 作者:總老師麥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後燕的老皇帝傷痛萬分,原本就已昏花的目光,這時更是一片模糊,已分不出天與地的界限,隻有周圍那陣陣撕心裂肺的痛哭,依然是那麽清晰。慕容垂易受感情左右的個性,讓他在一生中做出了無數次錯誤的選擇,而現在,又給了他最後一次重擊。對去年輕率決策的懊喪與悔恨,對年華老去身不由已的無奈與哀傷,對後燕與太子慕容寶莫測前途的灰心與失望,還有多少追隨自己的英雄兒郎化為眼前遍地屍骸的慘狀,同時交織在一起,匯成一股穿越亙古的悲涼,剎時沖碎了他勉強維持的最後一絲剛強!隨著一口鮮血湧上喉頭,這個飽經滄桑的靈魂,終於再也支撐不住衰老病殘的軀體,慕容家族的最後一根擎天巨柱,終於在眾侍從的驚呼聲中,轟然倒下!
……
慕容垂在人事不省的狀態下度過了十天,後燕大軍被迫停留在平城西北三十裏處,不進也不退。前鋒的慕容寶和慕容隆得知父皇病危,都不敢再前進,收兵退回。由於見不到慕容垂,各種謠言開始流傳,後燕軍心浮動。有剛附後燕不久的新軍軍士叛逃,去向拓跋珪報告說:“慕容垂已經死掉了,軍中輿車上所載的,隻是他的屍體而已。”
原本惶惶不可終日的拓跋珪得報,大喜過望,立即集合三軍,準備追擊。但隨後他又得到情報:後燕軍並未撤退,仍停留在平城一帶。這讓他驚疑不定,躊躇良久,最終還是不敢拿自已與北魏的存亡作一擲的孤注,去輕試慕容垂的刀鋒,出擊的事隻得作罷。
十天後,垂危的慕容垂迎來迴光返照,重新甦醒過來。他吩咐在這裏築燕昌城以鎮北魏,然後命燕軍班師回國,行至上穀之沮陽(今河北懷來縣東南)時,後燕帝國的締造者,一代戰神慕容垂逝世。時間是晉太元二十一年(公遠396年)四月十日癸末,享年七十歲(按虛歲為七十一歲)。在臨終前,他留下了一份充滿無奈與悲觀的遺詔:“方今禍難尚殷,喪禮一從簡易,朝終夕殯,事訖成服,三日之後,釋服從政。強寇伺隙,秘勿發喪,至京然後舉哀行服。”
四月二十三日,燕軍護送靈柩返回中山,二十五正式發喪,全城鮮卑人聞之大慟,如喪親父,哀聲震天。慕容垂在位共十年零五個月(從稱帝算起),廟號“世祖”,追諡“成武皇帝”,葬於慕容氏故鄉,龍城之郊的宣平陵,但其陵墓的具體位置,如今已無人知曉。
小評:各種講述這段歷史的文章,常常把參合陂之戰視為燕亡魏興的轉折點,但在下個人認為,真正的轉折發生在第二年閏三月的平城之戰後,後燕雖然贏得了這次會戰,卻失掉了自己的靈魂。實際上,假如慕容垂再多活一年,拓跋珪的結局多半不會比翟釗、慕容永來的好,北魏極有可能滅亡。但即便如此,後燕仍然沒有統一北方,代替北魏成為北朝的可能性,一來它的政治存在較大弊端,二來繼承人不是那塊料,結果隻能是,十六國亂世被進一步延長。從這個角度看,慕容垂沒能再活一年,是慕容家族的不幸,但也許是整個歷史的幸事。
謝幕
太陽依舊在每天早晨照常升起,世界仍按既定的規律平穩運轉,塞北的風依然拂過草原,中原的雨依然浸潤農田,黃河的水依然奔向天邊,長江的浪依然拍打著船舷。時間不會為任何人稍作逗留,它依舊精確地,同時也是冷酷地,帶走一個個曾走上歷史舞台的匆匆過客:
慕容垂死後第四十二天,剛剛守寡的皇後段元妃見到了奉命前來送她上路的慕容麟。皮笑肉不笑的趙王傳達了新皇帝慕容寶的訓令:“皇後常說主上守不住大業,如今怎麽樣?你如果早一點自我了斷,段家的人還可以免受牽連。”段元妃平靜地聽完,冷笑說:“你們兄弟就隻有這點兒逼殺母親的本事,難道還能守住先王的基業?我豈是怕死的人,隻是可惜國家滅亡的日子不會太久了!”言訖,從容赴死。她的離去,沒有象她的姑母大段妃那樣受太多的罪,但未必比她的姑母幸運,畢竟大段妃,曾經真正得到過那個人的愛,而且死的時候,仍然充滿對未來的希望……
慕容垂死後一年,慕容垂的第三子,英勇無畏的高陽王慕容隆無奈地與遼西王慕容農一起,保護著皇帝慕容寶逃往龍城。四月六日,行至廣都黃榆穀(今遼寧建昌縣一帶),意欲奪位的清河王慕容會為剪除慕容寶的羽翼,派親信仇尼歸率猛士二十餘人突然襲擊了遼西、高陽二王。就在十幾天前,慕容隆還與慕容農、慕容會一起合作,大敗北魏追兵,不甘心的慕容隆又獨自率軍追擊了幾十裏。回來時,他無限感傷地對老部下陽璆說:“原先中山城中有幾萬精兵,卻屢被慕容麟所誤,不能與敵一戰,今天的勝利,來得何其晚啊!”現在,聽到響動的高陽王掀開帳簾,被一把握在自已人手中的戰刀洞穿了胸膛,倒了下去。他一定是死不瞑目的,忠勇的戰士沒能倒在抗敵的戰場上,卻被他曾保護過的侄兒謀殺了,我們都不知道他的終年是多少歲……
十幾天後,兵變失敗的清河王慕容會逃到中山,被控製中山的開封公慕容詳處決。他的母親和他的三個兒子則被他的父皇慕容寶殺死。頗有點才幹的慕容會曾是慕容垂最喜歡的孫子,因沒能當上太子而私心大作,做出害人、害已、害國的行為,最終隻留下一個罵名和一片血淚心傷……
</br>
……
慕容垂在人事不省的狀態下度過了十天,後燕大軍被迫停留在平城西北三十裏處,不進也不退。前鋒的慕容寶和慕容隆得知父皇病危,都不敢再前進,收兵退回。由於見不到慕容垂,各種謠言開始流傳,後燕軍心浮動。有剛附後燕不久的新軍軍士叛逃,去向拓跋珪報告說:“慕容垂已經死掉了,軍中輿車上所載的,隻是他的屍體而已。”
原本惶惶不可終日的拓跋珪得報,大喜過望,立即集合三軍,準備追擊。但隨後他又得到情報:後燕軍並未撤退,仍停留在平城一帶。這讓他驚疑不定,躊躇良久,最終還是不敢拿自已與北魏的存亡作一擲的孤注,去輕試慕容垂的刀鋒,出擊的事隻得作罷。
十天後,垂危的慕容垂迎來迴光返照,重新甦醒過來。他吩咐在這裏築燕昌城以鎮北魏,然後命燕軍班師回國,行至上穀之沮陽(今河北懷來縣東南)時,後燕帝國的締造者,一代戰神慕容垂逝世。時間是晉太元二十一年(公遠396年)四月十日癸末,享年七十歲(按虛歲為七十一歲)。在臨終前,他留下了一份充滿無奈與悲觀的遺詔:“方今禍難尚殷,喪禮一從簡易,朝終夕殯,事訖成服,三日之後,釋服從政。強寇伺隙,秘勿發喪,至京然後舉哀行服。”
四月二十三日,燕軍護送靈柩返回中山,二十五正式發喪,全城鮮卑人聞之大慟,如喪親父,哀聲震天。慕容垂在位共十年零五個月(從稱帝算起),廟號“世祖”,追諡“成武皇帝”,葬於慕容氏故鄉,龍城之郊的宣平陵,但其陵墓的具體位置,如今已無人知曉。
小評:各種講述這段歷史的文章,常常把參合陂之戰視為燕亡魏興的轉折點,但在下個人認為,真正的轉折發生在第二年閏三月的平城之戰後,後燕雖然贏得了這次會戰,卻失掉了自己的靈魂。實際上,假如慕容垂再多活一年,拓跋珪的結局多半不會比翟釗、慕容永來的好,北魏極有可能滅亡。但即便如此,後燕仍然沒有統一北方,代替北魏成為北朝的可能性,一來它的政治存在較大弊端,二來繼承人不是那塊料,結果隻能是,十六國亂世被進一步延長。從這個角度看,慕容垂沒能再活一年,是慕容家族的不幸,但也許是整個歷史的幸事。
謝幕
太陽依舊在每天早晨照常升起,世界仍按既定的規律平穩運轉,塞北的風依然拂過草原,中原的雨依然浸潤農田,黃河的水依然奔向天邊,長江的浪依然拍打著船舷。時間不會為任何人稍作逗留,它依舊精確地,同時也是冷酷地,帶走一個個曾走上歷史舞台的匆匆過客:
慕容垂死後第四十二天,剛剛守寡的皇後段元妃見到了奉命前來送她上路的慕容麟。皮笑肉不笑的趙王傳達了新皇帝慕容寶的訓令:“皇後常說主上守不住大業,如今怎麽樣?你如果早一點自我了斷,段家的人還可以免受牽連。”段元妃平靜地聽完,冷笑說:“你們兄弟就隻有這點兒逼殺母親的本事,難道還能守住先王的基業?我豈是怕死的人,隻是可惜國家滅亡的日子不會太久了!”言訖,從容赴死。她的離去,沒有象她的姑母大段妃那樣受太多的罪,但未必比她的姑母幸運,畢竟大段妃,曾經真正得到過那個人的愛,而且死的時候,仍然充滿對未來的希望……
慕容垂死後一年,慕容垂的第三子,英勇無畏的高陽王慕容隆無奈地與遼西王慕容農一起,保護著皇帝慕容寶逃往龍城。四月六日,行至廣都黃榆穀(今遼寧建昌縣一帶),意欲奪位的清河王慕容會為剪除慕容寶的羽翼,派親信仇尼歸率猛士二十餘人突然襲擊了遼西、高陽二王。就在十幾天前,慕容隆還與慕容農、慕容會一起合作,大敗北魏追兵,不甘心的慕容隆又獨自率軍追擊了幾十裏。回來時,他無限感傷地對老部下陽璆說:“原先中山城中有幾萬精兵,卻屢被慕容麟所誤,不能與敵一戰,今天的勝利,來得何其晚啊!”現在,聽到響動的高陽王掀開帳簾,被一把握在自已人手中的戰刀洞穿了胸膛,倒了下去。他一定是死不瞑目的,忠勇的戰士沒能倒在抗敵的戰場上,卻被他曾保護過的侄兒謀殺了,我們都不知道他的終年是多少歲……
十幾天後,兵變失敗的清河王慕容會逃到中山,被控製中山的開封公慕容詳處決。他的母親和他的三個兒子則被他的父皇慕容寶殺死。頗有點才幹的慕容會曾是慕容垂最喜歡的孫子,因沒能當上太子而私心大作,做出害人、害已、害國的行為,最終隻留下一個罵名和一片血淚心傷……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