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頁
天步維艱—慕容垂評傳 作者:總老師麥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件事的發生,賀蘭訥原本不知道,這讓他很是尷尬,為了化解雙方矛盾,他決定聯絡各部落,正式擁戴拓跋珪為王。於是,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正月,代國新生了。
從代國重建的過程不難看出,拓跋珪本人幾乎沒有為此作出過什麽努力,這點與慕容垂重建後燕是大不相同的,而且,就目前局勢而言,這位新出爐的代王也僅僅是草原上不滿鐵弗、獨孤兩部統治的其他各部聯合推出的品牌,要成長為真正意義上的君主,拓跋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拓跋珪稱王,急壞了獨孤部的劉顯!這是很好理解的,就憑他和拓跋珪的那一把子交情,如果拓跋珪得勢,他不就倒黴了?所以對他來說,必須打倒拓跋珪!但此時要從正麵反對新代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獨孤部原先也是屬於代國的,直接出兵攻擊拓拔珪,豈不是“以下犯上”?劉顯正兩難間,不成想喜從天降:西燕從關中東歸山西了。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西燕軍中有一個人,他就是拓跋什翼健的幼子,拓跋珪的叔叔拓跋窟咄。
原本在長安留學的窟咄究竟是何時逃出長安,又是何時加入的西燕軍隊這些都不是太清楚,隻知道此時他被慕容永任命為新興太守。劉顯認識到拓跋窟咄奇貨可居,連忙派弟弟劉亢泥前往西燕迎接。時間是太元十一年(386年)八月,拓跋珪稱王之後第八個月,也是西燕與前秦苻丕之間的襄陵決戰開始前兩個月。
對西燕慕容永而言,送拓跋窟咄北還,可以收到極好的戰略回報,因為這樣既討好了劉顯,又可以離間劉顯與前秦的關係(劉顯名義上還臣服於前秦),使其在西燕與前秦決戰的時候不會幫前秦來與西燕作對,甚至,還有可能促使劉顯與西燕結盟,實現對苻丕的南北夾擊。
既然是雙方互相需要的,因此這筆交易很快就做成了,拓跋窟咄被送到獨孤部。
正好,拓跋珪由於賀蘭染幹的關係,和賀蘭部鬧翻了,率擁護自己的人離開賀蘭部,這既使他擺脫了賀蘭部的控製,但也使他喪失了最大的靠山。乘著這個良機,劉顯出動大軍,護送拓跋窟咄北返,與拓跋珪爭位。拓跋珪畢竟年少,也還沒有多少威望,危急關頭,擁戴拓跋珪的各小部落騷動不安,很多人生出異心,身邊的心腹於桓等人打算抓住他送給窟咄,重臣莫那婁部首領莫題等人也悄悄派人送箭為信向窟咄商議投降事宜,莫題還在信中如此評價自已的主君:“三歲的小牛犢,哪裏拉得動大車?”
就在北魏帝國就要到夭折的當口,也算拓跋珪吉人自有天助,叛徒於桓那邊有個對拓跋珪忠心耿耿的人將於桓等人的陰謀抖出。
拓跋珪大驚之下,做出了三個正確決定,一是斬謀叛的於桓等心腹,而對實力強大的莫題等重臣則釋而不問(也不是真的饒過,二十年後,拓跋珪派人手持當年莫題獻給窟咄的那支箭給莫題看,問他:“三歲的小牛犢,如今怎樣?”,已為拓跋珪賣命二十年,自以為已經盡釋前嫌的莫題大驚,父子相對痛哭,隨即被滅族!)以穩定內部。二是麵對劉顯、窟咄大軍的進逼,兵微將寡,人心浮動的拓跋珪自知難以對敵,萬般無奈之下,厚著臉皮,再次投奔賀蘭部。賀蘭訥雖然對這個外甥不久前過河拆橋的行為不滿,但如讓劉顯得呈,窟咄即位,顯然更糟。於是雙方忘記了不久前的不快,再次協手合作。第三個決定則更為重要:派遣外朝大人安同前往中山,緊急向威震關東的慕容垂求救!
高柳合戰
拓跋珪之所以選擇派安同去後燕求救,也是有深意的。安同,遼東人,其祖先安世高據說是安息國(世界史上一般稱為帕提亞王國,疆域包括今天的伊朗、伊拉克及中亞部份地區)的王子,在東漢時作為人質入侍中國,定居在洛陽,後來就再也沒有回去,並改用漢名,因為是從安息來的,便以安為姓。再後來為躲避中原戰亂,安家移居遼東,到了安同的父親安屈這一輩,當上了前燕的高級公務員,官居殿中郎將,因此安家在燕國有一定人脈。不久後,前燕滅亡,安屈失業,家道中落。正好安屈的好友公孫眷有一個漂亮的妹妹,被前秦收入宮中,而後被苻堅賞賜給了劉庫仁,成了劉庫仁的妻子。安屈便借著這層關係,來到獨孤部,投奔老朋友——劉庫仁的新妻兄公孫眷。他的兒子安同,便開始跟隨著公孫眷行商,往來於塞北與中原之間。
因為安同和拓跋珪一樣,也是在獨孤部長大的,所以很早便相識。他認定拓跋珪是英雄,從此潛心追隨。安同在拓跋部、獨孤部、燕國都有人緣,又因長年經商,對往來的道路十分熟悉,實在是出使慕容的不二人選。從這件小小的人事安排上可以看出,拓跋珪雖然年少,卻非常早熟,做事已十分老辣。
當安同歷經艱辛趕到中山時,慕容垂剛剛親自出兵南征 (見前文《揚威齊魯》),行之不遠,即得知此事。安同是否見到了慕容垂本人,假如見到了,又說了些什麽?這些在史書上都沒有明確說明,但可以肯定的是,安同不辱使命。慕容垂權衡利弊後,決定在不動用南征主力的情況下,以趙王慕容麟為統帥,分出偏師救援拓跋珪。
慕容垂之所以決定救魏,一般認為原因有兩點:一是拓跋珪與慕容家有較近的親緣關係(當然這點如果有的話,應該也是次要的,要不然為何後來雙方還打得你死我活?);二是因拓跋窟咄有西燕背景,慕容垂當然不希望看到在後燕的西北再出現一個慕容永的盟國,而且,若能在塞北扶植一個親後燕的衛星國自然更好,就當時的情況來看,拓跋珪的代國是個不錯的選擇。
</br>
從代國重建的過程不難看出,拓跋珪本人幾乎沒有為此作出過什麽努力,這點與慕容垂重建後燕是大不相同的,而且,就目前局勢而言,這位新出爐的代王也僅僅是草原上不滿鐵弗、獨孤兩部統治的其他各部聯合推出的品牌,要成長為真正意義上的君主,拓跋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拓跋珪稱王,急壞了獨孤部的劉顯!這是很好理解的,就憑他和拓跋珪的那一把子交情,如果拓跋珪得勢,他不就倒黴了?所以對他來說,必須打倒拓跋珪!但此時要從正麵反對新代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獨孤部原先也是屬於代國的,直接出兵攻擊拓拔珪,豈不是“以下犯上”?劉顯正兩難間,不成想喜從天降:西燕從關中東歸山西了。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西燕軍中有一個人,他就是拓跋什翼健的幼子,拓跋珪的叔叔拓跋窟咄。
原本在長安留學的窟咄究竟是何時逃出長安,又是何時加入的西燕軍隊這些都不是太清楚,隻知道此時他被慕容永任命為新興太守。劉顯認識到拓跋窟咄奇貨可居,連忙派弟弟劉亢泥前往西燕迎接。時間是太元十一年(386年)八月,拓跋珪稱王之後第八個月,也是西燕與前秦苻丕之間的襄陵決戰開始前兩個月。
對西燕慕容永而言,送拓跋窟咄北還,可以收到極好的戰略回報,因為這樣既討好了劉顯,又可以離間劉顯與前秦的關係(劉顯名義上還臣服於前秦),使其在西燕與前秦決戰的時候不會幫前秦來與西燕作對,甚至,還有可能促使劉顯與西燕結盟,實現對苻丕的南北夾擊。
既然是雙方互相需要的,因此這筆交易很快就做成了,拓跋窟咄被送到獨孤部。
正好,拓跋珪由於賀蘭染幹的關係,和賀蘭部鬧翻了,率擁護自己的人離開賀蘭部,這既使他擺脫了賀蘭部的控製,但也使他喪失了最大的靠山。乘著這個良機,劉顯出動大軍,護送拓跋窟咄北返,與拓跋珪爭位。拓跋珪畢竟年少,也還沒有多少威望,危急關頭,擁戴拓跋珪的各小部落騷動不安,很多人生出異心,身邊的心腹於桓等人打算抓住他送給窟咄,重臣莫那婁部首領莫題等人也悄悄派人送箭為信向窟咄商議投降事宜,莫題還在信中如此評價自已的主君:“三歲的小牛犢,哪裏拉得動大車?”
就在北魏帝國就要到夭折的當口,也算拓跋珪吉人自有天助,叛徒於桓那邊有個對拓跋珪忠心耿耿的人將於桓等人的陰謀抖出。
拓跋珪大驚之下,做出了三個正確決定,一是斬謀叛的於桓等心腹,而對實力強大的莫題等重臣則釋而不問(也不是真的饒過,二十年後,拓跋珪派人手持當年莫題獻給窟咄的那支箭給莫題看,問他:“三歲的小牛犢,如今怎樣?”,已為拓跋珪賣命二十年,自以為已經盡釋前嫌的莫題大驚,父子相對痛哭,隨即被滅族!)以穩定內部。二是麵對劉顯、窟咄大軍的進逼,兵微將寡,人心浮動的拓跋珪自知難以對敵,萬般無奈之下,厚著臉皮,再次投奔賀蘭部。賀蘭訥雖然對這個外甥不久前過河拆橋的行為不滿,但如讓劉顯得呈,窟咄即位,顯然更糟。於是雙方忘記了不久前的不快,再次協手合作。第三個決定則更為重要:派遣外朝大人安同前往中山,緊急向威震關東的慕容垂求救!
高柳合戰
拓跋珪之所以選擇派安同去後燕求救,也是有深意的。安同,遼東人,其祖先安世高據說是安息國(世界史上一般稱為帕提亞王國,疆域包括今天的伊朗、伊拉克及中亞部份地區)的王子,在東漢時作為人質入侍中國,定居在洛陽,後來就再也沒有回去,並改用漢名,因為是從安息來的,便以安為姓。再後來為躲避中原戰亂,安家移居遼東,到了安同的父親安屈這一輩,當上了前燕的高級公務員,官居殿中郎將,因此安家在燕國有一定人脈。不久後,前燕滅亡,安屈失業,家道中落。正好安屈的好友公孫眷有一個漂亮的妹妹,被前秦收入宮中,而後被苻堅賞賜給了劉庫仁,成了劉庫仁的妻子。安屈便借著這層關係,來到獨孤部,投奔老朋友——劉庫仁的新妻兄公孫眷。他的兒子安同,便開始跟隨著公孫眷行商,往來於塞北與中原之間。
因為安同和拓跋珪一樣,也是在獨孤部長大的,所以很早便相識。他認定拓跋珪是英雄,從此潛心追隨。安同在拓跋部、獨孤部、燕國都有人緣,又因長年經商,對往來的道路十分熟悉,實在是出使慕容的不二人選。從這件小小的人事安排上可以看出,拓跋珪雖然年少,卻非常早熟,做事已十分老辣。
當安同歷經艱辛趕到中山時,慕容垂剛剛親自出兵南征 (見前文《揚威齊魯》),行之不遠,即得知此事。安同是否見到了慕容垂本人,假如見到了,又說了些什麽?這些在史書上都沒有明確說明,但可以肯定的是,安同不辱使命。慕容垂權衡利弊後,決定在不動用南征主力的情況下,以趙王慕容麟為統帥,分出偏師救援拓跋珪。
慕容垂之所以決定救魏,一般認為原因有兩點:一是拓跋珪與慕容家有較近的親緣關係(當然這點如果有的話,應該也是次要的,要不然為何後來雙方還打得你死我活?);二是因拓跋窟咄有西燕背景,慕容垂當然不希望看到在後燕的西北再出現一個慕容永的盟國,而且,若能在塞北扶植一個親後燕的衛星國自然更好,就當時的情況來看,拓跋珪的代國是個不錯的選擇。
</br>